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适用于五六年级)

发布时间:2019-09-04 10:02:3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一部分 寓言故事

寓言:“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最初是民间口头创作,后来演变成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寓言的特点:1.鲜明的教育性;2.强烈的讽刺性;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4.语言精练,极富表现力;5.篇幅短小,结构紧凑;6.常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1.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注释】

①假:借。②长(zhǎng)百兽:做百兽的首领。长,担任首领。③走:跑,逃跑。④然:对的。

知识卡片

战国时,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北方各国都惧怕楚国大将昭奚恤,楚宣王感到很奇怪。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这段“狐假虎威”的故事,以此来告诉楚宣王:北方各国之所以畏惧昭奚恤,是因为楚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他们畏惧的其实是楚王的权势!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靠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靠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虎百兽而食之(      

2)天帝使我长百兽(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B.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C.老虎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就让狐狸跟着自己一起走。

D.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对的,所以就跟随狐狸一起走。

3.“兽见之皆走”,是因为:(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包含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来吃,捉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百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这是违背了上天的命令。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你前面走,你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百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老虎认为狐狸说得对,所以就跟着狐狸一起走。百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百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2.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⑥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韩非子》

【注释】

①木兰:一种木纹很细的香木。②柜:盒子。③桂椒(jiāo):肉桂及山椒,这里指高级香料。④玫瑰:这里指一种美丽的玉石。⑤辑(jí):通“缉”。⑥椟(dú):盒子。⑦鬻(yù):卖。

知识卡片

韩非和《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王(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韩非子或韩子。著有《韩非子》一书,该书共包括五十五篇,十万余字,著作中有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韩非子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阅读训练

1.《韩非子》是____时期的________(人名)所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为木兰之柜(              

2)此可谓善卖椟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买椟还珠”在本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我们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_______

古文今译

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他的珠宝。他用名贵的木兰雕了一只装珠的匣子,用桂椒调制的香料将盒子熏香,用珠宝美玉点缀它,又用翡翠装饰它。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

可以说,这个珠宝商人很善于卖匣子,而不善于卖珠宝啊!

3.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韩非子》

【注释】

①履(lǚ):鞋。②度(duó):用尺子量。③置:放置,搁在。④操:带上,拿着的意思。⑤度(dù):量好的尺码。⑥反:通“返”,返回。⑦自信:相信自己。

知识卡片

文言词语“之”的几种常见用法

1.作代词,可代人、代物,亦可代事。解释为“他、她、它、这”等。

2.作助词,相当于“的”。有时也作语气助词,不译。“之”还可以作为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3.作动词,可解释为“到……去”。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

1)至之市(         

2)而忘操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郑人有买履者(                

2)吾忘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郑人最可笑的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④冀:希望。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知识卡片

一词多义

“释”在古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义项:①消除、解脱;②解释;③释放,放下;④舍弃,抛弃。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兔触株(        

2)因其耒而守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中的宋国人被大家嘲笑的原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劳动,不知道投机取巧。

B.他把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当成了一定会发生的事情。

C.他不好好劳动,幻想凭运气过好日子。

D.他既没有得到兔子,又荒废了自己的田地。

4.这个故事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从前宋国有个耕地的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来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于是,那个农民就放下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兔子不可以再一次得到,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5.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⑧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韩非子》

【注释】

①鬻(yù):卖。②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③坚:坚硬。④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⑤或:有人。⑥以:用。⑦弗:不。⑧夫:放在句首的语气词,不译。

知识卡片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用的“朕、孤、寡人”等。第一人称代词可以译作“我”,如本文中的“吾盾之坚”的“吾”就是“我”的意思。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若、子”等,还有一些第二人称的尊称,如“阁下、足下、君、公”等。可以译作“你”或“您”。如本文中的“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子”,就是“你”的意思。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可译作“他”。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吾矛之        

2)其人能应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楚人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是自相矛盾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古文今译

楚国有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东西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任何东西都能被穿破!”有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楚国人回答不出来了。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6.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

【注释】

①揠(yà):拔。②闵(mǐn):通“悯”,担心,忧虑。③芒芒然:疲劳的样子。④其人:他家里的人。⑤病:累,疲惫。⑥槁(gǎo):枯槁,枯死。⑦寡:少。⑧非徒:不但,不只。

知识卡片

古汉语中几个表示“走路”意思的词

根据使用场合不同,表示“走路”意思的词语有:在堂上小步走叫“行”,在堂上举足慢慢走叫“步”,在大路上疾走叫“奔”,在草丛山林中走叫“跋”,在水中走叫“涉”。

因动作方式不同,表示“走路”意思的词语有:小步快走叫“趋”,跑或者逃跑叫“走”,漫步行走叫“踱”,走路缓慢从容叫“姗姗”,自由自在来回行走叫“徜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其子而往视之(      

2)非徒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成语中,与“揠苗助长”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与“揠苗助长”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A.循序渐进 B.辛勤劳作 C.急于求成 D.好高骛远

古文今译

有个宋国人,担忧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十分疲惫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小步快跑去看那些禾苗的情况,禾苗却都枯萎了。

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是很少的。(其实这样做)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7.刻舟求**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求:寻找。②涉(shè):渡过江河。③遽(jù):立刻。④契(qì):用刀子雕刻。⑤惑:迷惑,糊涂。

知识卡片

吕不韦和《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吕不韦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他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让吕不韦担任丞相。吕不韦为相期间,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舟止(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写一段话,用上“刻舟求剑”这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里就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后,(这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没有跟着船走。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8.引婴投江**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在。②引:拉、牵。③岂:难道。④遽:就。⑤任:处理,对待。⑥悖(bèi:违反(常理)。

知识卡片

寓意

寓言故事多是通过一个生动小故事,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充满了智慧哲理。

寓言故事中的主旨就是寓意。寓意的意思是寄托或蕴含的意旨。

这则“引婴投江”故事的寓意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凭主观臆断。对象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人问其故(      

2)其父虽善游(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个人要把小孩扔到江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读完了这则故事,你获取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这个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物,也一定是荒谬的。

9.循表夜涉***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yōng)水。澭水暴,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吕氏春秋》

【注释】

①表:标记;做标记。②暴:突然。③益:通“溢”,涨。④循:顺着、沿着。⑤坏都舍:房屋倒塌。此处指像房屋倒塌的样子。⑥向:从前。⑦导:引导。此指通过。

知识卡片

古汉语中表示否定的词语

古汉语常见的否定词有九个,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1.否定词是副词,如“不、弗、毋、勿、未、否、非”。这几个词语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不、不是、不要”。

2.否定词是动词,如“无”。可以解释为“没有”。

3.否定词是代词,如“莫”。可以解释为“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使人先表澭水(        

2)循表而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国人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测量好水深并做好记号。后来河水突然大涨,楚国人不知道,依然按照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有一千多人,军队受到惊吓,惊叫声像房屋倒塌了似的。

先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现在水已经变得更多了,楚国人还是按照原先的标记过河,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10.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此酒。

——《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者:主管祭祀的官员。祠,祭祀。②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③引:拿。④固:本来,原来。⑤安:怎么。⑥亡:丢失,失去。

知识卡片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史书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画蛇添足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要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数人饮之不        

2)引酒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为蛇画脚的人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用一个四字词语作答)

古文今译

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人,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请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将要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蛇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于是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11.掩耳盗钟**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到齐国。亡,逃亡。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则:但是。④椎(chuí):槌子或棒子。⑤况(kuàng)然:形容钟声。⑥恶:害怕。⑦悖(bèi):荒谬。

知识卡片

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1)词义扩大: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今扩大为用于泛指所有的江河了。

(2)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

本文中“欲负而走”的“走”,古代的意思是“跑,逃跑”,现在的意思是“行走”,词义已发生转移。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欲负而       

2)则钟大不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掩耳盗钟”这个成语通常写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

12.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韩非子》

【注释】

①滥竽:不会吹竽。滥,失实的。竽(yú),一种古代乐器。②南郭:复姓。③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④说:通“悦”,喜欢。⑤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廪(lǐn),粮仓。食(sì),供养。⑥湣(mǐn)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

知识卡片

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音近的字,或者字形相近的字代替。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作“本字”,通假字解释,取本字的意思。

如,《郑人买履》中“反归取之”的“反”通“返”,解释为“返回”;再如《滥竽充数》中“宣王说之”的“说”通“悦”,解释为“喜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宣王使人吹竽(        

2一一听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宣王时,南郭处士能为王吹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湣王时,南郭处士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滥竽充数”本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讽刺那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拿数百人的口粮来供养他们。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13.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新序·杂事》

【注释】

①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②钩:衣服上的带钩。③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④文:通“纹”,花纹。⑤牖(yǒu):窗户。⑥施(yì):延伸。⑦还(xuán):通“旋”,转身。⑧夫:这,那。

知识卡片

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结构,它的字数、结构和意义都相对稳定。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画蛇添足”;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如“叶公好龙”。

叶公平时非常喜爱龙,但见了真龙后却吓得掉头逃跑,可见他并非真正喜爱龙,只是喜欢图片上的龙罢了。“叶公好龙”这个成语讽刺那些表面上爱好某些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爱好的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于是天龙而下之(        

2而还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叶公好龙的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4.对成语“叶公好龙”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成语是一个褒义词。 B.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喜欢龙的人。

C.这个成语是一个贬义词。 D.这个成语赞扬了叶公对龙的喜爱。

古文今译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衣服的带钩上画着龙,酒杯上画着龙,房屋雕刻的花纹上也都画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见了真龙,丢下它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14.枭将东徙*

逢鸠。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

鸠曰:“何故?”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⑤故东徙。”

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说苑》

【注释】

①枭(xiāo:猫头鹰。②安:哪里。③东徙(xǐ):向东迁徙。徙,迁移。④恶(wù):厌恶,讨厌。⑤以:因为。⑥更(gēng:改变。

知识卡片

“故”的意思

在古汉语中,“故”是一个常见的实词,它的义项有:①原因,缘故。比如前文的“人问其故”,就是“有人问其中的缘故”。②所以。③原来的,原先的,旧的。“故人”的意思是“原先就认识的人,老朋友”。④故意。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子将之(      

2)以东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猫头鹰想搬家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一想:猫头鹰搬家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故事的寓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猫头鹰遇见了斑鸠。

斑鸠说:“你将要到哪儿去?”

猫头鹰说:“我将要向东搬家。”

斑鸠问:“是什么原因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为这个我要向东迁移。”

斑鸠说:“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

15.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

【注释】

①亡:通“无”,没有。②寄:依靠,依附。③晓:晓谕,开导。④若:你。⑤只使:即使。⑥躇(chú)步跐(cǐ)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⑦舍然:释然,抛弃一切忧虑。舍,通“释”。

知识卡片

列御寇与《列子》

列御寇,战国早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著名代表人物。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被称为“列子”。

列子一生安于贫寒,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40年,潜心著述20篇,约十万字。现在流传的《列子》一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废寝食者(      

2)不当坠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杞人忧天”的近义词: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气体在一起聚积起来的。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人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

16.鹬蚌相争*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战国策》

【注释】

①鹬(yù):一种水鸟,羽毛呈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②曝(pù):晒。③箝(qián):通“钳”,把东西夹住。④舍:放弃。⑤禽:通“擒”,捕捉,抓住。

知识卡片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名词活用为动词,就是一个名词在特定的情况下作动词使用,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这则寓言中“今日不雨,明日不雨”一句中的“雨”,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解释为“下雨”。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蚌出曝(      

2)蚌谓鹬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者得而并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者得而并禽之”的原因是: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这则故事后来演化成一个八字成语,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一只河蚌刚刚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就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把壳合上,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掉的河蚌。”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来,明天你的嘴出不来,就会有死掉的鹬。”两个谁也不肯放下,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17.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①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②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③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④欲得其前利,而不顾⑤其后之有患也。

——《说苑》

【注释】

①悲:大声。②委身曲附: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委,缩着。曲,弯曲。附,通“跗”,脚背,这里代脚。③延:伸长。④务:一定,必须。⑤顾:考虑。

知识卡片

“居”的几个义项

“居”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它的义项有:

1.居住。如《愚公移山》中说愚公“面山而居”,意思就是“面对着山居住着”。

2.处于,处在。如成语“居安思危”,意思就是“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到危险的降临”。本文中“蝉高居悲鸣”的“居”就是“处于”的意思。

3.停留。如“不可久居”,意思就是“不可以长久地停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蝉高居悲鸣饮露(       

2)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蝉、螳螂、黄雀的“前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后患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地叫着一边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缩着身子弯起了前肢想猎取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

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

18.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百喻经》

【注释】

闻已:听到之后。②更:再次。③ 益:增加。④既:已经。⑤所以:……的原因。⑥ 口爽:口味败坏。爽,差、败坏。⑦患:祸患。

知识卡片

“食”的几个义项

“食”是个常见的文言实词,它的义项有:

1.名词,食物。如“身上衣裳口中食”意思就是“身上穿的衣服,嘴里吃的食物”。

2.动词,吃。如成语“愚人食盐”,意思就是“愚蠢的人吃盐”。

3.通假字,通“饲”,给……吃,喂养。如“食马者”,意思就是“喂马的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主人与食(      

(2)食已口爽(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主人闻已,更为益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个愚人空口食盐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因为主人给他食物里加了盐,食物就不淡了。

B.他认为盐可以使食物的味道变好。

C.他特别喜欢吃盐。

D.他认为盐越多食物越美味。

4.这则故事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别人家,主人给他食物吃,他嫌弃食物太淡没有味道。人听到之后,再给他增加了盐。感觉到了盐的美味之后,就自言自语地说:“味道鲜美的原因,是因为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更多一些呢?”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只空口吃盐。吃后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

19.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韩非子》

【注释】

①身:自己。②屦(jù):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③缟(gǎo):白绢,周时人用缟做帽子。④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⑤跣(xiǎn):赤脚。⑥被:通“披”。

知识卡片

“其”在古汉语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是常见的文言虚词,其意义有和用法有:

1.作为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他的”。如“此其父善游”,意思是“这个人他的父亲善于游泳”。

2.作为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如“遂饮其酒”,意思是“于是喝完了那壶酒”。

3.作为副词,相当于“难道”“大概”等,上文“其可得乎”,意思就是“难道可能吗”。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或谓之曰      

2)屦为履之

3)而越人被发(      

4)以子之所长(      

2.下面句子中的“穷”字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子必穷矣

B.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C.穷困潦倒

D.无穷无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鲁人可以徙越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妻子善于织缟生绢,他想搬家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鞋子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到不使用(您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20.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视其颜色,窃斧也;听其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者也。俄而掘其沟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

——《吕氏春秋》

【注释】

①亡:丢掉,丢失。②意:怀疑,猜想。③颜色:神情脸色。④俄而:不久。⑤他日:另一天。⑥复:再,又。

知识卡片

“颜色”的古义和今义

“颜色”一词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现代汉语中,“颜色”的意思是“色彩”,而在文言文中,“颜色”是由两个单音节词构成的词组。“颜”指的是“面容,脸上”,“色”指的是“神色”,“颜色”的意思是“脸上的神色”。上文“视其颜色,窃斧也”,意为“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

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语居多,很多现代汉语双音节的词语,在古汉语中,都是由两个单音节词语构成的词组,如“妻子”,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妻子和儿女”。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疑邻窃斧(        

2)掘其沟而得其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见其邻之子,其行动、颜色、动作皆无似窃斧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________________,而应该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有个丢了斧子的人,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他看到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脸上的神色,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像是偷斧子的;一举一动,没有一样不像是偷斧子的人。没多久,他挖沟时找到了自己的斧子。另一天,他再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

21.世无良猫**

恶鼠,破家求良猫。厌以腥膏,眠以毡罽。猫既饱且安,率不食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耳食录》

【注释】

①某:某个人;有一个人。②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破,倾尽。③厌:满足。④腥膏:鱼和肥肉。⑤毡罽(jì):毡子和毯子。⑥率:大都。⑦益:更加。⑧蓄:养。

知识卡片

“以”在本文中的用法

1.介词:(1)把、拿、用。如“厌以腥膏”,意思是“用鱼和肥肉来满足它”。(2)因为。如“鼠以故益暴”,意思是:“鼠因为这更加恣无忌惮了。”

2.动词,认为。如“以为天下无良猫也”,意思是“认为天下没有好猫。”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世无猫(        

2)某鼠(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无猫邪?是不会蓄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猫为什么不再捕鼠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有个人憎恨老鼠,倾尽所有的家财讨得好猫。用鱼肉喂养,用毡子、毯子给猫睡。猫已经吃得饱饱的并且过得安安稳稳,大都不捕鼠了,有时猫甚至与老鼠一块嬉戏,老鼠因此更加凶暴。这人十分生气,于是再也不在家里养猫了。(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这是没有好猫吗?这是不会养猫啊!

22.人有卖骏马者**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

【注释】

①比:接连地。②莫:没有谁。③还:通“环”,环绕。④去:离开。⑤顾:回头看。⑥一朝之贾:一天的费用。贾,通“价”,这里指报酬。之,的。

知识卡片

话说“伯乐”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叫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据说他只要看一眼就可以分辨马的优劣,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现在,“伯乐”借指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臣有骏马,卖之(      

2)去而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乐“________,________”这一行为使得“马价十倍”,这是因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有个卖好马的人,接连在集市上站了三天,却没有人知道他卖的是好马。他拜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想要卖掉它,连着三天站在市上,没有人来问过。希望您能围着我的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来看它一眼,请让我奉送给您一天做买卖所得的钱。”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一天以后马价高了十倍。

23.齐人好猎***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旷日持久:多费时日,拖得很久。旷日,荒废时日。旷,荒废,耽误。②知友:相互认识的朋友。③得:得到,捕到。④无以:没有办法。本文指没钱买狗。⑤疾耕:努力耕田。⑥百事:许多事情。

知识卡片

“得”在古汉语中的常见义项

1.能够。如“吾不得而见之也”,意思是:“我不能够再见到它啦。”

2.得到。“得到”这一义项,在古文中可以引申为“找到、看到、抓到、捕到……”,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最合适的解释。

示例:“旷日持久而不得兽”,意思是“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没有捕到野兽”,“得”解释为“捕到”;“得其船”意思是“找到他的船”,“得”解释为“找到”;“便得一山”意思是“便看到一座山”,“得”解释为“看到”;“或得日或否”意思是“有的照到太阳,有的没有”,“得”解释为“照到”。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字。

1)入则愧对其家室(        

2)欲得良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朋友乡里。(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他想得到一条好狗可是他家很穷没钱用来买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24.齐人攫*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官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

——《列子》

【注释】

①攫(jué):抓取,抢夺。②衣冠:名词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③适:往,到。④鬻(yù):出售,卖。⑤徒:只,仅仅。

知识卡片

“去”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项

1.离开。如本文“因攫其金而去”,意思是“于是抢了金子就离开了”。

2.距离。如“西蜀之去南海”,意思是“西蜀距离南海。”

3.去除。如“去其杂草”,意思是“去除其中的杂草”。

4.失去。如“今日存明日去”,意思是“今天还在,明日就失去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见人金(      

2)因其金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金时,不见人,徒见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齐人的行为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___来概括。

古文今译

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他去卖金子的地方时,正好看见别人拿着金子,于是抢了那人的金子就离开了。衙役把他逮住了,当官的审问他:“人都在那儿,你还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

25.越人遇狗**

越人道上遇狗,狗低首摇尾人言曰:“我善猎。得兽,与若中分。”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狗得盛礼,日益倨,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其辄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

——《列子》

【注释】

①人言:像人一样说话。②若:你。③粱肉:古代对精美食物的总称。④倨(jù):傲慢。⑤啖(dàn):吃。⑥或:有人。⑦嗤(chī):讥笑。⑧将奚以狗为:还要养狗干什么?⑨啮(niè):咬。

知识卡片

本文中的词类活用

1.狗低首摇尾人言。名词“人”作状语,意为“像人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狗低着头摇着尾巴像人一样说话。”

2.食以粱肉。食(sì):名词作动词,喂养。这句话的意思是:“用精美的食物喂养。”

3.尔饮食之。“饮食”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给……吃、给……喝”。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喂养它”。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字。

1)我善猎(      

2)引而俱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越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着头摇着尾巴像人一样说道:“我擅长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用精美的食物喂养它,用对待人的礼节去对待它。狗受到盛情的礼遇,一天天地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是自己全部吃掉。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养它,它把捕猎到的野兽全部吃了,你要狗干什么呢?”那越人醒悟了,于是和它分肉的时候,多给自己。狗恼怒了,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跑着离开了。

第二部分 神话传说

神话:由古代的人们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自然力量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的故事,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

神话是由于远古时代知识水平低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

神话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

1.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此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2.自然神话。原始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朴素解释。

3.英雄神话。原始人类把本部落里具有发明创造的才能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加以夸大想象,塑造出具有超人力量的英雄形象。如中国古代的神农、黄帝、尧、舜、禹、后稷等。

26.盘古开天辟地**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于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三五历纪》

【注释】

①盘古: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②阳清:轻而清的阳气(指蛋清部分)。③阴浊:重而浊的阴气(指蛋黄部分)。④神于天,圣于地:神奇超过天,能力超过地。⑤三皇:天皇、地皇、人皇。⑥垂死:临近死亡。⑦地里:即“地理”,地上的纹理,道路。⑧黎甿(méng):黎民百姓。

知识卡片

开天辟地

“盘古开天辟地”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据民间神话传说,古时盘古生在黑暗团中,他不能忍受黑暗,用神斧劈向四方,逐渐使天空高远,大地辽阔。盘古生前完成开天辟地的伟大业绩,死后留给后人无穷无尽的宝藏,成为中华民族崇拜的英雄。

“开天辟地”这个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演化而来,现在的意思是指开创人类的历史或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阳清为天(       

2)故天去地九万里(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神话故事是按照______________顺序来写的。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朴素解释。

古文今译

天地混沌未开,像一个鸡蛋。盘古就生在其中,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和地分开了,阳清之物上升为天,阴浊之物下沉为地。盘古在天和地的中间,一日变九次,神奇超过天,能力超过地。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一日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经很高了,地已经很厚了,盘古身材也很长了。所以天离地九万里,才出现了世间的三皇。

等到盘古死的时候,身体发生了变化。他呼出的气变成风云,发出的声音变成雷霆,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他的四肢五体化为四极五岳,身上的血液变成江与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田土,头发和胡须变成天上的星星,皮肤和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变成金属和石头,他的精髓变成珍珠玉石,他流出的汗水变成雨露。长在他身上的各类寄生物,受到阳光雨露的滋养,变成了大地上的黎民百姓。

27.女娲造人**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风俗通》

【注释】

①女娲(wā):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②抟(tuán):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③剧务:工作繁忙。④力不暇供: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要。⑤引:牵、拉。

知识卡片

关于人类起源的经典神话

这则创世神话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初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很多种神话传说,比较经典的有:

1.犹太教和基督教共同的神话:上帝在地面上创造了第一个人——亚当,又从亚当身体上抽出一根肋骨创造了第一个女人夏娃。

2.远古埃及神话:天神阿图姆的眼泪落在地面上,就形成了人类。

3.印度神话:三位一体的宇宙最高永恒实体梵天是一切众生之父。

4.中国神话:女娲抟土造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未有人民(       

2)力不暇供(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娲是怎样造人的?(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民间传说,开天辟地时,大地上还没有人类,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她工作太忙了,以至于一个人的力量远远赶不上,于是拿一条绳子放入泥浆内,然后举起绳子一挥洒,溅落的泥点也就变成一个个的人。所以说,富贵的人,就是女娲抟黄土造的,贫贱的人,就是女娲甩绳子溅落的泥点变成的。

28.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

【注释】

①四极废: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②九州:泛指大地。③爁(làn)焱(yàn):火势蔓延的样子。④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⑤颛(zhuān)民:善良的百姓。⑥鸷(zhì)鸟:猛禽。⑦攫(jué):抓取。⑧冀州:泛指中国。⑨淫水:洪水。⑩狡虫:凶猛的鸟兽。

知识卡片

中国的创世女神——女娲

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她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勇敢地照顾我们免受天灾。她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火爁焱而不灭(        

2)淫水涸(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文章划分成三层。

4.女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远古之时,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坍塌了,大地开裂,天不能普遍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蔓延而不能熄灭,水势浩大而不能停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29.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注释】

①逐走:竞跑,赛跑。逐,追赶。走,跑。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③河、渭:即黄河、渭水。④大泽:大湖。⑤邓林:桃林。

知识卡片

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一词多义

1.古今异义词

(1)夸父与日逐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2)饮于河、渭。河,古义: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2.一词多义

(1)欲得饮。饮:名词,水。

(2)饮于河、渭。饮:动词,喝。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河、渭不足(        

2)弃其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至,道渴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夸父有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口渴,想要喝水,把黄河、渭河都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他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丢下手中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30.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注释】

①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②柘(zhè)木:柘树,桑树的一种。③乌:乌鸦。④文首:头上有花纹。文,通“纹”,花纹。⑤其鸣自(xià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⑥堙(yīn):填塞。

知识卡片

奇书《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现存最早的版本是由西汉刘歆父子校刊而成的。《山海经》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三万一千字。《山海经》除了地理、物产、植物、传说以外,最大的奇处就是它记载了许多类人生物,还有许多稀奇古怪的民族,因此它号称上古三大奇书之一。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溺而不返(      

2)故为精卫(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卫”在传说中,还有很多别名,请你猜猜这些别名的各自含义是什么?

(1)誓鸟:________________

(2)冤禽:________________

(3)志鸟: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它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1.后羿射日**

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

【注释】

①后羿(yì):相传是夏王朝东夷族的首领,善于射箭。②尧: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③猰(yà)貐(yǔ)、凿齿、九婴:古代传说中的怪兽。大风: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猛禽。封豨(xī):大野猪。修蛇:一种能吞食大象的长蛇。④畴华:地名,在南方。⑤凶水:地名,在北方。⑥青邱:大泽名,在东方。⑦洞庭:洞庭湖。

知识卡片

《淮南子》

《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共同撰著的。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阴阳等家,一般列《淮南子》为杂家。《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旁涉奇物异类、鬼神灵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该书得以流传。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十日并出(      

2)尧乃使羿诛凿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羿为什么要射日?(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羿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晒死了花草树木,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后羿到南方沼泽地去杀野兽凿齿,到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到东方的大泽青邱射大风,射十个太阳(射下来九个),接着又杀死猰貐,到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当帝王。

32.姮娥飞天***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淮南子》

【注释】

①姮(héng)娥:又作嫦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姮娥飞天就是嫦娥奔月。②天作之合:上天安排的结合,多用作称颂婚姻美满。③不死之药:指长生不老药。④逢蒙:人名,曾学射于后羿,也是夏代善于射箭的人。⑤广寒:广寒宫,即月宫。

知识卡片

典故

典故,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本文中可积累的典故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本文中可积累的成语有天作之合、不死之药、无以为计、痛不欲生、窃窃私语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托与姮娥(      

2)然不忍离羿而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姮娥是在什么情况下吞食了不死之药?(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神话表达了远古人民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很久以前,后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姮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后来,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之药,交给姮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姮娥。情急之下,姮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姮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怅然若失,再也无法在此待下去了。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

后羿听说姮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被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姮娥每月在月圆之日与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后羿与姮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呢。

33.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

【注释】

①鲧(gǔn):人名,禹的父亲。②帝:指天帝。③息壤:一种神土,可以让自己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息,生长。④堙(yīn):堵塞。⑤祝融:火神的名字。⑥羽郊:羽山的近郊。⑦复:通“腹”。鲧死三年,尸体不腐,有人刀剖鲧腹,禹乃降生。⑧卒:最后,终于。⑨布:通“敷”,铺陈,即陈设,布置。

知识卡片

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

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五帝,并不是真正的帝王,指的是原始社会中后期出现的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道教则把他们奉为神灵,以各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来宣扬他们的伟大业绩。

阅读训练

1.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水︱滔天

B.不︱待帝命

C.鲧︱复生禹

D.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鲧被杀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鲧腹生禹”用大胆的想象表现了鲧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古文今译

大水漫上天际,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没有等到天帝的命令。天帝命令祝融在羽山近郊杀死鲧。鲧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铺填土壤平治洪水来安定九州。

34.钻木取火*

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近水则食鱼鳖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于是有圣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钻燧出火,教人熟食,铸金作刃,民人大说,号曰燧人

——《古史考》

【注释】

①吮(shǔn):聚拢嘴唇含吸。②未有火化:还不知道用火煮熟食物。③以火德王:因为发明了火而被人民推举为王。④刃:刀。⑤燧(suì)人: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

知识卡片

燧人氏

燧人氏是新石器初期河套附近一个母系氏族的首领,他们的部落以打猎为生,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法,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

钻木取火这则神话故事,反映我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赞美了燧人氏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燧人氏是为人民造福的英雄,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以火德王(        

2)民人大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远古人类是怎样发明取火的方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的发明对于远古人类来说有怎样重大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远古的时候,人们吮吸自然雨露和天地精华,吃草木的果实,靠山居住就吃飞鸟和野兽,穿羽毛衣和野兽皮,临水而居则吃鱼鳖蚌蛤,还不知道用火煮熟食物吃,因而食物腥臊多,伤害肠胃。这时,有一位圣人产生了,他因为发明了火而被人民推举为王。他告诉人们怎么钻木取火,怎么煮熟食物,怎么铸铁做刀。人民非常高兴,称呼他为“燧人”。

35.构木为巢**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

——《韩非子》

昔载上世,人固多难,有圣人者,教之巢居,冬则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搏兽而食,凿井而饮。桧秸以为蓐,以辟其难。而人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路史》

【注释】

①窟:洞穴。②搏:捕取。③桧(guì)秸以为蓐(rù):以桧秸为蓐,用植物的秸秆作为垫褥。④有巢氏:中国古代神话中发明巢居的英雄,也称“大巢氏”。

知识卡片

有巢氏

有巢氏,号称大巢氏,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一。有巢氏教人们不再住在地面上,在树上用树枝树叶建造出简陋的篷盖,躲避野兽和洪水。

“有巢”就是人们要有地方住。最早的巢居又称为“树上居”,顾名思义,是建在树上的,后来才延伸到了平地上。有巢氏率领古人筑巢为室,古人得以安居一处,家园的梦想终成现实。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使王天下(    

2)号之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巢氏”是凭什么赢得上古人民拥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上两段文字分别选自《韩非子》和《路史》,这两段文字从内容上看,相同点是____________,不同点是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害,人民很高兴,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远古时代,人类多灾多难,有一个圣人,教人们筑巢而居,冬天就挖洞穴居住,夏天就居住在树上的巢穴里。那时还没有火,有巢氏教人们捕野兽吃,挖井饮水,用植物的秸秆作褥子,用来躲避灾难。人民很高兴,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

36.神农种五谷*

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白虎通义》

【注释】

①神农: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②至于:到了。③耒(lěi)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农具,也用作农具的统称。④神而化之,使民易之:神农氏高超的发明感化了人民,使人民改变了生活生产习惯。

知识卡片

神农氏

神农氏是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他的部落以农业为主,被称为神农部落。传说神农氏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因此他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神农本草经》。

神农氏是中华民族之祖、农业之祖、医药之祖、商贸之祖、音乐之祖等,对中华文明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三皇”之一。

阅读训练

1.古代文学常识填空。

我国上古时代的“三皇”是指______、______、______。“五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禽兽不足(       

2)使民易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神农氏为人民做了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上古的人民都吃野兽飞鸟的肉。到了神农时期,百姓很多,野兽飞鸟的肉不够吃了,于是神农氏顺应天时之宜,分享地利之便,发明制作了耒耜等农具,教会人民耕作,神农氏高超的发明感化了人民,使人民改变了原有的生活生产习惯,所以人们称他为神农。

37.神农尝百草*

民有疾,未知药石,神农氏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纲鉴易知录》

【注释】

①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②滋:生长。③性:药性。“寒、温、平、热”是中药的四种药性。④义:作用。“君、臣、佐、使”是中药的四种作用。

知识卡片

中国医药之始

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到了神农时期,他制作耒耜奠定农业基础,遍尝百草开凿医药先河。这则神话反映我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歌颂了神农氏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

人们为了纪念神农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处,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被称为神农架山区。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民有疾(      

2)以疗民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最能表现神农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

4.你认为神农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上古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遍尝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像君、臣、佐、使般的作用,他尝百草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化了上苍,于是写文字记下药性,以此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因而我国的医疗事业也从此起步了。

38.黄帝战蚩尤*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山海经·大荒北经》

【注释】

①蚩尤: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战神。②应龙:黄帝手下的大将。③蓄水:据说,应龙能飞,还能从口中喷水,他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④风伯雨师:蚩尤请来的战将,一个能刮起满天狂风,一个能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向应龙阵地倾泻暴雨。⑤天女曰魃(bá):天女叫女魃。天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

知识卡片

蚩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战神

蚩尤,原为炎帝臣属,炎帝被黄帝击败后,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蚩尤作兵伐黄帝(       

2)纵大风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则神话的内容来看,这次战争的挑起人是________,文中能证明这一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在这则神话中,黄帝是凭什么赢得这场战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蚩尤带兵攻打黄帝,黄帝便命令应龙在冀州的郊野与之作战。应龙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蚩尤请来风伯雨师助战,刮大风下暴雨(应龙战败)。黄帝就叫来天女魃收云息雨,大风暴雨才停止,黄帝于是杀了蚩尤。

39.董永**

董永,千乘人。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搜神记》

【注释】

①俱:一起。②能:本领。③尔:这样。④缣(jiān:细绢。⑤缘:因为。⑥凌空:升向空中。

知识卡片

民间神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古时期关于天地形成之类的神话逐渐发展为民间神话。民间神话,是民间关于神的想象,带有超自然色彩,包含丰富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幻想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普通劳动者,其中出现的情节、事物和一部分人物,大都带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神话表达了人们对于“神”这一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向往。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愿为子妻(      

2)十日而毕(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令妇为我织缣百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事中的董永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织女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董永是千乘人。父亲死了,没有什么东西埋葬,就把自己卖身为奴,用(卖身的钱)供办丧事用。在道上碰见一个女子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对董永说:“(这)妇女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织完了。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极为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罢了。”说完升上高空而离去,不知到哪儿去了。

第三部分 人物逸事

有的人物故事在正史中有记载,这些故事往往与一些历史事件有关,可信度高;也有很多的人物故事,流传于野史或一些民间传说当中,即为“逸事”。

逸事,一般是指人们不太知道的事情,大多在历史书上没有记载过,是零零星星没有经过汇集的事迹。不少逸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人们的加工,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40.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世说新语》

【注释】

①惠:通“慧”,智慧。②诣:到……去,拜见。③示:给……看。

知识卡片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420—581)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是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该书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孔君平诣其父(     

2)为设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君平说杨梅是“君家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41.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孔融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世说新语》

【注释】

①辄:于是,就。②引:拿。③法:按照规则。④由是:由于这个原因,因此。⑤奇:认为……很特别。

知识卡片

孔融

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汉灵帝时步入仕途。东汉末年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在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所杀。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字。

1)大人问其    

2当取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融“引小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来看,你觉得孔融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孔融,字文举,鲁国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高祖父叫孔尚,是钜鹿太守。他的父亲叫孔宙,是泰山都尉。孔融四岁的时候,与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就拿了一个小的梨。大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孔融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照规矩就应该拿最小的梨。”家里的人因此认为他是一个奇童。

42.孔融之子*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

【注释】

①收:收押,逮捕。②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③了:全,全然。④冀:希望。⑤不(fǒu):通“否”。

知识卡片

积累词语

1.积累实词

“寻”在古汉语中常见的义项有:①寻找。如“寻向所志”,意思是“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②不久。如“寻亦收至”,意思是“不久(他们)也被逮捕了”。

2.积累成语

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自本文,意思是“倾覆的鸟巢之下,怎么会有完好的鸟蛋呢”,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儿徐进曰(        

2)寻亦收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融被捕,他的儿子“了无遽容”,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的语言回答,每空限填一字)。由此可以看出他们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4.由这个故事生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像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孔融对使者恳求说:“我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这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他们的性命?”两个孩子慢慢地走进来说:“父亲,难道您见过倾覆的鸟巢之下还有完整的鸟蛋吗?”不久,抓捕孔融的人也来把他们抓走了。

43.陈元方答客**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

【注释】

①期:约定。②舍:舍弃,抛弃。③不(fǒu):通“否”。④委:丢下,抛弃。⑤引:拉,这里指友好的动作。⑥顾:回头。

知识卡片

古代对父亲的称呼

1.古代对自己父亲的称呼有:家父、家君、家大人、家严、家翁……

示例:“君与家君期日中。”意思是“您和我的父亲相约在中午的时候。”

2.古代对别人父亲的称呼有:令尊、尊君、尊翁、令翁……

示例:“尊君在否?”意思是:“你父亲在不在家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过中不       

2)门外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个故事中,陈太丘的朋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陈元方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一起出行,约定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就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还未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定时间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父亲约定时间在正午,正午您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44.王戎识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世说新语》

【注释】

①尝:曾经。②子:果实。③竞:争着。④信然:确实是这样。

知识卡片

“信”的常见义项

1.相信,信任。如“亲之信之”意思是:“亲近他信任他。”

2.信用,讲信用。如“已诺不信”,意思是:“自己许下的诺言却不守信用。”

3.确实,真实。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与诸小儿游(    

2)诸小儿竞取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戎认为这树上的李子是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45.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

【注释】

①管宁:字幼安,汉末魏人,不仕而终。华歆(xīn:字子鱼,东帝时任尚书令,入魏后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②捉:拿起来,举起,握。③掷:扔。④轩: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⑤如故:像原来一样。如,如同,好像。故,原来。⑥割席:割开草席。

知识卡片

古代的“席”

席,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是古代的坐具,坐垫。古人常铺席于地,坐在席子上面。现在摆酒称“筵席”,就是沿用这个意思。

源自本文的成语:割席断交。意思是“把席割开分别坐”,比喻朋友绝交。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2)华捉而掷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记叙了哪两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管宁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和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又扔掉了。曾经有一次,他们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的人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46.曹冲称象**

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尝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三国志》

【注释】

①智:通“知”,知识。②致:送来。③访:询问。④咸:都。⑤理:办法;道理。⑥校:通“较”,比较。⑦施行:实施,按这个方法做。

知识卡片

曹操父子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即魏武帝。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建安二十五年即位,即魏文帝。

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他自幼聪颖,是杰出的文学家。

曹冲,字仓舒,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智意所及(      

2)访之群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把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对比,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曹冲年少聪明,善于观察,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孙权曾经送过来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人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一下就能知道结果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47.曹冲救库吏***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一无所问。

——《三国志》

【注释】

①啮:咬。②首罪:自首请罪。③自归:自首。④穿:刺穿。⑤谬:假装。⑥失意:不快活,不高兴。⑦见:被。⑧是以忧戚:因此悲伤。⑨妄:胡乱。⑩县:通“悬”,悬挂。

知识卡片

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古汉语常用“为、为……所、于、被、见”等词语表示被动。例如,“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意思就是“太祖的马鞍放在库里,却被老鼠咬了”,这句中的“为”表示被动,可译作“被”;再如,“今单衣见啮”意思就是“现在我的单衣被咬了”,这句中的“见”表示被动,也译作“被”。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库吏必死(       

2)其主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衣在侧,尚啮,况鞍县柱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库吏惧必死”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表现了曹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曹操的马鞍放在库房里,被老鼠咬了个洞,看守库房的守卫很害怕以为自己一定会死,(他)打算把自己捆绑起来,当面(向曹操)自首请罪,心里仍担忧这样不能免受惩罚。曹冲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再)去自首。”曹冲于是用刀刺穿(自己的)单衣,弄得像是被老鼠咬坏的一样,假装很不开心,脸上显出忧愁的神色。曹操问他为什么,曹冲对他说:“一般人都认为被老鼠咬了衣服,对衣服主人不吉利,今天我的衣服被咬坏了,因此心里很难过。”曹操说:“这都是瞎说的,不用为这件事苦恼。”一会儿,看守库房的小厮来报告马鞍被老鼠咬的事,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在梁柱上的呢?”曹操就没有追究这件事。

48.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谓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乎?”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三国志》

【注释】

①陆绩:三国时吴国著名的学者。②怀:怀揣着。③袁术:当时的大豪强。④辞:告别。⑤是:这个。

知识卡片

“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

“遗”在古汉语中有两个读音:一读yí,意思是遗失、遗忘、遗漏;二读wèi。上文中“欲怀而遗母”中的“遗”,读作wèi,指送、赠与,句意为“想揣在怀里送给母亲吃”。又如:“故人遗我鱼”,意思就是“老朋友送给我鱼”。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术令人橘食(

2)而橘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绩怀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表现了陆绩是一个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人。陆绩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让人拿出橘子招待他。陆绩怀里揣了三只橘子,临走时,陆绩弯腰告辞时,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为什么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这个橘子很甜,我想揣在怀里留给母亲吃。”袁术说:“陆绩年幼就知道孝顺母亲,长大后必定成为有才能的人。”

49.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

①江夏:古代地名,在今湖北境内。②事亲:孝顺父母。亲,指父母。③帷帐:床帐。④蚊蚋(ruì):蚊虫。⑤衾(qīn):被褥。

知识卡片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状况等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可以翻译为“……是(不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现形式有:

1.借助“……者,……也”“……者,……”“……,……者也”“……,……也”表示判断。如“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就是判断句,意思是:“从前汉朝时候的黄香,是江夏人。”

2.用“为、是、即、乃、则”等词表示肯定判断。如“橘生淮南则为橘”,意思是:“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子。”

3.用“非”表示否定判断。如“城非不高也”,意思是:“城墙不是不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年方九岁(      

2)于是名播京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黄香为父母做的两件事情: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汉朝时候的黄香是江夏人。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每当夏日炎热,(黄香)就用扇子扇父母的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让蚊虫远远地避开,让父母可以好好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得暖和。后来,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50.匡衡勤学**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之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注释】

①逮:达到,这里指照到。②穿:凿穿。③邑人:同乡人。④佣作:雇佣劳作。⑤偿:报酬。⑥怪:感到奇怪。⑦愿:希望。⑧资:资助。⑨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卡片

倒装句

通常情况下,句子的正常语序为: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要放在中心语之前,补语要放在中心语之后。但是,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句式——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与正常语序不一致。我们在翻译时要调整成正常语序。

比如,“资之以书”就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书资之”,意思是“把书资助给他”。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匡衡勤学而无烛(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字面上来看,这个成语字面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灯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穿引来邻家的光亮,用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却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51.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方舆胜览》

【注释】

①去:离开。②媪(ǎo):妇女的统称。③铁杵(chǔ):铁棍,铁棒。④感:被……感动。⑤还:回去。⑥卒:完成。

知识卡片

省略句

文言文中,在不影响句子意思的情况下,为了让表达更简练,某些句子成分可以省略,这些省略了成分的句子就称为省略句。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省略的成分补上时要加上括号。

示例:“问之,曰:‘欲作针。’”补上省略的成分,就是:(李白)问之,(老媪)曰:“(我)欲作针。”意思是:(李白)问她,(她)说:“(我)想要做针。”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字。

1)未成,弃去(     

2)逢老媪方磨铁杵(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太白是_______(朝代)著名的大诗人。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世人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经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52.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列子》

【注释】

①讴(ōu):歌唱。②穷:用尽,用完。这里指学完。③技:本领。④止:阻止。⑤饯(jiàn):用酒食给人送行或设宴送行。⑥衢(qú):大路。⑦悲:大声地。⑧响遏(è)行云: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

知识卡片

“谢”在古汉语中的常见义项

1.对别人表示感激。如“其人来谢”,意思是“那个人来表示感谢”。

2.认错,道歉。如“至而自谢”,意思是“到了之后就自己道歉”。

3.推辞,拒绝。如“闭门谢客”,意思是“关上门拒绝来客”。

4.凋落,衰退。如“蔷薇花谢即归来”,意思是“蔷薇花凋谢的时候我就回来”。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未穷青之技(        

2)遂辞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薛谭“乃谢求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的启示可用下面的成语来表达(

A.学无止境 B.专心致志 C.不耻下问 D.勤学苦练

古文今译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53.文侯与虞人猎*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战国策》

【注释】

①虞人:管理山泽的官。②期:约定。③是日:这一天。④焉:哪里。⑤之:到……去。⑥罢:停止,取消。

知识卡片

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

1.指人的。有“谁、孰”。

如“吾与徐公孰美”,意思是:“我和徐公谁美?”

2.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

如“此为何物”,意思是:“这是什么东西?”

3.指处所的。有“焉、安”等。

如“公将焉之”,意思是:“您将要到哪里去?”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天雨(        

2)岂可不一会期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往,身自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虞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自己的宴会。

54.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

【注释】

①子罕:宋国国相。②献诸子罕:即“献之于子罕”,意为“把玉献给子罕”。诸,“之于”的合音。③示:给……看。④玉人:从事玉石加工、雕琢的匠人。

知识卡片

“以为”与“以……为”

“以为”在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可解释为:

(1)认为,认为是。如本文“玉人以为宝也”,意思是“雕琢玉器的匠人认为这是宝玉。”

(2)把……当作(作为)。作这一意思解释的时候,“以为”即“以(之)为”,“以……为”,如本文“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意思是“我把不贪心当作宝贝,你把玉当作宝贝”。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宋人或得玉(    

2)故敢献(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以与我,皆丧宝,不若人有其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子罕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玉,把它献给(国相)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把它给雕琢玉器的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财作为珍宝,你把玉作为珍宝。如果(把玉)给我,(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

55.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

【注释】

①彘(zhì):猪。②之市:到集市去。之,到。③反:通“返”,返回。④适:往,到。⑤特:只不过,只是。⑥戏:开个玩笑。⑦待:依赖。⑧所以:用来。⑨成教:教育有效果。

知识卡片

曾子教子有方

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世称“曾子”。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将来的成长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有见识的家长应在孩子面前处处以身作则,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曾子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别看杀了一头猪,虽然说眼前利益受损,但从教育子女的长远利益看,大有好处。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妻止之曰(      

2)婴儿非有知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特与婴儿戏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曾子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在她后面哭泣着。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吃。”妻子到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猪来杀。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小孩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不可以开玩笑。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56.王献之逸事**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

①王献之:晋朝著名书画家,王羲之之子。②高迈不羁:气度高雅脱俗,不受约束。③掣(chè):拉,牵。④徐:慢慢地。

知识卡片

书法“二王”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字子敬,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七八岁时学书(    

2)群偷惊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本内容来看,王献之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不受拘束。七八岁的时候学习书法,王羲之秘密地从后面拔他的笔,不能得到,赞叹说:“这孩子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

王献之夜里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们被吓跑了。

57.汗不敢出*

钟毓(yù)、钟会少有令誉①。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②其父钟繇(yáo)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③。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④惶惶⑤,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世说新语》

【注释】

①令誉:美名、荣誉。②语(yù):告诉,对……说。③敕(chì)见:皇帝下诏书。④战战:害怕得发抖的样子。⑤惶:恐惧。

知识卡片

“卿”的意思

1.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

2.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君主称臣民。如:“卿面何以汗”意思是“你为什么出汗啦”。

4.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古代夫妻互称:卿卿。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魏文帝闻之(      

2)卿面何以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钟毓、钟会的“令誉”在本文中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钟毓和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58.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春秋》

【注释】

①以:因为。②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③延:请。④傧(bīn)者: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知识卡片

“使”的常用义项

“使”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实词,其义项主要有:

1.派遣,命令。如“然则何为使子?”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遣你来呢?

2.出使。如“晏子使楚”,意思是:晏子出使到楚国。

3.使者。如“使子为使”,意思是:派遣你担任使者。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晏子使楚(

2)傧者更道(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楚人开小洞让晏子进去,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来看,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晏子出使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

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59.晏子见楚王**

晏子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晏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春秋》

【注释】

①临淄(zī):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②闾(lǘ):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③袂(mèi):衣袖。④踵(zhǒng):人的脚后跟。⑤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是指主人、国君。⑥贤者:有才能的人。⑦不肖者:无才能的人。

知识卡片

出自本文的成语

1.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很多。这一成语后来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义了。

2.比肩继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比,并;比肩,肩膀靠肩膀;踵,脚跟;继踵,脚尖碰脚跟。这一成语也写作“摩肩接踵”。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使子为使(      

2)故宜使楚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中的晏子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竟派你做使臣。”

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三百闾,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

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

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自有各自的规矩,那些有才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到有才能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就派遣(他)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里去。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60.晏子谏齐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陛侧阶。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晏子春秋》

【注释】

①雨(yù):名词作动词,下,落,降。②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③狐白:狐狸腋下的皮毛。④陛:殿堂的台阶。⑤有间:一会儿。⑥逸:安逸,舒适。⑦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闻,听命。⑧出裘发粟:拿出皮衣发放粮食。

知识卡片

晏子

晏子,原名晏婴,春秋时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闻名于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逸而知人之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景公觉得“天不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齐景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下雪下了几天不放晴。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台阶上。晏子进去朝见,站立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雪下了几天,但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温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说:“说得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第四部分 历史故事

读诗使人聪慧,读史可以明智。——培根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读历史故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一个个小小的故事,蕴含着大大的智慧。即使是两千年前历史人物的经验,仍然能够启迪和帮助你,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

61.泓水之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左传》

【注释】

①宋公:指宋襄公。②泓:泓水。③成列:排成战斗行列。④既济:已经渡过。⑤司马:掌管军政的官职。⑥告:报告。⑦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⑧败绩:大败。

知识卡片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的史事。《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彼众我寡(     

2)请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个故事中,司马选择了两个进攻的时机。这两个时机分别是:__________之时和_________________之时。

4.宋襄公一定要等到楚国人渡过河并排好队列才开始作战,你知道为什么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司马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司马)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

62.田忌赛马***

田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膑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孙膑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

①数:多次。②驰逐:赛马。③射:打赌。④辈:类,这里指马的不同等级。⑤弟:只管。⑥然:认为……是正确的。⑦逐射千金:下千金的赌注驾马车比赛的输赢。⑧驷(sì):古代驾车,一车四马,同驾一辆车的马叫作驷。

知识卡片

《史记》

西汉司马迁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迹)、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十表(记大事年月)、三十世家(记侯国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功)五个部分,共五十二万字。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比较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社会面貌,对后世史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      

2)卒得王千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田忌信然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孙膑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田忌经常与齐国众公子赛马,设重金赌注。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马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与齐王和诸公子用千金来做赌注。比赛即将开始,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已经比了三场比赛,田忌一场败而两场胜,最终赢得齐王的千金赌注。

63.商鞅立信*

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不欺。

——《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

①令:指变法的命令。②具:准备。③募:招募。④置:放。⑤予:给予。⑥辄:就。⑦以:用来。⑧明:表明。

知识卡片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

(1)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以译作“把……当作……”。如“宾客其父”,意思是“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宾客”就是意动用法。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以译作“认为……”“对……感到……”。如“民怪之”,意思是“老百姓认为这事奇怪”。“怪”就是意动用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恐民之不信己(    

2)莫敢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做了怎样一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关于商鞅这样做的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表明自己不会欺骗别人。

B.他想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

C.他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取得百姓信任。

D.为他变法法令的实施做准备。

古文今译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金。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

64.幽王击鼓**

周宅丰、镐(hào),近戎人。与诸侯约:戎寇至,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吕氏春秋》

【注释】

①宅:定都。②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③褒(bāo)姒(sì):周幽王的宠妃。④说:通“悦”,喜悦。⑤数:屡次。

知识卡片

周幽王

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谥号幽王,是西周最后一个天子。在这个故事中,周幽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王把击鼓示警视同儿戏,结果失信于诸侯,招致灭顶之灾。这个故事也叫“烽火戏诸侯”。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戎寇尝至(      

2)为天下笑(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有三个段落,分别是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请概括。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周朝的都城建在丰镐,接近西戎。(周幽王)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建一座高堡,把鼓放在高堡上,远近都可以听见鼓声。如果戎寇到了,就以鼓声相传信息,诸侯的军队都要来救幽王。戎寇曾经来过,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都来了。纷乱扰攘、热闹欢腾,褒姒高兴地笑了。幽王想看见褒姒的笑,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军队几次来都城都没有戎寇。到了后来戎寇真的来了,幽王击鼓相告,诸侯的军队都没有来。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被天下人所嘲笑。

65.卧薪尝胆**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释】

①赦:赦免。②反:通“返”,返回。③女:通“汝”。④会稽:古吴越地名。⑤重采:色彩鲜艳。采,通“彩”。⑥折节下贤人:降低自己的身份,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折节,屈己下人。⑦振:救助。

知识卡片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

如“乃苦身焦思”中的“苦”,意思是“使……受苦”,“焦”的意思是“使……焦虑”,这句话的意思是“(勾践)于是使自己的身体受苦,使自己的思想焦虑”。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置胆于坐(    

2)身自耕作(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女忘会稽之耻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卧薪尝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66.指鹿为马**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

——《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①赵高:秦始皇的宦官令,秦二世时掌权为丞相。②乱:叛乱。③验:试探。④二世:指秦始皇的小儿子,秦二世皇帝胡亥。⑤阿顺:阿谀顺从。⑥阴:暗地里。⑦中:适合,这里指借法律条文扣以罪名。

知识卡片

不定代词“或”

“或”在古汉语中通常是一个不定代词,主要义项有:

1.有人。如“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意思是“有人说是马来阿谀顺从赵高”。

2.有时候。如“或阴或晴”,意思是“有时阴天有时晴天”。

3.有的。如“或得日或否”,意思是“有的照到太阳,有的照不到”。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恐群臣不听(    

2)后群臣皆畏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高“指鹿为马”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现在常常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67.鸿鹄之志**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注释】

①佣耕:被雇佣耕地。②辍:停止。③怅恨:惆怅地叹息。④苟:如果。⑤若:你。⑥太息:长叹。

知识卡片

“燕雀”与“鸿鹄”

燕雀:燕子与麻雀。比喻目光短浅的人。鸿鹄:大雁和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意思是:燕子和麻雀怎么能知道大雁和天鹅的志向呢!

“鸿鹄之志”现在是一个成语,比喻远大的志向。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陈涉少时(    

2)辍耕之垄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苟富贵,无相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想一想:陈涉用“燕雀”来比喻文中的谁?用“鸿鹄”比喻文中的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涉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同别人一起被雇佣耕地。一天,陈胜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休息),因失意而长叹了好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啊。”一起耕作的同伴笑着回答说:“你是个被雇佣耕地的人,哪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见识短浅的人怎么会懂得有远大抱负的人的志向!”

68.多多益善**

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如何?”曰:“如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释】

①上:皇帝,本文中指刘邦。②信:韩信。③禽:通“擒”,捉住。本文指控制。

知识卡片

“将”的意思

(1)名词,大将。如“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意思是:刘邦曾经闲暇时随意与韩信评论各位将领是否有才能”。

(2)动词:率领,指挥。如“陛下不能将兵”,意思是:陛下不善于率领军队。

想一想:“而善将将”一句中有两个“将”字,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各有差(    

2)何为为我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多益善”是谁说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从上面的选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吗?并解释这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刘邦曾经随意与韩信评论各位将领是否有才能,各自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这样的人,能够统率多少士兵?”韩信说:“皇上您只不过能指挥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指挥多少人呢?”韩信回答道:“我指挥士兵越多越好。”刘邦笑道:“指挥士兵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为我效命?”韩信说:“皇上您不善于指挥军队,但善于指挥将官,这就是韩信我被皇上您所控,为您效命的原因了。”

69.苏秦刺股***

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战国策》

【注释】

①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②纵横之术:战国时外交所使用的谋术。③说(shuì):劝说。④纴(rèn):织布机。⑤得:得到,此指成功。⑥股:大腿。

知识卡片

《战国策》

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编。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年),辑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史实,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语言运用上很成功,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资用匮乏(    

2)父母不以为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秦没有受到秦王的重用,回家后家里人是怎么对待他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苏秦是洛阳人,学习外交谋略,去劝说秦王(采纳他的意见),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他的主张仍未被实行。钱财缺乏,穷困潦倒返回家乡。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苏秦长叹道:“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发奋读书,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成功的人呢?”读书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

70.刘备托孤***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

【注释】

①笃:(病)重。②属:通“嘱”,嘱托。③嗣子:指刘备的儿子刘禅。嗣,继承。④辅:辅佐。⑤自取:自己取代他为王。⑥竭股肱(gōng)之力:用尽我的力气。⑦节:气节。⑧敕(chì):命令。⑨事:侍奉。

知识卡片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三国志》记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由西晋陈寿著,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分《魏志》《蜀志》《吴志》,共38卷。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所写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在《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的文学作品,内容与历史事实不完全吻合。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召亮于成 ( ) 2)先主又为诏(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而诸葛亮对刘备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后事嘱咐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大业。假如继位的皇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才的话,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流着泪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忠于蜀国,死而后已!”刘备又写诏书命令儿子说:“你与丞相一同处理国事,对待丞相像对待父亲一样。”

71.诸葛恪得驴**

诸葛恪(kè),字元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三国志》

【注释】

①瑾(jǐn):诸葛瑾,字子瑜。三国时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②乞:请求。③赐:赐给。

知识卡片

“益”的几个常用义项

“益”是古汉语中常用的实词,常见的义项有:

1.增加。如“乞请笔益两字”,意思是:请给我一支笔增加两个字。

2.好处,对……有益。如“大有所益”,意思是:有很大的好处。

3.更加。如“精益求精”,意思是:好了还要求更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孙权大会群臣(    

2)因听与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权乃以驴赐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诸葛恪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诸葛恪,字元逊,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之驴”两个字。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72.乐不思蜀**

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岷、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汉晋春秋》

【注释】

①禅:指蜀国君主刘禅,刘备之子。②郤(xì)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遣送到洛阳。③岷(mín)、蜀:指四川。④如:按照。

知识卡片

“春秋”的意思

1.春秋时期。中国历史阶段之一,一般认为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2.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孔子根据鲁国的编年史修订而成。

3.指代“历史”。如《汉晋春秋》,就是“汉晋时期的历史”。

“春秋”还可以指:春秋季节;指一年,如“几度岁月几度春秋”;指年龄,如“春秋几何”,意思是“你多大啦”。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郤正闻之(    

2)宜泣而答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此间乐,不思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乃似郤正语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乐不思蜀”原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乐不思蜀”是一个成语,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郤正知道了这事就对他说:“如果晋王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答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于是心向着西面而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呀。’然后就闭上眼睛。”适逢司马昭再次问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着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73.望梅止渴*

魏武行役,失汲道,三军word/media/image1.gif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世说新语》

【注释】

①役:打仗。②汲(jí):水源。③三军:全军。④饶:富足,多。

知识卡片

“及”的义项

“及”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实词,其义项有:

1.等到。如“及其日中如探汤”,意思是“等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

2.比得上。如“徐公何能及君也”,意思是“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3.到达。如“乘此得及前源”,意思是“趁着这个机会才能够到达前面的水源地”。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失汲道(    

2)甘酸可以解渴(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望梅止渴”是一个成语,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一个与“望梅止渴”意思相似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多,酸甜可口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说后,顿时嘴里都流出了口水,趁着这个机会才能够到达前面的水源地。

74.陈平宰社**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释】

①社:祭祀社神。②为:做,主持。③使:假使。④是:代词,这个。

知识卡片

文言叹词

叹词是表达强烈感情的虚词,文言文中,有单音叹词,也有复合叹词,常放在句首。

1.单音叹词:常见的有“噫”“嗟”“嘻”等。

例: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噫,表示叹息、遗憾,相当于“唉”。)

2.复合叹词:常见的有“呜呼”“嗟夫”“呜呼哀哉”等。

例: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嗟乎:表示叹息。)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好读书(    

2)分肉食甚均(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善,陈孺子之为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平为宰,分肉食甚均”可以看出,陈平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从陈平最后说的那句话可以看出,陈平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有田地三十亩,仅同哥哥陈伯住在一起。乡里祭祀社神,陈平主持宰杀牲口,把肉分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陈家的孩子主持宰杀做得很好啊!”陈平说:“唉,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75.刘毅直言***

三年春,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司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桓、灵也。”帝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资治通鉴·晋纪》

【注释】

①三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②祀:祭祀。③喟(kuì)然:感叹的样子。④方:比拟,相比。⑤桓、灵:汉桓帝和汉灵帝,是汉朝昏庸的两个皇帝,汉朝自桓、灵二帝之后走向衰落。⑥殆:几乎。⑦固:本来。⑧胜:胜过,超过。

知识卡片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礼( ) 2)以此言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至于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文中的晋武帝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刘毅是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晋武帝三年的春天,晋武帝亲自到南郊祭祀。典礼结束后,晋武帝感叹地询问司隶校尉刘毅说:“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刘毅回答说:“可与桓帝、灵帝相比。”晋武帝说:“何至于到这个地步?”刘毅说:“桓帝、灵帝出卖官职,钱都进了官府的仓库;陛下出卖官职,钱都进了个人的家门。凭这一点来说,大概还不如桓帝、灵帝了。”晋武帝大笑道:“桓帝、灵帝的时代,听不到这样的话;现在朕有正直的臣下,已经胜过桓帝、灵帝了。”

76.王彦章忠君***

唐兵攻兖(yǎn)州,彦章以兵少战败,被擒。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彦章谢曰:“臣与陛下血战十余年,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且臣受梁恩,非死不能报,岂有朝事梁而暮事晋,生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遂见杀,年六十一。

——《新五代史》

【注释】

①王彦章:五代时后梁名将。②庄宗:五代时后唐皇帝唐庄宗。③骁:勇健。④活:使动用法,使……活下去。⑤事:侍奉,为……效力。⑥见:被。

知识卡片

中国古代史书体例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如《左传》。

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如《战国策》。

3.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史记》。

4.通史:不间断地记叙几个朝代的历史事件的,如《史记》《资治通鉴》。

5.断代史:记叙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的,如《汉书》《新五代史》。

注:一部史书,往往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如《史记》属纪传体、通史,《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彦章以兵少战败(    

2)彦章谢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庄宗爱其骁勇,欲全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兵败力穷,不死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章彦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古文今译

唐兵攻打兖州,王彦章因为兵少而战败,被擒。晋庄宗喜爱他勇猛善战,想要保全他,让他活下去。彦章拒绝说:“我和陛下您血战了十几年,如今战败而力气用尽了,不死还等什么?况且我受梁王的大恩,非死不能报答,哪里能早上侍奉梁朝而晚上侍奉晋朝的呢,这样活着还有什么脸面见天下之人啊!”于是被杀,终年六十一岁。

77.暮夜无知**

杨震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后汉书》

【注释】

①举:推荐。②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③遗(wèi):赠送。

知识卡片

“何”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疑问,可译为:什么,为什么。

如“何也?”意思是:为什么呢?

2.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如“徐公何能及君也!”意思是: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3.表示感叹,可译为:多么。

如“水何澹澹”,意思是:水势是多么浩大啊!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加粗的字。

1)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

(2)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暮夜无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杨震路过昌邑县,他从前所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王密夜晚怀揣十斤黄金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而你不了解老朋友,为什么啊?”王密说:“夜晚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能说无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退出去了。

78.陈蕃欲扫天下**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后汉书》

【注释】

①芜(wú)秽(huì):杂乱肮脏。②孺子:小孩子。③清世:使世道澄清。

知识卡片

《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所著,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记载了从王莽(6年)起至汉献帝(189年)的183年历史。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安事一室乎(    

2)甚奇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陈蕃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陈蕃字仲举,是汝南平舆人。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无章。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祸患这件大事为己任。为什么要在意一间房子呢?”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是一个特别的人。

79.班超素有大志***

班超为人素有大志,不修细节。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后汉书》

【注释】

①班超:汉朝杰出将领。②修:修饰,关注。③佣书:被雇佣做抄抄写写的事情。④供养:谋生糊口。⑤傅介子、张骞(qiān):傅介子是西汉人,以计斩楼兰王而著名。张骞是西汉人,开拓了汉朝与西域交往的丝绸之路。⑥封侯:指建功立业。

知识卡片

“素”的常见义项

1.白色的丝绢。如“十三能织素”,意思是“十三岁就能织白色的丝绢”。

2.白色的。如“素服哭于库门之外”,意思是“他穿着白色的衣服在库门之外大哭”。

3.朴素的,不加装饰的。如“可以调素琴”,意思是“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4.一向,向来。如“素不相识”,意思是“向来就不认识”。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尝辍业投笔(    

2)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班超为人素有大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班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班超为人向来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80.臣僚见太祖***

太祖一日后苑扶弓弹雀。有僚叩殿,称有急事请见。上亟出见之,及闻所奏,乃常事耳。太祖曰:“此事何急?”对曰:“亦急于弹雀。”上怒,以钺柄撞其口,两齿坠焉。僚徐伏地取落齿,置怀中。上怒甚,曰:“汝将此齿去讼我也?”对曰:“臣岂敢讼陛下,自有史官书之。”上怒解,赐金帛慰劳而去。

——《三朝圣政录》

【注释】

①太祖:宋太祖赵匡胤。②僚:官吏。③亟:急。④钺(yuè):古代一种像斧子的兵器。⑤将:拿。⑥讼:打官司。⑦书:书写,记录。

知识卡片

中国古代的史官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如《左传》的作者就是春秋时鲁国的史官,《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西汉时的史官。他们记录和编纂的历史,是后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重要依据。

本文臣僚为常事求见太祖耽误了太祖打鸟雀被打落了牙齿,却把牙齿揣在怀中,说史官会记录这件事,宋太祖立刻就明白:他弹鸟雀、打大臣的事一旦被记录,就载入了史册,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慰劳了这个正直敢言的大臣。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及闻所奏(    

2)亦急于弹雀(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僚徐伏地取落齿,置怀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僚为何称自己上奏的是“急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宋太祖和官员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文今译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天在后花园里拿着弹弓打鸟雀。有一个官员进殿叩拜,说有急事上奏。太祖急忙出去见他,等到听他所奏的事情,不过是平常事而已。太祖说:“这事急什么?”他说:“也比皇上打鸟雀急。”太祖生气了,拿钺柄撞他的嘴,两颗牙被打掉了。官员慢慢地伏在地上捡起牙齿,放在怀里。太祖大怒,说:“难道你要拿着这个去告我吗?”官员回答说:“臣怎么敢控告皇上,自然会有史官来把这些记下来。”皇上听了以后,怒气消了,赐给他金帛慰劳他让他告退了。

参考答案

1.狐假虎威

1.(1)吃(2)让,派2.D3.害怕跟在狐狸后面的老虎。4.狐假虎威 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

2.买椟还珠

1.战国 韩非2.做 善于3.(1)楚国有个商人,在郑国卖他的珠宝。(2)有个郑国人把匣子买了去,却把匣子里面的珠子还给了他。4.买了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 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3.郑人买履

1.(1)到……去(2)它,指代尺码2.(1)想要(2)拿3.(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4.宁信度,无自信也。5.讽刺了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做事情要懂得根据客观情况灵活变通。)

4.守株待兔

1.(1)跑(2)放下2.(1)一只兔子跑过来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而死。

(2)于是,(那个农民)就放下了他的农具,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3.A4.那些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

5.自相矛盾

1.(1)锋利(2)回答2.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3.自相矛盾 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4.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6.揠苗助长

1.(1)小步快跑(2)好处2.(1)今天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2)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是很少的。3.C A

7.刻舟求剑

1.(1)落(2)停止2.(1)(这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2)用这样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略。

8.引婴投江

1.(1)原因(2)他的,指那个小孩的2.(1)看见一个人正拉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2)这个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他的儿子难道就擅长游泳吗?

3.此其父善游4.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凭主观臆断。(或者:对象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9.循表夜涉

1.(1)做标记(2)渡河2.楚国人还是按照原先的标记过河,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3.先前做记号的时候水深是可以渡河的,可是他们夜涉的时候河水已经涨了,但他们还是按照先前的标记渡河。4.当事情发生变化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而变化,否则会酿成大错。

10.画蛇添足

1.(1)足够(2)它,指代那壶酒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3.大家约定先画好蛇的人喝酒。那个先画好蛇的人给蛇添了脚。他失去了那壶酒。4.多此一举(自作聪明、无中生有)

11.掩耳盗钟

1.(1)跑(2)背2.(他)担心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3.掩耳盗铃 自己欺骗自己。(或:自欺欺人。)

12.滥竽充数

1.(1)派,让(2)喜欢2.齐宣王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们。3.齐宣王喜欢听合奏,他可以在人群中凑数;齐湣王喜欢听独奏,他不会吹竽,怕被发现。4.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13.叶公好龙

1.(1)听说(2)跑,逃跑2.这个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而是喜欢那些似龙非龙的东西。3.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4.C

14.枭将东徙

1.(1)到……去(2)原因2.如果你能改变叫声,就可以;你要是不改变叫声,那么即使你向东迁移,那里的人照样会讨厌你的叫声。3.村里的人讨厌它的叫声。4.不能,因为它的叫声没有改变,它无论搬到哪里,人们都会讨厌它的叫声。5.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手,“治标不治本”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15.杞人忧天

1.(1)睡觉(2)落下2.(人们)整天在地上走来走去,为什么要担心它陷下去呢?3.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4.庸人自扰

16.鹬蚌相争

1.(1)刚刚(2)对……说2.(1)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掉的河蚌。(2)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3.鹬蚌双方相持不下,而使渔人从中得利。4.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17.螳螂捕蝉

1.(1)处于,处在(2)可是,却2.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3.露水 蝉 螳螂 螳螂 黄雀 弹丸

4.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18.愚人食盐

1.(1)食物(2)吃2.主人听到之后,再给他增加了盐。3.C 4.任何事物,超过一定的限度,好事便会变成坏事。

19.鲁人徙越

1.(1)有的人(2)穿(3)通“披”,披着(4)用、凭2.D

3.鲁国有一个人自己善于用麻、葛等编织鞋子,他的妻子善于织缟生绢,他们想一起迁徙到越国。4.可以。只要鲁人教会越人穿鞋戴帽,他们的市场就会很大。不可以。因为越人不穿鞋子不戴帽子,鲁人的手艺到那里没有用处。

20.疑邻窃斧

1.(1)偷窃 (2)得到,找到2.(1)有个丢了斧子的人,他怀疑是他的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2)他再看见他邻居的儿子,就觉得他的行为、表情、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人。3.凭空猜想 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21.世无良猫

1.(1)好的(2)厌恶,讨厌2.(1)(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好猫。(2)这是没有好猫吗?这是不会养猫啊!3.这个人给猫吃饱睡好了,猫生活得太安逸,不需要以捕鼠为生了。4.溺爱是不可取的,温室里是培养不出栋梁的。或:环境过于安分,就会懒散,不思进取。

22.人有卖骏马者

1.(1)想要(2)离开2.(1)接连在集市上站了三天,没有人来问过。(2)伯乐就走过去围着那匹马查看它,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了一眼。

3.伯乐乃还而视之 去而顾之。人们认为:伯乐善于识马,如果伯乐都“还而视之,去而顾之”,那说明这是一匹好马

4.说明了权威的重要。(或:有的人的确有真才实学,但不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23.齐人好猎

1.(1)他的(2)好的2.(1)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2)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3.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做好充足的准备。

24.齐人攫金

1.(1)拿(2)离开2.(1)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去了集市。(2)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罢了。3.利令智昏

25.越人遇狗

1.(1)善于,擅长(2)一起2.(1)(越人)用精美的食物喂养它,用对待人的礼节去对待它。(2)越人醒悟了,于是和它分肉的时候,多给自己。

3.对于贪婪残忍的坏人或恶势力,不能姑息纵容。

26.盘古开天辟地

1.(1)成为(2)距离2.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也一日长一丈。3.时间 天地和自然万物形成

27.女娲造人

1.(1)没(2)空闲2.(1)于是拿一条绳子放入泥浆内,然后举起绳(一挥洒),(溅落的泥点)变成了人。(2)所以说,富贵的人,是女娲抟黄土造的;贫贱的人,是女娲甩绳子溅落的泥点变成的。

3.女娲用手抟了黄土创造了人类,具体做法是:拿一条绳子放入泥浆内,然后举起绳子一挥洒,溅落的泥点也都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28.女娲补天

1.(1)熄灭(2)干涸2.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3.……鸷鸟攫老弱。//……积芦灰以止淫水。//……颛民生。

4.慈祥勇敢/济世救民的女神。

29.夸父逐日

1.(1)足够(2)丢弃2.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3.敢于探索、顽强不屈4.战胜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30.精卫填海

1.(1)返回(2)所以2.(1)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2)它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3.(1)誓鸟表现其不达目的永不罢休的精神;(2)冤禽表现其死十分冤屈,令人同情;(3)志鸟,是说它志向宏伟、意志坚强。

31.后羿射日

1.(1)一起,同时(2)杀死2.老百姓们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当帝王。

3.因为天上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晒死了花草树木,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各种野兽猛禽都来祸害人民,后羿要拯救苍生。

4.勇敢/为民除害/本领高强

32.姮娥飞天

1.(1)给(2)离开2.月母被两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姮娥每月在月圆之日与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4.遭歹徒偷窃并加害的情况下。5.表达了远古人民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

33.鲧禹治水

1.B2.鲧盗取了天帝的息壤来堵塞洪水,没有等到天帝的命令。

3.因为鲧急于治理洪水,还没有等到天帝的命令就盗取天帝的息壤去治水。

4.百折不挠

34.钻木取火

1.(1)因为(2)通“悦”,高兴2.靠山居住就吃飞鸟和野兽,穿羽毛衣和野兽皮。3.在打野兽时石块与山石相撞时产生火花,燧人氏受到启法,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4.火 的发明使远古人类吃上了熟食,因此他们生病少了,寿命长了;火的发明使人类有了可以创造的温暖,对远古人类的聚集提供了武器和条件。

35.构木为巢

1.(1)当王(2)称呼2.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类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3.“有巢氏”是凭教给人民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来赢得上古人民拥戴的。4.相同点:两则故事写的都是有巢氏教人们建居所的故事。都写到了人们对有巢氏的爱戴。不同点:第一则故事写的是有巢氏在树上构木为巢;第二则不仅写到了“构木为巢”,还写到了有巢氏教人们冬天挖洞穴居住、捕野兽吃、凿井饮水等内容。

36.神农种五谷

1.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 神农氏(农皇)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2.(1)足够(2)改变3.上古的人民都吃野兽飞鸟的肉。

4.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37.神农尝百草

1.(1)疾病(2)用来2.于是写文字记下药性,以此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因而我国的医疗事业也从此起步了。3.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

4.神农氏是传说中农业的发明者和医药的发明者。他勤劳、勇敢、乐于奉献,他聪明,极具才智。

38.黄帝战蚩尤

1.(1)攻打(2)发,放2.黄帝便命令应龙在冀州的郊野与之作战。

3.蚩尤 蚩尤作兵伐黄帝。4.请来的下凡天女魃收了风伯雨师的大风暴雨。

39.董永

1.(1)你的(2)完成2.(1)只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2)因为你极为孝顺,天帝让我帮助你偿还债务罢了。3.孝顺 善良

40.杨氏之子

1.(1)他的( 2)摆设2.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杨氏之子姓“杨”,和“杨梅”的“杨”相同。4.聪慧

41.孔融让梨

1.(1)原因(2)选取,拿取2.(孔融)与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就拿了一个小的梨。3.我小儿,法当取小者。4.懂得谦让。

42.孔融之子

1.(1)慢慢地( 2)不久2.我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这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他们的性命?3.故 徐 镇定自若4.覆巢之下无完卵/覆巢无完卵/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43.陈元方答客

1.(1)到达(2)玩耍2.正午您还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无信 知错能改;机智 率直4.与人交往,要做一个有礼有信的人。

44.王戎识李

1.(1)玩耍(2)跑2.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3.路边的李子如果是甜的,会被别人摘走的;而这么多李子没人去摘,一定是苦的。4.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45.管宁割席

1.(1)不同(2)丢弃2.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3.(1)锄地时发现了金子,管宁把它当瓦石,华歆捡起来看了看扔了;

(2)读书时豪车经过门前,管宁像没看见一样,华歆丢下书出门去看。

4.淡泊名利、不慕权贵、清高。

46.曹冲称象

1.(1)达到(2)这件事

2.(1)(曹操)询问他的下属,都没人能想出称象的办法。

(2)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3.大臣们都想不出任何办法称象 曹冲想出了巧妙的称象办法

曹冲的聪明、善于观察。

47.曹冲救库吏

1.(1)害怕(2)吉祥

2.(1)(曹冲)假装很不开心,脸上显出忧愁的神色。

(2)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坏,何况马鞍是悬在梁柱上的呢?

3.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4.聪明机智(智慧)乐于助人(富有爱心)

48.陆绩怀橘

1.(1)给……吃(2)掉落

2.(1)这个橘子很甜,我想揣在怀里留给母亲吃。

(2)陆绩年幼就知道孝顺母亲,长大后必定成为有才能的人。

3.是橘甘,欲怀而遗母4.孝顺

49.黄香温席

1.(1)正,刚刚( 2)传播

2.(黄香)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得暖和。

3.(1)黄香夏天帮父母扇枕席驱蚊虫。

(2)黄香冬天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暖和。

50.匡衡勤学

1.(1)却,然而( 2)要求

2.(1)匡衡就把墙壁凿穿引来邻家的光亮,用光亮照在书上来读。(2)(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3.凿壁借光 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51.铁杵磨针

1.(1)放弃(2)正在2.李白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3.唐朝4.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而应该坚持不懈。

52.薛谭学讴

1.(1)的(2)回家

2.(1)(薛谭)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

(2)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3.秦青为薛谭饯行时大声唱歌,薛谭发现秦青唱歌的技艺高超,他远远达不到,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4.A

53.文侯与虞人期猎

1.(1)下雨(2)怎么

2.(魏文侯)于是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这次打猎的约定。

3.做人要讲究诚信,不能因为自己的人个原因就违背承诺。

54.子罕弗受玉

1.(1)有人(2)所以

2.(1)(我已经)把它给雕琢玉器的人看了,玉匠认为它是珍宝。

(2)如果(把玉)给我,(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珍宝,还不如各人持有自己的珍宝。3.廉洁、不贪财物。

55.曾子杀彘

1.(1)阻止( 2)通“智”,智慧

2.(1)(我)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

(2)今天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

3.曾子这样做对,他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

56.王献之逸事

1.(1)书法(2)逃跑

2.(1)王羲之秘密地从后面拔他的笔,不能得到。

(2)这孩子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

3.才华横溢 宽宏大量

57.汗不敢出

1.(1)这种情况(2)为什么

2.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3.他们机智幽默地回答了魏文帝曹丕的提问。

58.晏子使楚

1.(1)出使(2)更改2.(楚人)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

3.他们想侮辱晏子。4.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能言善辩的人。

59.晏子见楚王

1.(1)担任(2)适宜

2.那些有才能的人派遣(他)出使到有才能的国君那里去,无能的人派遣(他)出使到无能的国君那里去。

3.爱国 善于辞令4.挥汗如雨 摩肩接踵

60.晏子谏齐景公

1.(1)可是(2)劳苦

2.(齐景公)于是命人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那些挨饿受冻的人。

3.因为他穿着最暖和的裘皮衣服。

4.齐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晏子:关心百姓、善于进谏。

61.泓水之战

1.(1)少(2)攻击 2.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3.楚人未既济 既济而未成列4.因为他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或列”的决斗或战法。

62.田忌赛马

1.(1)两次(2)最终

2.(1)孙膑发现他们的马脚力都差不多。(2)田忌相信并答应了他。

3.善于观察、足智多谋。

63.商鞅立信

1.(1)担心( 2)搬迁

2.(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以此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

3.他立一根木头在南门,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给五十金,有人搬了,他就给了五十金。4.B

64.幽王击鼓

1.(1)曾经(2)被 2.幽王想看见褒姒的笑,于是多次击鼓。

3.周幽王与诸侯约定敌寇来犯即击鼓相救;幽王为博宠妃一笑在无敌寇时数次击鼓;周幽王在敌寇来时击鼓而诸侯不至,幽王死。4.要信守承诺。

65.卧薪尝胆

1.(1)放置(2)亲自

2.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

3.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66.指鹿为马

1.(1)听从( 2)畏惧,害怕

2.(1)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2)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3.检验大臣们是否听从他 4.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67.鸿鹄之志

1.(1)小时候( 2)到……去2.如果有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啊。

3.“燕雀”比喻与他一起佣耕的人;“鸿鹄”比喻他自己。4.有远大志向

68.多多益善

1.(1)差别,不同( 2)被

2.这就是韩信我被皇上您所控,为您效命的原因了。

3.韩信说的;才高过人,自信又自夸。4.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69.苏秦刺股

1.(1)缺乏(2)把……当作2.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成功的人呢?

3.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4.要胸怀大志,发奋苦读。

70.刘备托弧

1.(1)从(2)写

2.(1)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完成大业。

(2)如果他不能成才的话,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

3.信任 忠诚

71.诸葛恪得驴

1.(1)会聚(2)给

2.(1)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

(2)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3.思维敏捷(聪明机智)

72.乐不思蜀

1.(1)听说(2)应该

2.(1)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

(2)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

3.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 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

73.望梅止渴

1.(1)失去(2)可以用来

2.士兵听说后,顿时嘴里都流出了口水,趁着这个机会才能够到达前面的水源地。3.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4.画饼充饥

74.陈平宰社

1.(1)喜欢(2)平均,均匀

2.(1)陈家的孩子主持宰杀做得很好啊!

(2)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

3.做事公平 志向远大

75.刘毅直言

1.(1)结束( 2)凭借,根据

2.(1)何至于到这个地步?

(2)现在朕有正直的臣下,已经胜过桓帝、灵帝了。

3.豁达大度 直言敢谏

76.王彦章忠君

1.(1)因为( 2)拒绝

2.(1)晋庄宗喜爱他勇猛善战,想要保全他,让他活下去。

(2)如今战败而力气用尽了,不死还等什么?

3.勇猛善战 爱国忠君

77.暮夜无知

1.(1)从前(2)怀揣 2.老朋友了解你,而你不了解老朋友,为什么啊?

3.暗中做事,无人知道。

4.要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不要总以为偷偷做坏事没有人知道。

78.陈蕃欲扫天下

1.(1)做事,这里指打扫(2)认为……很特别

2.小孩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

3.我赞成他的说法。人就应该有远大志向,拘泥于小事,就做不成大事。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有“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是“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79.班超素有大志

1.(1)停止(2)怎么

2.(1)班超做人向来就有远大的志向。(2)小子怎么知道壮士的志向呢?

3.不甘平庸、胸有大志。

80.臣僚见太祖

1.(1)等到(2)比

2.官员慢慢地伏在地上捡起牙齿,放在怀里。

3.官员认为自己所上奏的是公务,与宋太祖射鸟雀的游乐相比自然是“急事”了。

4.喜欢官员敢于直谏、机智幽默、正直敬业等;喜爱宋太祖心胸宽广、知错即改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9d088d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19.html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适用于五六年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