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复习题答案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1.散文创作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的作者是(AA.朱自清B.冰心C.徐志摩D.叶圣陶2.代表梁遇春随笔的最高水平的作品是(DA《泪与笑》B《谈“流浪汉”C《又是一年春草绿》D《救火队》
3.郁达夫1930年代在《宇宙风》上撰写了一组系列游记是(B
A《故都的秋》B《闽游滴沥》C《方岩纪静》D《江南的冬景》4.沈从文较为成熟的散文应以(C)为起点。
A《湘西》B《湘行散记》C《从文自传》D《鸭子》5“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的提出者是(BA.李广田B.何其芳C.陆蠡D.丽尼
6193811月王任叔、唐弢、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六人出版的杂文合集是AA《边鼓集》B《横眉集》C《边风录》D《消长集》7“左联”时期与徐懋庸并称杂坛“双璧”的是(D
A.巴人B.柯灵C.周木斋D.唐弢8.杂文名篇《韩康的药店》的作者是(C
A.夏衍B.秦似C.聂绀弩D.宋云彬9《写在人生边上》的作者是(B
A.王力B.钱钟书C.吴晗D.闻一多10《雅舍小品》的作者是(C
A.周作人B.梁遇春C.梁实秋D.丰子恺
11“五四”时期把那些死抱古文不放的旧文人斥为“桐城谬种”和“选学妖孽”的是(D

A.鲁迅B.胡适C.刘半农D.钱玄同12“五四”时期把文学散文称为“纯散文”的是(c
A.周作人B.刘半农C.王统照D.胡梦华13“五四”时期首先开辟“随感录”专栏的报刊是(B
A《晨报副刊》B《新青年》C《每周评论》D《现代评论》14.以1932年底接编并改革《申报·自由谈》的是(A
A.黎烈文B.聂绀弩C.沈从文D.谢六逸15.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作“杂志年”的是(C
A1932B1933C1934D193516.打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旗号的杂志是(AA《人间世》B《论语》C《宇宙风》D《现代评论》17.以群称之“成了战时文艺的主流”的散文样式是(CA.杂文B.散文诗C.通讯报告D.传记18“避难五记”的作者是(B
A.茅盾B.丰子恺C.巴金D.靳以19.长篇报告文学《随军散记》的作者是(A
A.沙汀B.周而复C.周立波D.黄钢20.以“焕南”为笔名在《解放日报》上写作杂文的是(DA.孙犁B.林默涵C.丁玲D.谢觉哉21.鲁迅的散文诗《野草》连载于(B
A《国民新报》B《语丝》C《莽原》D《骆驼草》22.鲁迅在他的著译书目中称《朝花夕拾》是(C
A.散文诗B.传记C.回忆文D.报告文学23《朝花夕拾》原题是(D

A《自由谈》B《两地书》C《热风》D《旧事重提》24.现代杂文是“萌芽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出自鲁迅的(AA《小品文的危机》B《呐喊自序》C《我之节烈观》D《坟》25《且介亭杂文》系列属于鲁迅创作的(C
A.早期B.中期C.晚期D.集外26“人的文学”这一命题的提出者是(B
A.鲁迅B.周作人C.陈独秀D.胡适27《语丝》时期,周作人的文学活动,以(D)的写作为中心。A.杂文B.散文诗C.通讯报告D.小品文28.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开创了闲适和(A)的艺术流派。A.言志B.抒情C.议论D.幽默
29.周作人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美文”收在《雨天的书》和(BA《谈龙集》B《泽泻集》C《谈虎集》D《苦茶随笔》3019305月,周作人和俞平伯、废名、徐祖正等人创办散文杂志(DA《语丝》B《新月》C《水星》D《骆驼草》31《中华日报》的副刊《动向》的主编是(AA.聂绀弩B.谢六逸C.黎烈文D.沈从文
3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文坛曾出现过一个(C)的运动。A.复兴特写
B.复兴报告文学C.复兴散文D.复兴传记
33与余光中相类似,台湾另一位“众体兼擅”的散文全才是(BA.杨牧B.王鼎钧C.梁实秋D.张晓风
34香港女散文家小思在日本京都研究文学时创作了散文集(CA《日本构图》B《在日本念书的日子》C《日影行》D《日本风情录》
35.澳门出版的第一套纯文学丛书,包括东亚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散文集(D)等5种。A《澳门古今》B《望洋小品》C《七星篇》D《三弦》36“五四”时期最早开辟“随感录”专栏的刊物是(B
A《语丝》B《新青年》C《现代评论》D《每周评论》

37.20世纪30年代提出“为抒情的散文找出一个新的方向”的是(AA、何其芳B、李广田C、丽尼D、缪崇群38.20世纪80年代,林燿德在台湾文坛标举(A旗号。A、都市文学B、战斗文学C、乡土文学D、现代文学
39.“龙门阵”“青春家庭”“开心坊”等是香港(C的杂文副刊。A《快报》B《大公报》C《东方日报》D《星岛晚报》40.20世纪30年代散文创作趋于活跃,“小品文年”是指(DA1930B1931C1932D193341.林放获得全国首届散文(杂文(奖的作品是(A
A《未晚谈》B《忧乐百篇》C《辣味集》D《湖滨拾翠》42《撒哈拉的故事》的作者是(C
A、徐钟佩B、林海音C、三毛D、张晓风43.杂文名篇《况钟的笔》的作者是(AA、巴人B、徐懋庸C、邓拓D、郭沫若
44.台湾学者夏元瑜,六十岁后才开始创作(D,不料反应极佳,于是一发不可收,开拓出属于自己的另一片新天地。
A、杂文B、小品C、传记D、幽默散文
45.何其芳1936年获得《大公报》文艺奖的散文集是(DA《画廊集》B《白夜》C《刻意集》D《画梦录》46《剑桥语丝》和《海德堡语丝》的作者是(DA.蔡澜B.周蜜蜜C.周文珊D.金耀基
47.对也斯等人后现代散文延续和发展的是林幸谦等创作的(CA.新散文B.都市散文C.后散文D.网络散文
4819851月出版的澳门东亚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散文合集是(B

A《七好文集》B《三弦》C《闻见录》D《单刀集》
4920世纪80年代中期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的标志是出版散文集(CA《七好文集》B《八妹手记》C《七星篇》D《余韵》50.散文名篇《鸟人》的作者是(AA.沙蒙B.陶里C.林中英D.郑妙姗二、填空题。
1“五四”时期记游作品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是采风访俗、了解社会的旅行记,一是写景
抒怀、发现自然的山水游记
2.193811月,王任叔、唐弢、柯灵、周木斋、周黎庵、文载道六人出版了杂文合集《边
鼓集》
3.邵燕祥认为,理性批判精神的复活和高扬才是新时期杂文所取得的“最可贵”的
成就。
4.全国五大散文期刊之一的《散文天地》,先后于1996年至2001年推出“新生代
散文专号”
5.柏杨1960年在《自立晚报》上撰写《倚梦闲话》专栏,这是他杂文创作之始。620世纪70年代末期,也斯、西西等人,发起了一场小型的“散文的后现代主义革
命”
7.鲁迅的《朝花夕拾》带有自传的性质。
8.郁达夫早期的散文率性纵笔,才情毕露,创造了被朱自清称为“风靡一时”的创造体
白话文。
9.上海“孤岛”时期影响最大的杂文期刊是《鲁迅风》
10.1988《人民日报》风华杂文征文和中国作协举办的全国首届优秀散文(集)
杂文(集)评奖,将新时期杂文发展推向高潮。
11.周作人在19216月,率先把文学散文称为美文

12.胡梦华在19263月发表的《絮语散文》一文中,着重介绍了欧美的Familiar
Essay
13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的杂文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4.193212月,黎烈文主编《自由谈》副刊,使之成为继《新青年》和《语丝》
之后最重要的杂文阵地。
15.林语堂早期的杂文风格接近于钱玄同,慷慨激昂,悍泼放恣。16.李广田最初的散文创作收在《画廊集》
17.文学史家唐弢在《晦庵书话》里曾高度评价梁遇春的散文。18.借用陆机的话说,朱自清杂文的风格是论精微而朗畅19.陆蠡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散文集有《海星》和《竹刀》20.柯灵1940年出版的杂文集是《市楼独唱》
21.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最早具体论述散文变革的问题,并首先提出文学散
的概念。
22.鲁迅的《野草》影响深远,青年作家高长虹、韦丛芜等人的作品明显带有《野草》
影响的痕迹。
23.周作人在为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做跋时,主张散文的语言必须有涩味与简
单味。
24.梁遇春的随笔集有《春醪集》和《泪与笑》
25.郁达夫1936年应邀赴闽,他在《宇宙风》上撰写了一组游记《闽游滴沥》
26.1945年春起,唐弢在《万象》等报刊上,发表了独创一格的书话上百篇。
27.《野草》上的杂文多采用谈天说地、借古论今的形式,形成了外软内刚的特点。

28.梁实秋的第一本杂文集是《骂人的艺术》
29.王力自己认为他的小品文是血泪写成的软性文章
30.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散文,是在继承延安散文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1.邓拓、吴晗廖沫沙三位作者合作于196110月至19647月,《前线》杂志开辟
家村札记杂文专栏。
32.19714月开始,丰子恺悄悄创作《往事琐忆》系列随笔,最后定编时改名为《缘
缘堂续笔》
33.苏叶的代表作《总是难忘》,像一支温馨而沉重的“少女奏鸣曲”,展示了一群
20世纪60年代初中女生天真烂漫的生活。
34.巴金从197812月开始写作《随感录》,他的目的就是给“十年浩劫”作一
个总结。
35.阿盛从1977年开始写作散文,他作品的主题紧紧扣住的是“土地”和人性36.司马中原认为,他的散文集《月光河》,最能显示他生命成长的痕迹。37.在香港作家的域外游记中,蔡澜的作品可说是别具一格,如《海隅散记》《西
班牙》等,写得很随意,很轻松。
38199612月由香江出版有限公司推出的《香港后青年散文集合》是香港___后散文___
的一次大检阅。
39.林中英在《女人情结》系列散文中,刻划了中年女性“到了四十这个门槛上才有
摧心刻骨的体会”
40.陶里的实验性散文收在《静寂的延续》一书里。
41.19908主编的《浪迹都市》的出版,是台湾“都市散文”的一次大
集合。
43.潘铭燊的小品文集《人生边上补白》系模仿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之作,
同样“兼有理趣和情趣”

44.鲁迅最早的散文诗是一组题名《自言自语》的作品。45.林语堂在《语丝》时期的杂文收在《剪拂集》46.在“左联”时期,唐弢曾与徐懋庸并称杂坛“双璧”
47.朱自清在《闻一多全集》的序中,把闻一多的一生划分为“诗人”时期、“学者”时期
斗士时期。
48.沈从文最初的散文作品收入在《鸭子》集中。49.在中国现代杂文史上,周木斋的杂文是以思辨性著称的。
50.1945年春起,唐弢在《万象》等报刊发表了独创一格的书话上百篇。51.复兴散文年标志着中国大陆当代散文审美层次的第一次升华和飞跃。
52.19601013日至196133日,阿英在《人民日报》开设了“读书札记”专
栏。
53.邓拓从1961319日起在《北京晚报》副刊上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54.张洁从19785月开始,创作了一系列总名为“大雁系列”的散文,追忆美好的童年
生活。
55.《蔚蓝色天空的黄金——当代中国60年代出生代表性作家展示·散文卷》的编者是
56.曹明华的意义在于,她使散文界不能不正视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毫无传统负累的
新生代散文群体的崛起。
57.台静农认为洪炎秋的杂文随笔接近于周作人的风格。
58.1961年,李敖和《文星》杂志发动了一场中西文化论战论战。
59.19908林燿德主编的《浪迹都市》的出版,是台湾“都市散文”的一次大
集合。
60.香港作家___周文珊___的作品《音乐之旅》等,以音乐家的眼光和感觉来抒发旅游感受,
被誉为“游记文学的一朵奇葩”

63.钱钟书与梁遇春的随笔有共同之处,都以知识性和思辨性见长。64.周瘦鹃是江南著名的园艺家,写有大量的治艺小札和风物小记。
65.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散文界兴起“诗化”散文的创作热潮,这是对散文审美性回归的努力。66.邓拓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成就最大的杂文家。67.唐敏写于1986年的《女孩子的花》,以美丽新颖的奇思妙想,把女性的心理世界,
描摹得淋漓尽致。
68.20世纪80年代,林燿德等人创作的都市散文在台湾文坛崛起,被认为“在中国
散文史上却有革命性的意义”
69.董桥在散文集_《这一代的事》__自序中说:“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Alfread
NorthWhitehead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
70.柴娃娃、小思等人,19744月开始在《星岛日报》上写作七好文集杂文专栏,深受
好评。
71.香港女作家__小思__的咏物小品,因小见大,意境深远,被认为可以与朱自清的《荷
塘月色》《绿》相媲美。
7220世纪80年代初期,香港掀起第一波游记创作热,其中以夏婕著述最丰。73.沙蒙的散文_《鸟人》__,是一篇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散文。三、名词解释。11.论语派
答:1932年9月,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与周作人、俞平伯等作家一起,提倡“幽默小品”和“趣味小品”“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旗号。创办的刊物有《人间世》《宇宙风》等,形成了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年代散文“问世”的径路,从意兴湍扬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2.太白派

答: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包括鲁迅、茅盾、陈望道、胡风、聂绀弩、曹聚仁、徐懋庸、唐弢、陈子展、夏征农等。他们支持创办《涛声》1931年8月)《新语林》1934年7月)《太白》1934年9月)《芒种》19353月)《中流》19369月)等刊物,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3.小说家的散文
答:指三十年代平津一带文坛新崛起的一批年青作家的部分创作。这些作品吸收了小说“比较客观,刻画完整”的长处,融化短篇小说的某些观照方式和表现手法,使记叙性散文带有小说化倾向,如李广田的《银狐集》4.诗人的散文
答:指三十年代平津一带文坛新崛起的一批年青作家的部分创作。这些作品追求“诗意”经营意象,构思精巧,想象丰富,结构短小圆满,在散文创作中倾注了诗艺,丰富和扩张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如何其芳的《画梦录5.“孤岛”散文
答:从193711月上海失守到1941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四年零一个月,史称上海“孤岛”时期。在这一时期留守“孤岛”的作家创作,称之为“孤岛”散文。在黑暗笼罩下的上海“孤岛”“作为破坏旧生活的有战斗的杂文,作为激发自尊心的有抒情的散文”是“孤岛”时期杂文和散文创作的主导倾向。6《野草》
答:《野草》是鲁迅散文诗的代表作,连《题辞》共24篇,写于19249月至19264月,连载于《语丝》上。这一时期的鲁迅,正处于理想与现实、前进与彷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之中,《野草》真实地记录了他精神探求的苦闷和心灵呼唤的声音。7《朝花夕拾》
答:《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10篇,全都发表在《莽原》杂志上,原题《旧事重提》

鲁迅在他的著译书目中称《朝花夕拾》是回忆文,它是作者在女师大学潮、“三·一八”惨案和北伐战争的革命风浪中,与“正人君子”斗争、遭受反动派迫害的流离生活中写出来的。鲁迅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站在现实战斗的立场和时代思想高度上反顾自己的经历,回忆故乡可喜可愕的人事景物,带有自传的性质,在鲁迅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8“人的文学”
答:《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思想革命》《论黑幕》《再论黑幕》等几篇文艺评论式杂文,是“五四”新文学思潮形成的主要理论标志。周作人以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去革新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人的文学”的著名命题(他说:“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从创作态度和内容等实质问题上划清了新旧文学的界限,从而规定了新文学创作意识和批评意识的价值取向,推动了直面人生的新文学的长足发展。9、小品散文:
答:“五四”以后,特别是在《语丝》时期,周作人的文学活动,以“小品文”的写作为中心。周作人提倡的小品散文,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周作人这一时期的“小品文”包括议论、抒情、记叙的散文,而以议论性的杂文为主,这些杂文大多收在《谈虎集》《谈龙集》《雨天的书》和《泽泻集》里。在《语丝》社的成员中,他的杂文数量最多,影响与鲁迅相伯仲。10、美文:
答:周作人在20世纪20年代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美文”,如《鸟声》《故乡的野菜》等,收在《雨天的书》和《泽泻集》里。这些“美文”体现了周作人“生活的艺术”的思想,舒徐自在,信笔所至,与内涵的恬淡隽永相谐调,是“谈话风”文体的典范。周作人这些“美文”,以洒脱的名士风度,平和的感情,清淡的方式,广博的征引,咀嚼生活的趣味,出之以冲淡自然的文字,造成一种空灵之境,使读者获得隽永的韵味和兴会。11、冰心散文的三大母题:

答:(一)母爱,如《寄小读者》《通讯十三》(二)童真,如《可爱的》(三)自然,如《通讯二十六》12“谈话风”文体:
答:中国现代随笔创作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蔚为风行,造就了一种娓语漫谈、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文体,对中国现代语体散文的成熟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如鲁迅的随笔名篇《春末闲谈》《灯下漫笔》《看镜有感》等,从容舒卷,意态自如,嬉笑怒骂,博大精深。周作人前期的随笔,如《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乌篷船》等,以博识、机智、趣味著称,他惜墨如金,注重艺术上的节制和矜持,却又浑朴自然,不落斧痕,文字看似朴拙,实则老练,仿如青果,有涩味,有余甘。13“创造体”
答:19217月,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组织“创造社”,同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在现代文坛引起巨大的震动。他早期的许多散文,如《还乡记》《零余者》《一个人在途上》《感伤的行旅》等,大多是羁旅飘泊、感伤身世的作品,抒写自己在黑暗社会中四处碰壁、走投无路的愤懑伤心情绪,堪称典型的漂泊记。郁达夫这时期的散文率性纵笔,才情毕露,以率真坦露、自然畅达见长。其笔锋挟带着激情,能够将各种句式、语汇和语气融为一体,创造了被朱自清称为“比前一期的欧化文离口语要近些”“风靡一时”的“创造体”白话文。14《湘行散记》
答:《湘行散记》是沈从文1934年冬重返阔别十一年之久的故乡时,所见所闻的实录,共十三篇,各篇以作者的游踪为总的贯穿线,但又各自独立成篇。描绘了沈从文故乡湘西的乡土风貌,侧重于湘西沿河的见闻、回忆和感想,由一个个特写镜头连缀而成的湘西长镜头,显示了湘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历史习惯和民事哀乐,使这个偏僻闭塞、不见经传的内地一角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放射出特异的光彩。15“鲁迅风”杂文:

答:“鲁迅风”杂文,就是鲁迅式的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它当然不能囊括中国现代杂文的一切,但无疑是中国现代杂文的主流。“鲁迅风”革命现实主义战斗杂文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打击敌人、匡正时弊、张扬真理,进行广泛、尖锐、巧妙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二)有自觉的美学追求和美学创造,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注重多样化、形象化的说理以及笔调的讽刺和幽默的杂文味,追求一种“理趣美”(三)在杂文的艺术风格上,文体的样式上,不拘一格,随物赋形,允许有广阔自由的创造天地。16“东北作家群”散文
答:东北沦陷后,一批原来在东北从事新文学运动的作家陆续逃亡到关内,加上流亡学生中崛起的一批文学新人,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李辉英、白朗、罗烽等。他们最先尝到失土流离的惨痛,因而最先喊出抗日救亡的呼声。“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以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斗争和自身的逃难经历为主要内容,充满着血泪的控诉、悲愤的呼号和对白山黑水、父老同胞的刻骨镂心的思念,开了抗战文学的先声。17学者散文:
答:学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个主要门类,在当代台港和大陆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界也蔚为大观。这类散文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表现对社会、文化、人生深刻的思考和领悟,用余光中的话说,就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
18余光中的“现代散文”
答:余光中为了消除“五四”散文的负面影响,在写于1963年的《剪掉散文的辫子》一文中,提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散文——一种“讲究弹性、密度和质料”的“现代散文”。余光中的“现代散文”理论与创作实践,是台湾当代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颇具创新意味的“革命”奠定了台湾散文的新构架。

19.“孤岛”时期“鲁迅风”杂文流派
答:上海“孤岛”时期,起始于19371112日,截止于1941128日,历时41个月。在此期间,王任叔等七人自觉继承和发展鲁迅杂文的战斗传统,创办《鲁迅风》杂志,并结集出版了《边鼓集》《横眉集》,在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文艺史册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20.“散文年”
答:20世纪60年代初,正是在散文创作开始逐步回归自身艺术规律之时,《人民日报》从1961128日至65日,开辟“笔谈散文”专栏,先后发表了老舍、李健吾、柯灵等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推动了当时散文创作的发展。当代散文继1956年之后出现了第二次全面发展的短暂时期,以意境隽永、文体优美为特征的“诗化”抒情散文大量涌现,如杨朔《雪浪花》刘白羽的《长江三日》秦牧的《土地》等。1961年因此被称为“散文年”21.“新生代散文”
答:“新生代”原是一个地质学术语。在新时期文学中借用这个称谓,通常是指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中期走上文坛的作家群。自从老愚在1990年把1985年以后出现的青年散文作者命名为“散文新生代”并选编出版《上升——当代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选》后,新生代散文逐渐引起文坛的关注。22.当代散文“三大家”
答:20世纪60年代初期,杨朔、刘白羽和秦牧的散文创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时期散文创作“诗化”的特征,并影响着当时和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散文创作,从而成为中国大陆二十七年主流权力话语下最著名的三位散文家,号称散文“三大家”,并形成“杨朔模式”“刘白羽模式”和“秦牧模式”23.学者散文
答:学者散文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个主要门类,在当代台港和大陆新时期以来的散文界也蔚为大观。这类散文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表现对社会、文化、人生深刻的思考和领悟,

用余光中的话说,就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
24.“都市散文”
答:20世纪80年代,台湾社会都市化程度急遽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林燿德等人创作的“都市散文”在台湾文坛崛起,表现了都市生活的多元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台湾学者郑明娳认为这是“一支突起的异军”“在中国散文史上却有革命性的意义”25.“硬性散文”
答: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散文出现的一种主要倾向,指有强烈反共意识的“战斗散文”用阳刚文体来歌颂所谓的“战士们的英勇事业”“英雄的伟大精神”和“效忠国家的耿耿忠心”,文章中充斥“口号式的宣言”,很快为广大读者所抛弃。26.“金体文”
答:在香港域外游记创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金耀基,他的《剑桥语丝》和《海德堡语丝》,行文潇洒畅达,不论叙事、写景、抒情、论说,都充满学者文人风范。金耀基这种写景写情写得有诗意又有历史感和文学神韵的文字,被董桥称为“金体文”27.框框杂文
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香港经济呈多元化发展,而报刊上的专栏文章和经济比翼,很有百花万草齐放的灿烂。报刊由专人执笔的杂文栏目逐渐发展壮大和多元化起来,香港学者黄维樑指出:自1970年以来,报纸和杂志上的框框杂文,作者日多,读者日众,也许称得上香港文学中最重要的文类。28.《七星篇》
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它的标志是《七星篇》的出版。“七星篇”原是澳门八位女性作家林蕙、林中英等人联合在《澳门日报》上开设的散文专栏,1991年星光出版社推出《七星篇》第一次集中地展示了澳门女性在散文创作方面的实力和个性。

四、简答题。
1.四十年代国统区记叙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答: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记叙散文主要包括具有纪实功能的生活速写、旅途通讯、见闻杂记等。它们承续二三十年代同类作品所形成的正视现实、面向社会、批判写实、干预生活的传统,随着作家见闻经历的丰富而拓宽发展道路。战乱流离生活,内地闭塞状况,后方社会弊端,底层人民苦难,战后萧索景象,等等,都在记叙散文中得到广泛而如实地反映。如茅盾的《见闻杂记》、巴金的《旅途通讯》、丰子恺的“避难五记”等。整体上显示着作家的视野开阔了,与现实和底层人民的关系更密切了,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旧世界的色调也普遍增强了。
2.四十年代解放区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答:与上海“孤岛”和国统区散文交汇构成战时散文发展主流而又具有独特风貌的是解放区“人民文艺运动”所产生的新型散文。解放区散文是以努力“写出新生活的内容和外观”而开拓现代散文发展新路的,报告文学获得了重大发展,杂文形成新的特质,记叙抒情散文改变了格调,散文的语言风格也往大众化和民族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3.抗战时期国统区散文小品在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哪些特点?
答:就艺术内容而言,这时期国统区的散文小品主要以各个作家抒怀述感的真挚性和独特性反映出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复杂性。作家的抒情自我形象因人而异,但大多可以归并入“在暗夜里呼唤光明者”或“在黑暗中战取光明者”的形象系列。从表现形式上说,大多是抒情小品、散文诗一类短小凝炼之作,又大多采用比喻、象征、暗示、寓意等间接抒情手法,写得曲折含蓄。通常出现的意象有曙前、冬夜、寒风、冰雪、星光、烛火、黎明、春天之类与黑暗和光明、现实和理想、今天与明天等矛盾冲突对应的景物和时序,从而曲折透露自己的心曲,隐约把握到了新旧社会处于生死决战关头的时代脉搏。4《野草》中鲁迅式的艺术哲学是什么?
答:首先是《野草》在艺术构思的造语、造象、造境、建构上广泛采取古老而又新鲜的象

征主义方法。其次,《野草》的艺术哲学还表现于鲁迅在散文诗创作上,坚持着一种共生、互补、融化、创造的美学观。5、鲁迅的记叙散文主要有哪些?
答:鲁迅的记叙散文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像《朝花夕拾》和晚年写的《我的第一个师父》《女吊》这样的回忆性散文,这类散文是记事怀人的,有着浓郁的乡土色彩和自叙传色彩,是鲁迅对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反顾”,一般来说不是直接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另一类是像《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忆刘半农君》《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等,也是记事怀人,悼念逝去的学生、战友和老师的,其中也有回忆的因素,但多是直接同现实斗争紧密结合的。
6、为什么说《朝花夕拾》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自叙传色彩?
答:首先,《朝花夕拾》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自大骄横,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这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变故,伴随着鲁迅少年和青壮年的生活历程得到形象的表现,如《范爱农》。其次,《朝花夕拾》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镇的风俗画,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朝花夕拾》精彩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停滞的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士的面影,如《藤野先生》7、朱自清亲情类散文的艺术风格有哪些?
答:首先,述实事,抒真情。如《儿女》就是自述为父心怀的名作。其次,于细腻处见精神的写人工夫。如最为人称诵的名篇《背影》。最后,家常絮语的典范。如《给亡妇》8、依据题材特色和思想倾向,谈谈丰子恺随笔散文的分类。
答:丰子恺的随笔散文,依据题材特色和思想倾向,约略可分为四类: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底蕴的,受佛教悟彻人生、世事无常思想的影响,带有悲观、虚无的玄思色彩,以早期的《渐》《秋》《两个“?”》等篇为代表;一类是描写儿童的挚爱和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丰子恺20世纪20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脍炙人口的篇章有《给我的孩子们》《华

瞻的日记》《儿女》等;一类是回忆自己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如《忆儿时》《学画回忆》等;最后一类是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的,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和人生所采取的矛盾态度,这是丰子恺随笔的主要内容,最能代表他创作的基本特色。9、林语堂幽默理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是什么?
答:林语堂的幽默理论,给他的创作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正如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所指出:“在现代的中国散文里,加上一点幽默味,使散文可以免去板滞的毛病,使读者可以得一个发泄的机会,原是很可欣喜的事情,不过这幽默要使它同时含有破坏而兼建设的意味,要使它有左右社会的力量,才有将来的希望;否则,空空洞洞,毫无目的,同小丑的登台,结果使观众于一笑之后,难免得不感到一种无聊(Nonsense的回味,那才是绝路。
10.围绕徐懋庸“小品文的新危机”争论的三种代表性的意见是什么?
答:1957411日的《人民日报》上,并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杂文讨论。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杂文的危机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作者力量单薄,不出很好的货色来”;第二种意见认为当时杂文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外来阻力,而且这种阻力“往往是自某些上面下来的;三种意见以范舟为代表,认为“从危机到消亡,这是小品文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还讽刺徐懋庸希望小品文写得又快、又好、又省,“有点像梦拾黄金了”
11.新时期学者散文盛行的原因是什么?
答:新时期学者散文盛行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认为是读者“已厌烦了纯粹抒情的文体,而更希望在散文中读到知识,读到对社会和生活的指导性见解”。这是从社会需求方面来说,而更重要的则是社会环境因素。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日渐宽松,思想学术方面逐渐形成开放心态和民主风气,这为学者提供了自由叙写人生感悟、发议论、抒慷慨、浇块垒的必要条件与可能。有人指出:“试想,如果还是像左倾思潮泛滥时期那样,知识分子头上总是悬着一柄达摩克利斯剑,动辄即可得咎,得咎便被置之死地,谁还有心思去抒写真

情,自投罗网?”与其他文体不同,散文作者必须直接面对社会,面对读者,他不可能隐瞒自己。因而,这种文体如果没有政治清明和思想自由作保障是不可能有繁荣和发展的。12.文字狱的本质是什么?
答:文字狱的实质是指专制统治者对文人的一种迫害,《汉语大词典》说:“旧时谓统治者为迫害知识分子,故意从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之案件常是无中生有,中国历史上文字狱以明清两朝最烈,清人龚自珍诗云:“避席畏闻文字狱,着书只为稻粱谋。文字狱的本质是以“以言治罪”“以文治罪”,剥夺人权。“文革”中也出现了因文致祸的“文字狱”
1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表达了什么养的情感?
答: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他借冷雨之声抒写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将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通过雨声倾诉出来。文中多处化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更加重了这种思乡情感。
14.为什么说殖民地时代的香港是个很独特的地方?它对散文写作有什么影响?
答:因为,港英当局,在政治上进行压制,而言论和思想却十分自由,尤其是中文报章在自生自灭中享有自说自话的自由。作者在专栏里,可以发表左、中、右的言论,与人无涉;可以写风花雪月;可以发表时评;可以赞颂某一事物;可以批评某种社会现象;可以写个人生活际遇;可以赞扬别人如何走上成功之路,可以说是允许“百家争鸣”15《野草》里的象征艺术主要有四种类型:
答:(一)借助于一些奇突的象征性形象的创造来完成,如《复仇》中全身裸露和看客永远对峙的青年男女,《颓败线的颤动》中垂老的女人,《这样的战士》中坚执投枪的战士,都不是写实的,而有着怪诞、变形、夸张的特点。
(二)借助于眼前自然景观的象征性描绘,如《秋夜》中枣树、花草、小青虫与星空的对立。《雪》中江南和朔方雪景的对衬,《好的故事》中那倒映在清澈河水中的山阴路上的美景,这些瑰丽的自然景观都是工笔结合着写意法绘出,带有象征寓意色彩。

(三)借助于幻境,特别是梦境的象征性描写,《野草》中有七篇是专写梦境的,如《影的告别》《死火》《狗的驳诘》《失掉的好地狱》墓碣文》《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造境的奇诡、怪诞前无古人,有一种阴森神秘的气氛。如果纵观《野草》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是从《秋夜》入梦,至末篇《一觉》清醒,做了一个很长的“秋夜梦”。
(四)借助于象征性的寓言故事的创造,如《立论》《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这些寓言幽默泼辣,意味隽永。
16、简述丰子恺随笔散文的四个类型
答:一类是探究人生和自然的底蕴的,受佛教悟彻人生、世事无常思想的影响,带有悲观、虚无的玄思色彩,以早期的《渐》《秋》《两个“?”》等篇为代表;一类是描写儿童的挚爱和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丰子恺20世纪20年代后期创作的中心题材,脍炙人口的篇章《给我的孩子们》《华瞻的日记》《儿女》等;一类是回忆自己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如《忆儿时》《学画回忆》等;最后一类是取材于日常生活见闻,反映世态人情的,集中体现了他对现实和人生所采取的矛盾态度,这是丰子恺随笔的主要内容,最能代表他创作的基本特色。
17、简述周作人“人事评论”的主要内容。
答:1925年后,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的到来,周作人杂文创作越出思想文化、道德伦理范围,“人事的评论”数量激增,反映了这一时期某些重大的政治与思想斗争,带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色彩。另一类“人事的评论”是对觊觎我中华民族的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揭露和谴责。周作人挞伐日本帝国主义的杂文,大都写于“五卅”运动前后,而且抨击的矛头主要对准日本殖民主义者及其在华的喉舌《顺天时报》18、简述1957年“小品文的新危机”争论的三种代表意见。
答: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杂文的危机不在于客观,而在于作者力量单薄,“拿不出很好的货色来”;第二种意见认为当时杂文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外来阻力,而且这种阻力“往往是自某些上面下来的;三种意见以范舟为代表,认为“从危

机到消亡,这是小品文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他还讽刺徐懋庸希望小品文写得又快、又好、又省,“有点像梦拾黄金了”。
19、鲁迅这一时期的杂文具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
答:首先,由于文网森严,鲁迅受到限制,不能直抒胸臆,反使他创造了文多曲折、讽喻、影射的具有隐晦曲折的含蓄美的杂文。其次,这时期的杂文,在文体上大多是千把字的短评,综合了《热风》“随感录”的精悍和《坟》中“随笔”的从容。那些以逻辑议论展开的短评,注重从知识密度和事实密度的结合中去丰富深化杂文的理论含量,显得凝重而精警。那些取譬造象型的短评,对形象展开描绘,如《现代史》“变戏法”的描写,《二丑艺术》对“二丑”的描写,形态逼肖,饱含象外之意。最后,三本杂文集都附上论敌的文章,都有《前记》和《后记》,目的在于使“书里所画的形象,更成为完全的一个具象”,更忠实更完整地反映时代的风貌,达到“以史治文”。20、简述新时期杂文创作四类基本作者群。
答:四类基本作者群:一是身为新闻工作者的杂文作者群,他们的杂文作品以敏锐性和时效性见长;二是作家队伍中的杂文作者群,他们的杂文作品以文学性和形象性见长;三是学者中的杂文作者群,他们的杂文作品以文化品位和书卷气见长;四是党政军机关和各行业中的业余杂文作者群,他们的杂文作品以贴近现实和大众化见长。21、简述抗战时期昆明杂文作家群的三个特点
答:(一)这些杂文家有着大致相同的人生经历:“诗人”——“学者”——“战士”。抗战以前,他们或者不过问政治,或者政治上不太激进,但此时则都冲出书斋,走上街头,关心政治,忧国忧民。(二)这些杂文家有着渊博的知识结构。他们有较曲折的人生经历和较丰富的人生体验,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知识,有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辨能力,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这些正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杂文作家所必备的知识结构。(三)他们中的多数人自觉师承鲁迅杂文的战斗传统,同时在杂文创作上又追求独创的艺术风格。惟其自觉师承鲁迅,他们的杂文才有批判和战斗的威力;惟其追求独创,他们的杂文才放射出思

想和艺术的异彩。而师承和独创的融合,使他们写下了中国现代杂文史上新的篇章。22、新时期杂文所高扬的理性批判精神,
答:是以现代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基础,包含了杂文家对现实和历史中的社会现象、思想现象、文化现象、国民性格以及杂文家自我的分析、批判和解剖,有着广阔丰富的内涵。可以说,理性批判精神是杂文的灵魂。我们从新时期杂文理性批判精神的复兴和高扬中,看到了中国当代杂文希望的曙光。23、简述20世纪80年代台湾散文的四大特点。
答:(一)字数要少。读者没有时间对散文细嚼慢咽,所以希望作家提供简食快餐,结果导致各种札记体、笔记体、警句体、短书体的散文集大量出炉,报纸副刊也竞相刊登短文。(二)文意要浅。读者把文学当成休闲之用,所以文章的含意越明白浅露越好。它甚至也影响到散文的题目和书名。
(三)影像要多。文学书籍的影像造型偏重文字的美感排列和大量精心设计的插图,甚至刻意把作者的照片美化加工后,插入正文,结果书中文字大量缩水,正文反而沦为整本图书包装设计的配角。
(四)内容要熟悉。读者看书,不但要求“速食”,而且要“速饱”,那些泛谈爱情人生的情趣及哲理小品最受欢迎。于是,80年代台湾文坛的消费环境导致一种讨喜的散文模式的诞生:“短短的篇章、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和帅帅的作者”24、简述“野草”杂文流派的三个特点:
答:(一)从1940年阴霾密布的秋天创立,到1949年阳光灿烂的秋天终结,历时九年,跨越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而且,在这九年的时间里,“野草”派成员,始终思想一致,团结成一个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这同中国现代杂文史上的其他流派,如“语丝”派、“现代评论”派、“论语”派、“鲁迅风”派等相比就显得异常突出了。(二)后期《野草》,在表现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决战时,清晰勾画出敌我力量的消长,国统区黎明前的黑暗,解放区明朗天空的朝霞,轰响着人民胜利进军的历史足音,其杂文有着更多的

欢歌笑语与喜气亮色,这是鲁迅杂文和“鲁迅风”派杂文所没有的新特点。(三)由于《野草》创刊于文禁森严的国统区,客观形势决定“野草”派杂文家不能“直言”,必须进行“讽谕”,只能“戴着镣铐跳舞”,以曲折迂回、绵里藏针的方式进行战斗。这样,他们在那些直接评论现实的杂文外,夏衍写了一批自然科学小品式的杂文,宋云彬写了一批论史、论学的杂文,孟超写了众多的评论古典小说人物的杂文,聂绀弩创作了一批“故事新编”式的杂文,其中不少精彩篇什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炉,这都是对鲁迅杂文艺术的新发展。
25.张洁散文的开创性意义是什么?
答:张洁散文开创性的意义有二:一是把“伤痕文学”的视线从“文革十年”的近景中拉开,而返归更为遥远的童年时代,这自然更易造就一种与审美对象拉开一段观照距离的审美态度,实际上蕴含了走出“伤痕”的最初信息。二是第一次在散文中显露了性别的色彩,透露出女性特有的声音。张洁以优美纯情、娴熟动人的笔致,塑造了天真单纯、童心无欺的童年少女的“我”
26、香港的框框杂文从六十年代的千字专栏,到七八十年代的半千字专栏,甚至二三百字专栏,越写越短。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答:一方面是因为香港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家都只争朝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多的事情,香港人在忙碌倥偬之际,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阅读长篇大论,而短小的框框杂文,则成了他们寻求资讯、调剂精神、获得情趣的最佳途径。另一方面也因为香港人越来越接受思想与风格的多元化,喜欢倾听不同的声音,因此,报纸编辑想容纳较多作家的作品,使副刊杂文阵容更为鼎盛,便把版面越分越细,越划越小。五、分析论述题。
1.唐敏《女孩子的花》是如何表达女性的独特感受的?
答:唐敏善于把对日常生活或自然景观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女性的独特感受结合起来,让客观对象经过心灵的感悟、主体的投射而通体散发出人性的光泽、女性的气息和艺术的灵气,

显示出一个洁新纯净、充满细腻独特的女性感受的艺术世界。1986年的《女孩子的花》美丽新颖的奇思妙想,把细腻温婉、柔情似水而又略带伤感、甚至有些自怨自艾的女性心理世界,描摹得淋漓尽致,宛如眼前。文章伊始告诉人们:相传水仙花是由一对夫妻变化而来的,丈夫名叫金盏,妻子名叫百叶,因此,水仙花的花朵有两种,单瓣的叫金盏,重瓣的叫百叶。作者想要得到惟一的“独生子女”,于是开始养育水仙花,希望能开出金盏的花,企盼生出一个男孩子。这绝不是作者轻视女孩子,相反的却是“无法形容地疼爱女孩子”“爱到根本不忍心让她来到这个世界”甚至在梦中见到女孩子的花开放后又很快自尽了。作品从人性的高度比较了男人和女人,写尽了女人的美丽与痛苦、敏感与脆弱、执着与悲哀。以花喻人古已有之,唐敏却用得令人惊奇。她用水仙花表达了对女性一生艰难而痛苦的思考:“在世上可以做许多错事,但绝不能做伤害女孩子的事。”这是一种隐秘而深层的人性之美。
2.为什么说“五四”时期散文艺术的蜕旧变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答:要点:中国现代散文萌芽于“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倡导者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大力提倡平民、写实、求真、通俗的白话文学,现代白话散文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刘半农“文学散文”、周作人“美文”等概念与理论,主张有破有立,更新了散文观念,在散文的语言形式、文体格式、思想内容诸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任务和要求,对现代散文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四”时期也创立多种多样的新型散文体裁样式。自“五四”开始,记叙抒情散文率先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创作和独立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以记叙抒情散文为文学散文主体的新的发展格局。这是“五四”散文艺术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散文的语言形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人们不仅用白话写作议论文、杂感文,而且用白话创作叙事抒情散文,不仅写得平易畅达,自然活泼,而且也能写得简洁缜密,优美隽永。白话“美文”的出现,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胡适语),显示了新文学的创作实绩。因此“五四”时期散文艺术的蜕旧变新,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3.以何其芳为例,谈谈解放区记叙抒情散文发展的得失。
答:要点:三十年代,何其芳的散文追求“诗意”,经营意象,构思精巧,想象丰富,结构短小圆满,在散文创作中倾注了诗艺,丰富和扩张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被称为“诗人的散文”,代表作为《画梦录》等。到了延安后,面对新生活,需要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他基本抛弃了抒情散文的艺术形式及其早期积累的艺术经验,转向写作杂文和报告文学这两种他较生疏的文学形式,多少限制住自己的手脚,抑制了自己艺术个性的发展。他的杂文过于直露,明晰有余,含蕴不足,缺乏鲁迅杂文那种诗与政论结合的艺术光彩。他的报告文学似有堆砌素材、平铺直叙之嫌。倒是那几篇自我解剖、抒写自己的作品,《一个平常的故事》《饥饿》和《论快乐》,写得情文并茂。他的作品以新的生活新的人物为艺术内容,又是面对新的读者,当然需要新创一种大众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通俗朴素便是他这时追求的目标。因而,他几乎放弃早期经常使用的比喻象征暗示的表现技巧,改用白描直叙;不用繁富绮丽的长句,而接近于平淡明白的口语。他想描摹出生活本身的天然美,但由于深入生活不够,对新的文学形式又不熟练,他感到自己笔下的无力和苍白,苦恼于艺术上的退步。无庸讳言,四十年代解放区文学只是一个新开端而已,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稚气,而且又是付出了一定的艺术代价的。4论述鲁迅杂文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内涵。
答:(一)所谓“广泛”,是从广袤性、广度上讲,鲁迅杂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他的笔锋对准了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的方方面面。鲁迅早期的杂文,主要收在《热风》和《坟》里,侧重于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领域,批判以封建思想为核心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旧风俗、旧习惯。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杂文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明显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而《三闲集》《二心集》和《南腔北调集》里的杂文,除了保持原有杂文的特色外,还增加了文学论争的主题和在文艺战线上的批评。
(二)所谓“持久”,是从时间上讲,指其持久性和韧战精神。鲁迅是拿他自己的全部生命来从事小小的杂文创作的,他一生共写了六百多篇杂文,总字数达一百万之多。

文创作渗透到鲁迅文学活动的各个方面。
(三)所谓“冷峻”,是从感情态度上讲,指其冷峻无情、尖锐泼辣,大憎表示大爱。用鲁迅自己的话讲,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四)所谓“深刻”,是指其观察、分析问题深刻,逻辑上无可辩驳,而且挖到历史的根脉、现实的底蕴、人的灵魂深处。鲁迅最善于从民族多数成员身上去解剖国民的劣根性,善于从“古老的鬼魂”和“祖传的老病”中去挖掘民族的阴暗面,从而使他杂文的思想达到惊人的高度和深度。5、论述朱自清亲情散文的艺术风格
答:1、首先,述实事,抒真情。作者把父子、夫妇之间的深情厚意细细写出,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益以世事多艰,“只为家贫成聚散”,产生了骨肉亲人间的悲欢离合,不纯是温情的抚慰,还有世味酸涩的咀嚼,更贴近现实人生。如《儿女》就是自述为父心怀的名作,在自责不会做父亲的痛悔中已透露为父的苦衷和惊觉,在操心儿女怎样去做人的思虑上就袒露着大爱者的胸襟和本色,从他对儿女哭闹嬉笑种种情状的传神描述也可以看出他的亲子之爱是深沉而细腻的。
其次,于细腻处见精神的写人工夫。朱自清的亲情散文特出之处在于他往往以可感的形象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最为人称诵的名篇《背影》,作者以八年前家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这“祸不单行的日子”为背景,透出惨淡悲戚的氛围,用可感的形象写出他父亲对他的深厚的关爱和他对父亲别后的感念,奏出温馨缠绵的父爱颂和思亲曲。送行的细节——亲自送站、与脚夫商谈小费,直到细致描述买桔子的情景,焦点集中在他父亲的“背影”上,而这背影又凝聚着舔犊的深情,混合着作者感动的眼泪,暗含着生离和奔波的酸辛,给读者以极大的感染。
最后,家常絮语的典范。朱自清的亲情类散文,不仅以亲情的醇厚称胜,也以文体语言的纯正传世。体式上,作者随物赋形而胸有成竹,任心闲话而开合自如,讲究谋篇布局

而不露痕迹。语言上,他努力脱尽铅华,提炼口语,追求行文的“谈话风”。6、论述20世纪30年代何其芳等人抒情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首先,他们都刻意追求散文艺术的独立、纯粹和完美。他们努力达到:情趣集中纯粹,结构圆满完整,篇幅短小精炼,力矫散漫、芜杂、絮聒、浅露的流弊。虽然有时不免趋于极端,雕琢过甚,伤乎自然,露出斧痕,但总的看来,他们致力于散文艺术的凝练、圆美和独立,讲究表现技巧,对现代散文的抒情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他们都不懈追求散文的“诗意”创造。这些“诗人的散文”善于抒情写意,而拙于叙事纪实;侧重从主观感受来把握时代气息,而很少去摹写客观,再现生活。他们尊重主观,驰骋想象:上天入地,中外古今,现实梦幻,外景内心,无所不至,自由驱遣,打破了写实限制和时空观念,不以客观的生活事实为依据,而以自我的真情实感为起点,讲究内在的艺术真实,从而引进了虚构和幻想等艺术处理手段,大量运用联想、暗示、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取代琐屑的描述或直接的告白,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散文的艺术表现力。
再者,他们都精心锤炼语言,追求散文语言的艺术化。何其芳等人忠于散文艺术,创作态度相当严谨,对语言的艺术锤炼不惜工本。何其芳精雕细琢,注重修饰,善于形容,刻意搭配颜色、图案和音韵,造成五彩缤纷的意象和繁复的句式,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李广田追求行云流水般的天然美,娓娓道来,亲切动听,出于絮语文体而较之精炼纯粹,是出色的散文语言。缪崇群的散文语言平实精细,委婉曲折。陆蠡的散文语言细致洗炼,清新优美。他们的语言风格与李广田较为近似。丽尼散文语言雕饰接近于何其芳,但不像何其芳那样堆砌,那样富有暗示,他的纤丽尚不失自然。7、以《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例,谈谈王小波杂文的特色。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答:作为一个关怀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王小波在他的杂文中积极弘扬科学、理性、独立、自由、宽容的理念,坚决反对愚昧、专制、教条、虚伪、奴气等反文

明的恶习,充分表现了知识分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说过:“作为一个,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
本文用主要篇幅讲了一个猪的故事,真正的主题却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用这只不听话的猪来暗示,对于现实环境的制约,人本来是可以有所选择,甚至是可以拒绝的。然而,人却并没有把改变环境作为自己的天职。
文章把不听安排的猪写得奇趣横生,主要得力于语词的“歪用”。猪本是低贱动物,但是在描写这只猪的时候,所用语词却往往是本来只适用于人的。如:猪肉本来是供人吃的,对猪本身是杀身之祸,却被说成是猪的“主题”之一;把猪说成是“花花公子”也同样是词义的歪曲。有时,还用上了十分高雅的词语形容猪,如“特立独行”、“潇洒”、“浪漫”。在写到自己与猪的关系时,也用了一些形容人事关系的正规的词语,如:和猪“有交情”,可惜没有作“倾心之谈”。然而在这里,却是充满的独特的趣味,这就是幽默的谐趣。
散文评论家林贤治认为:“幽默,玩笑,在中国作家中并不显得匮乏;在90年代,甚至因此酿成一种可恶的风气。幽默而可恶,就因为没有道义感,甚至反道义。能够把道义感和幽默感结合起来,锻炼出一种风格,不特五十年,就算新文学运动以来的近百年间,也没有几个人。鲁迅是惟一的。王小波虽然尚未达到鲁迅的博大与深刻,但他在一个独断的意识形态在创造出来的‘假正经’文风,自成格局,也可以说是惟一的,难以替代的。”8、论述鲁迅《朝花夕拾》的思想特色
答:首先,《朝花夕拾》以个人的生活经历反映时代的侧面,显示了晚清社会的落后,封建思想枷锁的沉重,维新运动的劳而无功,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自大骄横,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这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状况和社会变故,伴随着鲁迅少年和青壮年的生活历程得到形象的表现。(举例说明)
其次,《朝花夕拾》展现了一幅幅浓郁的江南乡镇的风俗画。过年节的规矩,迎神会的盛况,目莲戏的热闹,旧书塾的陈规,治病的陋习等等,随着鲁迅的生花妙笔,再现在读者

面前。(举例说明)
最后,《朝花夕拾》精彩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停滞的社会中劳动人民和知识界人士的面影:善良朴实而又迷信落后的保姆长妈妈,方正博学而又守旧的寿老先生,固执严肃的父亲,故弄玄虚的陈莲河医生,认真负责的藤野先生等。这些人物形象鲜明,各有各的典型意义。(举例说明)
9.为什么说20世纪80年代澳门社会为文学走向自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答:20世纪80年代,澳门社会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为澳门文学走向自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8110月,东亚大学开办,设有中国语言和文学专业,它结束了澳门没有高等教育的历史。1983年3月,以东亚大学中文系师生为主,成立了旨在提倡中国文化的“中文学会”。1983年6月,秦牧访问澳门,与东亚大学中文系云惟利博士、《澳门日报》总编李成俊、副总编李鹏翥等座谈,建议澳门应该创办自己的纯文学刊物。1983年6月30日,《澳门日报》的纯文艺副“镜海”出刊,这是澳门报纸出现的第一个纯文艺副刊。此后各报的综合性副刊也开始增加刊登文学作品的比重,澳门文学创作开始活跃起来。1984年3月29日,在《澳门日报》主办的“港澳作家座谈会”上,由澳门移居香港的诗人韩牧呼吁建立“澳门文学”,给澳门文化界带来很大冲击。1985年1月,云惟利主编的“澳门文学丛书”出版,包括东亚大学中文系学生的散文合集《三弦》等5种,这是澳门出版的第一套纯文学丛书。1986年1月3日至6日,由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主办的“澳门文学座谈会”在澳门召开,来自韩国、大陆和港澳的作家学者,就澳门文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开了讨论,会后出版了《澳门文学论集》。1987年1月,澳门笔会成立,成员几乎包括澳门所有的文学界人士;由笔会主编的纯文学刊物《澳门笔汇》于1989年创刊,这是澳门最有影响的一个综合性文学杂志。
从以上澳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可以看出八十年代以来,澳门教育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新生代作家生于澳门、长于澳门的人生经验,使他们的作品自然植根于澳门的文化土壤里;澳门开始出现了独立的文学社团和纯粹的文学刊物,改变了

以往澳门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对香港的“寄生”状态,澳门文学开始建立自己的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aca14e1df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a9.html

《当代散文复习题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