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38332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主食的故事
自古“湖广熟,天下足”,生长在两湖两江、鱼米之乡的武汉人从来就不缺吃食,粳米做面窝、糯米做豆皮、陈稻做米粉,一日三餐,一颗颗米粒变着花样,成了人们嘴里道不尽的滋味。
“在土地最肥沃的黑龙江五常,你伸手一抓一把黑土;你把双手插进江汉平原的稻田土里,交握双手翻转泥土,你会发现泥土水分很重,沙子也多。我们的土质不算最好,但是江汉平原是湖泊沉积而成,有汉江和长江的自流灌溉。”年轻时几乎跑遍湖北所有粮食产区的蒋爹爹这样描述这片养育我们武汉人的沃土。
一方水土,一方粮食,襄阳出小麦,荆州出水稻,要说品质最好的稻米却是京山桥米,现在武汉满大街都是。自明朝时,桥米就是贡米,据说是因其产地和明朝嘉靖皇帝故居钟祥皇庄很近。桥米正宗产地在京山孙桥镇蒋家大堰村,只有巴掌大一块田地,就如同今天的洪山菜薹基地。明朝时每户限种二三斗田(约为6~9分地),收获时官府把守,如数上缴。真正吃过桥米的老乡屈指可数。
桥米做出的米饭粳而略糯,香喷扑鼻,可口不腻。现在大家吃到的京山桥米已经泛指所有京山出产的大米,有的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早已难寻贡米的踪迹。为什么京山的米好,究其原因应该是此地正好是鄂中丘陵至江汉平原的过渡,昼夜温差大,延长稻米的生长期,同时,京山有大小河流500多条,大中小型水库150多座,而且大都是泉水汇集而成,可以说是稻米生长的最佳环境。历史上京山“米路”车通南北,每到稻米收获时节,由米商先行运至汉口米市,然后再销往鄂湘和两广。
夏粮、秋粮、早稻、中稻、晚稻,不同的大米在武汉人的妙手之下,化成了不同的特色食物。来武汉,不吃个牛肉粉,不尝个豆皮,不来个面窝,你就不算和武汉美味切磋过。
四边厚,中间薄,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用武汉话说叫“凹”,“面凹”=“面窝”就是这么得来的。在1920年以前,只有米饼,没有面窝,据谢氏面窝第三代传人讲,当年她爷爷谢明清首创打个凸出来的铁瓢,中间刮过,用米和黄豆做出来的面窝外圈肉团,里面焦脆,闻名红案白案界。解放前,一个面窝才卖2-3分钱,一家人劳作,物质短缺,父亲每日要光着脚丫到汉阳去挑油来做面窝。后来,谢家又在面

窝里加入葱花、芝麻、姜末佐料,面窝更受欢迎了,最多时一天要进90斤米做面窝。谢氏第三次创新是推出了糯米做的糍粑面窝,原来的面窝主要是用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梅花盐。炸时铁勺子四周下凹,中央凸起,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而糯米面窝是用纯糯米所做,把糯米杈烂,放在不锈钢的盘子里上油、按平、切块成片,再放到瓢上去炸,一个面窝要三条糍粑还要加米浆。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见了。传下来的做面窝的铁瓢、杵面杖都还保留着,谢氏面窝现在却已经歇业。街边面窝花样百出,红薯面窝、苕面窝等等,没有了凹,又还原了饼。
说到这些百年传承下来的主食,不得不提还有武汉一宝——老通城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b6ee1d169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63.html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