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发布时间:2019-02-24 07:08:3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声声慢》研讨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一剪梅》)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用一个字概括,是何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字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是怎样一种愁?(闲愁,闺愁)在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表现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看看写的又是什么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2、 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设计意图: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1)学生试读

根据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试着读课文,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

2)听录音范读或老师范读上阕

让学生与自己前面的试读对比一下,找出自己的不足。

3)提问学生朗读其中一首

纠正读音,纠正节奏,调整感情。

通过听录音和学生朗读,思考这首词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愁)那么此词中表现的“愁”与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是否一样呢?(不一样)此词中“愁”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

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1)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2)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

明确:1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两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入愁的呢?回到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找出奠定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寻到了没有?没有下文。接着是“冷冷清清”,跟“寻寻觅觅”没有逻辑的因果。再看下去,“凄凄惨惨戚戚”,冷清变成了凄惨。这里有我们感觉到一种什么特别的情绪?(板书:孤单、凄凉、悲戚

但是,为什么弄出个“寻寻觅觅”来呢?一个寻觅不够,再来一个,又没有什么寻觅的目标。这说明,她自己也不知道寻觅什么,原因是她说不清自己到底失落了什么。这是一种不知失落的失落。在《一剪梅,她还清楚地知道自己失落是因为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但是她不冷清,也不凄惨。而在这里,她不但孤独,冷清,而且凄惨;一个凄惨不够,再来一个;再来了一个还不够,还要加上一个“戚戚”,悲伤之至。她知道,失去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是寻觅不回来的。她是朦胧地体验着孤独地忍受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和她词中叠词里断续的逻辑一样,是若断若续的。这样的断续,造成了一种飘飘忽忽、迷迷茫茫的感觉。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孤独迷茫、凄凉悲戚的感情基调。

3、 分析意象,深入感知 ,情感提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带着满眼忧愁来看周围的事物时,“物皆着我色”。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读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窗儿、细雨、梧桐。我们来逐一看一下。

下面转到气候,“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是调养身体吗?照理应该是。但是从下文看,最难将息的可能不是躯体,而是心理。为什么?她用什么来将息、调理自己的身体?用“三杯两杯淡酒”。喝酒怎么调养身体?尤其对于古代女性。是借酒消愁?但酒是淡酒,不太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打发这漫长的日子也。但是这个办法没有用,敌不过“晚来风急”。风急了,就是冷,酒挡不住寒气。

接着,她借着“风”字,来了一个空间的转换,目光从孤独狭窄的住所转移到了天上去:“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个大雁,是季节的符号,说明秋天来了;加上又“曾是旧时相识”,是老朋友了。本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是李清照却乐不起来。为什么?这有三层内涵,一是秋天来了,群芳零落,更容易引起人们伤悲的情愫。“悲秋”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有传统,李清照当然要悲凉一番。二是这种悲凉,又因旧时相识,就更加沉重:又是一年了。三是这个雁,还有一层暗示:鸿雁传书。前面《一剪梅》、她给丈夫的词中,就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此时的李清照已是家破夫亡,即便大雁能传书,也无书信可传,这自然更令人神伤这是第二个层次,心里调整不但失败,反而加重了悲郁

下半阕,心事更加沉闷。“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前面所讲《一剪梅》中提到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里的“花自飘零”指她的青春像花儿那样凋残,“水自流”指丈夫远行了如江水悠悠逝去,她既感慨自己的红颜易老,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消逝而伤怀。而《声声慢》中作者对自己人老珠黄容颜的感慨更深了,这朵“黄花”不仅憔悴,而且有点苦干,沦落到“如今有谁堪摘”的境地。这是第三个层次,悲郁之至,对自己何,几乎是无望了。青春年华只剩下满地枯败的花瓣。

接下去,“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守着窗儿”,是不是作者舍不得离开,舍不得窗外的美丽风景(不是)毕竟是孤孤单单一个人,冷冷清清,但又不是干脆睡大觉,不如守着窗子,多多少少还能转移一点注意力。但是,时间是那样漫长。为什么那么漫长?这里有个暗示,因为是“独自”,只有一个人,怎么能熬到天色暗下去?无计可施,只有消极忍受。没有办法排遣,希望这白天不要这这么漫长,早点过去,让天色早点黑下来,眼不见,心不烦。这是第四个层次,对老天放弃抵抗,何,忍受排遣不了的孤单

接下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已经是对自己、对天都无可奈何了,选择了认命,忍受时间的慢慢过去。好容易等到黄昏到了,视觉休息了,心情可以宁静了罢?可是听觉却增加了干扰。那梧桐叶子上的雨声,一点一滴的,发出声音来。秋雨梧桐,两个都是古典诗词中忧愁的意象(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李清照突出了它的过程,点点滴滴,都在提醒自己的孤独寂寞、失落、凄惨。这个“点点滴滴”,用得很有才华。一方面是听觉的刺激,虽然不强烈,但却持续漫长,不可休止;另一方面是和开头的叠词呼应,构成完整的、有机的风格。叠词的首尾呼应的有机性,与情感上的一个层次性的推进,最后作者归结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次第”注释解释“光景,状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

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18去世,终年

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

之间奔波。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国家灭亡,失去丈夫,颠沛流离)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孤独之苦

一个“愁”字,就是众多层次都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从内容到形式,从情绪到话语,高度统一,水乳交融。

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朗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板书: 孤单迷茫、凄凉悲戚

、风

悲郁、神伤

无奈自己、悲郁之至

无奈老天、忍受孤单

梧桐 细雨

亡国之恨  丧夫之痛  孤独之苦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452b5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5.html

《《声声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