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唐诗中的月亮意象的意蕴

发布时间:2013-09-26 16:24:0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解析唐诗中的月亮意象的意蕴

【摘 要】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它给情思一个载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具有极为丰富复杂的审美意蕴,是中国文化最富有典型意义的象征物。

【关键词】唐诗;意象;月亮;意蕴

意象不仅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且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它寄托着作者的主观情思,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古今诗人都善于通过蕴含丰富的象征形式,来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情感意念。

唐诗中的月亮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具魅力的形象之一,唐代诗人诗人们运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各种月的形象,使月亮这个意象成为中国艺术长廊中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汉》),“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等诗句因月而倍添意趣,境界全出,使人回味无穷。

一、“月亮”意象表现出边塞诗人的复杂感情

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唐代边塞诗不仅是战争场面和边塞风光的单纯描写,而且是以月亮的缺与圆、聚与离等形象特征和文化意蕴使作品思想内容更为深刻、艺术风格更为丰富,从而更好地展现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长期以来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意象,特别是在唐代边塞诗中,月亮可以与充满英雄气概、血雨腥风、悲欢离合的战争融为一体。因此,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等边塞诗人利用月亮意象融入怀古情绪,增强了边塞战争的沧桑感与悲剧感,突出了思想内容的悲凉感与深沉感,对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一开头就在“明月”和“关”之前加上了“秦”、“汉”充满怀古意味的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沧桑感。然后“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更是印证了战争中脆弱生命的渺小与无奈,增加了浓厚的悲剧色彩。结尾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怀念,虽然隐隐的凄凉中写出了一种不屈,却写出了人类不得不面对物是人非的悲剧命运。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95c8e5d5bbfd0a7956737c.html

《解析唐诗中的月亮意象的意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