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务员申论范文】公务员范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建设健康中国的行动指南,更是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实践号令。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百姓的共同期盼。打造健康中国不是响亮的口号,更不是简单的一串数字,而是要真正提升百姓的幸福感。这需要政府、公众、社会共同努力。
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政府要深化改革,打破“紧箍咒”。健康中国的实现,还面临诸多的体制障碍,尤其是在医疗方面。我国人口数量多,优质医疗资源有限且分配不均衡,很多人因为享受不到优越的医疗资源而导致“小病拖大,大病拖炸”。为此,我们进行了医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几十年前,中国的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等模式让世界敬佩;如今,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机制构建、“互联网+医疗”服务系统建立等中国式医改成就同样让世界震惊。“中国医改”诠释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添了强劲动力。仅是医改,方方面面都要进行深化改革,消除体制障碍,打破“紧箍咒”,这样才能让14亿人都能享受“健康红利”。
提升国民健康素养,学校要加强教育,筑牢“安全网”。埋头写作业,上网搞娱乐,以车代步行……当下青少年逐渐由“动”转“静”。缺乏体育锻炼,质下降已成为不争事实。出现如此状况,是因为高考指挥棒之下,学校大多重视文化课程,高度追求学科成绩,而作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重要抓手,体育教育在校园里存在感却很低,自觉不自觉的让位给文化课程。短期来看,学生身体素质下滑,一些少年病多发;长期来看,拉低了国人身体素质水平,青年不“强”而难以实现国家“富强”。健康素养要从健康教育做起,而健康教育要从学校抓起。因此,要针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每一个阶段制定相应的运动教学计划,使运动教学有大纲、有教材、有合格的师资,每个学期安排相应的课程,扎扎实实得以推进。以此提升青少年的动商,提升青少年的健康体质,真正实现少年强则国强。
提升国民健康素养,公民要积极参与,打通“活水源”。“过年每天三顿酒,吃饱喝足上炕头”这样的“老皇历”在某些地区仍然盛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人身体素质越来越差;熬夜加班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工作常态,“过劳死”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更有甚者因为无知和误知,出现身体健康问题不去正规医院接受治疗,而是轻信理疗机构依赖保健产品,导致“小病拖大,大病拖炸”……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警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健康意识,提高健康素养。只有这样身心才能愉悦,工作才能高效,生活才能有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健身实践,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切实提升健康素养,用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推动国民健身事业发展,共同打造健康中国的坚实基础。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健康是最大的政治,也是最重要的政绩。健康,不仅仅是每个人的幸福根基,还能以点带面升华为国家实力。实现全民的健康福祉,

除了需要政府政策扶持,还应该倡导媒体、学校、公民积极参与。只有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只有让多元主体勠力同心,共同作为,才能加快推进健康中国进程,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脱贫攻坚再加把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年脱贫攻坚要全面收官,原本就有不少硬仗要打,在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必须再加把劲,狠抓攻坚工作落实。再加把劲,要求我们以临战的状态、决战的姿态、决胜的心态,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在重精准上再加把劲。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脱贫需要一以贯之,因时、因势、因户、因人精准施策。
在重精准上再加把劲,就要在攻克最后堡垒上精准施策,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确保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在巩固脱贫成果上精准施策,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扩大兜底保障覆盖面,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不返贫。在克服疫情影响上精准施策,重点做好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等工作,努力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在补短板上再加把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查漏补缺,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在排查问题上再下功夫,聚焦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深入开展脱贫成效“回头看”,逐村逐户逐人逐项全面排查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等。在问题整改上再下功夫,本着“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工作力度、帮扶力度,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在转作风上再加把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克服盲目乐观、疲惫厌战思想和过关心态,层层压实责任,级级传导压力,一刻不放松地狠抓攻坚工作落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关心关爱基层扶贫干部。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搞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等问题。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在内的广大扶贫干部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心无旁骛地投身脱贫攻坚,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在建机制上再加把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巩固脱贫成果,实现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向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转变,要求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因大病、意外等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根据“一事一议”“一户一策”的原则,及时发现及时帮扶。立健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体制机制,针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群众,把就业扶贫、孝善扶贫、消费扶贫、旅游扶贫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坚持下去、完善起来,激发其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其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乡情让家乡更美好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迎来关键之年,乡村振兴的最终实现离不开乡村人才的回归,乡村人才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让乡村振兴焕发新生机,而乡情则是乡村人才的思乡情结,无时无刻不在召唤乡村青年才俊的回归,乡情让家乡更美好。
因乡情而渴望归来,因机遇而选择留下,因“落地归根”而获得更多幸福,这样的归乡故事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演,乡情的呼唤让越来越多的有才志士回归故里,发挥才干。青农创客,返乡干部,企业高管......这些归乡者们正在用爱乡护乡之情成就更美好的乡村。
感受乡情呼唤,建设宜居乡村。
乡情是每个人对于家乡的浓浓情感,它深植于每个离乡人的心中。正是感受到乡情深深的呼唤青农创客空间的大学生们决定回归乡野,面对破旧的村貌,旧的观念,返乡青年用热情、用创意、用知识,让“破旧老屋”变成“美景古宅”,让乡亲们恍然大悟,原来小康之路就在脚下,实现了宜居乡村的改造出新。试想,如果这些大学生,没有感受到乡情的呼唤,没有返乡建设的乡情,那么鸣雁村可能依旧还是那个鲜为外人所知,单纯依靠离开大山闯荡市场的破旧老村。可见,感受乡情呼唤,建设宜居乡村。
感受乡情呼唤,描绘温情乡村。
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就像一块海绵在吸纳着各方面的劳动力,其中农村劳动力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城镇化中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膨胀,就导致乡村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困境,留守儿童数量的不断增加,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家庭温情的缺失,滋生出更多的心理失衡;空巢老人群体的扩张,也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拦路虎。乡村空巢化问题的解决单纯依靠政府推动,有时略显苍白,时,植根于在外务工青年心中的乡情开始发挥效用,呼唤着每一位青年的回归。父母的回归让孩子的成长不再孤单,子女的回归让老人的晚年不再无助,感受乡情的呼唤,让乡村不再冷寂,让乡村充满温情。
感受乡情呼唤,发展产业乡村。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带动,乡村的振兴更离不开乡情的感召。从退休老干部,怀揣对家乡的眷恋,深入实地,与乡亲们串门聊天,走访贫困户,摸清家乡发展优势与脉络,制定产业规划,给予创业指导。到兰考村官程广京放弃城市优渥环境,感受乡情呼唤,返乡竞聘,组织群众学习致富经验和养殖技术,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都帮助家乡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让乡村获得更宽阔发展空间。乡村产业的建设离不开家乡人才的才智创意,家乡人才的回归是价值的实现,更是乡情的呼唤。感受乡情呼唤,为产业乡村发展攻城拔寨。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一位拼搏在外的农村青年都可以真切地感受乡情呼唤,唤醒对家乡深沉的爱意,返乡参与建设。宜居乡村、温情乡村、产业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返乡人的付出,只有携手共进,才能让百姓更满足、生活更幸福、家乡更美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eb3ae24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10.html

《最新【公务员申论范文】公务员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