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波:月光下的父亲

发布时间:2018-08-13 22:21:3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赵波:月光下的父亲

  201538日《今晚报》今晚副刊  月光下的父亲  赵波  新浪微博上有人给自己取名字:每块肉都有他的脾气。这个名字让我想到父亲。  父亲是九月出生的处女座,很有脾气的一个人,挑剔,清高,喜欢独来独往。  我遗传了父亲的孤傲,于是这辈子没叫过他一声爸爸,那些年,在还没有离开家去上海读书的时候,我跟他都是待在自己的房间做着各自的事情。父亲有时候也会在阳台上吹笛子,保留曲目大概是《绿岛小夜曲》和《美丽的草原》之类。  母亲在单位的话,父亲也会在中午下厨做番茄炒鸡蛋,下两碗面,然后端到餐桌上对着空气喊吃饭,我一般像个不苟言笑的战士,在他的对面坐下,端起碗,严肃地开始吃面,处女座的他会发点牢骚训斥我什么,我面不改色,任他说,也不辩驳,把该吃的吃完,继续回自己的房间。那时,家里一共就两个房间,他和母亲,我和小我八岁的弟弟。我们待在自己的房间,互相不串门。只有母亲像个和事佬一般,周旋于酷酷的丈夫和同样酷酷的女儿之间。  也不知道我们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矛盾,就是互相看不顺眼。在逆反的青春期,我写诗渴望谈恋爱走出家庭远走高飞。后来果然也是早早地走到如此人生,过早离家,从江苏常州去了深圳和上海读书,又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家庭。  我和他关系不错的时光,是上海那五年结婚后的日子,每年春节,前夫都陪我到常州过年,我和父亲不说话,但前夫和他却能一起吃菜一道喝酒,谈天说地。前夫比我大十六岁,做文学评论,这俩人酒后谈文学还挺热火朝天。那几年,父亲在阳台上种了无数的花,从月季到牡丹,开得红火。母亲养了一条叫京京的京巴狗,还有一只鹦鹉和两只小乌龟。他们用海陆空的丰盈架势,每年等待、迎接我和前夫的每次探亲。那大概是我和父亲关系的黄金时代。  可惜我毕竟还是一个不省心的人,没有满足父亲的渴望走他希望我走的路。他希望我的不过也就是和夫婿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有酒有烟带着孩子,在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中看望他。我却在上海继续闹独立,婚姻解体再一次远走高飞独自去了北京。  父亲以我为耻,家里的花也没心情侍弄,阳台显得萧条起来。我独自回常州探亲,只有母亲带着京京走出很远为我送行。父亲不能理解我要追求什么。我们继续冷战。直到2008年,一个意外带走了母亲的生命,还有最后岁月里的父亲。  我再也没有机会用自己出版的那些书来告慰他了。  如果他的生命重来,我想低头,告诉他对不起……我不该那样倔强地和他相处。他给了我生命,用自己单位里分的两室一厅,养育了我和弟弟的青少年时光。我是多么应该感谢他。  昨天晚上,北京的编剧哥们儿全勇先,在他的微博里写了一段文字:爸去世整整一周年了。我和我的爸爸都是那种耻于表达感情的人。他永远那么威严,我永远那么倔强。有一年我得了病,他每天都榨菜汁给我喝。早上醒来一个盛满菜汁的大碗就在桌子上放着,从不当面给我……如果时光倒流,真想好好拥抱他一次,叫他一声亲爱的老爸,爷俩都换一种充满温情的活法。  中国有多少相似的不懂正确表达感情的家庭——父子、父女,甚至夫妻?  昨夜天上有一轮弯月,明亮温柔地映照人间,映照着所有只有失去才知道感伤的男女。  大宝法王噶玛巴在《心与悲心的真正本质》里说:我常自忖月亮是爱的守护者,代表爱所具有的持久特质及那份人与人之间慈悲喜舍的缘分。即使我们无法相聚一起,但在看到空中月亮时,无论我们是否共处一地,无论我们多久没见面,透过月亮这个媒介,我们能够感觉到他人对自己的爱,以及彼此之间的爱—— 但愿我们和所有父母那些没有沟通好的爱恨,都在月光之下得到宽恕。  新嫁娘  叶倾城  难怪每桩童话故事都要以盛大婚礼为结局:花束、金银纸屑、新娘的婚纱如云如雾,把她衬成了仙子。那一年,带四岁的女儿小年去参加远房亲戚的婚礼,她一直很兴奋:“公主,公主!”指指点点:新娘是,穿着小礼服的伴娘也是,送嫁的姐妹团都是,迪斯尼七公主般花团锦簇。宴席上,小年不停问我:“妈妈,什么时候跳舞呀?”她天真地以为,会像每一部动画片,王子与公主翩翩起舞,幸福定格在那一瞬。  吃得差不多了,新娘换了中式小凤仙装过来敬酒,小年真心沮丧,悄悄对我说:“公主变服务员了。”我赶紧捂她嘴。可不是,那大红、刺绣、龙凤、高领、对襟,全是最俗丽的中式元素,服务员、迎宾员,最容易穿成那样。  白纱礼服与白西服都是脱离现实的,不折不扣,专为婚礼、盛事准备。那一刻她与他不染尘垢,万众瞩目,无论多么平凡卑微的男与女,此时都是宇宙中心。全世界女子对婚纱都有相似渴求,美国的肥皂剧、日本的晨间剧,甚至也门少女的自传,都有相似情节:小女孩在八九岁时,看到橱窗里穿在塑料模特儿身上凹凸有致的白纱礼服,顿时入了迷:这就是童话故事里的仙女呀。已婚的姐姐告诉她:你结婚的那一天,也会有这样一件白纱。她从此开始憧憬:盛大宴会、巧克力、钻戒、珠宝、新房子——新天新地新生活。在音乐声中,着白纱的她,从父亲的小公主一步步,变成丈夫的小皇后。  后来,小年在纸上仔仔细细,画了一个又一个新嫁娘,都是一袭白纱,眼眸画成两颗星,是闪亮的喜悦与渴望。但中式礼服,正如她的童言无忌,像服务员。而家庭服务员,几乎是每位中国妻子的定位。新婚三日,就要洗手做羹汤——漫长的家务劳动开始了。传统中国家庭的一日三餐、四季衣服,全靠主妇的一双手。现在主张同工同酬,可能更糟糕,她白天要应对老板与客户,下班后伺候公婆丈夫与小孩。她若是停手,全家就得停嘴,越逢年过节越是她忙的时候。  传统中式服装到底是怎么变成服务行业标配的?这大致是基于我们民族的淳朴天性:我们并无为节日特意设计的礼服,过年的最高标准就是一套新衣服。新嫁娘的红袄红裙,以中国人的节俭,是不可能让它久藏箱底的,会很自然地穿出来干活做饭,要么就改为了小孩衣被,总之,都会慢慢穿旧,渐渐洗破,千疮百孔,如人生。  中国媳妇,不易为。  “活婆惜”杨曼华  潘侠风  天津素有“曲艺之乡”美誉,近百年来,涌现出许多曲艺名家。而有些曾红极一时的艺人,由于各种原因,至今已不为人熟知。京韵大鼓老艺人杨曼华就是其中之一。  杨曼华(1927—2011),生于南京,长于天津。她的养父杨浩亭是著名大鼓教师,曾为“金嗓歌王”骆玉笙开蒙。杨浩亭出于对刘宝全京韵大鼓艺术的热爱,从杨曼华很小的时候,便着意要把女儿培养成刘派京韵大鼓传人。受家庭的影响,杨曼华九岁登台,后拜钟德海(刘宝全晚年弦师)为师,在老师的严格教授下,掌握了大量刘派经典曲目,迅速走红曲坛,在20世纪40年代成为享誉津门的“一路诸侯”。1950年,杨曼华和刘宝瑞、苏文茂、高元钧等人赴香港演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北方曲艺演员第一次赴港演出),1952年赴朝鲜慰问志愿军。归国后,她先后加入天津市曲艺团、和平区曲艺杂技团,后调到河北省工作,1961年回津后即离开舞台,此后五十年间再未续曲艺生涯。  杨曼华的刘派艺术主要得自钟德海的传授,又因杨浩亭的关系得以长期观摩“鼓王”刘宝全的演出,使她受益匪浅。后来在演出中,有幸得到“白发鼓王”白云鹏的赏识,并得其亲传,在上海还曾为张小轩“跨刀”(刘、白、张为京韵大鼓早期三大流派的创始人)。有这样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兼收并蓄、精益求精的艺术理念,奠定了她在京韵大鼓界较高的地位。  据同行和当年看过杨曼华演出的老观众回忆,杨曼华的嗓音条件并不十分优越,然而她却很懂得扬长避短、亮巧藏拙,注重用身段表演来弥补演唱上的不足。她的唱腔细腻妩媚,做工鲜活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在当时的京韵大鼓界独树一帜。她以《坐楼杀惜》和《活捉三郎》为“撒手锏”,充分发挥了女性的优势,把阎婆惜绮年玉貌、泼辣放荡的形象表演得淋漓尽致,特别在演绎《坐楼杀惜》中“三哥哥短来,我那三哥哥长”一句时,她一改其他艺人平平带过的唱法,将这句唱腔处理得一波三折,与众不同,再加以手挥目送的身段表演,每唱至此必是“彩声直上干云霄”,她也凭借着这两段节目的出色发挥,被当时的报纸赋予“活婆惜”的雅号。  杨曼华离开舞台之后,很多曲艺名宿并没有忘记这位当年叱咤风云的艺人。骆玉笙、钟俊峰对她的生活都非常关心,马三立老先生晚年曾多次到杨曼华家中探望。杨曼华虽然没有亲传弟子,但对后学者从不保守,总是热情教授指点,很多刘派京韵大鼓的精髓与真谛,都是在她和问艺者的问答中得以传承的。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曾有演出和录音、录像的机会,但由于身体原因,始终未能实现。  20111226日,杨曼华以84岁高龄在天津溘然长逝。由于较早离开舞台,她未能留下更多录音资料,只有在河北省工作时录制过一段《罗盛教》,不知现在是否还能找到。  女人如花  红酒提子  女人走在窄窄的走廊上,蓝色的地面不是瓷砖也不是木板,鞋跟踏在上面很安静。走廊不长,走完它却感觉要好久,一架轮椅驶过,女人贴向一侧,几乎和薄薄的暖气片齐平。闭起眼在黑暗里前进,左边屋子,患者更衣室里家属们吵嚷着敲击鼓膜。再往前又是幽深的寂静,掺杂着机器千篇一律的声音。这声音很细密,很微小,然而几十台机器中,属于自己丈夫的那个角落,血管扩张的撕裂声被无限放大。她触碰过丈夫做了“漏”的手腕,筋皮下的管子里,血的流速原来那样快。  一周三次,一次四小时。女人太熟悉这里的一切。春天秋天的时候她在院子里闲逛,无心赏花赏叶,就去主楼前的水池里看看金鱼。大厅的铁椅子那样冰,女人每次都去整形科坐软软的沙发。那里条件好,冬暖夏凉。其实,条件更好的是丈夫隔壁的更衣室,那里有单独的悬挂式空调。父母患病的中年家属嗑着瓜子打发时间,议论着谁家的老人何时离去。你知道吗?昨天又走了两个。可不是,听说其中一个才四十多岁,透着透着就这么没了。女人手心一紧,轻声走出了屋,随后快步奔向整形科紫色天鹅绒的沙发。粉红色的墙面,粉红色的地砖,女人喜欢这颜色,花朵的颜色让人很温暖。  不过渐渐地,女人不愿意来了。她看见一个健康的小姑娘,面部肿胀地来复查;她看见一个身材微胖的少妇,砸下几万元钱预约全身抽脂……针头,刀刃,药水,女人每每想起这些就肠胃痉挛,她或许是嫉妒、羡慕着健康的身体,替自己的丈夫。  每周二的时候,女人去结账,领取化验单。六七年了,她拿到单子的手仍然在抖。那仿佛不是一张纸,而是活生生的人,丈夫的身体像一只提线木偶,被一组组数字的大小牵扯得高高低低。女人年纪不轻了,久坐久站后腰都会动不了。她关节不好,心脏也不好,可她没去查过。她不敢查,害怕真查出什么问题。很经常的,女人会想起在外地读书的女儿,她喜欢寒暑假女儿回来,陪着她在这院子里走走,聊聊天。  清明节女儿回了家,挽着女人的手说,妈妈,医院里的玉兰花都开败了。她挑了株艳丽的桃树给女人照了张相,摘下一朵桃花打趣地别在女人发髻说,妈妈,真好看。女人歪过头,看见手机屏幕里青丝白丝间的一片粉红。突然,她想去赏赏花。  对考勤机“卖萌”  逍遥  我有位摄影师朋友,与其说他热爱摄影,不如说他喜欢给MM拍照。就像《意外的恋爱时光》里演的,美女请摄影师给自己拍照,而这个“技术控宅男”很高兴,自己终于有机会摆布“肉食傲娇女”了,虽然一走出镜头她就横眉立目,提醒他:人家才不是给你“卖萌”,人家是要给高富帅男友制造千里求婚的惊喜。  如今的萝莉们都爱玩自拍,上千万像素的手机外加美图软件,拍出“卖萌嘟嘴剪刀手”太容易了。于是摄影师们压力山大,得考虑最佳光线、最佳角度,还要有创意、有个性,否则,要摄影师干吗?  有了人脸识别考勤机,管考勤的不用扛着设备到处跑,美女们就都乖乖送上门来,还唯恐跑慢了一步——晚一秒钟都不行。但我们单位的“考勤哥”说,他整理脸模照片时,并不像坐拥三千佳丽,却像兵马俑景点的管理员。你别说,想想考勤机里那些木然的表情,还真是和兵马俑神似。  在考勤机面前,再美的姑娘也不能像在单反相机前面那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除了我的同事小咪。她是不放弃任何一次自恋的机会的,她对着任何一块玻璃都要搔首弄姿,对着地上的一洼水也要整理一下头发。有一次,她为了把考勤机当成自个儿的手机,也是蛮拼的,但那台铁面无私的机器,将她的“嘟嘴剪刀手”扫描了无数遍,都拒绝认识她——小咪一看表,哎呀,不好,这是要迟到的节奏……  天后宫香客“女尊男卑”  周利成  天津的天后宫闻名华北地区,以祈福灵验著称。每逢初一、十五,前来进香的香客不仅有天津本地人,还有北京、河北、山东一带的百姓,更有一些南方的生意人。  天后娘娘是护佑海上船只平安的海神,因此早期香客以从事航运业和工商业的男性为主。据记载,外地人特别是南方人,喜欢一炷香一炷香地烧,且在每个神像前都烧香。天津人性格粗犷,目标明确,多烧股香,以求日后生意红火、人丁兴旺、健康长寿,但只为主神天后娘娘烧香,再为所求神灵进香。富贾巨商则讲究烧全香,即在宫内所有神灵前都进香,也称“满堂香”,以显示香客的虔诚和富有。  随着时代发展,天后娘娘由海神逐渐演变为保佑子嗣的神灵,到宫里“挂娃娃”的妇女成为香客的主流。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极重男权的云南人李发甲调任天津道,试图扭转男人不进天后宫的局面,在同年三月庙会期间发布命令,严禁妇女入庙进香。凡有妇女入庙者,老妇责其子,少妇责其夫,少女责其父。但相沿多年民俗,岂是一个天津道就能轻易改变的。结果不到一年的工夫,天后宫又恢复为妇女的天下。  庚子年后,天后宫更出现了一种特殊的民俗。每逢大年除夕夜,娘娘宫中连宵香火不断。各院妓女倾巢而出,三三五五,相携入宫,降香求福。因为她们均着一色红衣,俨然梨园中的玉堂春,故而得名“满堂红”。她们来宫进香自然不为求子,有的是希望自己来年交好运,遇到一个好心的客人,自己能早日赎身嫁人;有的是期盼在新的一年里平安顺意,少挨鸨母打骂,多赚银钱;有的是祈求家人身体健康。她们之所以在大年三十晚上到天后宫进香,主要是因为各家各户此时都阖家团聚,一家人包饺子、吃团圆饭,而她们多数则无家可归,留在妓院里孤身过年更觉凄凉,因此便到这里寻求精神寄托。当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妓女们必须在天亮之前离开天后宫,为赶早烧初一头炷香的香客腾地儿。  一些放浪之士,早早就站在大殿月台之上等着观看这场面,迎风凌寒,一站就是几个时辰。更有一些纨绔少年,挤在妓女之中,以进香为名,等妓女伏身下拜时,他们也一同随之跪在妓女身旁,就像结婚仪式上的夫妻共拜天地,因此得名“拜天地”。有人遇有素日相识的妓女,还要互道新禧,说上几句拜年的话,借机叙叙旧情。人们管这些行为叫“娘娘宫站岗”。  进入民国后,天后宫香客“女尊男卑”的现象愈演愈烈。据1928215日《北洋画报》记载,天后宫的正门和殿上分别贴有“男子不得入此门”“此处不准男子逗留”的布告。此后的皇会期间,规定男女香客分单日、双日进香。1936年,老天津举办最后一次皇会,女香客可以自由从正门任意出入,而男香客则只允许由左门入,右门出。  这种现象持续很久,直到解放后,天后宫香客才“男女平等”。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bf105806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e.html

《赵波:月光下的父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