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100首写作技巧赏析(一)

发布时间:2018-06-30 07:08:50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古诗词100首写作技巧赏析(一)

古诗词100首写作技巧赏析(一)

一、古诗中的描写技巧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主要有以下八种方法:

(一)动静结合。在描写景物时注重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或有动有静,或以静写动,或以动写静。

1.《山居秋暝》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场大雨刚刚过去,深山中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撒落下斑驳的倩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竹林中传出洗衣姑娘的谈笑声,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顺流而下的渔船划破了荷塘的宁静。任凭春天的芳草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尚可自由自在地留连观光。

此诗选择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既有动态的清泉、青莲、渔舟,又有静态的明月、青松、翠竹、山石,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把景物和人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

文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很多人取名为松月泉石图,视觉、听觉、触觉,一应俱全,暖色、冷色、中和之色,交相辉映。山泉清澈,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啊!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刺鸣。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河滩,船尾大鱼跳出水面发出拔刺的响声的情景,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二)点面结合。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物,有点有面,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2.《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人的踪影。只见一条孤零零的小船上,坐着一个老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独自垂钓。

这首诗像电影的摄像头一样先从万里高空采摘千山鸟飞绝的雪景,从千山万壑遍查万径人踪灭的孤寂,再从万里高空将镜头推向山上的小径,又从一个小径摇、晃飞掠过所有的小径,再将镜头锁定在寒江的波流,悄悄地聚焦在寒江之上的一叶孤舟,再缓缓推向孤舟中垂钓的蓑笠渔翁,然后镜头从俯视的角度调整为平视,再慢慢推进特写钓者的身形和神态,直到特写出钓者平和从容的身态,直到刻画出钓者恬淡怡然的心态,直到展现出诗人广阔畅达而丰富细腻的襟怀。

文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两句没有一个雪字,但写出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观境界,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韵味。千山、万径又把满天的雪景写得非常开阔,给人以无涯的想象,鸟飞绝、人踪灭是大雪后的效果,启发人们去想象雪之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月属于点的描绘,因为河水在严冬不结冰,才有了披蓑戴笠的渔翁垂钓寒江,因为孤独的鱼翁与大雪背景形成对照,雪的背景被反衬得更加辽阔深远。因为满天雪景的映衬,渔翁也越发显得生动而有内涵。全诗点面结合,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突出了人物坚韧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

(三)诗画结合。写景状物时,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幅幅美术画面,表现出一种诗的意境。

3.《春游湖》

徐俯(北宋)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天空中,成双成对的燕子悠然自乐地飞翔,不知它们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地面上两岸的桃花像蘸着水面一样朵朵盛开。这几天下了一场春雨,湖水猛涨,将桥淹没,游人不能过去。怎么办呢?这时摆渡的小船正从远方的柳树下向游人缓缓撑来。

此诗通过描写春天游湖所见的双飞燕子,夹岸桃花,春雨断桥、柳荫小船等四种具体可视的美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动优美的春游画面,图画中有动有静,有人有物,景与物完美地融合为一体,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喜悦之情,体现了中国古代写景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这首诗全诗无一游字,是如何表现游的呢?诗人在漫长的湖堤上游春,走到春雨断桥的地方,小桥被淹,就过不去了,对称心快意的春游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挫折。可是凑巧得很,柳荫深处,悠悠撑出了一条小船,这一次春游就更富有情趣了。断桥这个地方,集中了矛盾,是春游途中的关键,从前进中受到阻碍,又在阻碍中得到前进,这个游字就在这样的行动中被表现出来了。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极富诗情画意。

(四)虚实结合。现实中的景物事与想象中的景物事相互映衬,相互渗透和化,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南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里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一直延伸到水天相接的远方,在阳光映照下荷花显得分外艳丽和鲜红。

诗中前两句虚写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看似突兀,实则造句大气;后两句实写西湖六月的风光,用充满强烈色彩的句子,描绘了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无穷的碧绿之中,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艳丽,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非常优美。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又如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实写眼前桃花依旧,虚写去年人面桃花,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五)抑扬结合。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表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从而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5.《闺怨》

王昌龄(唐)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阁里的少妇不知道忧愁,趁着春天的大好时光,浓妆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欣赏风景。忽然看见田野路旁杨柳青青春意正浓,真后悔让夫君为了封侯长年在外征战不休。

这首诗本意写少妇的忧愁,前三句却着墨于不知愁,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三句写不知愁的具体体现,最后方说悔,先抑后扬,欲擒故纵,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又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歌前三句以求、访、虚前席等极力渲染称颂孝文帝求贤若渴的美德,最后一句点明求贤的真正目的是问鬼神,而非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先扬后抑,欲抑先扬,辛辣地讽刺了不顾民生的昏聩统治者,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六)起兴结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一种描写方法。

6.《艳歌行》

乐府民歌(汉)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大堂前的燕子冬天缓缓飞去,夏天又疾疾地飞来,它们都有一定的时间。而我们兄弟两三人却久出不归,长期流落他乡。天长日久,衣衫破烂,旧衣要补无人补,新衣当缝无人缝。有幸遇上这家的女主人,她很是贤惠,原意为这些流浪汉缝补旧衣。没有想到女主人的丈夫回家来了。他不与妻子欢叙,也不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在这矛盾聚焦的节骨眼,还是流浪汉先说话了:请您不要斜眼看,我们和你家女主人之间的关系,早晚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不必多心。尽管水清石见,一切清白,流浪汉远行在外,还是不如回家的好啊!

此诗围绕一个戏剧性的场面写流浪汉的凄苦,情节紧张,矛盾集中,以小见大,这对表现主题有十分显著的艺术效果,同时也显示了乐府观察生活、把握生活、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诗拟流浪汉口气,声口肖似,语句活泼,以谐驭庄,既表现了严肃的主题,又颇富谐趣之美。全篇以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开头,比兴而起,巧妙地引发诗兴,过渡到诗的本体,结尾又用比收,轻松自然,浑然天成。

文中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丈夫从外地回来,看到了妻子为流浪汉缝补衣服的情景,不免心有所疑,但又不明底里,不好发作,所以他不与妻子欢叙,也不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通过对这一瞬间表现特写镜头的描写,把三对矛盾、三个方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即:夫妻之间,夫与流浪汉之间,流浪汉与女主人之间,此时各生想法,各具心态,各有难言之隐描绘得栩栩如生。

又如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一文,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开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在构思上也有统摄全文,引起故事的作用。

(七)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致而又具体的典型情景,加以生动细致描绘和刻画的方法。

7.《行宫》

元稹(唐)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里,宫中的红花无声无息地盛开,此时正是一年最美好的季节。环顾左右,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闲坐无聊,一个个数说着玄宗昔时的繁华盛世。

此诗在塑造意境上主要用三种方法:一是细节描写,诗人选取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写宫女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看似轻笔带过,实则厚积薄发,蕴含了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二是以少总多,二十个字,把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部表现出来,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表现了非常深刻的内容。三是以乐景写哀,诗人所要表现的是凄凉衰怨的心情,但却着意描写红艳的宫花,红花美景和凄寂的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的哀怨情绪。

又如唐代诗人李端《听筝》: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时时误拂弦的细节,把欲得周郎顾的微妙心理情态表现得入木三分。

(八)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特征等,以表现的感受。

8.《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清早起来架着马车铃声响叮当,出门人在外思念家乡越想越悲伤。残月当空路边茅草店里的雄鸣还在鸣唱,踏着晨霜赶早人的脚印留在木板桥上。枯败的槲叶随风飘扬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思故乡我昨夜梦见了杜陵的美好景色,一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这首诗紧扣早行,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用平常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羁旅中的无限愁思和人生的失意。诗中有听觉、有视觉、有悲情、有思念,画面不断跳动,主题饱满含蓄。文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纯用名词组合,不用形容词等加以修饰点缀,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上路,顶着寒霜,脚印印在木板桥上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可谓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有听觉、有视觉,干净利索地勾勒出了早行的环境,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又如唐代诗人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对比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二、古诗中的抒情方式

抒情就是表达强烈爱憎、好恶、喜怒、忧乐等主观感情的一种写作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物寓理等。

(一)直接抒情。就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达的爱憎态度和思想感情。

12.《从军行》

杨炯(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报警的烽火照亮了西京长安,卫国战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将帅领了兵符牙璋,告别京城,奔赴抗敌前线;强有力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驻所龙城。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的图案已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面对此情此景,我宁愿去当一个下级军官冲锋陷阵,也比一个白首穷经的书生强得多啊!

这首诗歌采取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面跳到另一个典型场面,如第三句写辞京,第四句写包围敌人,第五六句写战斗场面。这种跳跃顺序自然,不仅每一个跨度之间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而且使诗歌的节奏明快,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

文中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三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参军杀敌报国的愿望。

又如杜甫《曲江对酒》中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直接抒发了诗人欲进不能、欲退不得的矛盾心情。

(二)借景抒情。借对某一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

1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老朋友已扬帆启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去游历扬州。我站在楼上,凝望着一叶孤舟渐渐地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而去。

这首诗在借景抒情上特点有二:一是意境阔大。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情。二是情真意切。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一言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而深远。特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只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又如唐朝诗人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诗人借花自落、鸟空啼,抒发了对时代的感慨,透出了伤感、凄凉之情。

(三)托物言志。借对某一事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14.《早雁》

杜牧(唐)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秋天的北方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哀哀地飞向云天外。月明之夜孤雁掠过宫中孤耸的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要知道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怎么又随着和煦春风返回自己的故乡呢?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那里的水边长满了菰米绿苔,可作食料免受饥寒之苦。

此诗借描写遭射四散惊飞、孤单漂泊、有家不能归的大雁形象,表达了对朝廷无力无意拯救边塞侵扰的不满情绪。诗人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文中惊飞四散哀、孤影过、数声来构成了一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特别是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景、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动作,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细腻而传神。

又如初唐名臣虞世南的《蝉》:垂绩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借对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真理。

(四)借古讽今。借描写古代历史事件、人物遭遇等来喻今、伤今、讽今。

15.《台城》

刘禹锡(唐)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居住在台城的六代君王在位期间都竞争着比谁更豪华,而陈后主斥巨金修筑结绮、临春两座凌空高楼,达到了奢华的顶峰。可惜好景不长,往日亭台楼阁一派繁华的景象,如今已到处是野草。造成这种衰败景象的原因是陈后主不理朝政,整天沉迷于《玉树后庭花》这种靡靡之音中。

此诗首句总写台城,综合六代,是一幅鸟瞰图;次句突出两座凌空高楼;三句今昔对比;结句陈述原因,改用听觉形象,在千门万户成野草的凄凉情景中,仿佛隐约可闻《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回荡在空际。诗人以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批判了六朝统治者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整篇诗不作抽象的议论,而是把议论和具体形象结合在一起,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使诗句具有无限情韵,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又如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慨,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五)借物寓理。借助对一事物或某一现象的描写来说明某一道理,或表达某一哲理。

16.《观书有感》

朱熹(南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打开一样,天上的光和云影倒映在水中闪烁荡漾。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是有活水源源不断从源头流来!

这首诗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派田园风光,读后令人感到清新而明快。可一看题目却是观书感想,顿觉这美的意境已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原来,通篇借方塘见意,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将天光云影比作书中的内容,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文中第一句是比喻,第二句是拟人,三四句是设问。整篇以暗喻的方法借物寓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和悟出的哲理。

又如北宋大诗人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对庐山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观察问题时应客观全面的哲学道理,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学问。

三、衬托

衬托是指从侧面用笔,通过对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进行描述、铺排,使被托的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表达效果的表现手法。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正衬是运用同类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正面来陪衬,即以正衬正,以反衬反,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以喜衬喜,以悲衬悲。反衬是以相反或相对的人物或事物从反面来衬托,即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

(一)美景衬欢情

17.《新城道中》

苏轼(北宋)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树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流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多情的东风知道我要到山里去,吹断了屋檐的雨滴声,送来了一个雨后新晴的好天气;山顶上停留着绒帽般的白云似在列队欢迎,树梢上升起一轮朝阳仿佛挂着一个圆而亮的大铜锣。一路上,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溪流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自在的翩翩起舞。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此诗以一路上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成了一幅令人向往的山乡早春图。三四句描写远景,用比喻手法,山峰戴着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五六句描写近景,用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了山野花木之美,而且正面衬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

又如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以一路上的美景表现出了诗人进士及第欢快、得意的心情。

(二)衰景衬愁情

18.枫桥夜泊

张继(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已落下,耳边不时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抬头仰望天空就好象一层薄薄的秋霜,朦朦胧胧。秋天的江边只有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我孤卧客船面对愁绪难以入睡,夜半时分,从苏州城西寒山寺传来凄冷的钟声,幽静得令人更加难耐。

这首诗前两句意象密集,以落月、啼鸟、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以城、寺、船、钟声造成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阗寂之时,却闻鸟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相衬,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情中之声,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而隽永。以衰景衬愁情,更见其愁深。

又如唐代诗人刘方平的《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以日落春晚,寂寞空庭,梨花满地的愁景,衬托渲染出宫女泪花满面的悲情。

(三)景物衬景物

19.《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唐)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长江笼罩在濛濛细雨里,这时从建业城传来了晚钟的声响。一艘艘帆船拖着沉重的风篷,缓缓驶来;灰暗的天色中,归鸟似乎也飞得很慢很慢。长江入海处变得灰蒙蒙的看不见了,浦口边的树木,远远望去已经饱含着丰润的雨水。今天为你送行,离情依依,感伤无限,不觉得眼泪就象雨丝一样纷纷掉落衣襟上。

此诗除首句提到微雨以外,其余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江边的树也显得十分滋润。运用这种以景衬景的烘托手法,我们感到,在船帆上,在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四句,形成了一幅生动传情的画面。从景物状态看,有动有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海门、浦树为静,但海门似有波涛奔流,浦树可见水雾缭绕,这又显出相对的动来。从画面设置看,帆行江上,鸟飞空中,显其广阔;海门深,浦树远,显其邃邈。整个画面立体感十分强烈。

又如唐代诗人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以星光在远天垂挂来衬托,便愈见出平野的茫无际涯;用月光似奔涌倾泻来衬托,就愈见出磊江的浩瀚渺茫。

(四)人物衬人物

20.《陌上桑》(节选)

乐府民歌(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她到城南边侧去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戴着明月珠;浅黄色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过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流露出赞叹的神气;年轻人看见罗敷,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子,摔盆砸碗。只因为看了罗敷,嫌自己的老婆长得没有罗敷漂亮。

《陌上桑》诗歌全文的意思是:通过描写和叙述采桑女罗敷的美丽容貌、严辞拒绝太守诱惑以及罗敷夫婿的故事,赞美罗敷的美丽、坚贞与智慧。文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描写行者、耕者、锄者为罗敷美貌倾倒的形态,通过她的美丽在人们心弦上激起的强烈反响,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这样通过人物侧面衬托的写法,比借助比喻等手法正面进行描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比某些一览无余的肖像描写更富于艺术魅力。

又如唐朝诗人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以刘备频繁问计来从侧面衬托出孔明的聪明才智。

(五)动静反衬

21.《鹿柴》

王维(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只能听到有人讲话的声音。落日的余辉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把斑斑驳驳的树影也倒映在青苔之上。

此诗前两句从音响着眼,以说话的声音衬托出山的静寂;后两句从光线着墨,以落日的余辉衬托出山林的幽暗。全诗有画意,有音乐,做到了诗、画、乐的和谐统一。其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空谷传音,更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又如北宋诗人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以阒静之中时歇时现的呖呖莺声,反衬出小院的幽深宁谧。

(六)乐哀反衬

22.《小雅·采薇》节选

无名氏(先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衰。

记得出门是春天,杨柳树叶随风飞。现在回来已入冬,雨雪交加寒气吹。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衰痛谁体会。

诗人以春天的美景反衬战士被迫出征时的凄苦悲愁心情,以冬天风雪交加的哀景反衬战士归途时以苦为乐的喜悦心情。乐哀反衬,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游人返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衰乐也。

又如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说君。送别的景象是凄凉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到处都有朋友来接待你,这是以哀景写乐,是一种朋友遍天下的欢乐。

(七)今昔反衬

23.《越中览古》

李白(唐)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王勾践领军消灭了敌人,雪洗了耻辱,凯旋而归,战士们都穿着锦衣回到了家。回国以后越王不理朝政,整天沉溺于宫殿中那如花似玉的美女身边,不久就国破家亡了。现在人们在王城故址上所能看到的,只有几只鹧鸪鸟在空中飞来飞去。

诗人以越王卧薪尝胆凯旋归来,复仇义士得到官爵赏赐,艳丽如花的宫女布满春殿,衬托只今唯有鹧鸪飞的凄凉之景,今昔对照,以强烈的反差表现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抒发了吊古之情,伤今之感。一般的七绝,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而此诗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最后第四句才突然到反面,这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了。

又如宋代诗人陆游《关山月》中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以马死弓断反衬朱门歌舞,无情地批判了南宋朝廷对金人实行投降政策的愚蠢。

(八)数量反衬

24.《亥岁感事》

曹松(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全国山河都笼罩在烟火连天的战争之中,黎明百姓颠沛流离没有办法安居乐业。大家不要说什么封侯的事了,一个将领功成名就是靠无数人的生命换来的啊!

此诗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意委婉,最后一句则词约意丰,掷地有声,字字千钩。诗中一与万、成与枯反衬,令人触目惊心,骨字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全诗诅咒了祸害人民的战争,对那些凭战功取得高官厚禄的人表示鄙夷,对千千万万被绑上战车效命战场的死者寄予无限的同情。

又如南宋诗人鲍照《代堂上歌行》中万曲不关心,一曲动情多,以万曲反衬一曲,赞美了乐曲的优美无比,能激起听众强烈的共鸣

四、渲染

渲染就是指对事物进行正面描写铺叙,追求笔墨酣畅,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一)气氛的渲染

25.《木兰诗》(节选)

北朝民歌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磨刀杀猪宰羊准备招待。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沿,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象乌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美丽的花黄。出门去见一同出征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十二年,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孩子。

此诗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极力渲染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其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以木兰恢复女儿装束与伙伴相见的喜剧场面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文中着墨较多的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的描写,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描述渲染其行为情态,神气跃然,极富生活气息。这样不仅加浓了归家时的热闹气氛,而且使全诗生动活泼,音调和谐,饶有情致。

又如杜甫《草堂》中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舍喜我归,沽酒携葫芦;大官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对重返故居时的热闹景象大肆宣染,把当时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神态的渲染

26.《江南可采莲》

乐府民歌(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一青年男女在江边采莲,茂盛的莲叶在江中生长,有些游鱼在莲叶间穿梭往还。那些鱼儿一会儿游向东,一会儿游向西,一会儿游向南,一会儿游向北,真是无拘无束,怡然自得。

这首诗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来暗喻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格调清新健康。诗中没有一字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乐。本来江南可采莲鱼,鱼戏莲叶间,就可以把鱼在莲叶间嬉戏的情状显示出来了,然而偏偏来了个东西南北,极尽渲染之能事,进一步把人们水上采莲的画面和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

又如唐朝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

(三)环境的渲染

27.《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唐)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我登上柳州城上的高楼,一片旷野的荒原映入眼帘,我的愁绪像茫茫的海天一样,无边无际。阵阵狂风吹来,猛烈地打在荷塘水面,莲叶在风中不停地摇荡;滔滔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令人心寒胆颤。远远望去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我的视线;我的愁肠万结百,就像眼前这弯弯曲曲的江流一样。大家都被贬谪到了百越纹身的荒蛮之地,如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多么凄凉啊!

诗人通过登高所见所思,表现出与四州刺史休戚相关的真挚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却无法自抑。

文中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层层渲染,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有很强的感染力。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是近景,以赋的手法,写风雨交加的景象。惊风乱飐芙蓉水,写风,写水中景象。水塘里长满荷花,景象很美。但这荷花是在惊风乱飐之下。惊风写风力的狂猛,肆意吹荡,毫无节制,已经失去常态了。乱字是承惊字来的,进一步写出了风的残暴无情。密雨斜侵薜荔墙,写雨,写陆上景象。墙上爬满了香草,也是很美的。但这些香草正处于密雨斜侵之下。密雨,说明雨很急很猛。斜字是承上句风字而来,因为风大所以雨斜。一个侵字,写出了暴雨向薜荔墙冲击、进攻的情势。这两句诗寄寓了很深的身世之感。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是远景,以骈偶之辞,写山重水曲的景象。岭树重遮千里目,重重叠叠的远山,郁郁葱葱的茂树,遮住了诗人的视线,这是写山是仰观。江流曲似九回肠,这是写江,是俯视,江流曲曲折折,蜿蜒远去,好似自己的九愁肠,景中寓情,愁思无限。

又如唐朝诗人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尽情渲染了秋江景物的萧杀气氛。

()色彩的渲染。

28.《绝句》

杜甫(唐)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象燃烧着的一团旺火。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今年的春天又过去了,哪天才是我回家的日子呢?

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久居他乡的愁思和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文中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是一幅镶嵌在镜框里的风景画,濡饱墨于纸面,施浓彩于图中,有令读者目迷神夺的魅力。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诗句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好了铺垫。

又如唐代诗人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五、含蓄

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

一般来说,古诗的含蓄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9.《金谷园》

杜牧(唐)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繁华的往事,随着芳香的尘屑消散无踪。不管人世间的沧桑如何,流水照样潺湲,春草依然碧绿,它们对人事的种种变迁,似乎毫无感触。傍晚,正当我对着流水和春草遐想的时候,忽然东风送来鸟儿的叫声,显得凄哀悲切,如怨如诉,仿佛在表露今昔之感。此时此刻,一片片惹人感伤的落花又映入我的眼帘。看到落花满地,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坠楼自尽的石崇爱妾绿珠是多么的凄惨。

这首诗句句写景,景中寓情,情与景浑然一体,到底哪是情,哪是景,是情由景生还是景因情存,不分彼此,营造出无穷的情味。文中自、怨、犹等字无不渗透着诗人凄凉感伤的色彩。人事发生了变迁,而春草却毫无感觉,着一自字就写出了诗人的伤感。日暮、东风、鸣鸟,本是春天的一般景象,着一怨字就蒙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落花与坠楼本来不相干,着一个犹字就渗透着诗人对往昔的多少追念、怜惜之情!

又如唐代诗人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普照吴王宫里人。文中所述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杨柳新叶,船娘菱歌,西江明月等一系列景物,古今对照,无不蕴含着诗人盛衰无常的几多感慨!

(二)叙事抒情,寓意深沉。

30.《牡丹》

陈与义(宋)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自从金人入侵,淮河以北的土地沦陷于敌人之手,至今已有十年未能回归故乡了。故乡的伊水和洛水两条河流源远流长,碧波荡漾。我在遥远的异乡身态龙钟,体弱多病,身边青墩的溪水则默默逝去。一个人独自伫立在春风之中,注视着故乡的名花,春天依旧来临,牡丹照样绽放。

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通过对异乡看花事情的叙述,抒发了的故乡之思和家国之痛。独立东风一句蕴涵着无穷的意思,粗说,可以理解为是诗人对国破家亡的遗恨;细说,则可能包括对过去种种往事的回忆,对将来种种前程的预测和憧憬。虽没说出来,读者却可作合理的联想,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尽管对友情之深没能明说,但通过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的描写,把对朋友之情委婉有致而又含蓄不露地显示了出来。

(三)一语双关,妙趣横生。

31.《塞上听吹笛》

高适(唐)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冰雪消融,冬去春来,沉睡了一冬的大草原又披上了绿装,蓝天白云下,牧悠悠,人欢马叫,战士们挥动着响鞭牧马归来。一轮明月悄然升起,从边关戍楼传来了阵阵优美的羌笛之声。羌笛的名字叫《梅花落》,在静静的边关月夜,倾听这样一首思乡之情的曲子,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仿佛看见朵朵梅花随风飘舞、一夜之间洒满了关山。

这首边塞诗诗、画、音乐完美结合,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把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起来,构成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读来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

诗人巧妙地将梅花落三字拆开,嵌入何处二字,使平常的曲牌变成了饱含深情的发问,达到一语双关之妙。一方面是《梅花落》的曲音,勾起了戍边将士浓浓的乡思;另一方面,由借问引起人们遐想,把《梅花落》的笛曲幻化成故乡的梅花随微风散落,洒遍关山的具体形象,委婉巧妙地表现了守边战士的怀乡之情。

又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指斥商女(歌女)不知道亡国破家的忧愁,轻歌曼舞,实则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空虚而腐朽的灵魂的生活。

(四)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32.《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我慢步在长江边上,忽然看见一把折断了的兵器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腐烂销尽,捡起来磨洗一番,仍可看见历史上的战火和刀光剑影。在赤壁战争中假如天公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怎么能火烧曹操八十万大军而大获全胜呢?恐怕连大乔和小乔两位东吴美女也将做曹操的俘虏,成为铜雀台中的人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即物感兴,托物咏史,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同时也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事情、小人物来显示的。诗人以磨洗折戟的小事,以二乔这样的小人物表现主题,表达了对周瑜的谐谑揶揄,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又如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摄取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

(五)正话反说,曲折见意。

33.《武昌阻风》

方泽(宋)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江上行舟,途中遇风,阻滞武昌。归家的愁思就象东去的流水绵绵不绝。为了排遣愁绪,我只好悠闲地慢步江边,欣赏江边美丽的鲜花沉迷其间,不知不觉忘掉了归家的忧愁。

此诗从反向入笔,明明是风阻客舟无法行船,偏说成是春风留客;明明是归思萦怀,偏说成思绪尽付流水;明明是心烦意乱,偏说成闲看流水;明明是无心看花,偏说成是贪看忘愁。总之,这种正话反说,句句无愁却无时不愁,这愁挥之不去,缭绕不散,浓重深沉,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又如晚唐诗人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渲染、蓄势,第四句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

也有反话正说的,如唐代诗人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诗中说,你贾舍人被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贬贾谊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贬你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并不比贾谊好。整首诗表面上是在劝慰贾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

(六)巧用比喻,机智含蓄。

34.《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唐)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昨天晚上洞房里放着红红的蜡烛,我就早早起了床进行梳妆打扮,等待天亮后好去堂前行礼拜见公婆。一番梳妆打扮后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来让旁人听到,只好低下身子轻轻问一问身边丈夫:我的眉浓淡画得怎样,适合不合时尚呢?

这首诗表面上是说新娘为了得到公婆的喜爱,画眉打扮以后征求新郎的意见;实际上是以闺意设喻,把自己比为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比作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描好的眉毛,向张籍询问自己的考试情况。

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以后,同样以诗酬朱庆馀作答: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绾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的答诗也以比喻暗示。大意说,越州的一位美女精心打扮之后,来到镜泊湖心,本来知道自己长得十分艳丽,却又猜度怀疑。那贵重的丝绸衣服并不值得当今人们看重,但她那一曲菱歌优美无比抵得上万两黄金。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两诗一问一答,巧用比喻相映成趣。朱的赠诗写得好,张的答诗也很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七)借助谐音,妙传心意。

35.《竹枝词》

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春风淡淡的日子里,杨柳都吐出碧绿的长条,江水又是那么平缓。有位姑娘正在江边从事劳动,忽然听见一个青年人在引吭高歌,歌声好象从江面飞渡过来,总是盘旋在她的身边。这时西边突然下起了大雨,东边却仍然是太阳。歌词的内容不完全听得清楚,却又好象是为她而发似的。等她倾耳细听的时候,歌声又忽然给一阵江风吹断了。然而不久,歌声又响起来,又在她耳边盘绕着,赶也赶不掉……就这样,这位姑娘的心情给逗引得忽起忽落,安静不下。

这首情歌,首句是所见,次句是所闻,三四句语带双关,以晴暗指情。抓住的是眼前景物,暗射的是此时此际人物的思想感情,两种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谐音统一在一起,如此贴切自然,把初恋少女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以及希望、等待之情都表现了出来,曲传心声,含蓄而机智。

又如南朝吴声歌曲《子夜歌》中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蚕桑不作茧,昼夜长悬丝,悬丝谐音寻思,皆是以谐音表情达意。

(八)点到为止,欲露还藏

36.《饮酒》

陶渊明(东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为什么能象这样,因为我心灵清远,居住的地方自然偏静。每天到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那里的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天空中飞鸟成,结着伴儿归还。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这首诗点明有含意,却不明说含意是什么?所谓有真意,无非是说,你们看,这归隐生活多么美好啊!如果再引申一步,那就是,何必去当官为五斗米折腰,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勃勃生机。

此诗名句叠出,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景、情、理交融,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耐人咀嚼。

又如唐代诗人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你们要问我为什么要隐居碧山吗?你看看这里的桃花溪水,多么优美的风光,真是别有天地啊!清远含蓄,发人深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24be47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0.html

《古诗词100首写作技巧赏析(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