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18-09-29 13:59:3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

  摘 要:我国各民族都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他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各自创作了本民族色彩鲜明、独具风格的文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共同形成和丰富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辉灿烂文化,尤其是彝族抒情长诗的创作,是彝族人民自我教育、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优美的文学形式,其跳、叠、悲、朴的艺术特色,为东方和全人类的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彝族抒情长诗;艺术特色;跳、叠、悲、朴;源远流长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少数民族。(1)现有人口545万,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除川、滇、大小凉山、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哀牢山一代比较集中外,多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擅长于抒情长诗的创作。

  彝族长篇抒情诗,在中华民族的文学体裁中,有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2)已故文学大师茅盾曾云:“然而正因抒情必当自然而发,适然而止,故抒情诗大概都是短章。”就整个诗歌发展历史而言,前辈之见,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彝族来讲,或对彝族抒情诗而言,有影响、更有特色的却是长篇抒情诗。长篇抒情诗数量之多,流传之广、覆盖之宽,却实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和《我的幺表妹》,在金沙江两岸彝区广为流传,是两首深受欢迎的优秀抒情长诗。《妈妈的女儿》即《阿姆尼惹》,是凉山彝族地区最流行的一首歌。它常常是在姑娘出嫁时咏唱,因此又称“哭嫁歌”。彝族过去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妇女实际上成为生产、生育的工具,毫无人权可言。《妈妈的女儿》就是梁山彝族奴隶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艺术概括和典型再现。

  《妈妈的女儿》以反映彝族妇女追求婚姻自由为主题,它通过一位嫁到远方的彝族姑娘哭诉自己悲哀的一生,对奴隶社会的买卖婚姻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表达了广大彝族妇女对自由婚姻和 幸福生活的渴望。诗中写道:“叔爷父兄们,馋了吃狗肉,/狗肉止不了馋;喝了狗汤,/狗汤止不了渴;/冷了穿狗皮,狗皮抵不了冷;/穷了就卖女儿,卖来的身价算不得财富。/好好的女儿哟,但已换成酒喝,/肉已换成钱用,女儿不走也得走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27d935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c.html

《论彝族抒情长诗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