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完整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12-13 18:54:3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反思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法律是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就在生活中,了解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区别,从而对法律有基本的认识。第二个板块话题是“生活与法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民法、刑法、行政法,它们调整和规范着我们生活的不同领域,这些法律的存在,保障着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法律作用大”,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法律对、我们的作用,包括法律对人的行为的指引作用、判断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作用以及法律_维护我们权利的保障作用等。这三个板块在逻辑上层层递进:了 解法律就在生活中一认识法律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法律 发挥的作用。

六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了解还非常少很多学生认为法律是大人的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因此本主题的第一个活动目标是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情况带领他们发现法律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不同门类的法律其实离自己很近。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法律功能和作用的认知比较狭窄,认为法律是比较威严的,认为法律只规定做了错事会被警察抓住进而受到制裁。这一课通过生动的事例改变学生认知的局限性,让学生理解法律更为重要的作用是保护人们的生活,法律的存在让人和人之间和谐相处,让生活更美好。

在本节课中,设计了如下教学活动:

1.利用教材材料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说一说旅游时要注意什么,去医院看病会遇到哪些情况。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共同学习事例中的哪些环节与法律有关。让学生进一步发言,说一说生活中与法律相关的其它事例。

2.向学生提问:你有哪些财产,家里的哪些东西是你可以支配的?如果爸爸妈妈不让你上学你觉得对吗,为什么?别人可以伤害你的身体吗,可以侮辱你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现象背后有权利。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遵守交通法规?为什么不能伤害野生动物?欠债有没有偿还的义务?开办工厂有没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现象背后有义务。

3.在课堂上展示某一步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若干条文,由学生列举本校的学校纪律,对比法律和纪律。让学生讨论、交流,说一说法律和纪律分别是谁制定的?它们的内容和要求有什么差别?违反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差异何在?利用阅读角材料,引导学生列举其他道德和法律相互影响、融合的事例。

3.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几种不同的法律,让学生认识生活与法律的关系,体会法律调整关系的广泛性。利用主持人的提问,引导学生说一说与法律相关的个人经历和故事,分享家人、亲戚在工作和生活中涉及的法律,让学生认识到所有人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

4.在教学中补充“约法三章”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三种犯罪行为,再补充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让学生了解刑法从古至今都维护着社会安全与稳定。依据相关链接提供的材料简单讲授合同的相关知识,再结合第7页的保险合同和土地承包合同,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法调整日常生活秩序。组织学生尝试签订一份买卖合同,引导学生讨论合同应该怎么约定,不履行合同会有什么后果,等等。

5.讲解教材下方的图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职能。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存在哪些行政部门,各有什么职责,跟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6.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共同讨论教材第8页左侧的事件中有哪些法律现象可以和右边的哪一部法律连接起来。在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法律,感受法律发挥的作用。

7.利用科文提供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下象棋和踢足球有哪些规则,如果没有以上规则或者不遵守以上规则游戏能否顺利进行。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生活中法律的重要性及其发挥的作用。通过教材下方的情境引入,让学生认识权利与义务了解法律除了发挥规则本身的作用外,还能够通过明示规则指导人们的行为。

8.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法律禁止酒后驾车,让学生了解法律保障道路秩序与公共安全。组织学生讨论法律保护残疾人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法律保护弱者,进而实现平等。组织学生讨论交通肇事的相关责任,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帮助受害者,鼓励合法行为,惩罚违法行为,实现公平正义。

9.利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解决生活问题,总结正确处理此类问题的态度、方式和途径。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并引导他们认识到法律帮助贫弱者,从而实现公平正义。组织活动“法律故事会”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如何运用法律处理生活纠纷,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到法律的存在,学习运用法律解决问题。

总之,本节课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宪法是根本法 》教学反思

本课以宪法日活动日为窗口,让学生走进宪法,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教材引导学生学习宪法在法律体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知道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懂的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我们的人格、人身、财产受到保护;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都应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不做违反宪法的行为;每个公民都应树立宪法意识,学习宪法,尊重宪法,用行动维护宪法权威。

六年级学生处于刚进入青春期或即将进入青春期的阶段,思想不成熟,做事易冲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非常必要。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统帅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法,学习法律首先应学习宪法,培养宪法意识。

在学生了解宪法、知道宪法的地位之后,教师要讲述为什么宪法是根本法,学习宪法有何意义。知法、懂法以后,我们要守法、护法,这样发的权威才能建立。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维护宪法权威首先要做的是认真学习宪法,掌握宪法知识,知道宪法规定了哪些内容,把宪法作为行动的根本依据。不仅学生 ,社会各主体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没有超越宪法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应得到追究。这样,全社会才能形成尊重宪法、学习宪法、维护宪法的共识。

我在本课的教学逻辑设计理念是:

教学环节一:通过问题引出“宪法”概念—了解宪法基本知识—树立学习宪法的意识。首先由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如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父母为什么要纳税等,引出“宪法”概念,是宪法规定接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纳税是公民的义务,让学生明白宪法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学习宪法的兴趣。然后请学生分享曾经参与或了解哪些宪法日的活动,学习过哪些宪法知识,最终知道宪法制定时间、制定主体、宪法主要内容、国家宪法日设立时间等常识。教师举例说明遵守宪法的意义和违反宪法的后果,让学生树立尊重宪法、维护宪法的意识,理解学习宪法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二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是“法律的法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首先请学生列举自己知道的法律,教师可以展示这些法律第一条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普通法律与宪法的关系,明白宪法在法律体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然后要引导学生理解,宪法之所以是我国的根本法,因为它规定了国家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尤其是与公民切身利益相关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因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所以规定在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国家最高程度的保护,任何主体包括国家机关都不得任意侵害这些权利。同时,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和国家机关应履行的职责也应道德遵守和履行。教师总结前两个环节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宪法何以成为我国的根本法,感受宪法对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三树立宪法权威掌握宪法知识—以宪法为活动根本准则—树立宪法权威。首先通过前两个话题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宪法的内容,宪法的重要地位,教师接下来倡导学生积极维护宪法的权威。学生维护宪法权威最好的方式是认真学习宪法,积极、准确行驶宪法赋予我们的基本权利,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用实际行动维护宪法的尊严。然后让学生理解,宪法不仅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还规范一切组织团体的行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应该受到追究。不论人们具有何种身份、身处何地,都应尊重宪法,提高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3 《公民意味着什么 》教学反思

六年级学生大多不懂得公民和国籍的双向连接关系,不知道不同国籍的人在公民权利和义务方面存在的差异。本课设定的第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公民和国籍的关系,并熟悉国籍的取得和丧失的方式,初步了解不同国籍的人在母国所享有的不同的法律地位。

在网络购物、购买车票、住宿登记等活动中,个人的身份信息很容易泄露并被不法分子利用,如何保护个人的身份信息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课题。本课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居住证、护照、驾驶证等证件记载的个人身份信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保护个人身份信息。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越来越频繁,我国公民经常到境外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国公民在境外的行为举止不仅反映个人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家形象。我国部分公民在境外不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既给自己带来了麻烦,也损害了国家的声誉。本课设定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增强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公民身份从何而来”,引出国籍和公民身份的联系: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无论本人出生在境内或境外,都具有中国国籍。我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外籍人士符合法定条件的,也可以加入中国国籍,但前提是放弃外国国籍。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认识居民身份证”,引导学生关注身份证正反两面所记载的信息,介绍身份证的用处并提醒学生注意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我是中国公民”,介绍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公民意识,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三个教学活动话题的逻辑思维设计环节是:

活动一:公民身份从何而来

1.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能够体现身份的场景。

2.向学生提问:你是如何理解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等不同身份的?

3.向学生提问:机场的边检处为什么设置“中国公民"和“外国人”通道?

4.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国籍取得与丧失的例子。

5.在课前由教师或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介绍有哪些中国名人加入了外国国籍,有哪些外国名人加人了中国国籍。

6.向学生介绍古希腊和古罗马相关公民知识。

7.向学生介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公民资格的演进历程。

8.引导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公民身份。

活动二:认识居民身份证

1.向学生介绍中国居民身份证上记载的文字、照片、图形等信息的内容和意涵。

2.向学生介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身份证(或代表性证件)的样式和记载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身份证是-一种证明身份的证件。

3.利用教材提供的材料,帮助学生发现记载信息的规则,记住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信息。

4. 课前制作学习活动单,安排学生进行调查,完成活动单,在课堂上让学生列举身份证的用处。

5.请学生列举身份证丢失时遇到的麻烦,并说明身份证的补办手续。

6.结合教材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列举在什么场所、什么情形下,警察会查验身份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有义务配合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

7.让学生列举在哪些情形下可能会泄露个人的身份信息。

8.让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身份信息被人窃取、利用的经历。

9.向学生介绍个人身份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危害,引导学生养成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的好习惯。

活动三:我是中国公民

1.播放电影或纪录片片段,可以准备更多材料,让学生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

2.课前安排学生咨询家长,并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北京奥运会盛况,让学生说一- 说为何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是实现百年梦想。

3.向学生介绍“蛟龙号”的性能以及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所取得的成就。

4. 请学生朗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节选,并发表读后感。

5.播放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夺冠的精彩瞬间

6.请学生举例说明通过哪些事情能够体会到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

7.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园的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于“国籍”和“公民”这两个概念关联的认识。

8.向学生展示中国护照上记载的信息,列举中国护照的用途,介绍中国护照的办理机关。

9.可以在课上播放相关电影或纪录片片段,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10.请学生举例说明中国公民的正面典范,以及部分国民的不良行为。

11.号召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公民意识,共同建立中国公民良好形象。

总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国家、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共同的任务。社会上的种种不良行为可能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就学校而言,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对以上不良行为进行分新和批判,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反思

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宪法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基本权利,提高自身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让学生 了解不能滥用权利。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宪法规定了公民应履行的各项基本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理念。 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引导学生知晓人权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基本原则,我国在人权保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本课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主要讲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三方面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和人权理念。

六年级学生对“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只有较为模糊的概念,对公民基本权有。和基本义务的内涵缺乏认识。本课设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展现公民基本权工利和义务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内涵,有助于学生认识基本权寸利和义务的重要性。

六年级学生大多意识不到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容易将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多用餐开来。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意识到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 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同时,六年的生不太清楚权利的边界,容易把权利的行使绝对化。本课引导学生了解行使权利不是绝对的,不能滥用权利。

六年级学生不太了解人权的含义,本课第三个数学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对人权的基本认知,认识到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国家的责任。了解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领域取得的成就及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的贡献,树立正确的人权观。

活动环节一:公民的基本权利

1.课前,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希望工程、义务教育的相关资料,指出公民享有受教育权,并引申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概念及内涵。

2.课上,教师可以请学生朗读宪法第二章有关基本权利的条文,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规定。教师还可以补充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典型案例,如孙志刚案(人身自由)、就业歧视(平等权),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权利的内涵。

3.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并分组讨论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联系生活实例思考这些权利与宪法中规定的未成年人权利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宪法在保护,般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同时,还保障特定群体的权利。

4.举行“基本权利在我身边的演讲或征文活动,引导学生深化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认识。

5.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讨论情境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还可以结合教材提出的观点,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在地铁上饮食、在互联网上侮辱他人等,明确应当怎样依法行使个人权利。

活动环节二:公民的基本义务

1.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公民应履行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2.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补充一些公民应当履行的其他义务如保护公共财产、依法纳税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开展调查,在课堂上分享。

3.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外出心饭时,有没有遇到过饭店工作人员不愿意开发票的情况,引出孙园爸爸的故事。也可以给学生展示张发票,揭示发票对于国家税收的意义。

4.可结合教材正文观点,开展“依法纳税”提示语创编活动,如“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在创编和阅读交流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重要性。

5.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翻阅家庭老照片的活动,照片中的故事需要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关,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

6.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个人不履行义务,只享受权利,会有什么后果。

7.教师可以播放公民因拒i绝履行基本义务而遭受处罚的视频(如因犯罪而被捕入狱),帮助学生认识到公民应当自觉履行义务,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8.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上网浏览当地有关保障性住房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国家保障公民权利的职责的理解。

活动环节三:

1.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阅读《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2016- -2020年)》,了解我国保障人权的具体目标和举措。

2.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料,播放电影或纪录片,向学生展示我国在保障人权的事业方面取得的成就。

3.教师可以介绍世界人权日的来历,让学生体会到人权保护的重要性。

4.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人权保护事例”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手抄报、幻灯片等形式展示寻找成果。

5.教师可将《儿童权利公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国际国内对儿童的保护。

6.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涉及的公约,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比如,可以让学生表演男女同王不同酬,女员工援引《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总之,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权利、义务时,除了利用课外的相关资料外,还要尽可能让学生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入手,挖掘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必须要履行的义务,再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加深他们对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普法网等官方网站上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体会自已的基本权利是受到保障的。

5 《国家机构有哪些》教学反思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常见的单位是香属于国家机构有比较基础的认识,但是对学校,医院、银行等部分具有维护公共利益性质的单位的判断尚存在模糊的地方。本课设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在于通过展示身边常见的国家机构,使学生了解国家机构的确定标准为“以宪法为依据、具有宪法规定的职权”。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国家机构在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划分机制,并理解国家机构对公民日常生活有重要保障作用。

六年级学生对国家机关的日常工作有初步了解,但是没有形成较为严谨的认识。本课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构建较为清晰的国家机关组织结构。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各个国家机关的主要职权:此外,引导学生对主要的国家机关日常工作中体现出的职权进行了解。

国家机关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活动,它的产生过程、机构组成属于较为抽象的内目标是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道中央和地方万备级国家机关及其主要工作人员的任职情况。与此同时,对“一府一委两院”的含义有所了解,并知道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一委两院”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逻辑思维是:

教学环节一:身边的国家机构

1.可以让学生在上学路上留心观察身边的国家机构有哪些并将不确定是否属于国家机构的单位记下来,思考国家机构与非国家机构有何区别。

2.可以通过列举的方式让学生判断学校周围的单位是否属于国家机构,重点讨论学生不确定是否属于国家机构的单位。通过解答问题使学生一方面认识到国家机构在社会正常运行中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到国家机构是享有宪法规定的职权的单位。

3.教师可以让学生记录周末随父母出行时接触国家机构的经历。记录过程中建议突出国家机构的地理位置、工作内容、事务办理流程等。

4.可以安排学生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国家机构的位置,或请父母在国家机构工作的同学讲述自己所了解的相关部门,给学生更加具体、深刻的印象。

教学环节二:国家机关的职权

1.教师可以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自行前往相关的国家机关进行实践体验,或者通过网络浏览、电话咨询等方式对不同国家机关的职权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完成活动园内容的初步判断。

2.教师通过展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官方网站,引领学生详细了解各行政机关的职能。

3.可以安排学生自行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并对本页展示的内容与自己了解到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加以对应。

4.教师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官方网站,展示全国人大的各项职能。

5.可以让有家人在人大系统工作或者其他对人大工作有了解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感受。

6.本课出现的专业名词较多,涉及“国家机构”“国家机关”“人民政府”“行政机关”,部分学生无法区分,导致对上述名词所指代的单位或部门形成混乱的认识。在课前对上述名词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释。

(1)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统称。

(2)人民政府属于国家机构,由政府自身及所属工作部门组成。

(3)行政机关是一级政府机关的总称。

7.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法院参加一-次庭审活动,或者由教师通过网络方式组织学生观看庭审直播,认识法院定纷止争的职能。

8.可通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等,对全国人大的各项职能进行展示。

教学环节三:

1.对学生进行表如分为“北京代表团”“山东代表团”等,以小组形式初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本年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情况,使学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时间、会议内容、选举方式等有所了解。

3.可以在课堂上模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流程,以小组为单位商议班级事务。

4.向学生介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议程,使学生对会议流程形成系统的认识。

5.可以结合“国家机关的职权”一节的内容, 引领学生回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的职权。国家机关负责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工作报告是接受监督的表现,使学生理解我国其他国家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6.可以结合“国家机关的职权”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一府委两院"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7.可以模拟人民代表大会的会议过程,让学生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选举本班的班级委员会,并听取当选班干部的工作报告,由模拟大会对报告进行决议。通过模拟大会的形式使学生对国家机关的产生和职权行使方式、监督方式有直观的认识。

8.可以布置教学仕分,让字生收集应当穿制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种类,用于课堂上交流。

9.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穿制服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照片和工作视频。

10.可以让父母在相关国家机构工作的学生分享自己对父母穿制服工作的认识和感受。

总之,本课涉及一些抽象的专有名词,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名词的解释。有多个相似或关联的专有名词出现时,应帮助学生辨析各名词的含义,并为学生讲解各名词之间的关系。

本课讲述的对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讲述的内容上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求学生对国家机构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并且具有一一定的主观感知能力。 可以结合网络视频资源将所学内容向学生展示,或者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国家机关参观学习,以形成直观的认识,从而对所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司法机关的职权”这部分内容时,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即引导学生认识到国家机构的有机运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争议,司法是解决社会争议的最重要、最终的手段。

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学生对国家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不断提升但是这些认识相对零散更多的是具体微观的感性认识学生并没有从宏观的角度深入领会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等从情感上帮助学生明确自古以来台湾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多样,气候差异很大,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各不相同,东部和西部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平衡,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二个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祖国辽阔的国土与壮丽的山河,初步建立关注我国的世界遗产的意识。

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差异大,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本课设定了第三个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祖国自然环境,认识祖国的区域特征,感受祖国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了解与认识这些内容,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课前,教师可让学生搜集自己的旅游照片、描绘祖国辽阔的文艺作品,以及有关祖国疆域的数据;课上,学生可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分享对祖国辽阔的感受。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的疆域》,找到我国的邻国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找到我国大陆濒临的四大海域和我国的台湾岛。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图例认识地图:黄色代表陆上邻国,绿色代表海上邻国。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读图,谈谈自己的发现,分享自己的感受。+

2.课前,学生了解自己和家人的出生地是哪里;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游戏的方式在疆域图上查找自己家乡所属的省级行政区,然后再查找相邻的省级行政区,初步了解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教师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可请去过台湾旅游的同学准备相关照片、旅游纪念品等;课上,学生分享搜集的资料,一起感受台湾的美丽与富饶,了解台湾的民风民情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课前,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主要的山脉和河流,收集自己去过的祖国的名山大川的照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的地形》,找出我国的主要山脉、江河,指出它们的分布地区,说说自己家乡的河流和山脉,知道我国不但地形多样而且山河壮丽;结合教材中主持人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长江、黄河的走向,体会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从而理解长江、黄河都是自西向东流向大海的原因;学生以组为单位选择我国的名山大川,设计一次旅游攻略,通过活动,加深对祖国各地名胜的认识。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分布》,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通过小组分享,知道我国是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众多的国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美丽;引导学生对比云南石林、贵州荔波等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景观和福建泰宁、广东丹霞山的丹霞地貌景观的特点,感受这些独特的美景,理解它们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的原因。

5.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角内容,说一说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双重遗产。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究活动:结合自己看过的一些世界遗产,谈谈如何保护世界遗产,以及这些地方有哪些做法值得提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用行动爱护自然、爱护文化遗产,设计一份《旅游文明公约》并在全班进行分享。

6.课前,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所在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搜集相关资料;课上,教师出示江南丘陵上的茶园、华北平原上的农田、南方的渔业小镇、内蒙古高原上的牧场四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相关地区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以自己家乡的地形和气候特点为例,说一说人们的生产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分小组,分享自己家乡的饮食和民居的特点,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呈现影响家乡饮食和民居的主要原因,并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地形和气候进行梳理归纳,体会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生活的基础出发,创设情境,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原本与学生的生活有一些距离,对此,我充分利用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的现实情况,从孩子自己熟悉喜爱的家乡美食开始,在分享家乡美食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聚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家乡的兴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对探究结果进行梳理,初步建立尊重文化差异性的意识。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组探究,并分享探究结果。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在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很大差异,自然环境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之。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不断增强,这需要人们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与生活方式。

总之,本节课学习效果较好,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目标要求。

7 《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教学反思

六年级学生对身边的国家机关有初步的认识,对国家机关行使哪些权力,如何行使权力等问题尚不了解。本课设定的第个教学目标是以学生相对较熟悉的行政机关为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国家机关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有些六年级学生认为国家机关行使权力不受监督,或自己年龄尚小,没有监督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责任。本课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澄清认识,使学生认识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必须接受监督,行政机关要主动接受监督,公民要积极承担监督的责任。多数六年级学生不知道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时可能会违反法律,以及造成损失如何处理。本课设定的第三个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权力违法时,要依法纠正,造成损失的,国家要依法赔偿。

在教学中,我分别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权利行使有边界

1.让学生回忆第5课“国家机关的职权”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本课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安部门、教育管理部门等行政机关为例,分析权力如何行使。

2.从校园周边的话题,引申到学生生活的小区和乡镇,借助问题解决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时受到宪法阳法律的约束

3.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演示,登对当地政府的门户网站,带领学生浏览些部广]的T作职责和办事流程.使学生了解权力行使有法定范围,,有法定程序。

4.结合班级实际开展“模拟办身份证”或“模拟办护照”活动,结合官方网站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权力行使的程序与范围的要求。

5.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学习任务单,组织学生前往当地行政服务中心参观,在参观中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也可以结合教材讨论情境中的横幅—“一站式服务,办事不再走冤枉路,引导学生理解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意义。

6.播放当地有关政府部门服务于民的新闻,借助新闻的具体事件帮助学生理解。

7.利用本地资源,从当地政府网站上查找与“12345公共服务系筑相近功能的便民利民措施,介绍其主要功能,体会政府服务于人民的宗旨。

8.从当地政府网站上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政府部门,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不同部门的不同职能、不同分工。

教学环节二:权力运行受监督

1播放纪录片《法治中国》第三集“依法行政”,《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三集“人民民主新境界”等,从中选取“监督约束行政权力”的片段,通过视频直观地帮助学生认识到权力运行受监督。

2.视频再现“两会”上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新闻,增加学生了解对社会现实资料的积累。

3.结合教材内容,补有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年吸来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监督的作用,分析事件中公民是采取哪种方式参与监督的。

4.课前搜集一些“监督途径”的宣传图片供学生分析参考,课堂上分小组开展“参与监督的方式”的宣传策划活动。

5.教师设计一份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分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活动,主动发现和寻找身边的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内容和形式。

6.分组利用手抄报、幻灯片等多种形式分享调查结果,教师利用调查结果开展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在监督的同时更好地了解行政机关的职能、办事流程等信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获得服务。

7.结合教材提出的、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拆迁户的诉求等,在阶析中明确应该怎样依法行使监督权。

8.可以结合教材观点,开展“正确行使监督权”提示语创编活动,如“人人都有监督权,依法行使最关键"。在创编和阅读交流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依法行使监督权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三:权利违法必追责

1.课前,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老百姓哪能告政府”“告也告不赢”等观点,组织学生开展家庭调查活动,了解长辈对这一.观点的态度,调查结果可用于课上交流讨论。

2.课上,可以结合活动园开展情景剧表演活动,将受到处罚后的父母“观点交锋”和父亲起诉到法院的做法,分为两幕表演,帮助学生在质疑中解决观点冲突,在获得公正判决后思考法院作出判决的法律依据。

3.利用教材活动园提出“国家是否要赔偿””“国家依据什么赔偿”两个问题,开展课前分组资料收集活动,用于课上交流分享。

4.课上,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材料,如纪录片《法治中国》,向学生出示国家赔偿和司法救助的案例,如呼格吉勒图案等。此处按照规定,教材隐去了阅读角中当事人姓名。

总之,本课教学要充分运用本单元第5课中“国家机关的职权” 的内容,这是学生对“国家机关的职权是由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认知基础。在引导学生了解权力边界时,要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如活动性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政府的“‘一 站式”服务中心图片性资源,上网查阅当地政府的官有心站,收集学生较熟悉部门的职能定位等图文C资料;人物性资源,通过调查访谈,了解身边是否有家长或亲属有利用“12345" 热线电话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和解决问题的经历等,通过这些资源的分享,有助于学生对权力边界的认识。在教学“国家赔偿”这部分内容时,要善于利用人民法院等官方网站上的典型略偿案例,为学生理解提供抓手,让学生体会司法公正。

8课《 我们受特殊保护》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具有定的规则意识, 但作为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期的末成年人,普遍好奇、敏感,齐欢冒险,好莲强,喜欢模仿,可塑性强而辨别能力比较粥。本课设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了解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让学生体会自己作为未成年人的特殊之处,激发学生学习保护未成年人法律的兴趣。

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也萌发朴素的权利意识,但社会阅历少,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不足。本课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通过让学生学习和理解我国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法、知法和守法观念;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有能力积极地预防犯罪,避免受到不法侵害。

很多学生对于自己与家庭、学校、 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有了一些模糊的认识,但自我意识水平比较低,往往难以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本课设定的第三个教学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与未成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和体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和保护,了解在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相轴相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别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我们是未成年人

1. 课前,可以让学生向家长、邻居等人了解成年人眼中未成年人有何特点,教师也可以在家长会上收集家长对于未成年人的看法。

2.课上,综合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特点的看法,让学生说一说自已眼中未成年人的特点。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予以特别保护的意义。

3. 通过学习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引导学生掌握各年龄节点的注意事项。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检索并拓展学习更多关于年龄的法律规则。

4.可以让学生讨论做家务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可以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

教学环节二:专门法律来保护

1.让学生课前检索并了解我国有哪些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要通过专门的法律保护未成年人。

2.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检索到的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并讲讲在检索过程中自己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3.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补充,让学生了解我国运用不同位阶的法律,或通过制定专门的单行法,或在不同领域的法律中通过规定特别规则,对未成年人予以特别保护。

4..教师对《义务教育法》的重总结文进行讲解,结合学生的理解《义务教育法》的主要特点和立法价值,注意法律的更新情况。2.可以让学生阅读并对照《义务教育法》的相关规定,观察生活中是否存在违反《义务教育法》的现象。

5.可以在课上或者课后让学生讨论:学校是否可以开除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学校是否可以将各类考级证书、表彰获奖项目等作为学生人学的条件或依据?

6.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阅读并讨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主要内容,领会该法的主要特点及价值,并分析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还存在的问题。

7.在讨论的基础上,可以让各小组代表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各司其职,才能全方位保护未成年人。

8.若学力有余,可以让学生思考,作为六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哪些努力以解决当前未成年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9.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阅读《预成年人犯罪法》,了解各级教市行政、司法部门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家庭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教育、防范和矫治等职责,了解该法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10.可以结合学生的理解和未成年人犯罪实例和相关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明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点,学习如何保障身心健康,培养良好品行。

11.课后,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从未成年人的角度,对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提出建议,也可以此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

教学环节三:特殊关爱 助我成长

1.安排学生检索和了解有关“国际家庭日”和《儿童权利公约》的知识,收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家庭照片。

2.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照片,讲讲这些照片背后有关家庭的关爱的故事。

3.结合家庭暴力事件,给学生讲解何为家庭暴力,以及如何面对和制止家庭暴力。

4.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家庭中是否存在家庭暴力,并结合具体情况决定采取相应可行措施。

5.可以请学生谈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哪些来自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怀;引导学生思考来自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的特别关怀,对于未戈年人的成长有哪些重要意义。

6.可以让学生结合前页内容,观察社会上对未成年人给子特别关怀的现象,关注留守儿童在成长中面临着的问题。

7.让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有条件的学校,指导学生提出保护留守儿童的建议。

总之,我在讲授第73页知识窗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年龄承担法律责任的内容与方式,避免学生机械认定在某一年龄段之下不必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的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文件时,旨在让学生“知法”,而第9课旨在让学生学习“守法”“用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区分和侧重,既要有衔接,也要避免重复。全国人大2019年将重点推进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加快《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工作。此外,截至本书出版时,《义务教育法》《公务员法》等法律有修改,日本等国家法定成年年龄有所变化,任课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关注立法、修正工作的进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相关信息。

9 《执法守法 依法维权》教学反思

六年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接触了许多生活情境,对于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想法。但是,在权利受到侵害,或是遇到纠纷时,学生很难运用法律维护权利。本课设定的第一个 教学目标是进一步 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引导学生遇事时要想到用法律维护权利,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相应法律的救济。

权利对应着义务,学生在享受法律规定的各种权利的同时,也同时有着遵守法律规定的义务。六年级的学生知晓许多不良行为,但并未将这些行为提升至违法的高度,也认识不到自己有“不触犯法律”的义务。本课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为引导学生理解不良行为在法律上的意义,从而在思想和行动上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

本课设定的第三个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运用法律维权的途径、方法和技巧。同时,本课也引导学生认识预防才是成本最低的维权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别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一:用好法律 维护权利

1.可以结合上一课内容,将守法维权从未成年人的特殊权利,拓展至未成年人及全体公民的一般权利。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权利的名称,或由学生在课堂上举出一些权利的名称,引导学生对这些权利进行分类。

2.利用阅读角素材时,除了指明主人公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维护受教育权之外,还需引导学生认识事例中不同人物的行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法律条文维护公民权利,国家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和相关的配套制度。

3.结合阅读角提供的情境,由教师或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对应的法律。若有余力,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寻找对应法律的方法。

4.结合阅读角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探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仲裁、私力救济、报案、诉讼等知识点。

5.课前,让学生观察和了解自己身边是否有涉及未成年人特殊权利和法律特别保护的案例。

6.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法律规定和配套制度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

7.注意要灵活利用活动园材料,帮助学生完成填写序号的活动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四个情境涉及的法律规定。

8.利用活动园材料,让学生讨论道德、习俗等规则处理社会关系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感受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

9.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讨论和交流以下问题:无限制的广场舞是否超越权利边界,侵害他人的权利?运用违法方式维护自身的休息权是否正确,可能造成什么后果?合法维权的做法有哪些?不同的合法维权方式,力度和效力有何不同?

教学环节二:守法不违法

1.提问:法律为什么要惩处违法犯罪行为?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活动园的表格。让学生认识到针对不同的行为,法律根据情节轻重设置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3.可以结合教材第73页的年龄节点表格,让学生讨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法律后果,使学生认识到,去律设置的年龄节点区分了不同类时的法律后果,但并不意味未达某5年龄节点的公民身处法外之地。

4.让学生说-一说教材提及的几种校园欺凌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欺凌同学的行为人需要承担哪些法律后果。

5.同学间的正常玩闹、争吵行为,很有可能升级成为校园欺凌,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才能避免这种现象。通过探讨这一问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6.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完成活动园的任务,探寻发生欺凌现象的原因,学习面对欺凌行为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组织学生讨论,了解出现欺凌行为的原因,更好应对欺凌行为,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欺凌行为是错误、违法的行为。

8.学习活动园中的表格,让学生认识欺凌行为的严重性,不再以玩笑态度面对欺凌行为。

9.课前,由教师准备材料,或安排学生收集资料,了解国家反欺凌的举措,在班级中分享,学习寻求帮助的方法和途径。

10.利用活动园材料,让学生回忆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区分正常的身体接触和不当的身体接触,学习面对不当接触和性侵害应采取的正确方法。

11.利用知识窗材料,让学生讨论法律从重处罚侵害儿童的犯罪行为的原因,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认同自己的权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环节三:依法维权有途径

1.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收集的资料可以是班主任、本校安全负责人的联系方式,本地村委会、居委会、法律援助部门、妇女儿童保护组织的联系方式,本地政府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的联系方式等。

2.利用活动园提供的材料扩展教学,让学生分享更多的应对方式。可以根据本地情况增加案例,帮助学生了解维权途径。

3.利用教材提供的虚拟案例,让学生在班级中讨论,评价梁小惠自救的过程和关键点,设想主人公在不同的阶段采取其他行为可能导致何种结果。

4.利用活 动园的材料,引导学生开展辩论,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维权观念和手段。

5.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维权需要证据。

6.课前,让学生采访家人,调查生活中有哪些事务和纠纷需要收集证据。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讨论,总结一些可以事先收集证据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法律、智慧生活。

7.利用活动园设计,引导学生完成活动园内容。初级目标仅得出发票、鞋印照片、监控视频等答案即可,若学有余力,可进一步查找相关法律,引导学生将实际证据与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相对应。

总之,本课内容偏于实践,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技巧与方法,授人以渔。

在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行为时,要在法律之外多关注道德层面,引导学生理解制定法律规则的目的和原因,让学生认同规则,而非机械执行规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生理特点与能力,懂得向他人寻求帮助,了解求助的方法。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2eeafcd6b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3c.html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完整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