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 - 穷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7-08 17:13: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9《穷人》教学设计

一、走进文学巨匠,初步解题:

1、初识托尔斯泰: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俄国著名的作家,列宁曾这样评价他:“他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生:……

师:没错,他就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其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篇小说《穷人》,感受他独特的写作魅力。

齐读课题:穷人

2、解题:“穷人”

师:你所了解的、通常意义上的“穷人”是怎样的?

生:非常贫困,吃不饱,穿不暖、睡不稳……

师:对,他们的物质生活非常贫困,这是你对“穷”的理解。

师: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会对“穷人”有不一样的认识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预习。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讲述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丈夫出海捕鱼时,桑娜不顾自己家庭贫困,抱回了已故邻居西蒙两个可怜的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丈夫归来,没想到丈夫归来后主动提出收养孤儿。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师:从他刚才的叙述中,我们能够听出来(同学们,你们听出来了吗?)其实这件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指名说:

第一部分:1-2自然段等待丈夫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抱回孩子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决定收养

(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同意收养(板书时,全班一起说这三部分)

3师:通过主动收养孩子这样的一件事,作者托尔斯泰向我们塑造了一对怎样的穷人呢?

预设1: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淳朴、有爱心、乐观……

预设2:善良的穷人

三、感知人物的美好品质:

1、问题一: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用到了哪些描写方法?

生:环境、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师:没错,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环境,都用到了。那在这些描写中,最重要、最突出的是哪一种描写?

生:心理描写

2、问题二:再读课文,划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要求:学生要读好,读不好的时候老师可以指导。

心理活动1: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我听出了桑娜一家的贫穷,以及她对丈夫的担心。

心理活动2: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师:我听出了桑娜对西蒙的同情。

心理活动3: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师:我听出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

接下来我们一起合作朗读这三处心理描写。

教师渲染朗读三处心理:

第一处:屋外寒风呼啸,古老的钟已经敲了十下,十一下……可是为生活所迫外出打渔的丈夫,至今还没有回来,桑娜不禁沉思——

第二处:丈夫能否平安归来?始终牵动桑娜的心。而生病的女邻居,同样让她放心不下——

第三处:可怜的女邻居已经死去,两个年幼的孩子从此成了孤儿。面对如此情形,桑娜毫不犹豫地把孩子抱回了家。可是,丈夫会同意吗?桑娜脸色桑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师:这三处心理描写,让我们再次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进一步感受到桑娜在自己贫穷的情况仍能关心邻居,并主动收养孤儿的那份善良。

四、聚焦心理描写:

(一)小组合作: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问题:在这些心理描写中,哪一处描写最精彩?

生:朗读第九自然段。

师:托尔斯泰是心理描写的大师,最擅长写心理。课前我们已经围绕学习单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来看我们的学习要求:

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2、在这一大段心理描写中,桑娜都忐忑不安地想了些什么?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活动?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句子说一说你的理解。任选一处研究。(先读文段,再谈理解)

接下来,我们进行小组汇报。请准备好的小组派代表上台——

(2)交流汇报(预设):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这是桑娜对他们一家今后生活的一种——担心

联系上文: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我们知道,桑娜一家的生活很艰苦……

再联系第一自然段: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却温暖而舒适。

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师:(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列夫·托尔斯泰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正值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贵族、资产阶级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师:法国大文豪雨果就曾写过一首诗《穷人》来揭露当时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而托尔斯泰的这篇小说,就是改编自雨果的《穷人》一诗。

出海的丈夫自童年起就是渔夫 ,

他和险恶的命运苦苦搏斗了半生 ,

纵有狂风暴雨,他也得出海起程 ,

因为儿女们在忍饥。 

引读书上所写的这一幕,只不是他千千万万捕鱼生活的缩影。即使这样,五个孩子依然吃不饱穿不暖,桑娜怎会不知道丈夫的负担?

学生读——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了……

师:自己的生活本就贫困不堪,如今又抱回两个孩子,丈夫会说什么呢?桑娜怎能不担心?

学生读——“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了……

提炼与提升:桑娜的担心正是出于对家庭贫困的考虑。正因为这样,主动收养孤儿,才更显出他们的善良。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

生:这里写出了桑娜的矛盾、紧张的心理。联系前文——

“他现在在哪?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

“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

生:从这里不难看出,在此之前,桑娜一直盼着丈夫早点回来,因为外面狂风呼啸,她担心丈夫有危险。可是现在她又担心丈夫回来,因为她不知道该怎把抱回孤儿的事情告诉丈夫。

师:指名读,请你读出这种既盼又怕的紧张、矛盾心理。

③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生:这是桑娜对自己的责备前面已经说到,桑娜自己有五个孩子尚且吃不饱穿不暖,再抱回两个日子会更难,丈夫的负担会更重。所以桑娜很自责。

可是桑娜没有后悔,她觉得应该把他们抱回来。课文第七自然段: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邻居西蒙已经死了,两个孩子还很小,而且联系上文“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把孩子抱走,那这两个孩子迟早也会死的。

师:对于西蒙的屋内环境,课文中只有这样一句话:“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师补充:雨果的《穷人》

没点灯,没生火,房门随风抖动 。

门外雨大声急,犹如洪水一般。

屋顶千疮百孔,狂风呼呼作响,

雨水珠不时地滴落在死者脸上……

师引读:桑娜非常明白这一点,她绝不会眼睁睁看着孩子死去。所以,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女生读: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师:这正是出自她的善良的本能

男生读: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生:她想到丈夫也许会因此揍她一顿。但是“我自作自受”后省略的内容:谁让我把孩子抱回来呢?丈夫揍我也活该。

所以最后,她打定了主意: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

师:多么善良的桑娜宁可自己的日子过得再苦些,宁可被丈夫揍也要把孩子收养下来。请读出这种坚定——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问题:省略号在这里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可以这样处理:

去掉省略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段话,小组讨论:桑娜的所思所想有什么特点?托尔斯泰是怎样把这段心理写精彩的?

生:……

师小结提升:省略号写出了桑娜当时心理的复杂思维的跳跃想法的断断续续。通过大家刚才的汇报,老师听出来了,有些省略的内容,大家是联系了上下文自己读出来的。也就是说,省略号还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托尔斯泰真不愧是心理描写的巨匠。

音乐渲染朗读:让我们再次走进桑娜的内心,读出她当时复杂的、跳跃的、断断续续的心理活动。

五、回扣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善良是无私地帮助别人,文中的这对夫妻,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很贫穷,自己有五个孩子要养,丈夫每天冒着生命去捕鱼,才只能勉强填不挨饿。可是,他们宁肯吃再大的苦,也要收养邻居的孩子。这种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帮助别人的行为,还仅仅是善良吗?更是一种——伟大。

师: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课题——穷人。

过渡:托尔斯泰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善良的穷人形象。下面这篇文章,围绕项链,又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呢?

、学法迁移,尝试写心理:

1、快速浏览你手中的文章:说一说这篇文章,围绕项链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

师:主人公借朋友昂贵的项链去参加晚会,结果却弄丢项链的故事。

2、联系上下文,思考:当发现项链丢了以后,她会想些什么呢?

师:请你学习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方法恰当使用省略号体现她当时复杂的、跳跃的、断断续续的心理活动

3、读一读:谁想把自己补写的心理读给大家听?

4、评一评:①写出了哪些心理?(复杂) ②对比省略号前后的心理:断续、跳跃

通过刚才大家的补写,一个曾经因为虚荣借了朋友的项链,发现项链丢了以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里斗争,最后勇敢地偿还了项链的主人公形象已经展现在大家面前。同学们可真了不起!

5、揭示结局,推荐阅读《项链》

师:老师的这篇文章改编自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十年后主人公和她的朋友不期而遇,才知道那条项链是价格低廉的赝品,顶多值500法郎。而女主人公却付出了10年的代价,这样的结尾实在耐人寻味。大家可以买来这本书读一读,进一步感受莫泊桑的语言魅力。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托尔斯泰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并尝试了运用。可见,精彩的心理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能将今天学到的心理描写方法运用自己今后的习作中

、板书设计:

担心

等待丈夫 紧张

抱回孩子 善良 伟大 心理 矛盾 ……

同意收养 自责

坚定

【学情分析】

1、相关已知领域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对于读熟词语、读通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来说,并不是难事。

二、相关难知领域

(1)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桑娜复杂心理产生的原因。继而达到上挂下联,将整篇课文的内容进行整合理解的目的。这一点,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老师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还是能够进行深入理解的。

(2)体会省略号的作用,感受托尔斯泰写法之妙。这一训练点是有难度的,学生要在前一步骤的学习基础上进行。在整体上理解桑娜复杂的内心之后,才能进一步探究省略号体现了桑娜思维的跳跃和断断续续。

三、相关未知领域

(1)虽然心理描写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但是托尔斯泰这段经典的心理描写,学生在体会其妙处方面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2)学生第一次接触托尔斯泰这位作家,对于《穷人》的写作背景和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了解不多。

【效果分析】

《穷人》一课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尤为突出。通过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是六年级学生习作的一个难点。学生在平时的习作中,如果只是通过一般的心理活动表达感受,语言过于平实,文章显得空洞。但如果能够运用托尔斯泰这种特殊的心理表现手法,能够将人物的内心写得更加细腻真实。因此本课的读写结合点便是在小练笔中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走进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课上的交流以及课后阅读每一个学生所写的内容,发现学生能够掌握这种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探究,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内容更加精彩。总之,学生的写作效果不错,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附学生习作:

(一)她脸色苍白,内心惶恐不安:“项链到底跌丢在哪了?……她会怎么说我呢?那可是一条价值4万法郎的项链啊……为什么要借她的项链呢?……是她来啦?……不,还没来……我怎么还得起这么贵的项链呀!……干脆离开这个地方……我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担,我一定要偿还那条项链!”

(二)她脸色苍白,内心惶恐不安:“不,项链绝对不会丢的!……我总得给她个说法吧?……为什么要借她的项链呢?……不行,我得离开这里!……朋友们会怎么评价我?你这个偷项链的小偷!……我该怎么跟朋友说呢?她会恨我的……我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是我活该,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担,我一定要偿还那条项链!”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材特点: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本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桑娜的丈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鱼,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再看西蒙一家,丈夫已死了,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地病死在稻草铺的床上。屋里又潮湿又阴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这些描述饱含作者的感情,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颗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课文以“穷人”为题富有深意。文章通篇反映了桑娜与西蒙两家的贫穷──住得差,吃得差,劳动条件差,还有疾病,是沙俄时期俄国渔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样贫穷的情况下,桑娜与渔夫做出了令人难以相信的举动:在自己五个孩子的基础上,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作者就是通过这样的事例,讴歌了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堕落与腐化。

2、从语言表达上看

(1)写作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最初等待丈夫回来时,这样写: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想到邻居西蒙,又这样写到:“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把孩子抱回来以后,又有这样的描写: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样做”是指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把他们扶养成人。桑娜探望西蒙,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与“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桑娜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善良品质。

 在等待丈夫回来的过程中,有这样的精彩描写: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读者能充分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激起读者对桑娜今后命运的关心。

 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2)段落分明,结构独具匠心。

全文以桑娜的内心矛盾为主线,围绕收养西蒙的两个孤儿这件事,前后设置了两个悬念:渔夫是否平安回家?渔夫回家后能否同意收养孩子。两个悬念交替展开,逐步消除,从而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这样处理,使得全文波澜迭起,扣人心弦,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文章最后这样写渔夫的反应: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皱起眉”“脸变得严肃、忧虑”说明渔夫感到问题很难办。“搔搔后脑勺”说明他正在认真考虑,形象地说明渔夫觉得问题严重。“嗯,你看怎么办?”这是渔夫在征求妻子的意见。“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是渔夫做出的初步决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艰苦的生活)的意思。说明渔夫为了抚养邻居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辛劳。“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怕孩子醒来受惊,催促桑娜去抱孩子。这段话细致地描写了渔夫做出决定前后思考的过程,说明他与妻子桑娜一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文章最后写到: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文章的悬念终于消除,读者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丈夫的理解,使桑娜沉浸在激动、兴奋和快慰中。这“一动不动”的动作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她当时的心情,收到了似平静又不平静的效果,读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课后题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一道课后题的设计是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课文讲述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丈夫出海捕鱼时,桑娜不顾自己家庭贫困,抱回了已故邻居西蒙两个可怜的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丈夫归来,没想到丈夫归来后主动提出收养孤儿。

第二道课后题是为了解决课文的教学难点而设计的。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一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关于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桑娜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穷苦劳动妇女的形象。渔夫与桑娜的对话,个性鲜明,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渔夫的话显示出他爽直、乐于助人的品质。而桑娜则小心应对,说话断断续续,表明了她紧张、不安的内心,反映出她热爱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质。

第三道课后题的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积累环境描写的句子。本文中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

三、教材位置分析:

本组课文位于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围绕主题“心灵之歌”安排了四篇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为精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为略读课文。《穷人》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唯一的听众》写了主人公“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的无私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小说《穷人》则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尝试在习作中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例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完成自主学习单。

【评测练习】

小练笔:

项链(节选)

她带着满腔的顾虑,迟疑地问道:“我亲爱的朋友,你能够借这东西给我吗?我只借这一件?”

“当然可以,当然可以。”

她跳起来抱着她朋友的颈项,热烈地吻了又吻。最后,她带着这件宝贝溜也似地走了。

晚会的日子到了,她得到极大的成功,她比一般女宾都要漂亮、时髦、迷人,她不断地微笑,并且乐得发狂。男宾们都望着她出神,探听她的姓名,设法使人把自己引到她跟前作介绍。本部机要处的人员都想和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

……

她回到家,在镜子跟前脱下了那些围着肩头的大氅(chǎng)之类,想再次端详端详无比荣耀的自己。但是陡然间她发出了一声狂叫。脖子上没有那串围着颈项的金刚钻项链了!那条价值四万法郎的项链不见了!

她脸色苍白,内心惶恐不安:“

为了偿还那条项链,她开始做种种粗硬的工作了:她洗濯杯盘碗碟,在罐子锅子的油垢底子上磨坏了那些玫瑰色的手指头。每天早起,她搬运垃圾下楼,再把水提到楼上,每逢走完一层楼,就得坐在楼梯上喘口气……

十年之末,她终于还清了全部债务,连同高利贷者的利钱以及由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

注:本文选自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选文有改动。

要求:请你学习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方法恰当使用省略号体现她当时复杂的、跳跃的、断断续续的心理活动

【教学反思】

《穷人》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主要用到了环境、心理、神态、动作、语言这五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其中心理描写比较突出,所以在设计上我们大胆取舍,学生自学除心理之外的其他描写,课堂上重点处理心理描写。在心理描写时,也是由面到点,重点突出。以读代讲处理文中出现的三处心理描写,然后聚焦最精彩的一处心理描写,重点研究。读写结合,体会这一段心理描写的好处,学以致用。

教学时,我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准备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六年级的学生接触过很多写人的文章,也很明白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有环境、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细节等各种描写,所以这部分的学习不是难点。根据了解到的这一学情,我将这部分的学习放到了预习环节,通过自主学习单来梳理文章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在自主学习单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目:本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用到了哪些哪些描写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 描写,请画出相关描写的语句,有感情朗读。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读出感受。

二、以读促思、读中有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穷人》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从自主学习单到整个教学的过程,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是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本节课课堂教学的重点是研读心理描写,在此之前让学生借助自主学习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如下:

在这一大段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中,桑娜都想了些什么?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活动?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句子说一说你的理解。(任选其中一、两处心理进行研究)

通过课堂上的小组汇报,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桑娜心里的探究还是比较到位的,他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走进人物内心,并且结合雨果的《穷苦人》深入理解文章,可见学生们通过几年的学习还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解文章的方法。同时,这样的汇报也将学生的学习方法在班级内进行推广,也为其他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

三、突出主体,注重层次,实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得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很注重层次性,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在教学《穷人》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并谈出自己对“穷人”的认识,然后走进文本,深入感受人物品质,品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指导朗读。采取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4、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抓住揣摩桑娜内心活动的这一训练点,作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契机。用心设计自主学习单,将自己学习的过程作为学习思路呈现在学习单上,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思路学习、思考,理解文本,具体如下: 学习思路:①读出每一处心理的语言文字,体会桑娜当时的心理;②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③联系课文内容,补白省略号省略号的内容;④对比省略号前后的不同的心理,浅谈其作用。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思路,进行自主学习,形成自己完整的思维过程,学习方法也渐渐形成。

五、结合文本特点,实现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水乳交融。于是,我通过对课例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读中学写,情思飞扬。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掌握“心理描写”的写作方法之后,巧妙地设计了小练笔。课堂上,我出示了自己改编的一篇文章,并提出要求联系上下文,思考:当发现项链丢了以后,她会想些什么呢?请恰当使用省略号体现她当时复杂的、跳跃的、断断续续的心理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主人公的心理,并学习仿写补充心理描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应该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即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标分析】

1、人文专题的位置

《穷人》是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都是关于人间真情的故事,虽然人物身份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所以,本单元的主题是:共同感受真情的美好,并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围绕主题“心灵之歌”安排了四篇课文《穷人》、《唯一的听众》为精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用心灵去倾听》为略读课文。《穷人》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之后的《唯一的听众》写了主人公“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的无私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小说《穷人》则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深入理解文章,感受主人公的美好品质。

2、训练重点的位置

本组提出了“通过心理描写的方法表现人物品质”这一训练重点。课文中出现了多次心理描写,第一次是桑娜倾听着屋外的风暴声中所沉思,第二处是桑娜看看丈夫是不是回来,想到了女邻居,要去看望女邻居时想的,第三四处是抱回孩子以后,丈夫还没有回来之前想的。四处心理,情境不同,所反映的内心世界也不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在单元提示中也提出了这样的学习要求:“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通过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落实好本课的这一训练重点,不仅领悟到作者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还能使文章情感表达更充沛,更有感染力。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34ee5d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fe.html

《小学语文 - 穷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