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中国退出的背后——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看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谷歌中国退出的背后——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看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要:批评性语篇分析以语言分析为手段,以揭示语言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目的。语言为意识形态服务,语篇体现意识形态。而作为大众媒体之一的新闻报道,其语言是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必然也体现其主流的意识形态并为之服务。谷歌退出中国一事的新闻报道,背后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报道;意识形态
20世纪70年代末,批评性语篇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CDA兴起于英国和澳大利亚。1979RFowler等人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andControl一书,提出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来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它联系语篇产生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以揭示语篇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为目的。意识形态是语篇的内容。但语篇的意识形态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需要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的。一、分析背景
批评性语篇分析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Fowler指出,提到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家并不是指一些虚假的思想,或者因暴露出“被歪曲的意识形态”而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信念,更恰当地说它是一个中性的定义,与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关。
每个社会都有意识形态,大多数社会成员通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也看

不见它。被主流化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往往以一种“中立”的姿态呈现,极具隐蔽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的人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辛斌教授曾说过“人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动物”。就批评性语篇分析而言,意识形态指人们“理解世界,整理、归纳经验时所持的总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指“人们安排和证明自己生活的总的方式”
正因意识形态具有隐蔽性,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是要通过表面的语言形式看到其内在本质,将语篇中的意识形态非自然化,揭示其观点的片面性和阶级性。
批评性语篇分析最主要的语言学基础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FunctionalLinguistics批评话语分析家接受韩礼德的观点,认为语言具有三种元功能(MetafunctionIdeationalFunction(Interpersonal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Function。韩礼德认为,语言是一个意义潜势系统,任何语篇都是语言使用者在特定语境中根据不同目的从这一体系中所做出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语篇的语言结构来分析该语言实施的功能,从而揭示语篇作者操纵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
首先,概念功能反映人类的各种经历。表达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便是及物系统讲话人或作者选择何种过程、何种功能成分,选择何种体现这些功能的语类(如名词短语、动词短语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

其次,人际功能表达讲话人或语篇作者的身份、地位和态度等,通过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中常常利用情态来表达对陈述事实的亲近程度,是实现其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最后,语篇功能包括讲话人或作者组织自己思想先后顺序的主位结构,和对信息中心成分处理的信息结构。韩礼德认为,讲话人或作者可选择句子主位成分来突出其表达和强调的重点,从而以一种隐蔽的手段来强迫读者接受主位的存在性、主导读者的注意力,并默认语篇的预设已知信息从而实施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
Fairclough1995年提出了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三维分析框架(ThreeDimensionalFramework,将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在内的多种语言学、符号学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结合起来。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三要素是话语、认知和社会。
首先,在语篇的分析上,文本层面有及物性、情态和主位结构。根据韩礼德的观点,我们可知社会文化因素既意识形态影响讲话人或作者表达意义潜势的选择。在这里就体现为对功能语言学提供的语言工具的选择。
其次,在话语实践的分析上,互文性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工具。互文性是指“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改造”。正是由于新闻报道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它可以选择报道什么、以何种方式来报道,我们通过互文性分析可以深刻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最后,在社会实践的分析上,批评性语篇分析主张话语本身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语言学语篇层面上的分析是为了更深刻地做社会实践上的分析,毕竟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真正目的是揭示语言和社会及其意识形态的关系。
在这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对中国的一些看法是极具激进性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以不公正的眼光来看待他国。因如此,我们有必要对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看透其阶级立场和意识形态。二、分析案例
本文的案例分析是关于2010112日谷歌官方发表的欲退出中国市场的声明,声明发表后立即在西方媒体引起了轩然大波。本文仅以114日,美国华盛顿邮报(theWashingtonPost)发表的一篇题为GoogleVS.China”的对谷歌事件进行报道的文章为分析对象,利用批评性语篇分析的方法来揭开此报道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探讨其隐藏的意识形态。
在谈及谷歌退出中国的原因时,这篇报道直接引用了谷歌官方发表的,说明其在中国受到了“ahighlysophisticatedandtargetedattack,同样,直接引语还有Aprimarygoaloftheattackers,Googlesaid,wasbreakingintotheGmailaccountsofChinesehumanrightsactivists.”直接引语有很强的说服性和一定的权威性。作者这里直接引用谷歌官方原话增强了其报道的可信度。并且选择性地将自己希望读者接受的观点进行了强调,创造了一种意识形态的效果。但是,这

种选择性地进行报道,是具有片面性的。这篇报道指明了受攻击的是中国人权问题的相关人士,意图引起人们联想到中国的人权问题。就利用了西方读者对人权的高度重视来激起他们反对中国的情绪,整个文章的基本态度奠定了基调。
这篇报道频繁以China,Beijing,cyber-attacksfromChina,Chinesegovernment作主语,以aim,demand,snoopon,eliminate,imposeon作谓语。这样突出了以中国为主位的施事者的行为,强调其主动性。同时用这些动词的内涵意义来塑造中国的强权形象,旨在造成一种中国对整个局面具有绝对控制权的印象,对人权也是任意践踏的。相反地,以谷歌为代表的西方在华公司就被塑造成了受打压的,处于被动的无辜形象。
文章开头大写醒目的“GOODFORGoogle”也明显地表现了作者支持谷歌的态度。首句提及了“Beijing´spoliticalfirewall是预设信息的一种表现。在这里作者将中国政治的不透明性作为一种已知的,预设的事实进行陈述,暗中批评了中国政治是不民主的。报道在谈到中国审查网络内容时用的political,谈到民众的邮件时用的“private,以及中国试图限制的是“freespeech,freeassembly,并想要把网络变成一个对抗民主人士和民族国家的weapon,这些措辞的选择无疑都体现了作者表达的重点,其对意义潜势的选择。
在接下的段落中,美国电脑制造商对中国的反对行为,U.S.computermanufacturerssuccessfullyresistedanattemptbyChinalastyearto

requirethatcensoringsoftwarebepre-installedonallnewcomputers.及谷歌威胁中国的做法,NowGooglehastakentheadmirablestepofembracingopenandpublicresistanc,作者显然都将其看作是英雄之举,将西方企业塑造成一种在中国抗争的自由斗士的形象。接着谈及中国消费者和美国消费者的反映时,作者用了will,should等情态动词来表达一种客观的情态,使其质问语气显得具有客观性,好像其是代表了大众权威。同时微软和苹果公司对中国法律制度的遵守描述成是kowtow,这种例证的举出容易引起西方读者强烈的不满,从而产生对中国进一步的敌对情绪。
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报道里引用的话语都是有利于支持作者固有观念的,其对谷歌退出中国市场的原因说明仅仅报道了谷歌官方发表的片面之词,并在文章中为对谷歌质疑的说法进行了辩护。该报道将谷歌事件提高了政治层面,将矛头直指中国的人权问题和网络审查制度,其用语偏激多为贬义,实在是有抹黑中国形象之嫌。三、结语
本文通过实际案例说明了语言并不是中立的,语篇的选择受意识形态的控制。西方媒体的新闻报道虽然表面上标榜客观公正,但它最终也是为所属阶级服务的。我们在审视其报道的信息和观点时,不能只停留在文本表面所传递的信息,而是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要避免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而丧失自己的想法。批评性语篇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增强批判意识,揭示语篇的深层含义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增强对新闻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参考文献:
[1]Bel,lAllen,etal(eds..ApproachestoMediaDiscourse[C].Blackwel,l,1998.
[2]Cook,Guy.DiscourseandLiterature[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1999:191.
[3]Fairclough,N.LanguageandPower[M].London:Longman,1989.[4]Fowler,R.LanguageintheNews:DiscourseandIdeologyintheress[M].London:Routledge,1991.
[5]KristevaJ.TheKristevaReader[M].Oxford:Blackwell,1986:37.[6]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例分析[J].外国语,2002,(6.
[7]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8]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5363b9f770bf78a65295473.html

《谷歌中国退出的背后——从批评性语篇分析看西方媒体的意识形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