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四个意识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阅读教学中的四个意识
解放路第一小学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教育需要,一场漫卷全国的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在蓬勃兴起。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观念、改进陈旧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已势在必行。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语文学科,以它特有的人文色彩、民族个性和审美要求,影响甚至决定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发展。因此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所讨论。而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又无疑是传授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和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因此,打破以往教育教学常规,以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手段取代传统教学中的种种陈规陋习,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面对种种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我们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我就和大家从四个方面一起来商讨商讨。
一、关注文体的意识
“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对作者来说,他会根据具体的主题思想和表达内容,去恰当选择从大量文本中抽象出来的、存储在大脑信息库中的某种文体模式,建构自己的作品,以实现特定的写作意图和审美理想。对读者而言,他会按照文本所提供的具体内容或形象,运用头脑中先于阅读的某种体裁类型,解读、接受文本所携带的某种语言的、思想的或审美的信息,同时又在它的未定空白处赋予

新的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可以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之前,获得此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实践的效率。文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依托文本阅读实践进行,所以,教师应当利用文体鲜明的教材,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一)、目的明确而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就容易精力集中,有效突破。而这样的目标,紧紧抓住了文本的文体特征,直指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
(二)注重方法,注意文体意识体现。
文体意识的培养并不是空中楼阁,它依托于具体的文本阅读实践。不同的文体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在教学中,不同文体的文本,也应该有相适宜的阅读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诗歌、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散文等不同文体概念及相关知识。就记叙文来说,最基本应让学生明白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六要素等等。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虚构,是用典型环境和具体情节表现人物。散文,在真实的基础上可采用艺术手法,形散而神不散等等。所以不同的文体应体现出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教学方法。下面我以说明文、小说、散文为例来说说教学中我是如何来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的。
二、把握语言的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语言在说写中的重要性。结构固然重要,但相比之下,语言显的更为重要。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很会写文章”说成“文字功夫很深”,

谁也不认为这样表述不正确,这就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功夫在写作中确实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前苏联作家斐定有一句话说得极为中肯:“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能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事实正是这样。《儒林外史》被鲁迅推崇为达到古典讽刺作品的高峰,就是由于它语言上的匠心独运,特别是讽刺语言艺术的创造,已经达到非常高妙的境界。假定《儒林外史》的语言苍白平庸,那么它可能早已被历史所尘封,绝不会流传至今。
要培养学生清楚的语言意识。我觉得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把握预压的意识。
(一)、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四十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绝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
阅读教学失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进行情感体验。因此,阅读教学要想办法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朗诵噶五语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搭石》一课,是刘章老人所作,人为情愫浓厚,因此,我在遵循四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下,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多种阅读方式中,以具体的语言情境为载体,深入地感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体会人们之间真情的崇高。在进入课文主要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在搭石上发生了什么故事?”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读可问的第二、三、四自然段,让学生划出相关的句子。在品析讨论时,又应引导学生分析出重点词如“协调有序”“一定”等来品读,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又因为语言的学习有非常强的实践性,所以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

自己通过再三地诵读课文去体会,从而达到自悟;教师也只需要在重点处进行点拨、指导。鲁迅曾经说,小孩子说话的时候什么也没有,“只有通过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语的意义”,他说的就是语言学习要靠自己去领会、领悟。可是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却常常以讲解和分析来取代学生的体会领悟。在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讲得绘声绘色;学生做的端端正正,听得有滋有味。二课后,学生什么都说不上来。阅读是一种理解和运用语言的活动,因此对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是阅读活动的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学会、会学,在阅读活动中学会自读自悟。我在《搭石》一课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地把学生当作了活动的主体,先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情境,之后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悟、并引导学生边养成边读边圈画出重点词句、边简单记下自己的感悟的良好读书习惯。
(二)、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怎么个优美,怎么个生动,怎么个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怎么个有魅力,要由感觉,由心得。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只有有欲望才能愿意去干,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乐意去干,激起学生的兴趣,才可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其次在朗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范读激趣教师以清新、流利、包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

欣赏,品位和鉴赏。如《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仅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好,同时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我在教学时先配乐范读“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学生仿佛都沉浸在那优美的文字中。由于受到老师朗读的感染,在接下来的朗读中,每个学生都能入情入境的朗读,读出文章的语言文字美。
2插入激趣小学语文书中,有许多都配有色彩鲜明的插图。在学习时将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接触课文,自然会引起其注意力和兴趣。与此同时,让学生试着给图片配音,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从而激起朗读的兴趣学会感情朗读。如我在教学《鲸》时,由于这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而且学生刚接触说明性文章,为了让学生对说明文感兴趣,同时能读出说明文字的趣味性。所以在教授新课之前,我找了鲸的大量图片和简短的片段,用多媒体演示出来。让学生首先对鲸这种动物感兴趣,再到对介绍鲸的文章感兴趣。
3语言激趣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的。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其学生兴趣、学习热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讲求语言艺术,不吝惜表扬,多给学生些激励性的话语,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适当点拨一下学生的激情:“咱们比一比,看谁是个优秀的播音员。”在学生朗读完要及时给予肯定。诸如:“读的真有感情!”“让人听得都醉了!”
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在指导学生朗读父子的一段对话

时。我适时的表扬“老师从你的朗读中,感到了作为一个父亲在道德抉择和实践上毫不含糊。“老师也能感到作为儿子,在放鱼时的焦急,委屈。孩子在表扬中得到了肯定,看到了希望,更感受到了教师的爱。以后在朗读方面一定会更加努力。
(三)、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反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感悟时坚决摒弃把课文肢解得七零八落的做法。只有整体感悟,学生才能感受到课文的整体美,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美的印象。比如我教《三顾茅庐》,就抓住“诚心诚意”这个带有纲领性的关键词来切入,使学生领悟到刘备求贤若渴的心。纲举起来了,目(网眼)就张开了。我在教学《军神》一文时,先让学生结合解题,指点他们区分文章是写人还是记事;接着让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沃克医生赞扬刘伯承(刘大川)的句子;最后分析课文,为什么说他是一块钢板,是一位军神?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进行重点感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关键之处,反复品味,把感悟活动引向深入,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三、一课一得的意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都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那就是不管我们有着多么美好的愿望,有着多么丰富的知识,40分钟的语文课堂承载空间是有限的。既如此,我们就不应该给我们的每堂语文课赋予过多的教学目标。
拿到一篇文本,第一步我们应该以读者的视角,按照自己的已有的经验仔细地读懂文本,特别要理清楚文本写了什么内容,表现力什么主题,运用了哪些独特的写作方法。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文本所在教材中的位置,即所在的年段、单元,关注年段目标。高段的学生应该掌握高段的阅读要求。比如,学生已经能够自己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又如,学生已经互补具有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可以放手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如,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受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了,就留出时间让学生研读文本,学会品析场景。
再者,发现文本突出的言语特色。课程标准中的小学高段的叙事类文本在阅读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即: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意思,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2.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3.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
四、读写迁移的意识
叶圣陶老先生说:“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如何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真正做到“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我的做法是:融作文指导于阅读教学之中,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条根本规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赋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古人经验之谈道出了“读”

与“写”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迁移文章的表达方法,遵循从仿到创的学习规律,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诗人舒婷说:“我简单而丰富,所以我深刻,我简单而丰富,所以我不简单,保持简单的心走不简单的路。”教育教学也是这样。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本本分分为学生,实现教学的最高境界——真实、朴实、扎实。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7278471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1b.html

《阅读教学中的四个意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