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

发布时间:2019-11-0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
郭岗小学 李彩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这首古诗。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
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2、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这首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教学难点:诵读这首古诗理解古诗大意,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课文。 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四、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五、总结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作业设计 家庭作业:
1、读诗3 2、大致理解诗意。
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学生活动: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4、四人小组表演。 5、体会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看——成岭 写景 看——成峰 变幻莫测
题西林壁 远近高低——不同 赞美庐山奇景 明理 识——真面目 寄意深远 缘——此山中
课后小记:教学设计分三步:1.给与学生自学自悟的空间,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2.常设情景,体会情感,把是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3.拓展学习,培养诗趣,从而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83d2a17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5.html

《古诗诵读《题西林壁》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