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人物分析

发布时间:2014-12-07 19:48: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分析

摘要:让人时而悲伤,时而欢笑,激动、喜悦、难过、神伤,一心都沉浸在那片遥远又熟悉的黄土地。这是恢宏的巨著,是饱蘸着热情与爱在书写生活的历史长卷,那些贫穷与苦难,那些坚韧与顽强,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民族最沉重的记忆,也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灵魂。本文对路遥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探讨各人物特点,剖析人物命运,解析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阶层,并对作者的人物创作手法进行评析。

关键词:历史背景 孙少平 孙少安 女性形象 爱情模式

  《平凡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它深情关注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我们具有极大鼓舞作用。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六卷。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平凡的世界》为中国当代挣脱极左的束缚开始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留下了史诗般的艺术画卷。作者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共写了近百个人物,从揽工汉到省委书记,这些人物形象鲜活地表现了那一时期的人们的思想变化。小说“人物运动的河流”中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表现了一代青年农民奋斗的艰难经历,而人物活动的宏大背景则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的各种政策和人们的心态。

读《平凡的世界》后,我们通常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那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从小学一路走来,没有经历什么挫折,而我们称道的是考试失败,感情失落等等,与少安、少平相比较我们又算什么呢?主人公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 “相信自己能飞!”

我想,少平的命运就是我们这些平凡世界里平凡的人的生活影子,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民的子弟。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许多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走出偏远农村来到大城市里摸爬滚打努力探索着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的和我一样农民子弟的影子。我们不甘平凡,却是如此平凡!但是,我想,不管我们的命运将如何,我们都应该像少平那样,不管处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我们都不会放弃努力!不会愧对生命!

一、绪论路遥的生平与创作

路遥,陕西省清涧县人,当代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文坛“陕军”的领袖人物,1949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7岁时父亲将其过继给家境稍好的大伯。路遥勤奋好学,小学毕业后考入当地最好的延川中学,但因伯父已无力供养而险些辍学。后来他硬是凭着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同学接济完成学业。文革时,他曾以群众代表身份进入延川县革命委员会任副主任,并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主要是诗歌。文革后期他退出革委会,种过地,当过民办教师。由于其作品不断发表,引起当地文坛名宿的注意,并被推荐至延安大学文学系深造,由此,他逐渐舍弃诗歌,开始写小说。1980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全国中篇小说奖,标志着路遥在中国文坛有了一席之地。1982年《人生》的发表,更是将其推向事业的顶峰。1988年,路遥沥血之作《平凡的世界》问世,在全社会激起强烈的反响,该小说荣获茅盾文学奖,也是路遥所获的最重的文学奖项。 之所以要简要地介绍路遥的生平与创作历程,是因为像路遥这样的本色作家,其作品几乎从未脱离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和他几十年生存的土地——陕北,尤其是他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脱胎于他本身的经历。因此,只有了解路遥本身,才能对他小说中的人物作出客观深刻的剖析。

二、《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

(一)孙少平——平凡世界的精神斗士

路遥的小说通常有两个主题:一个是苦难体验,一个是道德善良,正是由于对苦难和道德的论述,使路遥的小说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风貌和内在价值,《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因此,主人公孙少平便担负起实现小说这两个主题的重任。孙少平走过的路可谓布满荆棘,中学时只能啃着“非洲”黑面馍支撑学业,毕业后外出闯荡只能做小工背石板,即便是招工入煤矿也是在恶劣环境中从事着高强度的体力活。当然,在本书中,承受苦难的并非孙少平一人,其兄孙少安所背负的苦难甚至要远大于他——至少孙少平还能在父兄的支持下完成高中学业。但与孙少安及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孙少平对苦难有着主动选择和迎接挑战的勇气,他甚至能够将对苦难的体验升华到人生哲学的境界:“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受尽折磨,但他不仅仅将此看做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低贵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他相信,自己历经千心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正是孙少平在巨大的苦难中表现出的人格尊严和道德激情,以及面对困难的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才使得这个人物显得熠熠生辉。道德的善良是孙少平的另一个特点。在自身积极追求和田晓霞不断引导下,他与生俱来的质朴与善良逐渐蜕变成为道德力量。在学校时他先后救过曾深深伤害过他的两个女子侯玉英和郝红梅。如果说救侯玉英还是良知的本能驱使,而救郝红梅则已是十足的理性举动。此时孙少平已形成自己完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他写信婉拒侯玉英求爱,显得成熟而仁厚,与入学初的偏激与自卑判若两人。再到后来为救被包工头胡永洲欺辱的小女孩小翠而不惜自毁饭碗、与黑恶势力势不两立,已是纯粹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形象。《人生》中的高加林与孙少平有些相像。他们都出身于贫苦家庭,都是高中毕业,都是当地农村的佼佼者,都曾在理想和现实巨大落差中痛苦煎熬,都将城市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地。但两个人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高加林对现状是被动接受的,如果不是靠叔父,他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农村,他接受巧珍的爱情就表示他当时已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做好一辈子务农的准备。而孙少平则将人生道路把握在自己手里,勇敢地挑战现状。高加林的性格是阴郁的,而孙少平是乐观、积极的。面对困境孙少平始终表现出一种征服者的咄咄逼人的态度,凸显出一种舍我其谁的精神斗士的形象。

(二)孙少安——负重前行的跋涉者

本书中,孙少安是背负最沉重包袱的人,6岁开始干农活,13岁辍学帮助父亲支撑起风雨飘摇的家,18岁凭借着“精明强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被推选为生产队长,成为双水村的“能人”。正是在他的庇护下,弟弟和妹妹才得以完成学业,姐姐一家尚能够勉强度日。而弟弟孙少平之所以敢放心到外面“闯世事”,前提也是有哥哥在,他的“后方”就平安无事。

孙少安不仅要同与生俱来的贫苦搏斗,还要处处提防来自村书记田福堂的算计,出于对孙少安才干和威望的嫉妒以及“骚情”其女田润叶的不满,田福堂多次利用“阶级斗争”陷孙少安于困境。孙少安就是在这样来自家庭和政治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负重前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除了不屈服于命运外,孙少安品行中的“仁”、“恕”也是书中表现的重点。无论家庭多么“烂包”,他从未显露出对家庭的厌恶和嫌弃,他对全家老少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令人起敬,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将对家庭之爱扩展到对全村村民的爱,这是超出农民狭隘门户观念的。从担当一队之长到后来招揽村民到自己的砖厂上工,以及慷慨捐资助学可以看到这一点。而他对自己初次创业失败村民对他的“背叛”更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胸襟,在二次创业成功后仍不计前嫌地帮扶他们,孙少安是作者极力塑造的“仁者”的典型。尽管只有高小文化,孙少安凭借生活的历练和聪慧的天资,使他对社会有着超出一般农民境界的独到理解。例如他初次见到田福军时一番让“农民撒手干想干的事,上面不要老指手画脚”的言论,其实质就是解放农村生产力;还有他在文革末期搞的“生产承包责任组”,其内容已同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差无几。

(三)两位主角的人生道路选择比较

有评论认为,对于孙少平脱离农村的羁绊闯荡世界,孙少安的留守显得保守而庸俗,作者是在抑“安”褒“平”,我不这样认为。

在孙少平的全部人生经历中,其“出走”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也是众多评论争论的焦点。其实,这并不是孙少平本人的问题,对于80年代初的青年农民,“出走,还是留守”,几乎成为一个莎士比亚式的难题:出走,就有机会摆脱贫瘠的故土,把握城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当时城乡之间巨大的体制鸿沟,意味着他们背井离乡后仍很难获得城市身份,真正分享城市;留守,就必须继续忍受精神世界的巨大空虚和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但在自己最熟悉的土地上至少会温饱无忧,左右逢源------这个命题的背后就是城乡二元化制度,这是一个谁也无法改变的现实,孙少平只能艰难地做出选择。

孙少平选择出走的勇气是令人赞叹的,无论结局如何,一个敢于为自己的理想抛弃安稳的生活去主动冒险、挑战的人在当代中国都不多见。而且,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思想的高中毕业生(在当时已属高学历),农村精神生活的匮乏是他最无法忍受的,因此,离开家去闯荡一番也不失为一种可尝试的选择。然而,孙少平出走多少有些盲目,出去干什么?只能做小工。难道做小工就能放飞他的理想?就能满足他的精神生活?城乡二元化体制使得孙少平根本无法计划他的未来。幸运的是,他遇到赏识他的曹书记一家,又重逢了他的“女神”田晓霞,前者给他提供去煤矿当工人的机遇,后者帮他操办完成。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近似于零,只能说“无巧不成书”罢了,因此,孙少平的路在当时可复制的意义不大。

我们再回头看看,如果他留在农村会怎样。百废待兴的农村恰恰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从他劝说发财的哥哥不要投资什么电视剧就可以看出,他的眼光和水平是远高于双水村的一号能人孙少安的。如果他在农村,双水村就又多了一个农村领导人,至少有了他,孙少安就不会遭受创业初的惨败!当然,世上本无路,人走得多了便成了路。也许孙少平走的是一条几乎无法走通的路,但是“此路不通”的原因在于社会大环境,而不在于孙少平本身。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孙少平不断去冲击这条路,才会有了现在政治环境的日益开明,农民工生存环境和工作质量的大幅度提高,社会的包容性更大,城乡之间差别不断缩小。因此,孙少平出走的意义不在于出走后的成就,而在于出走的本身,这种“唐吉诃德式”的挑战命运的举动本身就有着象征和示范意义。他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勇气,敢于挑战现实困境和未知世界的胆识必将被年青一代追捧和模仿。而孙少安则从小与土地相依为命,他认同自己“庄稼人”的身份,坚信“世事变好”的那一天,自己能凭借双手靠土地过上好日子。所以当机遇来临时,他能凭借敏锐的眼光把握住。孙少安的发展道路是立足于他自身条件和农村现实情况的,相比起孙少平有冒险和运气成分,他脚下的路更坚实,更宽广,更可行,也更有借鉴意义。

因此,这兄弟二人的选择只是代表当时农民所能走的不同的道路而已,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孙家兄弟的所受家庭教育基本相同,但是外界影响不同,少安没有弟弟那么多书上的知识和别人的引导,更没有出去冒险的条件,造成了二人生活环境以及追求的不同。孙家兄弟在书中分别代表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意识观念。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寄于两个不同的人身上是作品有了无穷的魅力。

三、从属和边缘地位——《平凡的世界》中女性形象总论

《平凡的世界》中的女性,大多处于男性世界中的从属和边缘位置,这一点类似于武侠小说:尽管她们可能美丽、聪明、武艺高强……却不过是男人追逐的对象和丰富故事的花瓶。这不能不说是《平凡的世界》书中的最大的遗憾。

如田晓霞——男性的精神导师她存在的全部意义是启发引导孙少平,除此,她没有自我价值,没有个人世界。作为一名省报记者,完全能在80年代初城乡巨变的环境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但本书对她工作仅有的描写是她借工作之便到煤矿去看望孙少平和她救人牺牲。还有她与同事高朗的感情,本能够通过此事窥探到田晓霞丰富的内心世界,但也仅仅是让她轻描淡写的拒绝了事。

还有金秀,一个同田晓霞一样美丽优秀的女大学生,她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过是为了证明在失去田晓霞后,孙少平仍不缺乏高层次的女性追求罢了。田润叶本是一个知书达理,端庄娴雅的女性。当她的爱情被孙少安拒绝及违心嫁给李向前后,就变成了一个歇斯里底的魔鬼,不仅折磨着自己,同时折磨着深爱她的李向前和她的亲人,她完全陷入了对两个男人的感情纠纷,丝毫看不到一个地级市共青团主要干部的风采和业绩。比起遭受妻子背叛后能够迅速走出低谷的武惠良,田润叶直至丈夫车祸后才翻然醒悟。只有孙兰香与其他女性不同——她不是为了某一个男人而存在的,她从小自立、自信,拥有过人的天赋和美貌,如果能够重点塑造,完全是一个新时代知识女性的光彩形象。

四、《平凡的世界》中的众生相

(一)农民——来自社会底层的挣扎与呐喊

《平凡的世界》书中,农民是重心,作者凭借丰富的农村生活阅历,对75年至85年社会大变革时期的农民作了外科手术般精确的解析。在路遥看来,农民的生命力是顽强的,除孙少安外,金俊山、田海民等是农民的杰出代表,他们虽无高瞻远瞩的境界与胸怀,但在畸形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统治时期不盲从,保持着一份独立与清醒,他们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酷的政治环境中默默坚守,一旦社会变革便迫不及待地展示出他们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才华。这一类人无疑是农村的希望,是国家与民族兴旺的基石。农民也有着与生俱来的劣根性,这是这个阶级固有的特点,路遥显然对此了如指掌,并毫不留情地加以批判。比如,实行家庭承包制“分家”时的混乱,农民展示出他们小农意识的自私性和破坏力:“哪怕是一根半缰绳,也要剁成几段麻绳头,一人拿走一段……不能用就不能用!反正我用不成,也不能叫你用得成!”还有就是孙玉亭与王彩娥“麻糊”事件引来了两大家族的群殴,反映了封建宗族意识在农村仍大有市场,再有就是孙少安初次创业失败时村民们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刻薄、短视。作者对农民的刻画真的是纤毫毕现,力透纸背。值得一提的是,路遥已注意到当时社会刚刚出现的一个群体——农民工,他们位于城市最底层,无身份,无地位,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拿着微不足道的工资,他们是远在农村全家人的希望,但他们自己却不知希望在何方,他们如落叶般在城市中随意飘荡(如“萝卜花”),甚至堕落(如小翠)。路遥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敏感和洞察力描述了这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带来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这些问题在20年后才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二)工人——民族与国家的脊梁

王世才是矿工人的杰出代表,他有着精湛的技术,在工友们中间享有很高的权威,他对徒弟孙少平的照顾犹如父兄,他在关键时刻牺牲自己挽救另一名徒弟安锁子的场面更令人动容。路遥敏锐地把握住工人的最基本的特征:在大机器时代中锻炼出来的团结、友爱和纪律、责任。

(三)干部——复杂而平衡的官场生态

田福堂是旧时代农村的既得利益者,掌握着农村政治资源,是不折不扣的“土皇帝”,这类农民政治家醉心于玩弄权术,在文革期间“兴风作浪”,将“革命”变成挥舞在普通农民头上的大棒。当改革开放到来时,他不可避免地落伍了,不得不将权力交于金俊武、孙少安这样的新时代的农民领导人。

路遥对县、乡两级干部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争论”两个字上,如田福军与前期的冯世宽、田福军与后期的张有智、田福军与苗凯、田福军与徐治功和前期的周文龙、白明川与徐治功、后期的张有智与周文龙等等。田福军是整个官场矛盾的中心,通过他从失意到升迁的历程,将同时期中国政坛的风云变幻和政策的大变革图表式地记录出来。这样的设定是非常巧妙而合理的。在社会变革时期,首先站在风口浪尖上的是干部,他们所处的地位与职业迫使他们必须作出抉择,而不能象普通百姓一样观望。他们之间的争执大多是路线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很少有个人矛盾。有争论就有选择,于是如田福军、白明川这样有才有识的干部脱颖而出,冯世宽、周文龙这样曾经有过错误的干部也迷途知返,及时把握住历史的契机,苗凯、李登云这样钻营之流只能无可奈何东逝去,而像高凤阁这样的心术不正之徒只能身败名裂。

五、爱情关系

(一)传统婚恋模式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在田润叶和贺秀莲身上笼罩的母性之爱的神圣光环。在这种传统婚恋模式中,双方男女都具有清醒的理智的态度(润叶开始有所超越)。他们间很少有激情如火的热烈场面,更无玫瑰色彩的浪漫诗情,她们关注的更多是婚后具有现实意义的世俗生活,甚至会考虑到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末节,即使是在热恋中,情欲的骚动也会受到理性的抑制,只是在悄悄细语中进行情感的交流,作为女性,更是用一种温柔体贴的方式培育爱的果实,他们的爱情生活就是一幅宁静温馨的家庭生活图。

当孙少安要破产时,“秀莲不仅像他一样承受着破产的痛苦,而且还要千方百计安慰他。她给他说宽心话,给他做好吃喝,给他温柔的抚爱和体贴,甚至在他苦闷至极,无端地向她发火的时候,她也心甘情愿当他的出气筒。” “惟有妻子的怀抱,才使他凄苦的心情得到片刻的温情和宁静,一天的劳累和痛苦之后,他常常像受了委屈的孩子,晚上灯一吹,把脸埋在妻子的怀抱中,接受她亲切的爱抚和安慰。她的两只结实的乳房常常沾满他的泪水”亲爱的秀莲就是这样使我们可爱的少安跨过了生活中的一道道坎坎,重新燃起热情,一次次地向人生事业顶峰冲击。

李向前这位为情所困的小伙子在车祸中失去双腿住院时,睁开眼看见为他揩泪的不是护士竟是润叶时,“那神态猛然间变得像受了委屈的孩子重新得到了母亲的抚爱”田润叶也从此“想到她就是他的妻子,在这样的时候,她要负起一个妻子的责任来。”“她现在对自己的丈夫有一种深厚的怜爱感情;不仅有妻子对丈夫的感情,而且还有一种母亲对孩子的感情。”

(二)现代婚恋模式

田晓霞、金秀身上显然更富有某些现代女性的品格。特别是田晓霞,她从小生活在城市之中,受到现代文明的熏染,比较完整地接受了现代文化的思想教育,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和比较开放的心态:大胆、泼辣、刚强、自立,焕发着青春的光彩,充溢着生命的活力。这些当代女性表现出与传统母性明显不同的情爱模式:对爱情的追求,对异性的追求,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契合,理解的沟通和感情的共鸣!比如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中,按世俗的眼光看可谓门不当户不对,有天壤之别。但他们走到了一起,就在于他们心有灵犀,相互沟通,对于人生有共同的感受和理解,对于事业都有一种冒险与献身精神,正是缘于他们的志同道合,在心理上互奉为知己,在精神上达到默契,才能有一条爱情的红线把他们紧紧拴在一起。

这一爱情不仅包含着男女双方对生活用品的共同理解及情感上的心心相印,同时在他们的爱的交往中已看不到传统爱情模式中富有伦理意味的家庭生活的琐碎与平庸,主要是灌注着理想的激情和精神的追求,具有诗的情调与浪漫色彩。

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一份爱情,一份友情,再加上一份亲情,便一定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情是贯穿整部作品的主题,而爱后面又是什么在支撑呢?是久久的“感恩”,感恩使情更长更深,也正因为感恩,才让心与心零距离!

六、总结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去对待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在拼搏中的追求,不单单是结果,还有奋斗的历程。”——这是人本质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铭记终生。

也正如史铁生所说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这是作者在后记中写的。是的,平凡的世界,生活是平凡的,人生是平凡的。平凡的人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平凡的人们造就了这个不平凡的世界!生活不在于追求伟大,平凡中自然能窥见伟大,只有平凡的才是大众的,也才是最真切和伟大的。从平凡中来到平凡中去,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应该明白:一个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但可以努力改变自己的际遇!

七、结语:生命的交响乐

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使我们感到一颗流溢着真情的心灵的震颤和悸动。在他的作品中,他笔下人物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平凡的世界里,蒸腾着不平凡的真情;一群普通的人,演绎着悲壮的人生。虽然总有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但又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有血有肉的。他们默默承受,不懈追求,用他们的倔强与拼搏,演奏着生命的交响乐,让我们感受到辉煌的人生意义。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世界文学出版社,2007

2)《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李建军《时代及其文学的敌人》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8662d42453610661ed9f4b4.html

《平凡的世界人物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