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平凡的世界》导读

发布时间:2020-07-22 10:14:2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路遥《平凡的世界》导读

一、关于作者路遥(1949—1992),陕西省清涧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被过继给伯父,他曾经务农,并在农村小学做过一年的民办教师,随后又回到县里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边劳动、边工作、边学习,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并尝试着写了一些习作。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进入了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他先后来到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相继在《陕西文艺》编辑部和《延河》编辑部任编辑。他创作的中篇小说《人生》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后来还被作者本人改编成了电影剧本并搬上银幕。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荣获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二、思想内容从读者调查的情况来看,《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深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作品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写和主人公(如孙少安、孙少平)艰难奋进的个人经历在读者中引起极大的情感共鸣,那些如梦魇般的生活经历通过一个个精雕细镂的细节描写(如吃饭的细节、揽工的细节、种种活人的细节,等等)勾起有相似经历者刻骨铭心的记忆。尤为可贵的是,路遥在创作中始终要求自己不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他不是像民粹派”“启蒙者那样到民众中去,而是从民众中来,他不是为民众代言,而是为他们立言,他自身的形象经常是与笔下的典型人物形象──浑身沾满黄土但志向高远的能人”“精人合二为一。以血统农民的身份塑造出从中国农村底层走出来的个人奋斗的当代英雄,这是路遥对当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以扎实可信的细节创造逼真的现实感,这本就是现实主义作品最基本的魅力所在。路遥与其前辈作家(比如路遥极其崇拜的、堪称其文学教父的柳青)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书写的不是集体的记忆,而是个人的记忆。无论是孙少安办砖场还是孙少平求学打工,都不再像梁生宝买稻种那样是肩负集体的使命,而只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活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中,个人记忆一直受到集体记忆的压抑,而正是这些被压抑、被扭曲的个人记忆实际上构成了一些流行革命经典(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的流行因素,但它一直没有得到真正自由充分地书写。在《平凡的世界》之前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中,主人公所负载的仍主要是集体记忆,只不过支撑这些集体记忆的意识形态系统有所变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立意创作的一部史诗性的作品,政治斗争一直是这部作品的大背景和情节主线,但路遥有意让他的主人公远离政治旋涡的中心,孙少安、孙少平的成长历程基本像约翰·克利斯朵夫、于连那样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个人奋斗的历程。这种向经典现实主义回归的努力使典型人物高大全中解放出来,成为既扎根于黄土地、又闪耀着永恒的人性光辉的民间原型,也使批判现实主义批判、抗争的对象从具体的政治制度、社会现实转移到更广义、抽象的生活、命运。同时,也使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在中国当代的文学生产环境中获得了更广泛的适应性:既以朴实、真实深得读者信赖,又在被主流意识形态接纳的过程中比《白鹿原》等作品顺利。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不但能创造出逼真的现实感,还能成功地创造一种乌托邦式的意识形态幻觉。《平凡的世界》里那套扎扎实实的现实描写背后有一种非常光明乐观的信仰:聪明、勤劳、善良的人最终会丰衣足食、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书中一个个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安排(孙少安、孙少平不断获得善人帮助,大人物赏识,润叶、田晓霞等高干女儿七仙女式的爱情)都是基于这种信仰,这给了读者极大的心理满足和阅读快感。如果把《平凡的世界》与《人生》做一下比较就可以看到,《平凡的世界》不仅是细演的人生,更是完美的人生。高加林在事业追求和道德背叛之间的矛盾、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式怨愤不平在孙少安、孙少平这里消失了。在他们这里,事业成功与道德完善是一致的。他们是精人”“能人,又是最仁义的好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有人认为,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减弱了与现实抗争的力度,有意调和矛盾。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很难解释为什么高加林和孙少平同样得到读者的普遍认同,创造他们的路遥会得到读者的一贯信赖。更合理的解释是,不是路遥变了,而是现实生活的基础变了。《平凡的世界》写的是1975年到1985年期间北方农村的变迁史,酝酿、创作于1982年到1988年这6年期间。这段时间内应该说是农村发展的黄金时代。土地所有制改革刚刚实行,在饥饿线上挣扎了多年的农民有望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靠政治秩序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开始解体,民间伦理重新确立,勤劳者致富,懒惰者受穷,被农村户口束缚了多年的能人”“精人们也有了寻求别的生活机会的可能,高加林的问题有了可能的解决方案。路遥是一位真诚而敏感的作家,他在书中也写到了一些改革的负面效应,如孩子们不再上学,农民掠夺性地使用土地,农民的欲望被刺激起来,共产主义时代的温情关系解体……但后来越来越恶化的农民不堪重负被迫出外打工、社会腐败和不公现象益发严重的情况此时还没有出现。正是这样一个相对的黄金时代的生活基础,奠定了这套朴素信仰的光明内核:社会虽然有无数的不公正,但通过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终能获得成功和幸福。这套信仰是民间土生土长的,又合资本主义个人奋斗的精神,它提倡以个人的而非集体的方式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在一个后革命的时代正是政府倡导、老百姓普遍接受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实,《平凡的世界》十几年来魅力不减,而且越来越在读者的阅读生活中占据中心位置的原因正在于这种时间上的错位:当年孙少安、孙少平面临的生存困境至今在很大程度仍是广大农村青年现实面临的困境,对于许多希望凭一己之力拼命向上爬的求学者、打工者来说,他们甚至面临着更残酷的生存压力,而路遥在相对黄金时代形成的黄金信仰又在一个道德危机的时代为苦苦挣扎着的下层青年带来了难得的温暖和有力的抚慰。也正是这套在特定黄金时代形成的黄金信仰,使《平凡的世界》在客观真实性和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之间达到了极佳的平衡。近几年来,随着现代性压力的有所缓解、文学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主旋律的大力提倡,现实主义又回到强势”“主潮地位。但如果路遥面临着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家面临着的生活现实,他的作品里还能有如此明朗的黄金信仰吗?抽调了这样的黄金信仰,现实主义作品还能保持畅销书的魅力吗?答案是不容乐观的。目前的现实主义作品深为人诟病之处就在于廉价肤浅的人道主义和缺乏批判立场、价值观念模糊。现实主义作品如果失掉了内在坚实的价值系统,其结果只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平面展现、罗列现象,成为新的问题小说,如果所写问题有新闻性,可能成为畅销书。另一个方向是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回到喉舌”“工具的位置,这两者从新时期以来文学的发展轨迹上看都是倒退。这样看来,路遥当年抓住宝贵的黄金时光在回归经典的道路上一意孤行,所达到的也许是顶峰,所留下的可能是绝唱。即使如此,作为标尺,《平凡的世界》创下的被广泛认同的文学模式及其耐人寻味的流通方式都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同类作品的生产提供一个有多面价值的参照。作为现实主义畅销书的代表作品,《平凡的世界》的文学史价值不仅在于它恪守了现实主义的原则,更在于它发展了现实主义,在向经典现实主义回归的道路上达到了其他当代文学作品未曾达到的高度。虽然经过现代派大规模的冲击、洗礼,面对剧烈变化了的社会结构,让现实主义完全地回到经典的道路上已不可能。与在20世纪整个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现实主义由经典向现代的转变一样,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也逐步从经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发生转化,在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技巧和文学观念后形成的现代现实主义,理应成为未来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主要形态和发展方向。但是对于现实主义的发展在另一个方向上探索的意义和价值,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如果不做出适当的评估和肯定,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有缺憾的。虽说一部作品主要凭借自身的魅力在一、二代人之间默默流传,这本身就是一种光荣和伟大,但不借助文学史的力量,这样的光荣与伟大迟早会被历史长河淹没得不留痕迹,这对于路遥这样的作家来说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当我们想到,在那个文坛一窝蜂地乘坐火箭飞离公众的时代,他甘遭遗弃,忠心耿耿地为读者上帝写作,他以青春和生命写下的作品曾激励了那么多的处于逆境中的读者,而且还必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温暖人心。(选自邵燕君《〈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现实主义畅销书生产模式分析》,《小说评论》2003年第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656671b7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5.html

《路遥《平凡的世界》导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