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边城》的和谐主题

发布时间:2019-06-02 08:52: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健康、优美、自然”的人生形式

摘要:《边城》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沈从文以如椽巨笔,为我们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如梦如烟、田园牧歌式的美丽的湘西世界。小说通过对山城茶峒中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描写,在讴歌山城人“爱”与“美”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人性本质和生命的原生态,使山城茶峒这个“小社会”所体现出的和谐之美与当时现实社会的动荡危机形成似有若无的对比,从根本上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和社会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和谐;人生形式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的创作实质上起源于沈从文对家乡劳动人民那份不可言说的温爱,起源于他对这些人命运的关切和思考,一句话,起源于对他那份炽烈的乡情。作者说过,触发他写《边城》的第一个动因,是他在山东崂山北溪水边所见到的一位乡村女子。那乡村女子带着孝,在水边为亡人“起水”。她为谁“起水”呢?孤单单一个人,那死者同她是什么关系呢?等等,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中,当然可以构想出一则故事来的,这是一种常见的事,不足为奇。可是,令人感兴趣的是那山东女子在作品中却变成了湘西的翠翠,而湘西泸溪绒线铺那位曾给少年时的沈从文极深印象的翠翠,却又在茶峒河边演出了一幕命运的悲剧。作者想象和构思的过程是难于弄清楚了,但是,促成山东女子变成湘西翠翠的深刻原因却只能用沈从文怀乡情感来加以解答了。他要用这个故事来表现家乡曾有过的一种“健康、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他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意度恰如其分的说明。”1并用以表达自己“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希望把家乡人那种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典范保留在自己作品中,为民族传统的优美品德的重造提供借鉴,为燃起青年们自尊和自信心提供帮助。正如他在《边城》题记上说:“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2预料到整个民族在变动中带来的难于抵抗的灾难,以及在重重灾难中,促进了全民族的觉醒和新生!这,便是他的创作动机。

作者还提到自己写那些人事的态度:“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3而这一老老实实的态度,却使他一方面写了善,同时却又得写出这善的悲剧。在《水云》一文中,他说及自己《边城》:“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故事中充满了五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点六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和闷热的寂寞。”4这善的悲剧,引起作者的痛苦,表现着他对家乡人命运的深情关切。作者曾明确地表述过自己写这作品时所期望达到的效果,他说希望读者能“从一个乡下人的作品中,发现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倾心,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这种感情且居然能刺激你们,引起你们对人生向上的憧憬,对当前一切腐烂现实的怀疑”。

一、健康和谐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构建了“茶峒”这样一个一尘不染的本原世界,这里的大自然俨然一个婴儿般纯净,它赋予了这里的人们健康的,并充满了朝气、活力与灵性的生命。沈从文在作品中强调这里的人们是健康的、有活力的,是大自然熏陶的结果,与美丽的山水一样,是天然的造化,因而人物的形象与自然的山水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意境。

《边城》中的年青人身体强壮、健康,具有蓬勃的生命活力。沈从文为了表现这一点,用动物去形容人的体魄。如写天保、傩送时, 说他俩“结实如小公牛”,“结实如小老虎”。“两个年青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乡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5]

描写翠翠时说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翠翠,美丽、健康、朝气、生机盎然,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纯洁、温柔、聪慧、自尊。但她的名字却是作者独具匠心。翠翠,人如其名,主人公第一次亮相便是在一个翠绿的环境中。“在一种近乎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五岁了,因为住处两山多竹篁,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给这个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爷爷给她取名字时看似随意,实质上是希望她能像漫山遍野的竹篁一样好养。这个名字是自然的赐予,同时又与这里的山山水水相连,与绿色相契合。“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6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和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小说中主人公出场以及这名字使人不由得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绿来点染的一个纯朴湘西女子“乡村撑船图”。仔细想来,假若作者在写作时给主人公取以:花、兰、春、美等名字的话,尽管也符合女孩取名的习俗,但决然达不到“翠”字所营造的氛围和所赋予的健康与和谐的意境。在这里,作者用动物去形容人没有丝毫的贬低之意,相反对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动物般的自然、灵动之气,充满着赞誉之情。翠翠的容貌具有自然之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在作者的眼里,翠翠这种天然、质朴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体现了健康、自然、优美的生命。
二、人性和谐

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因为在沈从文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所以,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他说,《边城》写的是“湘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有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正因为沈从文痛感三十年代都市的堕落、乡村的变异,才要通过自己的创作,发掘边城山民身上那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那颗与天地相谐的赤子“爱心”。人性本善,善的本质所体现出的就是“和”为贵。《边城》通过对亲属亲爱、男女情爱、邻里互爱的描写,来表现人性美。“想留驻一点美好的,永恒的东西,让它常在并且常新,以利于后人。”突出的核心是中国人传统“和”的思想,以人与人之间相处来体现一种人性中的和谐之美。

三、自然和谐

沈从文在作品中对边城富有特色的自然景致、风土人情作了诗情画意的描写,在展现风景、风俗、人情美的同时,揭示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种自由自为的理想生命。与二、三十年代中国作家笔下所表现的城市文化知识者的生存状态相对照,《边城》中沈从文是在近似原生态的人物故事中去追求一种新颖的、健全的、理想的生命形态。这种理想的生命形态,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完全和谐状态。在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世界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在沈从文理想的世界中,正是自然孕育了一切生命。

四、《边城》和谐主题的意义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他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作品中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异的湘西边陲,作为构筑善与美的“神庙”的地基。而作者笔下湘西这块山城中人的“人性”正是自己在希腊小庙所要供奉的:爱与善,真和美。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他所崇尚的生命之美是未经社会文化所浸染的自然的、朴素的、原始的,是一种和谐之美。
在沈从文所处的时代,很多人还乐观地认为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人性的同步发展,只有沈从文敏感的意识到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间的冲突,意识到社会性和整个人性的背离。并且,为我们描绘了一种相对理想的人生形式,提供了一种社会和人类自身建造的参照。
  “边城的人生形式”是自然的、健康的,是寄托着沈从文全部社会理想与美的理想。他用这一“人生形”去比照边城父老亲朋的博大与混沌,健美与庸懦,去鞭笞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市民的畸形与变态。这也是当时社会所缺失的,更是作者所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的和谐。这种“人生形式”是从来就有的,生生不息的,它融化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人的道德、信念、人情、人性,或者说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是边城独有的,别的地方没有,大概也不会有的。人性本源在于爱,爱是最高境界的和谐。和谐是人对人的尊重和友爱,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是他社会理想和美的理想的呈现。
  所以说,《边城》的和谐正是在茶峒“小社会”与当时现实社会似有若无的对比互参中获得表现,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观照下获得显现,从根本上体现了沈从文对和谐社会的一种追求和向往。《边城》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美、人性的美的描写,使我们得到了促使人性回归自然、善良、健康的启示。在“人的欲望无限地膨胀,由此引发的环境破坏、自然资源的滥用、对享乐的盲目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的今天,《边城》启示我们当代人应如何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文明的生态家园。
参考文献:

1]刘洪涛,杨瑞仁. 习作选集代序.沈从文研究资料(上)[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53.

2]刘洪涛,杨瑞仁. 边城.题记.沈从文研究资料(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41

3]刘洪涛,杨瑞仁. 边城.题记.沈从文研究资料(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39

4]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5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366.

5]蒋泥,甲一.沈从文卷[M.蓝天出版社,200493

6]蒋泥,甲一.沈从文卷[M.蓝天出版社,200487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96af86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b0.html

《论文:论《边城》的和谐主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