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2019)历史必修同步练习: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
元朝的统一
9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对地方采取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措施的皇帝是(A.秦始皇C.唐太宗答案D
解析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体现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项。
2.《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A.三司C.门下省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该机构主管军事,与宋朝枢密院为军事主管机构相符,故选D项。3.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的是(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赋B.削夺朝中大将兵权C.派文臣管理地方政事D.实行统兵与调兵权的分离答案A
解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设诸路转运司管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从而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故选A项。
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会出现花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最早发生在(A.秦代答案D
解析根据擢通判中的通判来进行判断。北宋初年,宋太祖在地方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故选D项。
5.在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A.匈奴、契丹、满族C.女真、鲜卑、匈奴答案D
B.契丹、鲜卑、匈奴D.匈奴、鲜卑、契丹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B.政事堂D.枢密院B.汉高祖D.宋太祖

解析秦汉时期匈奴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南朝齐政权统治时期,进入中原的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北宋建立之前,北方的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故D项符合题意。
6.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
A.事权的过分分割C.中央集权的加强答案A
解析宋朝的政治制度中,从中央到地方均存在分权,如中央的军权和地方的行政权。这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集权,但也存在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7.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为改革时弊,范仲淹认为改革的关键在于(A.严肃政令,取信于民C.减轻徭役,缓和矛盾答案B
解析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范仲淹为改革时弊,发起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故选B项。
8.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A.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B.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C.“兵农合一的征兵制D.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王安石变法规定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故C项符合题意。
9.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双方达成和约规定: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
A.南宋军事战斗力差C.南宋抗金缺群众支持答案B
解析1141,宋金议和的主要原因是宋高宗和宰相秦桧秉承重文抑武策略,主动向金求和造成的,B项。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二及神宗朝,荆公(指王安石秉政,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赵翼《廿二史札记》
(1材料一说明了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局面?这一状况的根源在哪里?
B.统治者采用重文抑武D.金政权军事实力强大
(
B.整顿官僚机构D.加强国防军备B.科举制的完善D.皇权专制削弱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结合史实评述其观点。
参考答案(1局面:积贫积弱。根源: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的。
(2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评述:王安石为维护北宋统治而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政府的收入,积贫的局面有所改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军事实力增强,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善。北宋的灭亡在于统治者政治的腐败,把靖康之难归罪于变法是错误的。(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注意关键词财不足”“兵不足,由此可以得出北宋中期的局面是积贫积弱;第二小问可结合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消极影响考虑。第(2,从材料信息不难得出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评述观点时一定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等级考专练
1.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为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提供了反面教材。有鉴于此,北宋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是(
A.抑制兼并,打击地方豪强势力B.进一步完善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加强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D.加强对边疆地区的防守答案C
解析北宋为了解决地方割据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例如,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地方财政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设置通判监察地方等,从而加强了对整个官僚集团的分权与监督,C项符合题意。
2.《宋史》卷一百六十一《职官志》记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宋太宗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出现该现象说明了(A.吸取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B.北宋效仿唐朝的中央官制C.北宋初期相权限制了皇权D.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做法答案D
解析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体现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D项正确。
3.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宋代相权不断被分割,专制皇权不断加强,A项正确;宋代二府三司制使得中央集权加强,B项错误;官员增多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行政效能的降低而非提升,C项错误;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皇权的加强,D项错误。
4.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A.体现了山川行便的特点B.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答案B
解析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反映了宋代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这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B项正确。
5.“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这段话反映的是(A.北宋与辽的友好往来B.北宋向契丹送纳贡金C.宋辽之间的贸易往来D.北宋向辽交纳岁币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向辽国交割岁币的官方文书,不属于经贸往来,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D项正确。
6.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史称庆历和议。关于这次和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夏取消帝号B.西夏向宋称臣C.宋送西夏岁币答案B
解析庆历和议规定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故选B项。7.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D.确保战争不再发生

A.唐代C.元代答案B
B.宋代D.明代

解析从图中能发现地方机构中有”“”“知州”“通判等字样,这些信息告诉我们该图反映的应是宋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8.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大夫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君主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B.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C.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对等D.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答案A
解析北宋中期,御史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属于对宰相权力的削弱,其结果是加强了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相位的争夺,B项错误;监察官员的监察对象是所有官僚,是皇帝监管百官的一种手段,C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宰相位高权重的事实,D项错误。9.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宋辽议和(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答案B
解析本题的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1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答案A
解析王安石变法理财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其措施主要调整了封建国家和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11.宋高宗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宋金以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的稳固。从此以后(A.宋金呈南北对峙状态B.南宋政权归顺于金朝C.女真族金朝入主中原D.宋金之间以和平为主答案A
解析绍兴和议以后,南宋对金称臣,南北一直呈对峙状态,A项正确。宋金对峙,向金称臣,但后来又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B项错误;金朝在和议之前已经进入中原地区,C项错误;和议之,宋金之间又发生多次战争,D项错误。

12.“丞相秦桧任人唯亲,使得南宋的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地方上的税收有一部分被地方官员劫持。由此可见,宋高宗时期的南宋政权(A.外强中干,守内虚外B.吏治腐败,财政空虚C.外戚专权,祸国殃民D.宋金对峙,世为侄国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来看,南宋政府任人唯亲,风气不正,官员阶层乌烟瘴气,因此B项说法正确。其他三项均与题干意思不符。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脱脱等《宋史》卷一百六十二
材料二(庆历中时患州县赋役之烦,诏诸路上其数,俾二府大臣合议蠲减。
——(脱脱等《宋史》卷一百七十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府的性质和职能。
参考答案(1特点:沿袭唐末五代制度;枢密使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分掌文武之事,号称二府。
影响: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枢密使掌武事,宰相掌文事,互相牵制和依赖有利于政治的稳定。
(2性质:枢密院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属于决策机构。职能:不但可以决策军国大事,还能参加有关赋役制度以及法制问题的决策。
解析(1问的特点要根据材料信息,沿袭前朝分权两个方面回答;影响要注意从枢密使设立的目的和影响两个方面回答。第(2问的性质要答出决策性,职能要答出决策的内容和表现。14.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进行了全方位的变法,但它最终却是以失败而告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辅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夷蛮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材料二对于王安石的变法,元丰年间的枢密院检详官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材料三《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天下久旱,饥民流离,(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以下是节选的郑侠《流民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问题,进一步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
参考答案(1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达到富国强兵、封建盛世的局面。
(2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法令危害百姓的现象。(3原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
认识: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不一定能成功,促成变法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意在考查灵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第(1,要注意语言的学科性和逻辑性。第(2,答案要点有两个来源,一是材料,二是所学知识,答题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第(3,根本原因要从材料表面看到实质性的内容,认识要紧紧抓住命题意图来回答。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17677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2.html

《新人教版(2019)历史必修同步练习: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