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学段及科目高中语文
《诗三首·归园田居(其一)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时间
课题及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二
学校名称
课标要求
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学情现状知识学习目标
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重点难点
教学策略
方式方法媒体技术
教学流程结构

授课地点高二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理解并背诵诗歌,深入领会文化内核,发挥想象再创作,将文字语言变成画面语言。学生为高二美术专业的艺术普高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功底和诗歌鉴赏能力,能较好地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对艺术高考题目不甚熟悉。1.掌握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由点到面,归纳总结田园诗的特点。3.初步习得画译诗的技巧。
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歌,了解田园诗与山水画诞生的时代背景。
1.了解中国传统的隐士文化,思考其当下意义。
2.领会田园诗与山水画的精神意脉,感受诗画合一之境,提高审美素养。重点: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核。难点:将诗歌语言转化为绘画语言。
教法:语文与美术的跨学科联合教学、提问法、讲授法、学法:朗读法、感受法、想象法、讨论法、代入法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问题导入
融入历史美术知识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揣摩思想感情
初识隐士文化


知人论世诵读感知小组讨论田园诗小结深入认知
隐士文化
魏晋风度

分工合作讨论交流
汇报展示
山水画创作主题作文

评价方案设计

课前检测【测评内容】
1.配套练习《创新设计》中的预习部分。2.背诵诗歌。
【评价方式】
小组互查,早读展评。
课堂问答【练习内容】
1.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诗歌内容。2.分析艺术手法与思想感情。3.归纳田园诗的特点。【评价方式】
1.在讨论环节中,教师观察并参与学生的讨论,看小组成员是否能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身观点,认真倾听他人看法,并记录总结,生成小组发言稿,以评价小组学习是否有效而有序。2.在汇报环节中,通过倾听与追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后检测【测评内容】
1.以“如果你是陶渊明,你会辞官归隐吗?”为题,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2.读《归园田居》,细思其人,遥想魏晋,神游田园,作一幅山水画。【评价方式】
1.通过作文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是否有额外查阅课外资料,以及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隐士”文化的认识和看法。
2.通过画作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领会,对田园诗、山水画、乃至魏晋风度的理解
问题导入
教学过程设计

评价方案设计


提问何为隐士?
隐士,即隐居不仕之士。隐士首先是是“士”,是知识分子。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的才德和学

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设计意图】
单刀直入,以“隐士”为切入点,径入魏晋南北朝,回溯田园诗与山水画诞生的时代,进入知人论世环节。
学与教的活动【知人论世】
了解“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等小官,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知人论世”这一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程度。【诵读感知】齐读诗歌【设计意图】
1.听读音正误,查预习成果;观脱稿有无,知背诵情况2.以朗读入诗境,造鉴赏之前势。【四问解诗】1.为何而归?
2.诗人如何描写园田?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园田的景色有何特点?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情?4.如果你是东晋的士人,你会选择辞官归隐吗?
【设计意图】
1.交流探究,收获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综合培养他们的倾听、记录、表达和写作能力。2.通过一个主观性较强的开放问题,看学生对诗歌和隐士文化的理解,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田园诗小结】
田园诗,即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描写对象为田园生活。
作者主要是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风格恬淡疏静,朴实自然。【设计意图】
由点而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与高考接轨。【课后作业】
1.读《归园田居》,细思其人,遥想魏晋,神游田园,作一幅山水画。2.就“在今天的中国,你会选择出仕还是归隐?”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设计意图】
1.发挥作业第二课堂的作用,力求让学生在课后继续交流、深入思考、纵情表达。2.跨学科联动,备战高考,打通诗画之壁,由诗入画,以画解诗。
评价与反思



教学设计

【优点与特色】
1.教学设计从校情学情出发,与美术专业老师连堂联合上课,选择了与山水画有特殊联系的高一学过的诗歌,旧课新知,切换视角,实现诗歌与国画的互动。
2.符合课标中对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3.教学设计张弛有度,有思有论,有动有静。【问题与建议】
1.检测与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没有明确的标准,需要进一步设计。2.个别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参与度不高,发言少。【自我反思】
在设计这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寻找诗与画的切入点,使诗与画有机融合;如何把握交互的平衡,使诗与画相得益彰,选择从“知人论世”着手,回溯田园诗与山水画的最初,最后,以“画译诗”结束,寻求诗画合一。然而,平衡之度把握不易,还需更多的思考与尝试。同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设计与规范。时间分配与评价落实也有待更为合理的规划。
教学过程

【优点与特色】
1.诗画联动,拓展了课堂的纬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2.历史追溯,延长了课堂的经度,切入了文化的内核。3.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高效运转。【问题与建议】
1.课堂上的朗读太少,应让学生多方式、多次数地朗读。2.可以让学生课前作画,课上分享。【自我反思】
1.课程内容过多,无法让学生充分地讨论以及举手发言。
2.应灵活应变,在思考最深入,学生积极性最强的环节(追问:在今天的中国,你会选择出仕还是归隐?)充分展示,而不是点到即止。
目标达成
【优点与特色】
1.小组学习环节,学生能通过自主讨论,较好地解决内容与手法等方面的问题。2.学生能理解隐士文化的内涵,由古而今,由人及己地思考它的现实意义。【问题与建议】
可设计一些选择题和问答题,考察学生对诗歌的预习和学习情况,完善检测与评价机制。【自我反思】
1.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表达与创作。2.应让学生把握节奏,融入感情地朗读诗歌。
3.可设置一个草图创作环节,引导学生有机地选择诗歌意象,转化为绘画要素,进行创作,以此看学生的抽象理解和表达。


4.此为旧课新上,可以进一步拓展,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进一层。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81075386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e3.html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