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特色文化

发布时间:2014-12-23 18:52:1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湘西特色文化

生机文化

衣:湘西人口以土家族苗族为主,因此这里主要介绍这两种民族服饰。

首先,在湘西的苗族服饰中,围裙和银首饰是最为鲜明的特色。苗女所穿的围裙分为高腰围裙和低腰围裙平常穿着是为了劳作时保护围裙后面的衣服不被弄脏;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穿着,主要用于盛装服饰或显示女红技艺的刺绣水平。银首饰的佩戴至今都十分讲究,大致分为头饰、项圈、手饰、挂饰等,各个部位都具有各自的特色和寓意。

苗族服饰1 苗族服饰2

相对于湘西苗族华丽的服饰,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湘西土家族服饰最鲜明的特色便是“锦衣斑斓”,《来凤县志·风俗志》载:“男女垂髫,短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土家童装最为讲究,男孩从小打扮得虎头虎脑的,其中“虎头帽”最具代表性。

土家服饰1 土家服饰2

②食:湘西美食在湘菜原有的香辣基础上,还融入了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无论是吉首市街头还是凤凰古城,物美价廉的正宗湘西美食令人流连忘返。糯米粑粑香香糯糯,蕨菜炒腊肉味美不油腻,糯米酸辣子酸而不腻,清凉的绿豆凉粉,香味四溢的野葱社饭,清香糯柔的血粑鸭等无一不体现着湘西人民对生活的创新与热爱。我在这里主要介绍三种我最喜欢最熟悉的特色食品

首先是“米豆腐”,相信老师一定知道《芙蓉镇》这部电影,影片中刘晓庆扮演的就是一名经营米豆腐的勤劳妇女。它是用大米淘洗浸泡后加水磨成米浆,然后加碱熬制,冷却,形成块状“豆腐”即成。即可熟食也可冷食,吃起来口感清香,软滑细嫩,夏天我最喜欢的就是吃一碗润滑鲜嫩、酸辣可口的米豆腐了。

米豆腐1 米豆腐2

然后是湘泉酒,它产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酒液无色透明,芳香馥郁,味绵甘洌,醇厚柔美,后味爽净,回味悠长。国内酒界专家定为混合香型--湘泉型,这是继我国传统五大白酒香型之后崛起的又一大香型。而且,湘泉酒产业也为我们当地的产业经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湘泉酒1 湘泉酒2

最后,我要隆重介绍的是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陪伴着我的一种特色小吃——“油粑粑”,可以说它也是湘西人民日常生活中最具地区特色的食品了。油粑粑是土家族的特色美食,曾经,在土家族人家庭里,几乎户户都有人会炸油粑粑(我自己就会),油粑粑呈圆形,象征“圆满”;色泽金黄,象征“富贵”而且,据我爷爷一辈说,油粑粑炸的好不好甚至是考察儿媳妇儿贤不贤惠的标准之一。它是将米浆包裹豆类、土豆等油炸而成的一种食品,炸制时还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添加葱花儿、酸菜、腊肉等,现在想来都不禁垂涎欲滴

油粑粑1 油粑粑2

③住:湘西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莫过于“吊脚楼”了。

吊脚楼也叫吊楼,是苗族、土家族、壮族等族的传统民居,在湘西就有着极为鲜明的体现。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这些充满了湘西地区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湘西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吊脚楼1 吊脚楼2

④行:湘西地处云贵高原北东侧与鄂西山地南西端之结合部,境内山脉绵延起伏,交通自古不便,我觉得在人们日常出行中最具地区特色背篓和盘山公路了。

首先是背篓,就像宋祖英的歌中《小背篓》中唱的那样,“小背篓圆溜溜歌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背篓在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道路崎岖狭窄多险,挑担不方便,湘西人民与背篓结下了不解之缘姑娘出嫁要织“洗衣背篓”作陪嫁。洗衣背篓小巧玲珑,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精妙,是新娘子巧手勤劳的招牌;女儿生孩子,娘家要送一个“儿背篓”,作为“祝米酒”的礼行(品)。儿背篓成长筒形,腰小口大,专用来背孩子;砍柴、扯扯猪草则用“柴背篓”,它篾粗肚大,经得作摔打;摘苞谷、小谷则用“扎背篓”,它腰细,口呈喇叭形,底部成方形,高过头顶,像倒立葫芦,背得多。另有一种木制背篓,几根木棒,作成一能置物体的快架,用篾丝系着,是背原木,送肥猪的好工具。有的为歇息时不释肩,用一“丁”字棒将篓底撑住,叫“打杵”,用来“歇肩”。此物方便适用,至今仍然盛行,故有“篓不离背,杵不离篓”之谚。而且至今仍然盛行,小时候妈妈用背篓背我赶场(逛集),如今我背背篓陪妈妈赶场。

背篓1 背篓2

另外,相信老师一定知道《山路十八弯》这首老歌,而这首歌正是唱的土家风情,原著是作者佟文西在《长虹》词刊上发表的《土家的路与歌》。这首歌确确实实是对湘西公路设施的现实描绘,由于崎岖的山路,在修建公路时必须采用盘山公路的形式,而这也成为了湘西地区的一大特色。

盘山公路1 盘山公路2

、制度文化

湘西这块土地在伟 大祖国的怀抱中,已经历了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定居的人群活动。在这漫长的岁月变迁中,湘西这片土地上最具特色的几个制度就是封建时期的土司制度、中国革命时期的红色政权和现代的民族自治制度。

土司制度始于元朝它实质上是地方民族政权与中央政府联合、斗争的一种妥协形式。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从而使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产生仇恨和战争。我们县的“老司城”就是封建时期统治了详细地区800年之久的历史遗址,而且目前老司城遗址已入选中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另外颇受人们关注的“湘西赶尸”也正是出自这一历史时期,由于当时的战乱,许多在外战死的尸体需要搬运回来,而为了搬运尸体的方便,当时的人们便用竹竿将尸体架起来竖直搬运,从而流传下“赶尸”这一说法。

老司城遗址 “湘西赶尸”

再到中国革命时期,1934年10月,红三军和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会师,红三军恢复红[1] 二军团番号,随即发动了湘西攻势。11月16日,红二、六军团取得十万坪大捷,为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6日在大庸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任弼时任书记,同时还成立了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贺龙为主席;另设省军区,贺龙为司令员、任弼时为政委,因此湘西当时作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贺龙元帅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952年8月1日,湘西苗族自治区成立辖吉首、古丈、泸溪、凤凰、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桑植大庸10县,实行民族区域自制政策,设立自治机关,区域内行使自治权。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革,成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7个县,州人民政府坐落在吉首市。我们湘西这一神秘而古老的土地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迎来了新的发展。

湘西州政府门户网站 湘西州行政区划

、意识形态文化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西的好山好水也蕴育出了属于我们自己湘西人民的特色文化。湘西自古以来就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老司城、里耶古城及1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涌现了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宋祖英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湘西有浓郁的民俗风情。是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2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家族、苗族都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湘西有神奇的山水风光。湘西拥有矮寨奇观景区、猛洞河漂流、红石林、坐龙峡等132个国字号文化旅游品牌,是 “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去处”。湘西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山地、农业、矿产等资源丰富,拥有中国驰名商标古丈毛尖和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素有“锰都钒海”之称。在这里,我主要介绍自己所熟知的凤凰古城以及土家族民俗。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西南边,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古城内的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众多古建筑,以及浓厚的苗族风情,构成了凤凰独具一格的味道。凤凰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闻名于世,又有新西兰作家艾黎将其描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引发更多关注。先后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五十个必去景点”和湖南“十大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两度入选“新潇湘八景”,被日本国家旅游电视台推介为“世界名镇”,跃居“9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镇”榜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列为“最美的古镇”之首。而且,作为文化名人沈从文、熊希龄等人的家乡,凤凰自然具有其独到的文化底蕴,许多人说,在凤凰的时光犹如一场梦,不愿醒来。穿着花裙子或者花裤儿,踩着夹角凉拖,穿过东门在桥洞下听流浪歌手弹吉他,唱着不知名的歌。河边湿软的风吹过,一座一座吊脚楼悬在河上,楼里的灯光或明或暗,深深地沉醉于苗族小城之中。

凤凰古城

另外,作为土家族的一员,我自己对于土家族的民俗风情更是深有感触。首先,从民族节日上来看,土家族有自己的“年”,跟汉族不同的是,我们是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正式过年。传统上,过年这一天会全家团聚,在堂屋里摆满了祭品、粑粑、供果、猪头,齐中柱挂好麻布围帐,柱头上插松枝、梅花。下午三点开始,家主引儿孙给祖先磕头、敬酒,家家户户,红烛高照,爆竹声不绝。然后还有“四月八”,这一天是是土家族祭祀牛王的节日,土家族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时间较久,故对耕牛特别爱护重视。这一天又是土家族人预测一年收成好坏的日子。再就是“六月六”,也是土家族人的大节日,这一天,村寨宰杀牲口,还特意把亲朋接来,大家一道过六月六节”。最后还有“七月半”,土家族内流传有家家有个七月半的说法。民间流传七月半,阎王放开了鬼门关,让所有的鬼魂,都回家看我看孙。所以在土家族人认为七月是祖先们回家的日子。

谈到上面的这些节日,那么,“茅古斯”就不得不提了。茅古斯是土家族纪念祖先,开拓荒野,捕鱼狩猎等创世业迹的一种古老舞蹈。形式风格,异常古朴、别致。每逢年过节跳摆手,都要跳这种古老的舞蹈。跳演“毛古斯”,需十五六人组成,为首的祖辈叫 “拔步长”,其他的是小辈儿孙。这样就组合成一个家 庭。无论辈份高低,浑身都得用稻草、茅草、树叶包扎 ,甚至脸面也用稻草树叶遮盖住,头上还要扎五条大棕 叶瓣子,四根稍弯,分向四面下垂。“茅古斯”从动作到内容,都别具一格。演出自始至终,讲土话、唱土歌,形态滑稽,诙诣有趣。碎 步进退,曲膝抖身,左跳右摆,摇头耸肩,浑身颤动。

茅古斯1 茅古斯2

另外,在正月元宵节以前,湘西土家族有一个最隆重的传统祭祀节日,有着严格的祭祀仪式、独特的祭祀方式和丰富的表达内涵,那就是“社巴节”。在这一天,“摆手舞”是不可或缺的。摆手舞,土家语叫社巴日,过去,凡是土家族人聚居的村寨,都有一个摆手堂,每年的古历正月元宵节前,村村寨寨,都进行摆手活动。摆手活动都是夜间进行。晚饭后,人们携带着敬神的供品酒石酒、肉、香、纸、蜡烛、粑粑及狩猎所得的兽皮、寒鸡尾巴、锦鸡冠子之类,到摆手堂集中,候全寨的人基本到齐后,然后由主祭人(村里有威望的老人),用土家语高唱请神词、安神词,并领大家烧香、作揖、磕头、敬酒,三遍之后,敬神完毕,于是主祭人用土家语高声向大家宣布:卵必爹,哀打舍把那日多,拔卜树目爹夺那巴巴(即:孩子们,我们一起跳跳摆手舞,让祖宗们看看)于是摆手堂前面的坪坝里,坪中间的杉木桅杆上升起龙凤旗,盘冬、盘冬的锣鼓声随之敲起来。早就准备好的用小干竹枝捆成的火把或各家凑来柴火,放火点燃。坪子的四周还挂着灯笼,整个坪坝照晃得如同白昼,人们自然的围着圆圈。一般是男外圈、女内圈,随着锣鼓声,人们便舞之蹈之歌之起来,这舞蹈叫摆手舞,这歌叫摆手歌。下面这图就是2009年我们县纪念“社巴节”时在广场上组织的摆手舞表演。

四、总结

以上,就是我自己对自己生活了18年的家乡的特色印象,当然,里面中的很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但是,湘西大地确实是一片神秘而又古老的土地,这儿还有许许多多的特色文化在蓬勃发展着。最后,欢迎老师您来我的家乡做客!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aa7d308f5335a8102d220f3.html

《湘西特色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