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2020-02-29 18:14: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杜甫律诗的艺术特色

1、 循环往复的手法(不同角度、层层深入)

2、 句法的突破传统

国古诗传统句法:以承转通顺、散文句法为主

律诗兴起后:向紧缩凝练方向发展

杜甫:有意识地颠倒、破坏因果与文法,而以感受为重点组织句子。既符合了律诗发展的趋势,又为它开辟了超乎写实的新境界。因而七律能既保留精美的形式,又不受严格的束缚

3、 意象的超越现实

事物渲染出一种意象,以表达某一感情境界;化实物为感情意象

4、 以绚丽衬悲凉,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5、 情景交融的极高境界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双关,以景含情)

《赠崔咨议》

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区。
何言西北至,却走东南隅。世道有翻覆,前期难豫图。
希君一翦拂,犹可骋中衢。

绿骥本是天宫之骏马,那不是伏枥之驹。   

长嘶一声迎向清风,倏忽之间游遍九州。   

为什么从西北来,却到东南海隅?   

所谓世道容易翻覆,前程难以预先谋划。   

希望你提携我一把,我是可以驰骋中路之天马。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车马川流不息,扬起的灰尘扑面而来,人们都说自己刚从玄都观里赏花会来。玄都观里的桃树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贬离开京城后栽下的。

它不写花本身之动人,而只写看花的人为花所动,真是又巧妙又简练。后两句由物及人,关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观里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众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长安的时候,根本还没有。去国十年,后栽的桃树都长大了,并且开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2] 再就此诗骨子里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来看,则千树桃花,也就是十年以来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而看花的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徒。他们为了富贵利禄,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

结句指出: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贵们,也不过是自己被排挤出外以后被提拔起来的罢了。他这种轻蔑和讽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敌感到非常难受。所以此诗一出,作者及其战友们便立即受到打击报复了。

玄都观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长满了青苔,原盛开的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菜花在开放。先前那些辛勤种桃的道士如今那里去了呢?前次因看题诗而被贬出长安的我——刘禹锡又回来了啊!

这首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续篇

序文说得很清楚,诗人因写了看花诗讽刺权贵,再度被贬,一直过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长安任职。在这十四年中,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人事变迁很大,但政治斗争仍在继续。作者写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

从表面上看,它只是写玄都观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观中非常宽阔的广场已经一半长满了青苔。经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长不起来的。百亩广场,半是青苔,说明其地已无人来游赏了。如红霞的满观桃花,荡然无复一树,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观览的菜花。这两句写出一片荒凉的景色,并且是经过繁盛以后的荒凉。

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之玄都观里桃千树无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强烈的对照。下两句由花事之变迁,关合到自己之升进退,因此连着想到:不仅桃花无存,游人绝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可是,上次看花题诗,因而被贬的刘禹锡现在倒又回到长安,并且重游旧地了。这一切,是不能预料的。言下有无穷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则以桃花比新贵,与《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相同。种桃道士则指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因而被他们提拔起来的新贵也就跟着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而桃花之所以净尽,则正是种桃道士归何处的结果。

诗人想的是:这,也就是俗话说的树倒猢狲散。而这时,我这个被排挤的人,却又回来了,难道是那些人所能预料到的吗?对于扼杀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敌,诗人在这里投以轻蔑的嘲笑,从而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

第一代词人群,以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欧阳修等为代表。另有宋祁、杜安世等人。他们主要生活在真宗、仁宗两朝的"承平"时代,个体的社会地位都比较显达,除柳永、张先以外,差不多都是台阁重臣,其中晏殊、范仲淹和欧阳修官至宰辅,位极人臣,人生命运相对来说比较顺利适意。其词所反映的主要是"承平"时代的享乐意识和乐极生悲后对人生的反思。
这一代词人,从创作倾向上可分为两个创作阵营:柳永、张先为一阵营,晏殊、欧阳修、范仲淹、宋祁等为一个阵营。晏、欧诸人走的是五代花间、南唐词人的老路,继承性大于创造性,连词调、词体的选择和运用都跟五代词人一样,是以小令为主。

不过,晏殊和欧阳修等人,在宋词的发展史上,仍然有其创造性的贡献。他们以众多的艺术圆熟、意境浑成的典范之作,强化了温庭筠等花间词人开创、定型的抒情范式,进一步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和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柳永则主要是对五代词风的革命,其革新、创造多于因循。一是创体。柳永大力创作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增加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从而为宋词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艺术形式与文本规范

二是创意。柳永给词注入了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三是创法柳永则将赋法移植于词,铺叙展衍,或者对人物的情态心理进行直接的刻画;或者对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性、过程性进行层层的描绘,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不同的情感心态

第二代词人群,是以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元佑词人群。此外著名的词人还有王安石、王观、李之仪、赵令畤、晁补之、陈师道、 毛滂等。

这代词人所处的时代,是政治"变革"的时代,也可以说是政局多变、新旧党争此起彼伏、党派之间相互"倾轧"的时代。神宗朝(1068—1085),新党执政,推行新法,反对变法的旧党人士大多被排斥出朝廷。

这一代词人比上一代词人更普遍、更多地体验到命运的坎坷、人生的失意和仕途的蹭蹬,他们都是文坛(词坛)上有盛名而政坛上无高位的失意文士。因而,这个时期的词作主要表现的是个体生存的忧患和人生失意的苦闷。词是抒情的文学,苏轼无意于改变词作抒情的文体特性,而是要拓展词的情感领域,扩大词的抒情功能,将只表现"爱情"的词扩展为表现"性情"的词,将只表现女性化的"柔情"的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的词,使词作像诗歌一样可以充分表现创作主体的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性情怀抱。由于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境界,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苏轼以后的南宋词坛,主要有两种创作趋向,并形成两大派系:一是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二是注重词艺音律的精严,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强调词的协律可歌。前者是骚人志士的"诗化"词、"豪气"词;后者是知音识律者的"乐化"词、"风情"词。

第三代词人群,是以叶梦得、朱敦儒(、李纲李清照、张元干等为代表的南渡词人群。其他比较著名的有陈克、周紫芝、赵鼎、向子諲、李弥逊、陈与义(、岳飞等词人。
这代词人主要生活在十二世纪上半叶徽宗、钦宗、高宗三朝社会由和平转向战乱的时代。由于时代的巨变,他们的创作环境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他们的前半生,即靖康之难以前,是在徽宗朝(1110—1125)畸形的和平环境中渡过,生活比较安定适意,大多数词人是在绮罗丛中吟风弄月,创作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和新的时代特色。而此时周邦彦、贺铸等老词人仍占领着词坛。因此,严格说来,第三代词人此时只是做着创作"前期"的艺术准备。

主要是表现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和个体壮怀理想失落的压抑苦闷。动乱的岁月,苦难的生活,悲剧的时代,铸就了新的词风和词境。

第四代词人群,是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 等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另有袁去华、刘仙伦、杨炎正、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和张辑等词人。
这代词人,都是在靖康之难后出生,对国家的苦难、民族的屈辱有着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他们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孝宗、光宗二朝,是一个号称"中兴",给人希望最终又令人失望的时代

南渡以来已经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词作,自然要表现英雄志士们的情怀和个性。因而,此期的词作,主要是表现英雄们的壮怀理想和壮怀成空后的压抑苦闷。

0条评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22486c8e9951e79b89276e.html

《杜甫律诗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