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一)

发布时间:2013-08-1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专家论坛 论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 什么是时政新闻?有研究者指出:“时政新闻,就是时事 新闻与政治新闻的简称”,“狭义上的‘时政新闻’即关于领 导人物的新闻,其新闻价值的大小与领导者职务的大小成 正比。广义上的时政新闻,就是有关政党的施政纲领、政冶 思想及其政治活动与政策发布的报道”。 有的研究者认为: “什么是时政新闻?似乎还不能用‘时事政治新闻’来简单地概 而括之。就国内当前一个时期的情况而言,我认为,事关中国 改革开放的总体进程,体制变革带来的各种矛盾,社会发展各 领域出现的新生事物,法制与人权的进步,思想观念的冲撞与 突破,政冶、经济、文化建设中的新成就、新问题,市民社会、百 姓生活的新形态、新要求等等而引发的事件的报道,才是时政 新闻。” 者不能赞同前者关于时政新闻的新闻价值大小与 领导者职务大小成正比的观点,大致赞同其将时政新闻区分 为广义、狭义的思路,不过主张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时政新 闻,其报道的内容都应有所拓展(关于这一点,下文将有所论 述);同意后者的不能简单地用“时事政治新闻”来诠释时政新 闻的观点,但又不能苟同他所采用的内容列举式的定义方法 (因为靠列举法难以穷尽对象)。笔者认为:时政新闻是从内容 方面对一类新闻所作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 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受众欲知未知而应知的事实进行 报道,或是对同样具有上述素质和价值的、与政治密切相关的 事实作出报道。 新闻传媒要靠新闻安身立命。时政新闻由其内容的重 要性和与公众的关联性所决定,自然应该担当起重大的社 会责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时政新闻的现状是“冷热不 均”:党、政府和媒体一头“热”(党和政府极为关注;媒体视 作重点,大篇幅、高频度报道),公众受众一头“冷”(不少受 众显得较冷漠,缺乏阅听热情)。“时政报道(本文笔者注:即 时政新闻)不突破,我们国家的新闻改革难言成功。”I良 荣教授曾经在一次演讲中发出了这般沉重的呼唤。 时政新闻在普通受众中受到欢迎程度不高,究其原因, 客观上是因为这类新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对报道的政策 性要求很高,“动作”必须庄重、规范,因此受到较多制约。同 丁柏铨李卫红 时,作为我国新闻传媒的“传统节目”,时政报道积累了不少 经验,但有些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又会成为框框,限制了记者 创造性的发挥。随着时间的推移,时政新闻的问题表现得相 当突出:有价值的信息少,套话、空话多,报道手法单一、刻 板,等等。受众长期接触此种时政新闻,必然会留下不良印 象,进而形成逆反心理,避而远之。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大众传媒事业尚不发达.数量有 限的党报、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成为受众接收信息的别无选 择的渠道。当时的社会条件既没有对时政新闻提出改革的 要求,也没有为时政新闻提供改革所必需的土壤。而时至今 日,中国的政冶、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时政新闻 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近几年来,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确立了建设“透明政府”的目标,并不断地推动政务信息的 公开。党的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要推行政务公开。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社 会公示、社会听证等制度,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 务管理。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 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紧接着,国务院发布了《全 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 进政府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作为推进依 法行政的重要内容。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 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200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 步推行政务公开的意见》,对政务公开提出了更明确的要 求,做出了更具体的部署。 以上内容,不只是党和政府口头或书面的承诺,也直接 体现在行动上。20o2年1月,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价 格听证会铁路价格听证会在北京举行。200年12月28日,国 务院新闻办首次公开了62个部委75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方 式,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5年7 月7日,中组部副部长李景田和中组部部务委员欧阳淞在国 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 进性教育活动等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这表明:在政 2006年第4期囫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c7dd182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7a.html

《论时政新闻的改革创新(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