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名家散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传统节日的名家散文

传统节日的名家散文

中国的节日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国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传统节日,就是传承这种宝贵的精神文化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节日而感到骄傲,而保护中国传统节日也应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要如何保护传统节日呢?很多人就不知所措了,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大工程,一个人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表示无能为力。其实,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没有能力做,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做,就保护传统节日这件事来说,其实我们能做的有很多,只需要从“心”开始,比如在端午节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看赛龙舟,在中秋节陪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在清明节和家人一起祭祖踏青等等。如果你身在异乡是在无法回家,你可以电个话回家问候一下,表达你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可以发几条短信给远方的朋友,表达你的祝福之意,或者,你也可以约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共度佳节,相互诉说各自的思乡之情。
也许你会说你很忙,忙到根本没时间去做这些事情,总是想着等有时间了、等有钱了再去做。可是有些东西是不等人的,比如亲情。只怕等你有时间了,父母都老了;等你有钱了,孩子都长大了;等你明白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下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中秋节了,我的孩子也预计在中秋节前后出生,到那个时候,我想我不会再和家人“千里共婵娟”了,我一定会不远千里地赶回家,和妻子共同迎接这个新生命的到来,再和家人一起共同度过一个团团圆圆的中秋节。我希望从今往后的每一个节日,都能够陪在家人身边,因为这世上没有什么比陪伴更珍贵的礼物了。

不同的传统节日虽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寓意,但它们最后的宗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提醒我们不要忘本,过节,其实就是要我们回家寻根,回归本心。要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就要从“心”出发,用心过好我们自己的节日,关心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不要去盲目跟风,把西方的节日过得热火朝天,却把自己的节日过得寡淡冷清,以至于别的国家虎视眈眈地想把我们的传统节日拿去文化申遗,你们看,连他国都对我国的传统节日如此青睐,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呢?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般,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曰大年。
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有个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昧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小贩,把剔核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上。

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站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电也换岗了,便在影壁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上贴一纸:“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
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产们在饺子上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

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d7cbe8425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a.html

《传统节日的名家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