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国家政策五大方面

发布时间:2020-04-29 06:02:5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最新国家政策五大方面

第一节 经济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

前 言

这一讲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二、坚持五个“统筹”,推进全面发展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七、“三农问题”与农村改革

八、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九、宏观调控与政府职能转变

十、扩大就业与就业体制改革

十一、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1. 传统发展观及其主要特征

传统的发展观注重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把经济增长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环境的指标,把自然界单纯地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坚持五个“统筹”,推进全面发展

1. 统筹城乡发展

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谈不上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就没有持久的动力和坚实的支撑。

2. 统筹区域发展

一方面,继续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优势,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增强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另一方面,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有效发挥中部地区地发展优势,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只有统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切实关注即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4.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

(2)要关注人,也要关注自然。

(3)要满足人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的平衡。

(4)要关注人类当前的利益,更要关注人类未来的利益。

(5)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在互相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符合全人类的利益;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我们要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时代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主要有以下内涵:

(1)一是科技含量高;

(2)二是经济效益好;

(3)三是资源消耗低;

(4)四是环境污染少;

(5)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意义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根本指导方针。具体来说,其意义体现在:

第一,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作出的重要决策。

第二,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第三,是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所得出的正确结论。

3.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具体来说:

一是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二是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三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四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发展现代服务业。

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二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三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1.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一是要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性发展。

二是要加大能够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提高整个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

三是要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2.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育人才的基础。

一是要扩大教育规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是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水平。

三是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学和助学。

四是要大力吸引海外各类人才和智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

五、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1.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是坚持国家统一所有。

二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

三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

2.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一是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二是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完善企业领导人员聘任制度。

三是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改革的重点是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重合在一起的行业垄断。

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1.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从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关系来看,一种所有制形式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推行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可以消除传统经济体制下公有制的弊端;实行多种实行形式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

2. 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

要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七、“三农问题”与农村改革

1.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

具体来说:

一是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二是要完善土地流转办法,解决农民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三是要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2. 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要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低成本的各种服务,引导农民有组织地进入市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要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各类农产品的产地市场、销地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以及某些大宗农产品的期货市场等网络。

考虑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有承受着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双重风险,政府要对农业实行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3.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业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

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巩固改革成果,防止负担反弹。

4. 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

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性规定。

二是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

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平稳有序向城镇转移。

八、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1.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必须进一步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继续推进经济市场化,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2. 加快培育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要在继续发展商品市场的同时,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消除市场障碍,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

三是努力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四是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

3.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九、宏观调控与政府职能转变

1. 搞好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

宏观调控是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通过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2. 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3. 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一定的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是与一定的经济体制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加快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

一是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

二是要加强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

三是要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十、扩大就业与就业体制改革

1. 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就业是民生之本,多渠道扩大就业,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关乎人民福祉,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2.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做好就业工作,保持相对较低的失业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具体来说:

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以扩大就业总量。

二是统筹考虑结构调整以不断拓展就业渠道。

三是鼓励支持创业以广辟就业门路。

四是完善就业培训和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五是扶持劳动就业弱势群体,解决就业困难。

六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3.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讲围绕以下几个重大展开:

一是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二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四是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

十一、分配制度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1.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讲围绕以下几个重大展开:

一是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二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四是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

2.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主要的任务是:

一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二是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三是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

四是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五是探索建立农村和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

六是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3. 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第二节 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

前 言

这一讲主要涉及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政治发展目标

二、发展民主政治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

三、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

五、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六、努力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政治发展目标

1. “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发展目标。

2. 政治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首先,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其次,政治文明是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最后,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二、发展民主政治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

1. 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制度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才能保证我国的长治久安和兴旺发达。

2.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是要落实宪法规定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权,保证期依法履行职能。

二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调查研究,保证立法和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三是要优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进一步提高人大常委会的决策水平和工作质量。

3. 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

4. 积极扩大基层民主

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三、依法治国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 加快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2. 确保法律的权威性

加强执法和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

3. 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

国家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4. 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尤其是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

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

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保证决策正确。

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有关制度,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五、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必须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执行等环节强化对权力的监督,使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

1. 制约和监督的重点和关键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

2. 强化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的决定程序

3. 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

4. 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的作用

5. 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民主评议制度

6. 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六、努力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 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2. 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群众利益的矛盾

4. 加强政法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5. 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6. 加强全球化环境下的国家安全工作

第三节 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

前 言

这一讲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五、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 发展先进文化的含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 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本要求

必须全面贯彻党关于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2. 民族精神是历史的与现实的统一,我们的民族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与时俱进的。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要求,使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

具体来说:

(1)要确立“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的理念

(2)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要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推进国家的人才工作。

五、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具体来说:

(1)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前提

(3)坚持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的并重

(4)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并重

第四节 外交政策与国防建设

前 言

这一讲主要涉及的内容是:

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四、继续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1. 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2. 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加强国防设。

3. 形成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制。

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解放军根本的建军原则。

5.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思想上要做到5个“必须”。

6.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组织制度上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制度

三、坚持“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一国两制”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到台湾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方案。

2. 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四、继续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4. 加强睦邻友好和区域经济合作

第五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战略机遇期及其政策选择

1.判断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

我们对我国目前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作出判断的基本依据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发展的持续性与阶段性

新世纪的发展前景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尽管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还在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所面临的国家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

主要体现在:

第一,大国关系相对和缓,“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国际经济结构重组加速进行。

第三,当今世界日趋复杂,矛盾交织,我们具有比较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

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经济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第二,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四,具备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

第五,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一整套被实践证明的富民强国的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目标

1.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依据是:

第一,至20世纪末,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第二,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三,根据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主要任务。

2. 提出全面建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之所以称为全面,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范围”的全面,即不仅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且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有沿海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内陆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城市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农村地区的发展。

4.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二是“内涵”的全面,即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体为: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ec1cab6fb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08.html

《最新国家政策五大方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