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四季是怎么形成的

发布时间:2019-04-27 18:16:1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地球的四季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对于地球的四季,很多都好奇是怎么样形成的。以下就是 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面(黄道面)之间有一个夹角(23°26′),因此,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太阳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会发生变化,从南纬23°26′(南回归线)到北纬23°26′(北回归线)。太阳直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高,气温高,为夏季;反之,太阳斜射时,地球表面获得的热量低,为冬季。当太阳直射到北半球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反之,当太阳直射到南半球时,南半球为夏季,北半球为冬季。太阳直射到南、北回归线时,分别为冬至(1222日前后)和夏至(622日前后);太阳直射到赤道时,分别为春分(321日前后)和秋分(921日前后)

太阳直射区域处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因此该区域太阳总是近乎直射,故一年中从太阳获得的能量均较高,导致该区域的气温较高,一年中变化不大,该区域称为热带。热带区域,没有四季的变化,均为夏季。通常指的一年四季,主要表现在温带,也就是太阳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到南极圈和北极圈之间的区域。南极圈指太阳照射到北回归线时,太阳所能照亮的最南纬度线,即南纬66°34′(纬度与回归线的纬度互余)。同样,北极圈处于北纬66°34′。两极圈内,会出现极夜和极昼现象。显然,北半球夏季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反之,南半球为夏季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地球四季的变化规律从春分经 夏至到 秋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北极处于极昼, 南极处于极夜; 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平均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小于平均值。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升起 于正东方,降落于正西方。

从秋分经 冬至到春分, 北半球处于冬半年, 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在此期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 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都同上述情况相反。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极昼带逐渐缩小;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极夜带逐渐缩小。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一直在减小,南回归线以南则在增大。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出升方向由东北变为东南,降落方向由西北变为西南。 秋分日由正东升起,正西降落。

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 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的方向由东南变为东北,降落方向由西南变为西北。

从冬至到春分和从夏至到 秋分,全球各地昼长都向平均值(12小时)接近,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缩小。 北回归线以北和 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方向逐渐接近正东,降落方向接近 于正西。

从春分到夏至和从秋分到 冬至,全球各地昼夜长短都在向极值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都逐渐扩大。北回归线以北和南回归线以南的太阳高度也趋向极值。 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落的方向,分别向东北、东南和西北、西南移动。

由于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较复杂,所占篇幅较多,我们没有充分地说明,读者自行总结出规律来也是不难做到的。在分析的时候,最好能分成几个阶段来进行。例如,在北半球, 可以从春分到太阳直射该地算做一个阶段,再到夏至为第二个阶段,夏至以后到再次太阳直射为第三个阶段,以后可以把到冬至作为下一个阶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后一个阶段,太阳完成了一次回归运动。每个阶段昼夜长短、太阳高度、太阳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时太阳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时,太阳在正午时位于天顶以北,冬至时则在天顶以南),等等,都有较大的变化。

地球四季的划分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 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 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种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 二十四节气中的 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 立春为始点,太阳 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 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

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 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 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

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夏季,为6,7,8.秋季,为9,10,11.冬季,为12,1,2.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浅论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都等于全年的平均值,具有从 极大值(或极小值)向极小值(或极大值)过渡的典型特征。因此,把春分作为春季的中点,和把秋分作为秋季的中点是非常合理的;夏季里,昼最长,夜最短,太阳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该日地表获得太阳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为夏季的中点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为冬季的中点也是很科学的。

但是,从实际气候上讲,夏至并不是最热的时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时候,气温高低的极值都要分别推迟12个月。我国有“热在三伏”,冷在 三九”的说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别安排为夏季和冬季的开始日期,与实际 气候能更好地对应。所以,西方四季划分更能体现实际的气候意义。 无论是我国的具有天文意义的四季划分,还是西方具有气候意义的四季划分,都是天文上的划分方法。这是因为,二分、二至和 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确切的含义,都是把全年分成大体相等的四个季节,每个季节三个月,太阳在 黄道上运行90°。它们都不能反映各地气候的实际情况。通过这种方法划分的季节,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在半球的范围内,每个季节有统一的开始和结束的时刻,并且在半球范围内,每一地点均存在着这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是等长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论意义,气候四季具有实用价值。天文四季是气候四季划分的基础。天文四季是半球统一的。 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气候四季则是局部区域(中纬地区)统一的。天文四季的划分取决于天文现象的变化,气候四季的划分取决于气温的变化。无论哪个半球的哪个地点,都有等长的天文四季;而气候四季则在同一地点也不一定等长。这是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cf87bb4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e.html

《地球的四季是怎么形成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