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发布时间:2019-06-14 01:41:3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



  篇一: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
  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
  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
  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
  说到游记诗词,似乎没有什么争
  议,人们通常把那些“游览山川田园、人文古迹、边塞奇景、名地名胜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见朱耀廷主编巩滨编著的《中国古代游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9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归入游记诗词,即凡是有叙述游踪、有景物描写、有情感抒发的诗词都可以算作是游记诗词。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
  篇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①②③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
  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
  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赏析】
  作者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6)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写活水源的幽雅、秀丽的风景,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趣。首段交代活水源的周围环境,概写山峰、竹木、禽鸟、寺  
院之状貌,言简意赅,特征鲜明,突出其历史悠久。次段写泉流之奇,从水温、水色、水之流向,水边植物,水里虫鱼,周遭鸣禽等多角度展现活水源的盎然生机。尾段直抒胸臆,表达对“兹水”之爱,盛赞其“出之不穷”而有溉田润泽之功德,隐然透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崖石有阁薄:单薄。
  b.浸为小渠浸:渐渐。
  c.而澄澈可鉴鉴:照见。
  D.属岁旱时属:接连。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乃溢而西南流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①又东北入于湖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D.①又爱其出之不穷②不知老之将至
  3.根据文意,摘选文中语句填空。
  (1)“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写出了泉水的“”的特点。(不超过4个字)
  (2)“白野公之深爱之”的原因是“”。(不超过6个字)
  第二篇:
  记雪月之观
  【明】沈周
  ①②③丁未之岁,冬暖无雪。戊申正月之三日始作,五日始霁。风寒冱而不消,至十日犹故在也,是夜月出,月与雪争烂,坐纸窗下,觉明彻异常。遂添衣起,登溪西小楼。楼临水,下皆虚澄,又四囿于雪,若涂银,若泼汞,腾光照人,骨肉相莹。月映清波间,树影滉弄,
  ④⑤又若镜中见疏发,离离然可爱。寒浃肌肤,清入肺腑,因凭栏楯上。仰而茫然,俯而恍然;
  ⑥呀而莫禁,眄而莫收;神与物融,人观两奇,盖天将致我于太素之乡,殆不可以笔画追状,文字敷说,以传信于不能从者。顾所得不亦多矣!尚思天下名山川宜大乎此也,其雪与月当
  ⑦⑧有神矣。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而返其怀。汗漫虽未易平,然老气衰飒,有不胜其冷者。
  乃浩歌下楼,夜已过二鼓矣。仍归窗间,兀坐若失。念平生此景亦不屡遇,而健忘日,寻改
  ⑨数日,则又荒荒不知其所云,因笔之。
  (本文选自《沈石田先生诗文集》卷九)
  【注释】
  ①丁未: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②戊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③冱(hù)寒冷凝结。④离离然:历历分明的样子。⑤栏楯(shǔn):栏干。纵为栏,横为楯。⑥]呀(xiā):张大了口。⑦八表:谓八方之外,指极远的地方。⑧汗漫:没有边际的。⑨荒荒:暗淡不明的样子。
  【赏析】
  沈周是明代著名书画家,与文征明、唐寅、仇因并称“明四家”;又工诗文,为世所重。本文是作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288)。作者以画家之睿眼,诗家之慧心,生动地再现了月光照耀下的雪景。作者以“月与雪争烂”、“明彻异常”为总纲,逐一描绘登楼四望所见之清秀景致:楼临水,雪囿楼,清波粼粼,树影婆娑,寒气侵凌,物我交融,一派幽闲淡雅、荒寒清空之气象。又在绘景之余宕开一笔,抒发自我遄飞之逸兴,景中融情,情由境生,自然熨帖。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敷说敷:铺陈。
  b.寒浃肌肤浃:浸透。
  c.我思挟之以飞遨八表挟:依仗。
  D.寻改数日寻:寻思。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因凭栏楯上②或因寄所托
  b.①又四囿于雪②亦将有感于斯文
  c.①汗漫虽未易平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D.①以传信于不能从者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简答:
  (1)本文是怎样描写雪月之观的?试从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
  (2)你从本文状写雪月之观的文字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简要分析。
  答:
  第三篇:
  三游乌龙潭记
  【明】谭元春
  ①予初游潭上,自旱西门左行城阴下,芦苇成洲,隙中露潭影。七夕再来,又见城端柳
  ②③穷为竹,竹穷皆芦,芦青青达于园林。后五日,献孺召焉。止生坐森阁未归,潘子景升、
  ④⑤钟子伯敬由芦洲来,予与林氏兄弟由华林园、谢公墩取微径南来,皆会于潭上。潭上者,
  ⑥有灵应,观之。
  ⑦⑧⑨冈合陂陀,木杪之水坠于潭。清凉一带,丛灌其后,与潭边人家檐溜沟,匀入浚潭
  中,冬夏一深。阁去潭虽三丈余,若在潭中立;筏行潭无所不之,反若住水轩。潭以北,莲叶未败,方作秋香气,令筏先就之。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初上蒙翳,忽复得路,登登至冈。冈外野畴方塘,远湖近圃。宋子指谓予曰:“此中深可住。若冈下结
  ⑩庐,辟一上山径,頫空杳之潭,收前后之绿,天下升平,老此无憾矣!”已而茅子至,又
  以告茅子。
  是时残阳接月,晚霞四起,朱光下射,水地霞天。始犹红洲边,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
  11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赪。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乃回
  12篙泊新亭柳下,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无论明宵,诸君
  1314试思前番风雨乎?相与上阁,周望不去。适有灯起荟蔚中,殊可爱。或曰:“此渔灯
  也。”(本文选自《谭友夏合集》卷十一)
  【注释】旱西门:南京城门名,又称清凉门。②献孺:姓宋,作者之友。③止生:茅元仪,字止生。森阁:茅元仪所建,在乌龙潭附近。④景升:潘之恒,字景升。伯敬:钟惺,字伯敬。⑤华林园:南京园林。原为三国时东吴宫苑。谢公墩:原为晋谢安园池。地近钟山。⑥灵应:即灵应观,道院名。⑦陂陀:倾斜。⑧木杪:树梢。⑨清凉:清凉山。⑩頫:低头。同“俯”。11赪:红色。12电影:雷电之光影。七夕电影:指作者二游乌龙潭遇雷雨时情形。13前番风雨:指二游乌龙潭事。14荟蔚:茂密的草丛树林。
  【赏析】
  本文记述作者与好友第三次游览乌龙潭的经历,叙述简洁,描写精致。首段简述初游、二游概况,交代三游缘起与同游者。后二段按时间顺序,具体写景。先写山林与潭水相接的幽深境界,继而写晚霞映潭和月色照潭的奇妙景色,逐层点染,生动地再现了乌龙潭多彩多姿之美。作者写景善于敷色,绿莲、朱垣、翠竹、红霞、明月、金光??五彩斑斓,光影交织,倏忽变幻,令人心旌摇曳。谭元春是明代后期竟陵派的一个代表人物。抒写“孤行静寄”“幽情单绪”是竟陵诸子的创作宗旨之一。本文也可约略见出。
  【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意思。
  ?谢公墩取微径南来()
  ?匀入浚潭中()
  ?筏行潭无所不之()
  ?令筏先就之()
  ?适有灯起荟蔚中()
  ?殊可爱()
  2.简答:从宋子对我所说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
  3.认真品读下列句子,揣摩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又爱隔岸林木,有朱垣点深翠中,令筏泊之。(“点”字换用“隐”或“在”字,好不好?为什么?)
  (2)已而潭左方红,已而红在莲叶下起,已而尽潭皆頳。明霞作底,五色忽复杂之。(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3)下冈寻筏,月已待我半潭。(加点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看月浮波际,金光数十道,如七夕电影,柳丝垂垂拜月。(加点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篇三:山水游记散文复习与整理
  山水游记散文整理与探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2、学会欣赏不同作品中优美的环境描写,感知写作手法,体会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欣赏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以及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感。知识储备:1、关于“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感情和主张),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2、作者再现
  ①.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世称“韩柳”。作者曾被贬为永州司马,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②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而失败。被贬,到邓州,后又作过杭州、青州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传世。③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教。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刊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测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篁()冽()坻()缀()翕()怆()邃()佁()谪.守()淫.雨霏霏.()()岸芷汀..兰()()樯.倾楫.摧()()浩浩汤汤..()阴风怒号.()2、积累文言词语
  以其境过清()属予作文以记之()以卷石底以出()之览物之情()嘱予作文以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全石以为底()乃记之而去()3、重点句子翻译
  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②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③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④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⑤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一:流连忘返赏美景。
  1、小组合作交流,背诵你感兴趣的语段,并说出喜欢的原因。2、这些美不胜收的景色,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
  探究二:探究美景背后的深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用“我从中,读出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句式表达。
  三、走进历史拓展延伸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的文人很多,能像一样失意而不消沉,寂寞而积极入世的文人也很多,你能说说你熟知的吗?
  四、课外达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
  []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②醉翁之意.不在酒③心窃乐.之④学者诚.
  能八面玲珑2.读懂山水
  (1)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2)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2876d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d8.html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