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

发布时间:2015-05-07 09:14:1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浅谈语文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摘要为了加强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推动语文美育的研究,本文选择了这一论题。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几年来的实际教学感受,针对语文美育的具体内容,提出了语文审美教育中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一、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操和鉴赏美、表达美与创造美能力的教育。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学科目,以其独特的语符传达美的气息,将认知、审美、德行三者溶于一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结合起来,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建构完善的语文审美心理结构。

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审美教育具有巨大的认知和伦理教育价值,尤其是在当前语文教学陷入困境,传统文化失落的大社会背景下,实施审美教育,不仅有利于理性知识的掌握,对提升个人思想品格,促进个性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

(一)增强智育、德育学习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审美教学科目,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为媒介传达的学科,而是以其独特的语符传达美的气息,将认知、审美、德行三者溶于一体,即语文是智育、美育、德育三育的结合。从语文教育的内部关系来看,美育与智育、德育的关系是协作关系。智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而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德育和美育是贯穿其中的内容,与智育并行。如果语文只进行单纯的智育,那么我们的母语教学将沦为没有任何思想内涵的空壳,丧失其生机和活力,语文课堂也再次沦为枯燥的讲解。美育使人的道德向善,情操高尚。那么在这同一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是先导,利用学生爱美之心而调动起学习情绪。

(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审美即自审,主观情感性是审美的特质,人在审美对象面前的情感是自由自在的,一种自我关照,而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的时期的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主要是从自我的主观情感出发,据个体的思维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见解,呈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千奇百怪的答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因为美学上,任何意义都是作者本意与读者他意的结合,是文本原形理解与读者创造理解的相融。这种允许众说纷纭的包容姿态,是语文审美理念的重要原则。

三、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策略

 第一,从注重传授书本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中的文学艺术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活动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学科更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重视课堂教学生成性打破了传统,不是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上,而更注重书本以外的知识;既能使学生投入高层次的认知加工活动,深入理解文本信息,加快新旧知识的综合和联系,又能促进培养他们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1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首先是一种思考过程,而不是一种思考结果。《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目标设定要求学生应该在五方面获得发展,最高要求即是发现创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而且随着问题解决过程的展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会发生新的变化,他们的认知策略和认知技能都会得到慢慢发展,这样不仅鼓励了学生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可以使文学作品人文性得到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似乎在这一环节上凸现了它的功效。

第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握教材中有关自然美的内容,注意发掘其中的审美因素,认真阅读,细心体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审美情趣。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物的美。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的美,都属于自然美。2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庄文中同志指出:中学语文学科有自己的教育目的,包括智育的、美育的、德育的目的。”“美育目的: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为此,我们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审美教育,一定要为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服务,且审美教育要服从于具体教学内容。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与读书方法,训练阅读技能,培养阅读能力,在学生读懂、读会、会读的同时,去感知美、体验美、欣赏美、评价美。

(二)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注意选择并运用能为审美教育服务的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完成审美教育。
阅读教学中的变序阅读、逻辑引读、举一反三、串讲等都能使学生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中都能感到美,增强审美教育的效果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朗读的好坏,将是学生审美能力是否得到培养的主要标准。美读激情。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的欣赏境界。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的体验时写出了如下文字:“常常高声朗读。朗读时心情是振奋的,仿佛满腔热血都沸腾起来了,特别读到最后‘唯见碧流水’四句,调子就震颤起来,胸襟也开阔起来,仿佛自己心中也有无限的豪情胜概,大有低徊往复、依依不舍之意。”这里谈的显然是在欣赏高潮阶段,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感应及其彼此界限的消融,是由朗读的节奏之美达于作品的深层情思,造成全身心的震颤,形成主体对象的感应,自我与世界的交融,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由此得知,朗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第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握教材中有关社会美的内容,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社会,进而在实践活动中享受美、体验美,提高审美能力。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社会美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实践活动的美,实践成果的美,实践主体的美,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社会美是直接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而心灵美是社会美的具体体现。美者,人心之所乐进也。说明对美的追求和审美需要是驱动人格不断完善的内在动力。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对美的欣赏有助于唤起人的潜能,有助于人格的健康发展。

实施审美教育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设计教学的全过程,注意讲求实效,要认真考虑本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认识能力和接受能力,还要注意根据课型特点设计教学。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求知、明理、学能与感知美、感受美、分析鉴赏美、接受美的感染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披文入情,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做到贯始终。

第四,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握教材中有关艺术美的内容,以人为中心将社会生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审美的把握,通过想象、虚构、变形、夸张等形象思维的途径,创造体现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以达到使人在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净化自己的心灵的崇高目的。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进行创造性的反映的产物,它存在于各类艺术作品的之中。艺术美比现实美更集中、更强烈、更有普遍意义。因此,它具有现实美所无法替代的审美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初中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可塑性比较强,我们会责无旁贷的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用艺术美教育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重头戏。

结语: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举措。它是依据教材固有的思想性、艺术性,寓教于乐的知、情、意、行的统一,是贯穿于听说读写全过程的一种美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凭借语文课审美教育的基本手段,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是我们全体同人应该也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 曹宝开.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浅谈[EB/OL.

http://www.fjedu.net.cn/trainingcentre/viewClassArticle.html2010-06-19.

【2】 徐晓鸿.活是写作的源泉 阅读是写作的关键[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0年第7期:21-32

【3】 张友君.浅议语文课审美教育之手段EB/OL.

http://125.74.221.103/jiaoy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30302008-6-11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1de465380eb6294dc886c49.html

《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