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 - 高考 阅读文学作品阅读训练指导备忘(四)(完美整理版)

发布时间:2014-11-07 15:54:4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 阅读】文学作品阅读训练指导备忘(四)

高考阅读练习与指导

1123 0630

如何分析散文标题的作用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标题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如何把握散文标题,解答试题呢?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楚岩《老屋》(天津卷)、和谷《司马祠》(北京卷)、《画家黄永厚》(江苏卷)等作品的标题,直接点出了所写作的对象。阅读中我们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探究为何写这一对象。

雷抒雁《彩色的荒漠》(全国卷1)、杨振声《书房的窗子》(湖北卷)则在对象前添加了修饰或者限制性词语,组成偏正结构的标题。阅读中,我们更要注意通过对象前面的修饰语,结合文章内容仔细揣摩其内在的含义,明确的观点和态度。

林斤澜《春声和春深》(上海卷)这类的标题则属于关系命题,阅读时我们应该从二者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推敲和理解。从而真正读懂想要表达的意思。

1《云南看云》(片段)

云南的云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的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 ……

④近两个月来本市连续的警报,城中二十万市民,无一不早早的就跑到郊外去,向天空把一个颈脖昂酸,无一人不看到过几片天空飘动的浮云,仰望结果,不过增加了许多人对于财富得失的忧心罢了。就在这么一个社会这么一种精神状态下,卢先生却来昆明展览他在云南的摄影,告给我们云南法币以外还有些什么值得注意。……应当还有一点更深的意义。……出路打算也都是只顾眼前。大家眼前固然都有了出路,这个国家的明天,是不是还有希望可言?我们如真能够像卢先生那么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我以为这才像是一个艺术家最后的目的。正因为这个民族是在求发展、求生存,战争已经三年,战争虽败北,虽死亡万千人民,牺牲无数财富,可并不气馁,相信坚持抗战必然翻身。就为的是这战争背后还有个壮严伟大的理想,使我们对于忧患之来,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我们其所以能忍受,不特是我们要发展,要生存,还要为后来者设想,……分途并进,异途同归,抗战到底!

【试题】请简析文中云南的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云南的的主要特点素朴、单纯。云南的的象征意义:始终坚守一个庄严伟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统一到国家民族发展的同一目标上:抗战必胜(抗战到底)。

【解析】第一问不难,据第3段第一句话即可得出;第二问象征意义要根据全文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进行概括。重点在第四段,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在把握文章的写作对象及对象的特征,以及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2、表达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张炜《木车的激情》(浙江卷)、周劼人《寂静钱钟书》、张炜《耕作的诗人》(广东卷),这些标题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表达感情的词语,如激情”“寂寞,这是是对对象的主体特征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准确理解其含义;而如耕作这样的动词,也让我们自然联想到劳动的踏实、辛苦和苦苦追寻的感情,阅读时对耕作的含义和的感情自然也应该全面把握。

2《耕作的诗人》(节选):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③……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托尔斯泰……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试题】从全文看,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参考答案】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的耕作图长久地吸引了,他认为托尔斯泰与土地须叟不可分离的关系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揭示文学创作与体验生活的关系,批判当下纤弱、虚假、远离生活的创作风气。耕作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高度礼赞了托尔斯泰生命不止、追求不息的创造精神。对他的写作态度和方式表示赞美。

【解析】本文始终围绕耕作二字描写托尔斯泰的,这两个字既表现了托尔斯泰的精神,也体现了对托尔斯泰的高度评价,应结合原文内容,从这两个方面作答。

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山东卷)、张笑天《上善若水》(江苏卷)等,是以句子为标题的,常常就是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理解前者,需联系定语回家,读出它的表层和深层含义,能更好地把握其哲理;理解后者,需进一步弄清此的宽泛意义和具体环境,则能更好地理解的思想和认识。

3《上善若水》(片段):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试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参考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解析】多层含义的探究,需要把握住写了哪几个侧面,文章重点的第⑤⑨段中透露出了相关的信息,结合着的写作目的,我们可以从都江堰本身、建造者以及历史上为都江堰尽力的人身上概括出相应的层义来。

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从构思看,写景状物的散文如果以写作对象为标题,这个写作对象常常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并能够设定全文的结构思路。如课文《荷塘月色》,在月下绕着荷塘而行,围绕着荷塘和月色展开描写,其主体内容就是先写月光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以及荷塘的四周,使文章线索明确,结构清晰。而高考题中楚岩《老屋》(天津卷)、杨振声《书房的窗子》(湖北卷),不仅点出文章写作的对象,而且标题同样具有文章线索的作用,在结构思路上也有着重要作用。

4、《书房的窗子》(2014湖北卷)

【试题】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窗子是本文的一条重要线索。开篇写窗子的功用,接着主要写喜欢北窗的理由,最后具体形象地描绘想象中北窗的景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31c54358fb770bf78a55e3.html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 - 高考 阅读文学作品阅读训练指导备忘(四)(完美整理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