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

发布时间:2020-05-03 00:44:5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大秦帝国》系列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是一部以秦国为主要视点来展现战国时代波澜壮阔的史诗。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

  大秦帝国读后感1

  终于在断断续续中读完了孙皓晖先生写的《大秦帝国》中的前五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还剩下第六部《帝国烽烟》不忍心看,因为想到即将看到六代君王呕心沥血的奋斗,在一夕之间毁于奸佞之手,我的内心非常难受,心绪有些低落,就暂时把它放下了。

  这一部鸿篇巨制耗费了孙皓晖先生的16年的时间,在洋洋洒洒的近五百万字的小说了,讲诉了在战国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历时一百六十多年,经过六代领袖筚路蓝缕的奋斗,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的历程。读罢令人唏嘘不已。

  我本人最喜欢最受感动的是第一部《黑色裂变》,秦孝公接手的是一个贫弱的秦国,一个几乎要被群强瓜分的秦国,可也就是在这样艰难的背景下,秦孝公能痛定思痛,痛斥祖先的问题,思考国家贫弱的原因,招贤纳士,改变国家的命运。历史就这样让秦孝公和商鞅相遇了,在二十几岁的年纪,彼此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把秦国从一个贫弱的边陲之国,变成了一个国富民强的狼虎之国。使中原诸国为之一震。

  在很多历史资料或者小说里,商鞅被描绘成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但是我在这一部小说里,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致,尽公不顾私”的商君。商君是秦孝公的谋臣,他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让这个国家强盛,秦国的贫弱纵然有外敌的原因,但问题总归出在自己身上,怯于公战,却私斗成风。商君要改变这种面貌,非强力无以易其俗,只有深彻变法才能变民众的行为。虽然我也觉得商君的律法有些严苛,但是他维护法律的精神却是值得学习的,法不阿贵。

  在这一部小说里,我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发现,秦国对于王子的磨练都是比较多,一个人如果总是养尊处优,那么他是很难体会到老百姓的那种艰难的,并且很容易成为一个败家子。所以秦国君主对于王位的继承人更多的是强调其才能,而不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样的做法,有好有不好。这种做法对于整个国家来讲不一定是安全的,最终秦帝国之所以二世而斩也是有这部分的原因,秦始皇没有及早确立公子扶苏的储君地位。

  但是如果从一个企业或者个人来说,我却是比较认同这样的做法的,一个人如果太过于顺利或者养尊处优,那么对于他个人或者所在的群体里却是致命的。身为一国之君,如果能从小吃过苦,理解别人的难处,那么他在制定相关律法的时候比较能从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不畏艰难敢于去突破既有的障碍,实现自己的理想。秦孝公、秦惠文王嬴驷、秦昭襄王嬴稷、秦庄襄王嬴异人、秦始皇嬴政都是有在王家之外的民间历练比较长时间的,所以他们身上的浮华之气较少,大都比较务实质朴,本性待人。能纳人言,使得一群又一群的天下英才聚拢在秦国,为秦国的一统梦想,注入生命力。

  秦国在战国时期,是所有国家中变法最为深彻的,所以只要继承者是中人之资以上,那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就真的实现了一统天下的梦想。所以法治应该高于人治。

  我在这部小说里还注意到人在老的时候,还是比较容易犯糊涂的,并且比较不能听进良言。小说里出现了很多霸主暮政产生的悲剧,如果人能过在精力旺盛的时候,把该安排的事情安排,并且不贪恋权位,把功业留给后来者,自己居于参谋者的位置,那么可能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了。

  这部书也让我一睹了先秦诸子的风采,实在是太佩服他们了,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宝藏,需要我们后世去挖掘。

  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每个学派都在追求天下大道,为安天下给出自己的答案,有些答案不一定适合那个时代,但是却为我们后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儒家学派孟子大师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认为儒家思想大而不当,但是孟子的民本思想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强烈的借鉴意义的,所谓天下者,无他也,唯民心也。

  墨子的“兼爱”理念阐述了众生平等的观点,人生而为人,不能因为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背景就被不同地对待着,而应该平等地对待。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不公平的,所以我们才在努力地追寻着平等、公平。“兼爱”这样的理念在今日也还是没有过时的。

  杨朱的理念拥有浓郁的个人主义色彩,曾为天下显学,但是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历史重视强调大、集体,但是我们却往往很容易忽略了集体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社会中的每一分子都是有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我们不是一些空洞的符号,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对于个人的重视,并不代表着不爱国家,我们国家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意识在自己的重要性,当权者能够去尊重每个人,那么很多当权者对普通老百姓的迫害就会少一些,老百姓也会积极向上。

  荀子大师是我们的前辈,转而教育英才,在兰陵县开办私学培养出来很多左右天下的大才,其他最有名的就是韩非子和李斯了。荀子大师认为人性中有向善的一面,也有向恶的一面,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引导,给于孩子怎么样的生存环境。所以他非常重视教育对人的影响。而且他也是像孔子一样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才具,给予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绽放自己的光彩。

  这部小说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就没有办法一一列举了,只能写点自己的感受。它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大秦帝国读后感2

  其实为什么中国有些历史会广为人知,有些历史虽然经典却知之甚少。我个人觉得原因就在于是否有些民间通俗的演义,比如小说、戏曲、快板说唱等等。可以说中国最为人所孰知的历史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隋唐英雄传》。

  《大秦帝国》则是直到现代才被写出来的小说集,用六部书描写了秦国的崛起—发展—统一—灭亡。几近完美的诠释了战国时代的恋爱、理想、政治的变化、百家的争鸣,展现出254年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一切一切,如果说《三国》是先驱者,那么《大秦》则肯定是后继者。

  虽说小说中有一些不实的描写,比如秦国的铁甲兵团和骑兵,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小说的最后以完整的一个章节来介绍为什么大秦会是最后的赢家,而后汉王朝为什么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达到巅峰,并将我们这个民族命名为汉。可以说是整篇小说最大的亮点所在。也是我认为《大秦》远超《三国》的原因,《三国》从来没有归纳为什么晋最后可以一统中华,而《大秦》则将一切归纳为一个字法。

  可以说整部小说都是以变法为主线来说明大秦为什么可以一统中华,也是为什么最后自取灭亡的。秦始皇在一统六国之后再也没有吸取六国的人才,反而制造了著名的焚书坑儒,又在最后将遗旨交与赵高,自己一统天下后到处游玩,不顾民生修建长城和阿房宫,这些其实都是无法可依的。我觉得读完这本小说得到的启示远比看一遍贾生的《过秦论》有用的多。

  《大秦》对于我们现代已经十分的遥远了,但是这是中国最早的法治,虽然有点野蛮和残忍。但是却为所有人树立了一个标准,无视了出生的身份。这是儒家的“礼”所无法做到的。《大秦帝国》值得我们所有的人一读。

  大秦帝国读后感3

  焚书坑儒,历代都视其为秦王政的暴行,其做法焚毁了大量书籍,摧残了中华文明留下来的成果。在读完《大秦帝国》后,我对这一事件又有了新的见解。

  话说秦王灭亡六国,统一华夏后,六国老贵族势力便图谋复辟。秦王在统一天下后招了一些“博古通今”的博士进朝与皇帝共同议事。六国老贵族便勾结了博士,使其直谏秦王终止郡县制,效法夏商周三代,推恩封地以建诸侯。秦王大为震怒,为了宣扬法制,便开始焚书。譬如《诗》《书》等书籍,都要进行焚烧。孔子的后代孔鲋觐见秦王,反遭其一顿臭骂。孔鲋十分慌张,于是逃亡了。焚书之后,秦王的博士宫里又招来了千余名士子。经查点,竟有六百余名儒家士子,其余的全是方士、占气、占星之士!

  秦王使卢生、候生去寻找长生不死药,可二人却因为答应了秦王无法完成的任务,便在博士宫鼓动士子逃亡。等二人出城后,博士宫一片混乱。秦王为此十分恼怒,老方士徐福又给嬴政说了卢生为儒生后,秦王便令人彻查博士与卢生之间的关联,致使四百六十余名儒生下狱。

  秦王焚毁书籍又让儒生下狱,大多数儒生便逃往了孔里。秦王的军队又进入了孔里,继续焚毁书籍。孔里的儒生们恐招来杀身之祸,便投靠了六国贵族,听王政听后更为愤怒,便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

  想想秦王焚书坑儒这件事,不过是阻止六国复僻和宣扬法家的做法。儒生们推举的治国之道,与秦王政的治国之道相违背,可儒生们推举的道理,却可以使六国贵族复辟,再加上孔鲋等人投靠了老贵族,亲王便坑杀儒生,焚毁了儒书。

  孔子的后代孔鲋在秦国被委任高官,可其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而逃走。秦王对此事视而不见,但孔鲋却因因害怕投靠了六国贵族,也算是自讨苦吃。秦王在坑杀儒生之后,便发布了诏书。诏书上的话语也十分有道理。秦王任用儒家人士,初给予其高官,可其却生出事端,卷入复辟暗潮。再加上几句儒家话语“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类的话,民众一听就十分讨厌儒家,认为秦王的做法十分正确。一听皇帝诏书,十有八九都喊杀得好。可见语言艺术的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是无论自己正确与否,他人都认为是正确的。

  每个人对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见解,你是怎样看待焚书坑儒这件事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81f7a85c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8.html

《大秦帝国读后感3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