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现代文阅读小说100篇训练(带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1-02-16 03:25: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施耐庵

①只说董超、薛霸将金子分受入已,送回家中,取了行李包裹,拿了水火棍,便来使臣房里取了林冲,监押上 路。当日出得城来,离城三十里多路歇了。当下董、薛二人带林冲到客店里,歇了一夜。第二日天明起来,打火吃 了饮食,授沧州路上来。时遇六月天气,炎暑正热。林冲初吃棒时,倒也无事,次后三两间,天道盛热,棒疮却发, 又是个新吃棒的人,路上一步挨一步,走不动。董超道:“你好不晓事!此去沧州二千里有余的路,你这样般走,几时得到。”林冲道:“小人在太尉府里折了些便宜,前日方才吃棒,棒疮举发,这般炎热,上下只是担待一步。” 薛霸道:“你自慢慢的走,你听咭咶。”董超一路上喃喃咄咄的,口里埋怨叫苦,说道:“却是老爷们晦气,撞着 你这个魔头。”

②看看天色又晚,三人投村中客店里看。到得房内,两个公人放了棍棒,解下包裹。林冲也把包来解了,不等 公人开口,去包里取些碎银两,夹店小二买些酒肉,籴些米来,安排盘馔,请两个防送公人坐了吃。董超、薛霸又 添酒来,把林冲灌的醉了,和伽倒在一边。薛霸去烧一锅百沸滚汤,提将来倾在脚盆内,叫道:“林教头,你也洗 了脚好睡。”林冲挣的起来,被枷碍了,曲身不得。薛霸便道:“我替你洗。”林冲忙道:“使不得!”薛霸道:“出路 人那里计较的许多。”林冲不知是计,只顾伸下脚来,被薛霸只一按,按在滚汤里。林冲叫一声:“哎也!”急缩得 起时,泡得脚面红肿了。林冲道:“不消生受。”薛霸道:“只见罪人伏侍公人,那曾有公人伏侍罪人。好意叫他洗 脚,颠倒嫌冷嫌热,却不是好心不得好报。”口里喃喃的骂了半夜,林冲那里敢回话,自去倒在一边。他两个泼了 这水,自换些水去外边洗了脚收拾。睡到四更,同店人都未起,薛霸起来烧了面汤,安排打火做饭吃。林冲起来, 晕了,吃不得,又走不动。薛霸拿了水火棍,催促动身。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林冲看时,脚上满面都是燎浆泡,只得寻觅旧草鞋穿,那里去讨,没奈何,只得把新鞋穿上。叫店小二算 过酒钱,两个公人带了林冲出店,却是五更天气。

③林冲走不到三二里,脚上泡被新草鞋打破了,鲜血淋漓,正走不动,声唤不止。薛霸骂道:“走便快走,不 走便大棍拥将起来。”林冲道:“上下方便,小人岂敢怠慢,俄延程逢,其实是脚疼走不动。”董超道:“我扶着 你走便了。”搀着林冲,又行不动,只得又挨了四五里路。看看正走不动了,早望见前面烟笼雾锁,一座猛恶林子。 但见:

层层如雨脚,郁郁似云头。权枒如鵉凤之巢,屈曲似龙蛇之势。

根盘地角,弯环有似蟒盘旋;影拂烟霄,高耸直教禽打捉。直饶

胆硬心刚汉,也作魂飞破散人。

④这座猛恶林子,有名唤作“野猪林”,此是东京去沧州路上第一个险峻去处。宋时,这座林子内,但有些冤 仇的,使用些钱与公人,带到这里,不知结果了多少好汉在此处。今日这两个公人带林冲奔入这林子里。董超道: “走了一五更,走不得十里路程,似此沧州怎的得到。”薛霸道:“我也走不得了,且就林子里歇一歇。”

⑤三个人奔到里面,解下行李包裹,都般在树根头。林冲叫声:“呵也!”靠着一株大树便倒了。只见董超说 道:“行一步,等一步,倒走得我困倦起来,且睡一睡却行。”放下水火棍,便倒在树边,略略闭得眼,从地下叫 将起来。林冲道:“上下做甚么?”董超、薛霸道:“俺两个正要睡一睡,这里又无关锁,只怕你走了。我们放心 不下,以此睡不稳。”林冲答道:“小人是个好汉,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董超道:“那里信的你说,要 我们心稳,须得缚一缚。”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地。”薛霸腰里解下索子来,把林冲连手带脚和 枷紧紧的绑在树上。两个跳将起来,转过身来,拿起水火棍,看看林冲,说道:“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 有那陆虞候传着高大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便多走的几日,也是死数。只今日就这 里,倒作成我两个回去快些。休得要怨我弟兄两个,只是上司差遣,不由自已。你须精细着,明年今日是你周年。 我等已限定日期,亦要早回话。”林冲见说,泪如雨下,便道:“上下!我与你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 位如何救得小人,生死不忘。”董超道:“这甚么闲话!教你不得。”薛霸便提起水火棍来,望着林冲脑袋上劈将 来。

⑥可怜豪杰束手就死!正是:万里黄泉无旅店,三魂今夜落谁家?毕竟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节选自《水浒传》第八回,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根据选文,林冲在去往沧州的路上遭受了哪些折磨?请简要概括。

2.在野猪林里,董、薛二人是如何一步步将林冲逼入绝境的?请具体分析。

3.文中对野猪林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层层如雨脚,郁郁似云头。权枒如鵉凤之巢,屈曲似龙蛇之势。根盘地角,弯环有似蟒盘旋;影拂烟霄,高耸 直教禽打捉。直饶胆硬心刚汉,也作魂飞破散人。

4.选文中的林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举例说明。

5.结合原著,回答下面问题:

(1)是谁在野猪林里救下林冲?他为什么能及时赶到?

(2)你认为梁山好汉们应该接受受朝廷招安吗?为什么?

【答案】

1. 暑天赶路,棒疮发作;双脚被滚汤烫伤;四更天被催起赶路,又晕又饿又痛;脚上的潦浆泡被新草鞋打破,鲜血淋漓。

2. 他们先是提出要歇息,使得三人都在野猪林里停留,方便杀害林冲;然后说要睡一睡,又怕林冲逃走,就顺理成章地将林冲牢牢绑在树上;最后面对已动弹不得的林冲,他们才露出杀机,准备杀死林冲。

3. 这是一段对野猪林的环境描写,突出了野猪林“猛恶”的特点,渲染了阴森可怖的气氛,烘托了三人紧张的心情,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林冲即将被“结果在此处”作了铺垫。

4. ①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从他主动张罗清菜请董、薛二人吃饭的讨好举动可见从他对董、薛二人言辞的小心恭敬可见;从他一路受尽薛、董二人残忍折磨却一律顺从毫不反抗可见;从他面临生命威胁却流泪求饶可见。②忠厚老实:从他不知薛霸给他洗脚是计还“只顾伸下脚来”可见;从他听信董,薛二人的说辞東手就缚可见。③敢作敢当:从他向薛,董二人表明自己“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可见。

5. (1)鲁智深。因为他一路跟随,暗中保护林冲。

(2)示例一:应该。理由:①接受招安符合传统的忠义思想。②接受招安也有用武之地,能为国效力。

示例二:不应该。理由:①当时社会黑暗,官场腐败,接受招安后也无法改变现状。②违背了梁山好汉们敢于反抗,追求自由的初衷。③接受招安后会被朝廷利用,结局悲惨。

【解析】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找出林冲在去往沧州路上所遭受的困难,来筛选,“授沧州路上来。时遇六月天气,炎暑正热。林冲初吃棒时,倒也无事,次后三两间,天道盛热,棒疮却发。”“薛霸去烧一锅百沸滚汤,提将来倾在脚盆内,……林冲不知是计,只顾伸下脚来,被薛霸只一按,按在滚汤里。林冲叫一声,急缩得起时,泡得脚面红肿了。”“林冲起来,晕了,吃不得,又走不动。”“林冲走不到三二里,脚上泡被新草鞋打破了,鲜血淋漓。”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即可。

2.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分析。仔细阅读第⑤段,野猪林一节,陆虞候买通防送公人董超薛霸,要于途中杀害林冲。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董超说道:“行一步,等一步,倒走得我困倦起来,且睡一睡却行。”于是找理由将林冲绑在树上,然后两个拿起水火棍,要结果了林冲。

3.本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开头对野猪林的描写,交代了这里环境险恶以及许多人葬身于此的背景,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同时为下文两名官差谋害林冲做铺垫。

4.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在文中的言行举止来理解。他幼稚、忍辱负重、不敢反抗。董超、薛霸在路上作威作福,辱骂林冲,又用开水烫伤了林冲的脚,可是林冲仍无一点反抗。因为此时的林冲还想挣扎着回去,希望将来能有出头之日。为了能挣扎着回去,林冲忍下了心头的怒火。善良、不牵连他人。鲁智深跳出来,大闹野猪林,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而林冲极力阻挡,叫鲁智深“不可下手”。光明磊落,敢作敢当。从他向薛,董二人表明自己“官司既已吃了,一世也不走”可见。

5.①鲁智深暗中保护林冲,一直跟随到野猪林,为的是不让公差发现。董超和薛霸举起水火棍便要打死林冲。幸好鲁智深及时出手,打飞棍子保住了林冲的性命。

②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认为同意或不同意都可以。如,不同意,招安之后,虽说不是草寇,但奸臣未除,还跟他们同朝为官,是同流合污,违反替天行道大义;梁山上有众多落草英雄,都是厌恶朝廷昏暗的,招安会丧失人心;梁山上还有朝廷“叛将”,招安之后又是重归旧主,可能会被问罪。

文学作品阅读。

打眼

玩古玩,一辈子没打过眼的人很少,但李真的师父老何算一个。

老郭和老何多年前本是朋友,但后来因为是同行,成了冤家。

不久前,老郭突然就倒了。究其原因,都是因为一幅字画。

年前,老郭举债以三百万的价格买了一幅明朝钱塘大画家戴文进的《风雨归舟图》。图到手,联系了买家之后,买家请来权威的专家一鉴定,确认是赝品,拱手而去。老郭,深受刺激,就倒了。

墻倒众人推,老郭被骗的消息一传出来,要债的人都找到医院里了。

这一切,老何当然都看在眼里。老何叫来李真,让他去一趟医院。

李真奇怪,问为什么?

老何沉吟:“老郭还是有些眼力的,你去和他商量一下,《风雨归舟图》还卖不卖?如果卖,拿来给我看一下。”

李真来到病房,说明来意。老郭权衡之后,答应了。

老何看过了画,大喜。说,权威专家也打眼了。说完,让李真去找老郭谈价。

老郭说,我认栽,二百万。

老何得到消息,一笑,以他现在的情况,还有资格讲价?最多八十万。

这八十万,可算救了老郭。

老何拿到画后,小心地盖上自己的收藏印章。将画小心地保存了起来。

李真看着不露声色的老何,心想,高明啊,师父这才是真的捡漏啊。

过了没多久,李真在参加一次交流画展的时候,看见了那幅《风雨归舟图》,上面有师父的收藏印,一边却标着大大的“赝品”二字。

李真问老何:“师父,您这次真的打眼了,因为你也起了贪念。”

老何摇头否认:“我没有打眼。”李真再问,老何笑而不答。

6.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和人物。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古:小小说讲究简洁,这是老何和老郭的事,没有李真这个形象,故事也合理。

小玩:我不同意,李真这个人在小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情节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塑造老何这个形象看,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这句话中的两个“小心”有什么表达效果?

老何拿到画后,地盖上自己的收藏印章。将画地保存了起来。

8.读完全文,你觉得老何和老郭到底是朋友还是冤家,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述。

9.“打眼”和“捡漏”是在古玩行里的一组反义词。“打眼”是指买东西没看出毛病,上了当。“捡漏”就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有人说本文的标题用 “捡漏”更好,你觉得呢?

【答案】

6. (1)李真是线索人物,帮老何要画,传递消息,又是他最后发现盖有师傅私印的画是赝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2)老何为了既帮助老郭又保护了老郭的自尊心,李真是老何的徒弟,他都不懂师傅的用意,突出了老何的高明和善良。

7. 连用两个“小心”,写出了老何对这幅画的态度极为认真,让李真误认为此画是真迹。体现老何的善良和高明,同时也与后文李真误以为师傅打眼相照应。

8. 是朋友。多年前两人是朋友,因为同行成冤家,说明本来就有情谊。老何在老郭陷入低谷的时候,用购买的方式暗中帮了老郭,实是大情谊。

9. “打眼”为题新颖别致,吸引读者兴趣。小说围绕“打眼”展开故事情节,老郭打眼买了赝品,李真以为师傅打眼买下了赝品。小说开头说老何从未打眼,但为了老郭他却甘愿背上此名,用这样的方式既帮助了老郭又保护了他的自尊。用打眼为题,突出了老何的善解人意和高明。

【解析】

6.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找到关键情节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一空,要求从情节上看人物的作用。从帮老何要画、传递消息、发现盖有师傅私印的画是赝品等几件事来看,李真是线索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是靠他来推动,所以不能说“没有李真这个形象,故事也合理”。二空,要求从塑造老何这个形象的角度看李真的作用。李真是老何的徒弟,他都不懂师傅帮助老郭又要保护老郭的自尊心的用意,所以这是从侧面突出了老何的高明和善良。这是用次要人物来烘托主要人物的写作技巧。

7.考查词语的表现力。“小心地盖上自己的收藏印章”“将画小心地保存了起来”连用了两个“小心”,从内容上说:写出了老何对这幅画的态度极为认真,让李真误认为此画是真迹。这样很好地刻画了老何的善良和高明的形象。从结构上讲:与后文李真误以为师傅打眼相照应。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老何和老郭是朋友而非冤家。因为同行成冤家,就说明本来就有情谊。最重要的是老何在老郭陷入低谷的时候,用购买的方式暗中帮了老郭,这更说明老何是老郭的好朋友,只有朋友才能在危难之时挺身相助。

9.考查标题的作用。把握好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后作答。“打眼”是指买东西没看出毛病,上了当。小说中老郭打眼买了赝品,李真以为师傅打眼买下了赝品。老何是用打眼的方式帮助了老郭,同时保护了老郭的自尊。所以说小说是围绕“打眼”展开故事情节的。用打眼为题,突出了老何的善解人意和高明的形象特点。另外,此标题新颖别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点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意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意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意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阅读李泉的《钩沉》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专攻唐诗宋词的谷教授准备撰写《中华诗词掌故之钩沉》。谷教授经常伏案于资料室,一副眼镜,一支“永生”旧钢笔,一叠硬白纸板卡片,潜心专注的神态令人肃然起敬。人们阅报翻书的动作都格外小心,生怕惊扰谷教授缜密深邃的思维。谷教授对这些全然不觉,早已进入一种至高至深的境界。

②唯有管收发的驼王钻入资料室的时候,才能偶尔打破这严肃静寂的氛围。驼王姓王名它,四十五六岁,读过高中,据说当年是高材生,只因驼背且脚跛未能入高等学府深造,实在是一大憾事。后来不知怎的,进了W学院当勤杂工,倒也得了与学者名流接触的机会,每月到各处室收集废旧报刊,躲入屋内拿剪刀挖“天窗”,硬是将剪残了的报刊卖得些许零钱,日子过得倒也洒脱自在,远胜过乞丐王。人皆怪之,送雅号“驼王”。

③谷教授翻阅学术刊物,不时笔录摘记,托颔沉思。驼王则遍览各类报刊,手持一黄皮小本,拿胶布粘卷的油笔在上面写,时而兀自嗬嗬地笑。别人便朝他皱眉侧目。驼王似无感觉,竟捧本杂志走近谷教授,往桌上一拍,问:“老谷,此字念啥?什么意思?”人们更是莫名其妙,投以冷漠的目光。

④谷教授轻推眼镜,稍事沉吟,斯文地一笑,如在讲堂为弟子传道授业解惑,一一指点。驼王点头,作顿开茅塞状,黑且粗的大拇指一竖,转回身坐下去,连个“谢”字都不出口,遂将那杂志掀得哗然作响。

⑤后来,光顾资料室的人日渐冷落。谷教授与驼王依旧时常相遇,对视颔首,各有所专,两不相扰。

⑥谷教授洋洋万言的《中华诗词掌故之钩沉》终于发表,又入选《神州文论观止》,共得稿酬66元。某日,驼王谦恭诚恳地冲谷教授道:“先生,可否送我《观止》一册?”谷教授欣然应允,且题写“敬祈王它先生雅正”,盖上印章,双手赠予。驼王说句“多谢”扭身便告辞了。谷教授思忖道:“能读懂乎?”

⑦数日后,市里举办“环城收藏家珍品竞展”,一纸烫金飘香请柬落在谷教授案头,上有“敬希光临评鉴”字样。开展之日,谷教授与各界学者名流及买票观展者入展厅,凝神悉心鉴赏,击节咂舌称叹之声不断。

⑧蓦然,谷教授伫足一展柜前,定睛注目,他见是一大册“中华现代征婚广告收藏大全(一)”,收藏者王它。再俯身审视,乃一厚本报刊剪贴,所用之剪贴簿,却是那精装大开本的《观止》,真是移花接木,精致奇绝。谷教授面露不悦之色,暗叹:“原来如此!”

⑨竞展告成,驼王获奖,得奖金888元。听此消息,谷教授不禁大惊:“奇哉怪也!”

⑩驼王却不露声色,入资料室从容不迫一如往常。谷教授双眉微锁,目光冷峻,似仍执著如一,决计再撰高深论文若干,再创辉煌。偶或,谷教授偷觑驼王,见此人数日来专看唐诗宋词研究之类的学刊,心中甚是不解。孺子可教耶?那边,驼王似入境一般,贪婪地在小本子上记什么。谷教授又不能不悄悄抚案称奇存疑。

⑪又过数日,谷教授闲来有暇,翻报纸浏览,倏地,一条“广告词征集揭晓”刺入眼帘。一等奖一名,作者王它,其作品为:“双爱”淋浴器,“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奖金一万五千元。谷教授痴然良久,信手拈笔在那报纸上狂草“天生我材必有用”7个字,长叹一声仰躺椅背上。

⑫翌日晨,驼王给谷教授送报刊,却碰了锁,很是惊讶。一打听,才知教授昨夜心脏病突发,住院抢救,现刚脱险。驼王心里一震,一切暂作罢,赶紧看望谷先生,边走边自语:“谷教授,恩师也。”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①钩沉:指探索深奥的道理或散失的内容,也指把被岁月沉积遗忘的历史再翻腾出来。

10.阅读文章8~11段,梳理出谷教授在驼王两次获奖后的情感变化。

见征婚广告收藏大全,谷教授不悦——驼王获奖888元,谷教授____ ——驼王获奖15000元,谷教授__ ——最终,谷教授___住院抢救。

11.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理解的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多次向谷教授请教从不言谢,表现驼王不拘小节,谷教授生病却急忙探望,口称恩师,刻画他的知恩图报。

B.小说近似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两个主人公,一个谷教授,一个驼王,一个潜心研究学问,一个广泛搜罗资料,结局却大不相同,耐人寻味。

C.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对比鲜明,褒贬明确,充分赞扬了谷教授的坚守钩沉,谦和清高;批判了驼王的投机钻营,取巧牟利。

D.谷教授属于过去钩沉的时代,无法与市场同步;而面对新时代,驼王则如鱼得水,在市场的文化商海中斩蛟擒龙,做出一番惊世骇俗的作为。

12.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1) 谷教授面露不悦之色,暗叹:“原来如此!”阅读第⑧段,说说“原来如此”的含义。

(2) 探究小说以“钩沉”为题的好处。

【答案】

10. 大惊长叹生气

11. C

12. (1)谷教授原以为送给驼王的那精装大开本的《观止》,是去阅读的,可却成了征婚大全所用之剪贴簿。(2)线索,小说中无论谷教授潜心做学问,还是驼王搜集资料,都是围绕“钩沉”展开,都是通过钩沉获取成就;主题,社会发展了,“钩沉”也应与时俱进,埋头做学问固然可嘉,适应时代,才能大有作为;新颖醒目,引起人们对当今社会的反思;用“钩沉”一词为题使文章增添了文化的厚重感。

【解析】

1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阅读文章的8~11段,梳理谷教授在驼王两次获奖后的情感变化的语句填写作答。可筛选“竞展告成,驼王获奖,得奖金888元。听此消息,谷教授不禁大惊”“奖金一万五千元。谷教授痴然良久,信手拈笔在那报纸上狂草‘天生我材必有用’7个字,长叹一声仰躺椅背上”两个语句中的“大惊”和“长叹”来填写前两空。而谷教授最后心脏病住院是因为“生气”而引起的。据此填写作答。

1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褒贬明确”“批判了鸵王的投机钻营,取巧牟利”错,文章只是写出了事件,并没有对驼王进行贬低。故答案为C

12.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依据“乃一厚本报刊剪贴,所用之剪贴簿,却是那精装大开本的《观止》,真是移花接木,精致奇绝”可知,“原来如此”是指谷教授原以为送给驼王的那精装大开本的《观止》,是去阅读的,可却成了征婚大全所用之剪贴簿。(2)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在这篇小说中,无论谷教授潜心做学问,还是驼王搜集资料,都是围绕“钩沉”展开,因而“钩沉”构成了文章的叙事线索;作者用“钩沉”作题目,暗示了埋头做学问固然可嘉,但能适应时代,才能大有作为的主题,引发人们对当今社会的反思;同时,用“钩沉”一词为题,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底蕴。据此理解作答。

浪子

[美]达缅·布达奇

①莱比迪的手有点僵硬,右手唯一的大拇指放在门铃上,却突然没有勇气按下去。十年了,对于所有这个世界的一切,哪怕一个小小的门铃,他都觉得特别的陌生和恐惧。然而,他终究还是没有忘记威尼斯花园B座,没有忘记这个僻静的小单元。

②门是铁门,只是失去了往日的华丽与光泽,门缝挂着些许铁锈,边缘处甚至在长年累月的磨转中有点扭曲,几丝灯光便是从那缝隙中漏出来的。

光线微弱,却让莱比迪无比兴奋,带着紧张的兴奋。屋里有人,他想见她,却又不想见她。这是矛盾的,莱比迪再次抬起自己的右手,就像在科塔瑞斯监狱一样,每每看到那根孤独的大拇指,他便无比悔恨。如果不是当初年轻气盛,如果不是对金钱太过迷恋,如果不是那包五百克的白粉,自己绝不会被人砍掉四根手指,更不会锒铛入狱,一蹲便是十年。

④十年后,莱比迪一无所有,穿过繁华的纽约都市,不仅觉得懵懂无知,还觉得无处可去,他本不想来找她,因为在离家那一刻,他便已彻底将她伤害。

⑤或许是独个儿站在门前久了,有邻居看见他狰狞的手指竟然尖叫出声,楼下的保安奔了上来。莱比迪拼命解释,却还是被要求马上离开花园,其中一个保安甚至已经从腰间抽出电击棍。

⑥当眼前的门突然打开,莱比迪简直想从走廊的窗口跳下去,他实在不愿意让她看到自己如此窘迫的样子。然而,她看了他一眼,只是静静地对保安说,我认识他,没事。

⑦楼间瞬间恢复安静,莱比迪不知如何是好,她也觉得有点尴尬,只是微微侧了下身,算是让莱比迪先进来,以免让还在好奇观望的邻居看笑话。

⑧“我——”莱比迪终于鼓足勇气张口,可还没说出声便被打断,“小声点,屋里有人。”

⑨卧室果然传来两声咳嗽,莱比迪记得很清楚,自己和她并没有孩子,那么这个时候屋里会有谁呢?再看眼前的她一身睡衣,脸色还有点紧张,莱比迪心里一下子明白,十年了,人家不可能再单身,也没有理由因为自己而单身。

⑩“对不起,打扰了,我这就走。”莱比迪只想赶紧离开,或许,这个世界唯一还牵挂着自己的便是卡维斐镇的老母亲,其他所有人,不管是朋友还是妻子,十年光阴足以让他们忘记一切。

可是,母亲本就多病,十年了,毫无音讯,也不知是否尚在人间。本已走到门外的莱比迪终于还是停了下来,回头,几近哀求地问她:“有我妈的消息吗?”

她没有回答,只是卧室的门突然打开,灯光下,一个老人正颤巍巍地扶着门墙问:“是莱比迪吗?真的是你吗?我的莱比迪!”

莱比迪再也忍不住,冲过去紧紧抱住母亲,含泪哭泣:“是我,妈妈,是我回来了,对不起……”

那一刻,莱比迪有种从未有过的回家的感觉,他觉得特别有安全感,因为他那只有一根拇指的手被母亲紧紧合在手心,瘦弱的身子也被一双温暖的手从背后紧紧抱住。

13.根据下面的提示,任选一种角度,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

A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B悬念→结局(技巧)

1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③段画线句中“带着紧张的兴奋”的理解。

15.小说多次提到“大拇指(手指)”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16.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以下两种说法,请选择你赞同的一项,并结合小说内容和主题,阐述理由。

A主人公是莱比迪 B主人公是莱比迪的妻子

我赞同(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3. 【示例A】莱比迪出狱后一无所有,来到妻子居住的地方,他以为妻子已经不再单身,却发现妻子一直帮他照顾着母亲,还重新接纳了他。莱比迪有了回家的感觉。

【示例B】莱比迪为什么没有勇气按门铃?因为他刚出狱,一无所有,怕妻子看到他窘迫的样子。见到妻子后,莱比迪发现屋内有别人,却发现是自己的母亲。原来妻子一直帮他照顾着母亲,一家人最终团圆。

14. 门缝里漏出微弱的几丝灯光,表示屋内有人,莱比迪即将见到想见的人,因此觉得“兴奋”;但是莱比迪刚出狱,一无所有,样子窘迫,又怕见妻子,所以“紧张”。

15. 开头写道“唯一的大拇指”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莱比迪身份的猜想;第③段交代了“孤独的大拇指”的原因,烘托出莱比迪孤独、悔恨的心理;第⑤段提到“狰狞的手指”,引发了邻居的尖叫和保安对莱比迪的驱赶,推动情节发展;最后一段“只有一根拇指的手被母亲紧紧合在手心”,表现母亲对浪子的接纳,体现了亲情的可贵,凸显小说主旨。

16. 我赞同A。小说以“浪子”为题,用大量的笔墨叙写莱比迪的经历。莱比迪经过十年的牢狱生涯,一无所有,他为过去后悔,想重新找回亲情,最后他如愿以偿,发现妻子对这个家不离不弃,一直照顾着他的母亲。浪子回头,全家团圆;人间亲情,弥足珍贵。

【解析】

13.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按照情节发展概括主要内容,要理清故事的情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作答。按照写作技巧概括主要内容,要找出设置的悬念,有设疑,有解答。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4.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结合情节来分析,对“带着紧张的兴奋”一句的理解,要抓住“兴奋”和“紧张”的原因。莱比迪即将见到想见的人,因此 “兴奋”,但刚出狱,一无所有,样子窘迫,因此“紧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5.这是对情节作用的考查。仔细阅读文章可知,“唯一的大拇指”多次出现,但一开始并没有做任何解释,所以这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对莱比迪身份的猜想;接着第③段交代了“孤独的大拇指”的原因,表达莱比迪对自己过去的悔恨;第⑤段“狰狞的手指”引发了邻居的尖叫和保安对莱比迪的驱赶,推动情节发展;最后一段“只有一根拇指的手被母亲紧紧合在手心”,表现母亲对犯过错的儿子的接纳,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体现亲情的可贵。

16.判断小说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说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过他来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居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主人公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小说要体现的是“亲情可贵”的主题,所以用大量笔墨叙写莱比迪的经历。写他十年的牢狱生涯,写他出狱后的一无所有,孤独悔恨,写他回家后发现妻子不离不弃一直照顾着他的母亲。最后文章写浪子回头,全家团圆的美好结局,从而体现亲情的弥足珍贵。由此可见,莱比迪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他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苏小童的夏天

姚讲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③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④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⑤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⑥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⑦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⑧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⑨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⑩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⑪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⑫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⑬“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选自2016年度《小小说选刊》)

17.苏小童没有考上高中,进城准备子承父业。后来为什么又决定绝不要子承父业?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18.请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2)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19.品味第⑥段画线句,发挥想象,试将“问的人”此刻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出来。

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20.读完本文后,“父亲”这一人物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论,请你联系文中父亲的社会阶层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父亲这一人物的看法。

21.小说以“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结尾,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答案】

17. 因为苏小童发现父亲让他把坏鸡蛋卖给别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丧失了做人的善良与尊严,他不愿意像父亲那样活着。

18. (1)“直愣愣”写出了苏小童为父亲不择手段挣钱的做法而气恼发呆(伤心、不认同、不解)的情态,表现了他为父亲过于看重钱财而羞愧,为自己没有忤逆父亲而难受,委屈的心理。

(2)“润湿”写出了父亲因儿子为挣学费吃了不少苦而心疼的情态,因自己忽视儿子的需求而自责,同时为儿子有目标有决心而感动。

19. 示例:这篮子里装的居然都是坏鸡蛋!如果他不说出真相,我不就上当受骗了吗?这孩子好实诚啊,可他又为什么要拿坏鸡蛋来卖呢?

20. 小说中的“父亲”没有多少文化,处于社会底层,有许多毛病,自私自利、不负责任,但他爱儿子,最终能有所改变,也是难能可贵。如他喜欢搓麻将,气走了妻子;当儿子没有考上高中,也没有负起应有的责任,想办法让儿子继续读书,而是让儿子跟他去菜市场卖鸡蛋;做生意也不诚实,让儿子谎称为了凑学费,骗取别人的同情,再把坏鸡蛋卖给别人。无论是做丈夫,做父亲,还是做商人,他都不合格,是一个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人。(举例分析任意一点皆可)但是当看到努力一个夏天挣够上学的钱的儿子时,他深受感动,决定歇业两天专门送儿子回老家上学。还是很爱自己的儿子的,而且他最终能改变想法,难能可贵。

21. 示例:“九月一号”是新学期的开始。小说以此为结尾,含蓄表达了父子俩经过一个夏天的交流与冲突,在相互影响中改变了对人生的态度,苏小童经过夏天的努力与坚持,将迎来新生活;而苏小童的父亲受儿子影响,在儿子上高中之后,也将会有一个崭新的生活。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美好的期许。

【解析】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去分析判断。阅读完全文内容会发现,苏小童态度的转折点,是发现父亲让他把坏鸡蛋卖给别人,文章第8段:“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他怨恨父亲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欺骗别人,丢失了做人的尊严,所以想逃离,不再子承父业。

18.本题考查词语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解答此题要弄清事件的缘由,根据人物的处境来分析。①句,出现在在父亲让苏小童卖坏鸡蛋,逢到下雨,父亲害怕淋雨会花更多的钱而叫苏小童躲雨时。这时的苏小童“直愣愣”是为父亲不择手段挣钱的做法而气恼发呆,为父亲只看重钱,而没有一丝一毫对自己的关心,感到伤心难过。②句,描写的是父亲流泪,父亲看到儿子一个暑假受了这么多的苦,偷偷攒了这么多钱,但自己却没有对他关心,甚至都没有发现他的变化,内心感到羞愧。所以“润湿”写出了父亲因自己忽视儿子的需求而自责,同时这时的“润湿”还有为儿子想上学,感到快乐与自豪。

19.要求发挥想象,试将“问的人”此刻的心理活动直接描写出来。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也就是要注意与上下文情节的连贯性,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如可从他为什么要拿坏鸡蛋来卖,既然来卖而为什么还要说出真相等角度考虑答案内容。

20.本题考查阅读观点的表达。这是一道半开放题,回答的形式自由,但表述的观点与理由都要结合文中的相关描写来分析。阅读完全文,我们会发现父亲身上的缺点很多,但他也有优点,最突出的是结尾处的改变,表现了他知错就改,他的善良本性没有丢失,他的父爱没有丧失。当然如果能结合社会大环境去分析父亲的行为,答案会更有深度,但难度较大。

21.本题考查小说结尾的用意分析。小说的结尾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它往往不点明结尾,以含蓄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或想象的空间。本文的结尾亦是如此,分析作者的用意思,我们可以从苏小童与父亲两个方面进行。从苏小童的角度来看,点出“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表现他的愿望就要实行,一个全新的生活即将开始,给读者以“乐”的感受;从父亲的角度来看,他一直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儿子,甚至只把他当成自己挣钱的一个工具,在得知儿子要读书,并通过努力挣足了学费与生活费后,心里既内疚又感动,这时点明“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突出时间的紧迫,他决心从此开始做一个好父亲。暗示以后的父亲也会发生变化,迎来新的生活,也给读者以“乐”的感受;答题时一定要注意从两个人物的角度综合分析,力求全面。

【点睛】

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传递

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动容地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不久,因了这份温暖而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22.通读全文,根据下面提示找出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______ 感到温暖 重拾希望______ 十分感激

23.结合选文具体内容说说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24.第(6)段划线部分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5.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26.分析结尾划线句“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27.说说本文标题“传递”的好处。

【答案】

22. ①十分痛苦②心急如焚

23. 拾金不昧(善良):捡到我的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知恩图报:找来电视台的记者帮助我渡过难关。

懂事、勤劳: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乐观: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 (四选二)

24. 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解释了他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25. 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26. 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

27. 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善心在我和男孩之间传递,最后我们又将善心传递给更多的贫困孩子。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揭示主题。

【解析】

2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本文通过记叙她在生意失败时一个男孩捡到手机还给她;她资助男孩上学,男孩工作后给她钱她不要,当她再一次遇到困难时,男孩帮助她,表现了善心可以温暖、激励人的中心思想。第一空结合“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得出:十分痛苦;第二空结合“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得出:心急如焚。

23.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结合“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分析得出:乐观。结合“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分析得出:懂事、勤劳结合“捡到我的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分析得出:拾金不昧(善良);结合“找来电视台的记者帮助我渡过难关。”分析得出:知恩图报。

24.要求学生把握插叙的作用,其作用为:(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等。结合本文内容具体分析即可。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解释了他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2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主旨分析。结合“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激励了很多人”分析:既指自然界的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26.要求学生掌握结尾段的一般作用。其作用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分析。结尾段在内容上,有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丰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旨,画龙点睛,让结构紧凑,脉络清晰的作用。结合本文分析,“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内容上:点明主旨: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

27.要求学生牢记题目的一般作用,(1)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传递”,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善心在我和男孩之间传递,最后我们又将善心传递给更多的贫困孩子。揭示主题,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

三德叔的斑马线

张格娟

①三德叔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我就不明白,他自己那个土窝有什么好呢?

②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伸手能碰到房檐,唯一的好处,就是眼界宽一些,能望着对面忘情谷秀丽的风光。可再美的风景,看久了,也就没啥看头了,不是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嘛,可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

③三德叔是一个瘸子,他一生无儿无女,一个人孤苦伶仃的生活着。父亲在临终前紧紧地抓住我的手不肯合眼,我清楚他老人家的心思。就在他的床前立下了军令状:三德叔老了,我养活他。父亲这才微笑着走了。

④父亲走后,我就想把三德叔接到城里来,可三德叔不肯。三德叔说他对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怨恨。

⑤那年,三德叔刚满十八岁,为了供我上学,他就瞒着我的父亲悄悄地扛起了铺盖卷,来到城里打工。可不幸的是,他从脚手架上自由落体后,就落下了病根,他的腿从此瘸了。两条腿走起路来划着圈,一瘸一拐的,的确有些别扭。就因为这个,三德叔恨上了城市。瘸了的三德叔一辈子也没娶到哪怕丑一点傻一点的三婶让我们瞧瞧。

⑥三德叔依然不去城里,可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他终于勉强答应跟我来到了城里。

⑦刚进城的三德叔,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好奇。他盯着城市中间的斑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的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我笑着说,叔啊,那不是多余的,那叫斑马线。

⑧斑马线?三德叔疑惑了。他茫然地问:“斑马走的线?人往哪走呢?城市里有斑马?”我被三德叔的一连串问题弄的哈哈大笑了。

⑨我就耐心地给二德叔讲:“斑马线是人经过的,这一道一道的白线像极了斑马身上的条纹,所以叫斑马线。如果你经过,所有的车辆都会停下来让路的。”三德叔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

⑩后来,三德叔学会了独自走斑马线,他也知道了红绿灯,三德叔感慨地说:“这城市变化还真大,那电子眼在哪儿一闪红色,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比我在村里吆喝驴子那么大的声音都管用。

(11)尽管这样,三德叔还是觉得乡下好,他天天念叨着,我得回家去,我那个土窝怕是又漏雨了吧?对面的山谷的花也开了吧。这城市的人太多,可就是没有一个和自己唠唠知心话的。

(12)我想,三德叔怕是寂寞了。我就和妻子商量着,给三德叔找一个老伴,当我们发出征婚启事后,也收到好几封回信,我们打算让他去和那些老太太见见面,成与不成都无所谓,也算是见见世面嘛。可谁知我的话还没有落地,三德叔急了。

(13)三德叔气呼呼地走出了家门,我和妻子紧跟在他的后面追赶着。可还是出事了。三德叔经过斑马线时,被一辆急驰而来的摩托车给撞上了,三叔临终前还是不肯相信,他说了,这电驴子咋就挣脱缰绳了呢?三德叔死了。

(14)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萋萋

(15)据村里的老一辈讲,那个叫山花花的姑娘,曾经是三德叔的相好,只因为她的父母嫌弃三德叔是一个瘸子,将他硬嫁给了外村的一个木匠。结婚的那天,姑娘上吊自杀了,从此后,三德叔终生未娶。听着这个凄然的故事,感觉像在听古典的《梁祝》一样让人伤怀。

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不知道,他们能否相会......

(有删改)

28.本文主人公充满悲剧色彩,结合全文,根据提示,补全相关情节。

十八岁的三德叔

(1)

回乡的三德叔

他的恋人被迫嫁给了木匠,上吊自杀,三德叔终生未娶。

老年三德叔

他不愿征婚,在大街上出车祸而死。

死后的三德叔

(2)

29.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1)他盯着城市中间的马线,感慨地说:“城里人真是钱多得没地儿花啊,这大街道也涂白线,就像头顶扎裤腰带一样多余。”(从语言描写的角度)

(2)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那里孤零零地立着一座坟,坟头芳草萋萋。(从环境描写的角度)

3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中,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执意要把三德叔接进城里,有出于孝顺的原因。

B.文章中三德叔进城是明线,与山花花的爱情是暗线。

C.三德叔不愿进城,唯一的原因是城里没人可以唠唠知心话。

D.文章的主题是要表达三德叔与城市现代文明的不协调。

E. 文章的结尾写到“用石灰画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其实是表达了对三德叔爱情观的一种感叹。

31.文章多处运用伏笔,试举一例加以说明。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三德叔的斑马线”这个标题的理解。

【答案】

28. (1)他进城务工,从脚手架摔下后,腿从此瘸了。(2)被埋葬在了忘情谷。

29. (1)运用语言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表现了三德叔与城里人的认知差距,体现他勤俭、朴实的性格特征。

(2)环境描写,为下文引出山花花的故事做铺垫,渲染了一种凄婉的悲情色彩。

30. CD

31. 伏笔:“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后文写他有恋人、有思念;“三德叔说他对城市有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怨恨”与“曾进过城,瘸了腿”。

理解:1.文题既指城市的斑马线,坟前的斑马线;2.斑马线是故事发展的线索。三德叔进城生活后的主要事件是围绕斑马线来写的。三德叔进城生活后首先认识的事物就是斑马线,然后学会了自己走斑马线,最后死于斑马线。3增加了悲剧的意味。斑马线代表安全通道,是对城市恐惧、怨恨的三德叔再次来到城市之后对城市产生信任感的标志,结果三德叔却死在斑马线上。4.寄托美好的祝愿。忘情谷有三德叔一生忘不了的情,也是三德叔的感情寄托之处。“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画了一条通往山花花坟上的斑马线,将两位逝者连接起来,代表“我”对他们的美好祝愿。

【解析】

28.概括文章情节,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需要说明的是有的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有的还需要将提炼的信息整合,并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把它表达出来。从“他从脚手架上自由落体后,就落下了病根,他的腿从此瘸了”“按照他的遗愿,我将他的骨灰送回了老家,埋葬在叫忘情谷的地方”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9.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这句话是对三德叔的语言描写,他认为在马路上涂白线是浪费,表现了他的节俭,也说明他对城市生活不够了解。(2)这句话是景物描写,此处景物描写的特点是悲凉,从而引出了下文三德叔与山花花凄美的爱情故事。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项有误,三德叔不愿进城,是因为城市让他变成了一个瘸子,让他没有娶到心爱的女子。D项有误,这篇文章表现了三德叔的朴实与痴情,并非为了“表达三德叔与城市现代文明的不协调”。

31.(1)此题考查学生对伏笔的辨析能力。伏笔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某种提示或暗示。“不是常说,熟悉的地方没风景嘛,可三德叔总是扛着大烟杆出神地望着对面的风景发呆”为下文写三德叔的爱情故事埋下伏笔。(2)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斑马线是三德叔进城以后的叙事线索,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从“我在三德叔的坟头上,用石灰划了一条通往山花花的斑马线”可知,斑马线表现了“我”对三德叔的祝福,希望他的爱情有个完美的结局。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期末作文

罗曼·德斯尔博士布置的期末论文作业又多又长,当他在班上念出这次论文的要求时,听起来很有些可怕。他用特有的敏锐目光向我们扫来:“当然,内容至关重要。但恰如其分的形式和准确的旁征博引也很有必要。”

下课了,同学们走出教室。这时,我想起了另一间教室,那是我高中的老师艾多·库特夫人任教的班级,还有与这间教室似曾相识的气氛。

英语老师艾多·库特夫人极其严格、细致、整洁。我还记得她用浅蓝色墨水在我的英语作业本上写下的蝇头小字,她对我每一个细小的语法错误都仔细地列出并做了修改。

“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在这间教室里学到的东西是多么有用。”艾多·库特夫人常爱这样说。虽然我们都不以为然,几乎没人相信她说的话,但是,那并不妨碍她不屈不挠地对我们的英语作文严加监督。一听到有同学小声地抗议,她的黑眼睛顿时变得炯炯有神:“将来,你们会发现真实的世界比起我的期末作文来,要求会更加严格的。但是不用怕,我要你们做的这些期末作文,会帮助你们为那个苛刻的世界做好准备!”

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微笑了。

罗曼·德斯尔博士似乎有一种专门为难学生的嗜好,在其他老师那里都能得到A的学生一到他的手上,立马成了只能得C的人。于是,我不敢马虎,更不敢怠慢,第二天便投身于论文上。我呕心沥血,比哪一门课的作业都认真。

论文收上去后不久德斯尔教授就批改完了。发下来的时候,教室里响起一片哀鸣,就像医院的病房。德斯尔教授把我的论文往我课桌上一放,一言不发地走开了。我把眼睛闭上,深呼吸,告诫自己要挺住,要经得起这一打击。当我下定决心,猛地一下翻开卷子的时候,一个鲜亮的A跃入眼帘。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凑近了再仔细一看,真的是一个A,德斯尔教授简洁地写了一句话:“下课后过来见我。”

下课了,同学们不满地嘀咕着出了教室,我紧张地走到讲台边。“年轻的女士,”他说,“你的论文是班上最棒的文章之一,我教了多年的大学会计课新生,这是写得最好的作业。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吗?”我茫然地摇了摇头。“它说明,在教过你的老师里,必定有一位杰出的英语老师。如果他或是她还健在的话,你应该前去向这样一位老师表达你的感激之情!”他“啪”地一下合上笔记本,站起来,大步走了出去。

他的话让我马上就想到了库特夫人。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库特夫人是那么一个不苟言笑的、严厉的老师,一想到要会见她,我心里首先就胆怯了。

傍晚,我还是鼓起勇气,战战兢兢地站到了库特夫人简陋的小屋前。她穿着睡衣来开了门。“我可以进去吗?”我脱口而出。她一边咳嗽,一边不情愿地点点头。“整个秋天,我都在生病。”她用微弱的声音说,“我得了肺炎,刚好了一点儿。”库特夫人虚弱地倒在沙发上,她疲倦地示意我坐在旁边。我紧张地坐在离她最近的椅子的边沿上,然后把那张期末论文拿出来,飞快地塞在她手里。她打开卷子看了一眼,疑惑地望着我。“我大学里的会计课教授说,他知道在我以前读书的学校,必定有一位像您这样的老师教过我,所以——嗯——”我结巴起来,“所以,我只是想来谢谢您,我真的很感激您曾为我做的一切,包括您对我的严格要求。”库特夫人愣了愣,眼圈儿一下子红了,然后开始哭泣。“你是这么多年来第一个特地到我家来向我说感谢的人,”她抽抽搭搭地说,“孩子,你的来访比我吃过的所有药都管用,愿上帝保佑你。”她站起来,也拉着我站了起来,张开双臂紧紧地搂住我。“见到您我也很高兴,库特夫人,我想我早就应该来向您道谢的。”我说。

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拥有了整个世界。

32.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33.下面句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请加以分析。

我把眼睛闭上,深呼吸,告诫自己要挺住,要经得起这一打击。

34.请举例说明库特夫人是怎样的一位老师?文章为什么还要用较大篇幅写次要人物罗曼·德斯尔博士?

35.本文结尾:“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拥有了整个世界。” 请谈谈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以及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32. 因为大学论文得了A,在罗曼·德斯尔博士的提醒下,我向库特夫人表示感谢。

33. 描写了我面对批改后的论文卷的神态,表现了我此刻紧张而又期待的心理。

34. 库特夫人对学生严格要求,从“她对我每一个细小的语法错误都仔细地列出并做了修改”可以看出。写罗曼·德斯尔博士一方面能引出下文我对严格的库特夫人的回忆,也是博士提醒我去感谢库特夫人;并通过写严苛的博士对我作文的高度评价铺垫或衬托库特夫人对我的帮助之大,点明文章中心——学生敬爱和感激老师。

35. 抓住学生敬爱老师、老师热爱学生的幸福感来理解;收束全文,并含蓄而深沉地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

3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注意人物和事件。人物:“我”、罗曼·德斯尔博士、库特夫人。事件:学论文得了A;我向库特夫人表示感谢。故可以概括为:“我”大学论文得了A,在罗曼·德斯尔博士的提醒下,向库特夫人表示感谢。

33.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我把眼睛闭上,深呼吸”是神态描写,描写了我面对批改后的论文卷的神态。“告诫自己要挺住,要经得起这一打击”是心理描写。通过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老师发卷时我紧张而又期待的心理。

34.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根据文中情节可知人物形象。结合“她对我每一个细小的语法错误都仔细地列出并做了修改”分析得出:库特夫人对学生严格要求;结合“总有一天,你们会明白,在这间教室里学到的东西是多么有用。”可以得出:库特夫人对学生关爱。第二问,次要人物是衬托和引出主要人物的作用。结合“它说明,在教过你的老师里,必定有一位杰出的英语老师。如果他或是她还健在的话,你应该前去向这样一位老师表达你的感激之情!”分析得出:博士提醒我去感谢库特夫人;并通过写严苛的博士对我作文的高度评价铺垫或衬托库特夫人对我的帮助之大,点明文章中心——学生敬爱和感激老师。

35.第一问: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结合“‘孩子,你的来访比我吃过的所有药都管用,愿上帝保佑你。’她站起来,也拉着我站了起来,张开双臂紧紧地搂住我。‘见到您我也很高兴,库特夫人,我想我早就应该来向您道谢的’”分析:学生敬爱老师、老师热爱学生,由此“幸福感”大增,就像拥有整个世界。第二问:其作用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分析。结尾段在内容上,有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丰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旨,画龙点睛,让结构紧凑,脉络清晰的作用。“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拥有了整个世界。”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内容上:含蓄而深沉地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

【点睛】

常见的描写方法及作用:(1)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身份、地位、处境、思想性格等情况。(2)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3)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作用)(4)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什么思想,揭示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或什么品质。(5)神态描写:指对人的脸部表情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读者对人物加深印象并产生进一步的了解。

阅读《守山人》,回答问题。

守 山 人

⑴河镇因河得名,镇子最北,一条不湍急不汹涌,但绵长清透的河缓缓而过,河北岸是山,河南岸是镇,泾渭分明。

⑵这里的山,初见的人定是不会喜欢的,偏大的土包罢了,不巍峨,不峥嵘。时间久了,就明白这山的好了,一座连着一座,仿佛是看不到头的远,她是安静的,平和的,像母亲的怀抱,温暖舒适。山与山之间有时会出现一处缓坡,往往有溪水流过,一股炊烟在大山深处的山脚下突兀而出,青天白云下,十分扎眼,一座木制的房静静地立在小河旁。

⑶“老康呦,我退休了,明个回镇上。”看不见人影,苍老的声音从密林深处传来。屋里的老康听到这话,顿了一顿,发出一声叹息,出了屋子,半倚在门上,看看前方的树林,又是一声叹息。恰好林间的小路上现出个人影,头发花白,颤颤巍巍的行者,弓着腰,看到老康直了身子,冲他一笑。“哈哈,你那点蘑菇是留不下了吧,我可是把我养了一年的鸡都带来了,哈哈——”老朱笑得很开心,快走几步,奔着老康去了。“哼,你这死老头子,没多大个出息,除了吃,你还有啥念想?给你吃,都给你吃,可是只怕你的牙无福呦。哈哈……”老康也离了门,走向老朱,两个人拥抱在一起。

⑷“老康,我老了啊。”

⑸“老朱,我也老了。”

⑹山间的风很少,这一刻却是舞动着,摇动着这山上的树,松树,杨树,桦树,高的,矮的,齐齐摇动树叶,发出哗哗的声响。

⑺两人拍了拍肩膀,不愿分开。良久,老康接过老朱手上的鸡,进屋去了。老朱一屁股坐在树桩上,光滑油亮,树是盖房子时伐的,好大的树,当年他们数了数年轮,大概百年多吧,决不是一百年,他们却是没数清的,这样的树在这里好多,数不清的多。掏出烟袋子,装上一袋烟,火一燃,蓝色的烟雾飞了起来。“老康啊,我是不中用了,咱们仨上山那年,跟着魏大叔山上山下地不知跑了多少趟,虽然累但是有劲啊,现在是又……”

⑻“闭上你的臭嘴,哪三个,不就咱们俩吗?哪三个,哪里有三个?”老康放下手里的松枝,不看老朱,却是一脸的不高兴。老朱的烟枪停在了空中,不一会老朱呵呵地笑了,把烟枪放到嘴里大口地吸了起来,蓝色的烟雾聚集了一大片,浓得散不开。老康继续点火,这季节湿气大,火起得慢,青绿色的烟浓浓地升起来,这两股烟交融在一起像是一朵过去的云,静默了两个人的思绪。

⑼也不知过了多久,老朱惦记的小鸡炖蘑菇发出诱人的香味。老康也坐在树桩上,折几个柳条,递给老朱一双,自顾自地喝了起来,老朱笑了笑,也不示弱,自己也喝得欢。他俩之间,也有个树桩,也有过打磨的痕迹,只是不像他俩坐的那般油亮。老朱喝掉杯中的酒,看着还在埋头的老康,看了看蓝色的天“伙计,你算算咱们来了多少年了?”闻听此言,老康放下酒杯,看着铁锅,一言不语,老朱眯上眼,筷子停在空中。

⑽“三十七年了。”老康说

⑾“三十七年啊!”老朱说。

⑿老朱又笑了,“大家都没忘啊。”老康顿了一下又说道“我总是不愿正视他的离去,你也要走了,我就想想过去吧,当年,咱们仨刚来,我至今还记得这镇上的人的好。”

⒀老朱点了点头,“这里的人淳朴,风景也好,当时魏大叔让咱们来守山,咱们还不愿意,这里真是好地方……,呵呵……”

⒁老康喝了口酒接过老朱的话,“大叔带着咱仨,走遍了山,这里的好东西真多,蘑菇,木耳,以前那见过这么大的,野果也好多,山丁,山杏,榛子,吃也吃不完。”老康看着锅中的菜,唏嘘不已。

⒂面向老朱:“你真的舍得?”老朱不说话,只是喝了杯中的酒,“都走了,走了好啊。”老康似乎是哭了。

⒃第二天清晨,老康爬上了山,看着老朱走的方向,不一会一个老人走了出来,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老朱确实走了,走的时候,向着山顶挥手,像是知道老康在这里,或许他在向大山告别。

蓝天,白云,清脆的树林。一个月过去了,老康的房前多了两个年轻的人。

⒅“老康叔,老康叔——”

⒆老康闻声而出,那日没白尽的头发,已经全白了。“你们是……”老康显然是不认识他们的。“老康叔,我叫朱明泽,你大概听过我的名字,父亲回去后,不到半月就去世了,他得了癌症,他告诉我,这里还有山,还有树,让我来帮您。”明泽的眼红了,转过头,看着山,又是那么坚定。

⒇“老康叔,我叫陈遗志,父亲为了救火牺牲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母亲给我起名遗志,告诉我长大后,帮父亲看着这山。”遗志也看着这山,他的父亲就埋在这里。老康看着两个青年,笑着哭了……

3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巍(_________) ②峥(_________)(_________) ④唏(_________)

37.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①三人在魏大叔的带领下守护山林。

②在一场山林火灾中,陈遗志的父亲殉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第(15)和(20)段中两次写到老康 “哭了”, 但原因不同,第一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结合语境,赏析文章第(16)段中画线句子。

今天老朱走得很直,像松树一样挺拔,像山杨一样沉稳。

40.第17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36. ①巍é)②峥róng)③子(zhēn)④唏

37. ③老朱因为身体原因离开山林④两个年轻人继承父亲遗愿来守护山林

38. (1)第一次:为朋友离开而悲伤(2)第二次:为守山后继有人而欣慰

39.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老朱”比作“松树”“杨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走路的姿势。“挺拔”“沉稳”与前文“弓着腰”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他完成守护大山使命的自豪与从容。

40.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了山中景色的特点,渲染出清新美好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青年的出现做了铺垫。

【解析】

36.字音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嵘”“嘘”等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37.把握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感知文章的起点。对故事情节的概括,是近几年中考小说阅读的热门考题之一。学生能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避免的是前后相互交错,力求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38.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过程,能做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相一致,学生表述合理即可。为老朱的离去而伤心;不舍因守山后继有人而高兴,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39.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朱离开工作岗位时自信、坚定的形象,表明他对自己守护山林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40.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的景物描写在内容上,表现出了山林的美丽,暗示人物欢愉的心情。在结构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两个年轻人的出现作铺垫。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寒寒率率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⑪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⑫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⑬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⑭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⑮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⑯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⑰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⑱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⑲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⑳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㉑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41.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3.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⑲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44.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答案】

41.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42. 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43. 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44. “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解析】

41.段落的作用通常包括结构和内容两部分:结构作用一般有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首尾呼应、点题等;内容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中心、便于抒发某种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等。从内容上来看,第①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了我的心理感受;从结构上来看,本段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同时与末段“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4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法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情感及心理活动。画线句子运用了“提”“牵”“踏”“摸”等一系列动词,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瘦弱的母亲”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画线句子突出了母亲的艰辛以及对孩子的关爱。

43.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从“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可以看出,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触动了“我”,围绕着这一内容来阐述即可。

44.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母亲捞起的不仅仅是水中的月亮,也是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结合文末“我”的转变,还可理解为“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胡记面馆

马苏玥

①胡记面馆,是小城东头最有名的面馆,胡家世代经营着小城老街偏东头的面馆子,靠着祖上流传下来的古法做面发家,子孙代代相传。用古法精心配制出来的面细润筋道、清新爽口,吃过的人没有不夸赞的。

②老街人看到这代胡记的掌勺兼老板老胡都笑嘻嘻地打招呼:“老胡,多做一碗吧,馋面喽。”老胡也笑:“三六九,年年有,祖宗的老规矩俺可不敢改了!饿饿吧,明天再来。”

③胡记面做起来可不容易!年里下麦子的时候,挑熟好的麦捆回家,人推着石磨细细地磨,这样面粉老到细腻。面是在头天晚上和的,先把面用水一裹,搓成块块,再加碱醒面,碱要讲纯度,不能太杂。面要醒到苦里发甜,味不对就弃面重醒,醒好的面用湿布包着放一晚,第二天拉的时候,面就筋道,任人拉扭。这一步步说着简单,做起来复杂麻烦,可胡家人从来不嫌麻烦,因为,少或改了步骤,面就不如之前鲜嫩了。

④老胡有个独子——胡良,娃娃脑子灵光,什么东西都一学即会,老胡很早就让儿子学手艺。

⑤胡良学着老爹磨面、和面、拉面。揪起一拳头大的面,搓成匀粗的长条,再压平扁,用快力划上几条长口,一手抓起一头面,用大臂的匀力扯面,双臂翼张于胸,“啪”的一声合起面上下一抖,再拉。统共拉八次。完后用手托着面条,快速削去面头,左右一甩,把身子一仰,手里的面顺着就到了灶上的沸水里。然后伸双长筷,搅几下捞到一边盛高汤的瓷碗里。做好的面乍一瞧,就像是条条羊脂玉浸在汤里。胡良的手艺比他爹还要强一分。

⑥胡家面做起来又费时又费力,祖上说,烹小鲜如治大国,一日卖两顿,一顿36碗上等面,就保得胡记不衰。胡家祖宗规定的数量不光是为了讨个吉利,也是经过实践得来的,一个人不急不忙,一天顶好才能做出72碗上等面来。胡记面全在磨、和、拉三字里,一步也少不得,缺不得,减不得啊!

⑦祖宗的规矩,老胡从没坏过。一天72碗上等面,不多不少。

⑧这天晚上,胡良正和面,皱眉跟老胡说:“爸,咱家一天多做几碗,用厂里出的面粉,雇个人和面,改改老法子,就快了。我试过,那面模样一点儿不差,味道也不差太多。”

⑨“什么混话,那样的面还叫胡记吗?”老胡一听,气得拍了下桌子,“胡记面贵在每根都包含着厨子的心血,是花过心思的,这些可全藏在一步步流程规矩中,老祖宗的法子不能改啊!”

⑩“什么年代了,有胡氏这块招牌,老法子稍变有什么嘛!”胡良不服气。

⑪“这哪是变法子,这是砸牌子,招牌砸了,往后拿什么做生意?”

⑫胡良没听,在城中央偏东的地方开了家分店。

⑬往后老街人从城里回来,看着老胡:“小胡开了家分店哩,生意红红火火,一天卖几百碗,儿子赶上老子喽。”

⑭老胡不再笑了,只是愤愤抚手,频频叹气。

⑮有个城里谋生计的老街人有回点了碗胡记分店面,才吃了一口,就搁筷了,咂咂嘴:“不比老街的胡记呦,少了点儿筋道味儿。”周围正大快朵颐的食客皆惊奇。

⑯有好面的食客闻讯赶往老街。

⑰老街这边,胡良一走,店就留了老胡一人,老胡依然按规矩,一天72碗上等精面,不多不少。食客大呼:“极妙!”陶然于老街胡记。渐渐消息传开,胡良的生意淡了。大凡吃了城中胡记的,都来了老街,而吃了老街的,却再没回到城中胡记。胡良开始入不敷出了。

⑱胡良回了老街。

⑲老胡看见儿子,也不说话,只管做面。胡良吃了口老胡的面,想了想城中面馆的面,矮了头。

⑳胡良又开始做面了,一天72碗,跟他爹一样。胡记名声越传越远,一碗面是别家三四倍价钱,但小面馆生意仍然红火,有本地、外地,甚至还有别国的人。老街东头,胡记门外经常排长龙队。

(21)那年老胡病了,胡良在跟前,老胡说:“别说爸迂腐,不懂变通,爸咋不知道赚钱?爸守的不是老规矩,不是这胡记招牌,而是这面的品质味道。做生意不用好货,待时间久了,谁买你的账?要想做好生意,就得本本分分,不搞噱头。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胡良泪汪汪地听。

(22)“再去给老子做碗面吧!”

(23)胡良端着面回来,老胡捧在手里,对着光瞧了瞧,面条细若发丝,色泽细亮,挑起一筷子,吸上一口,面质轻柔,鲜香可口。老胡眯着眼,长嘘口气,“就是这个样。”随即倒在了一边,手中那碗却端端正正,滴汤不洒。

45.文章围绕“面馆”还写了哪些事情?请你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儿子另立招牌,更改规矩,抢走生意。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赏析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7.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48.联系文章相关内容,说说老胡是个怎样的人。

49.小说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分析。

【答案】

45. (1)胡记面馆遵循祖宗规矩,生意红火。(3)儿子生意惨败,吸取教训,回心转意。

46. 示例:(1)运用了动作描写,使用“揪”“搓”“压”“划”等一系列动词,详写拉面过程,表现了胡良手艺高超,做面工艺精细。或:(2)多用短句,简洁明快,表现了胡良动作干净利落,手艺精湛。

47. 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对胡记面馆工艺精细的描写;突出了老胡坚守规矩的形象特点;为后文写老胡反对破坏规矩做铺垫。

48. 从“老胡每天只做72碗精细面,不肯改变老祖宗的法子”可看出老胡是一个坚持诚信经营,坚持传统技艺,有职业操守的人。

49. 示例:(1)胡良开分店前期生意红火,后来入不敷出,回归传统后生意仍然红火,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也凸显了主题。或:(2)胡良破坏规矩经营失败,老胡坚守优良传统生意兴隆,两个人物形成对比,暗示了主题。

【解析】

45.情节概括题。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介绍胡记面馆的特色,且遵循祖宗规矩,生意红火。第二部分(411),写胡良央求父亲每天多做些面,能挣更多的钱,遭到老胡的拒绝;第三部分(1220),写胡良不听父亲的劝告在外另开分店,但终究被人品出了味道的不同,生意以失败告终,又回到老胡的身边;第四部分(2123),写老胡在临终前对胡良在生意上的满意和嘱托。根据以上对情节的分析作答即可。

4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可以从人物动作描写来分析。句子主要描写了胡记面制作的过程,从一连串的动作可以看出,面的制作复杂,侧面表现老胡商业观念的纯正。也正因此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

47.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这段表现了胡记面馆的数量有限,老胡对祖宗的规矩的遵守;从结构上看,承接上文表现胡记面馆口碑好;引出下文胡良不遵守祖辈规矩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注意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也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48.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老胡每天只做72碗精细面,不肯改变老祖宗的法子”的情节,从“做面和做人、做事一样,得守好底线,脚踏实地,才能摘到星星揽到月亮”的语言描写,即可看出老胡是一个坚持诚信经营,坚持传统技艺,有职业操守的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49.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对比手法: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文中的对比有:老胡对祖训的遵守与胡良对祖训的弃之不顾;食客对老胡与胡良面的夸赞;胡良在开分店前后的态度等,表现出做生意要厚道,要以真实的手艺来博得顾客的赞誉。一定要答出对比对主题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父母的那场“表演”

①那一年,我十六岁,面临着人生第一次真正的抉择。

②少年的我,有点儿小聪明,但更多的是叛逆,脑袋里满是兄弟义气,整天戳东捣西,和一帮不学习的小子厮混在一起。自然,初中三年是没有认真读过书的,但凭着那点儿小聪明,成绩在那个乡下中学倒也不是最差的。中考结束后,我的成绩可以上个普通高中,但离重点高中的门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填志愿的前一天晚上,爸妈让我交个底,要么就不上高中了,学个汽车修理啥的也可以混口饭吃;要么就好好上学,砸锅卖铁也要上个重点高中,以后考个大学,才能有个好出路。虽然懵懂,但对美好的向往还是让我选择了第二条路。

③第二条路的选定,随之而来的就是择校费的难题,鉴于我当时的成绩,得额外缴纳1200元才能进重点高中,说实话,这对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个天文数字,为了这个,父母整天愁眉苦脸,我更是惴惴不安。很快,开学的时间到了,别的学生都已经去报名了,但我却还待在家里,看着父母频繁地出门借钱和每次回来锁得更紧的眉头,对过往的悔意不断地在心里萌生发酵膨胀,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第一次对人生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思考。然而,就在我萌生退意,准备放弃继续上学的念头的那个晚上,父母却跟我说学费终于凑齐了。

④永远忘不了那个场景:在通往学校的乡村公路上,父亲骑着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后座左边挂个木箱,右边挂着半袋大米,在偶尔路过的汽车掀起的飞扬的尘土中,半蹲半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我,看着父亲略显佝偻和苍老的背影,泪水伴着自行车的颠簸不断地溢出眼眶,又在初秋的风中化为坚强和成长。陪我办完入学手续,父亲要回去了,在父亲复杂的眼神中,我知道父亲有很多话想说,但父亲却什么也没有说,只留下一句“你也大了,要照顾好自己”。看着渐行渐远的父亲,破旧自行车叮叮当当远去的声响,化作我心中莫名的念想。

⑤坐在陌生的教室里,看着陌生的同学和老师,面对全班倒数第一全年级倒数第二的入学成绩排名,无力、无助、无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知道,除非我拼了,否则我就完了。于是,曾经不爱学习的我启动了朝五晚十二的疯狂模式,底子浅薄的我紧抓着死记硬背的救命稻草,在教室不引人注意的最后一个座位上,像执着于某个禅念的老僧,期望在枯坐中完成自我救赎。天道酬勤终不欺我,高一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的成绩已经能够挤进班级前二十了,基于我的进步与经济困难的考量,班主任还帮我申请到一份贫困生补助。

⑥从来都没有那么渴望见到父母,当我风尘仆仆赶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顾不上其他,急不可耐的我立即向父母报告了成绩,看着昏暗的灯光下那两张绽满惊喜的脸庞,我迅速被幸福包围,热情更被点燃,赶紧地又将贫困生补助的事情托出,本以为父母会更加开心,却不想父母的惊喜迅速黯淡下去,让我愣在当场。看着我不解的表情,父亲眉头紧皱,道了句:“儿呀,补助只能说明你爸妈没本事呀!”那一刻,我才明白,对施舍的坦然接受,竟是一种触及灵魂的伤害。那一夜,我想了很多,原来,真正的立是自立,真正的强是自强,而这一切需要我更加疯狂地去努力。

⑦时间就似以手掬水,再怎么并紧手指也不能阻挡它的流逝,我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疯魔般地去做该做的事情。平时,我在学习中狂执,并且不停地放着我肯定能考上大学的狠话,因为我知道,只有把自己逼入绝境,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假期,我在工地上拼命,因为6元一天的工资可以解决自己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我不想因为我,让父母更加沉重。伴随着双手逐渐布满茧子、身体变得黝黑健壮,我的学习也是福至心灵,成绩稳步提高,直到走出高考考场的那一刹那,我终于可以深深地舒口气了。

⑧当意料之中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手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没有太多的激动,反而更多的是一种释然,还掺杂着一丝惴惴不安,因为通知书上明确写着每年的学费2400元。看着父母捧着录取通知书欣喜若狂,我真的很开心,但我还是提出明天就去工地打工的计划。父亲看看母亲,再看看我,哈哈笑道:“不去了,这三年可把我憋坏了,儿子,你真以为我和你妈就那么没用,连你的学费都挣不来?以前那样,还不是怕你跟初中一样,整天昏头昏脑不知所为。”一时间,我愣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委屈也好,感动也罢,都随着眼泪肆无忌惮地喷涌而出。“我儿子终于长大了。”父亲搂着我,口中喃喃道。

⑨如今,父亲早已远行,母亲亦银丝满头,每于寂静处想起高中那段生活,心中总是酸酸的,暖暖的。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七期)

50.面对人生的第一场抉择,“我”的心态历经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懵懂→(____)(____)(____)(____)

51.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2.赏析下面的句子,说说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在偶尔路过的汽车掀起的飞扬的尘土中,半蹲半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我,看着父亲略显佝偻和苍老的背影,泪水伴着自行车的颠簸不断地溢出眼眶,又在初秋的风中化为坚强和成长。

53.文章结尾终于让人恍然大悟,请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题目《父母的那场“表演”》的含义。

54.文中的“我”和“父亲”,你更欣赏谁?结合文章赏析其人物形象。

【答案】

50. 懵懂不安懊悔(退意)感动

51. 示例:第6段中“父亲眉头紧皱,道了句:‘儿呀,补助只能说明爸妈没本事呀!’”为第8段中父亲点明家中的实际经济情况埋下伏笔。作用:交代了父亲拒绝接受补助的原因,使故事情节更加严谨,同时也突出了父亲为了使“我”成长起来而假装家庭经济困难的良苦用心。

52. 这段话运用了环境描写、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了父亲送“我”去读书的场景。既突出了父亲为了让“我”读重点高中所付出的艰辛,也体现了为“我”内心的改变——由懵懂变得成熟、坚强,为下文写我的努力和改变埋下伏笔。

53. 为了激励我痛改前非,努力求学的决心和毅力,父母亲在我面前假装家里经济困难拮据,频繁出门向亲友借钱以筹措我的高额学费。

54. 示例一:更欣赏“我”这个人物形象。因为在看到家人的辛苦付出后,“我”能够幡然醒悟,在学校努力学习,假期靠自己的努力减轻家人的负担,并最终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示例二:更欣赏“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因为为了儿子的选择,他能够在经济窘迫的情况下借钱让孩子去读书,并且为了激励孩子,能够巧使妙计,假装困难,他是一个有爱心并且睿智的父亲形象。

【解析】

50.考查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梳理提取。此类试题一般依据文章的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能在文中找到原词可以提取。填志愿的前一天晚上,爸妈让我选择前途,“我”懵懂;进重点高中得额外缴纳1200元才能,“我”惴惴不安;看着父母频繁地出门借钱和每次回来锁得更紧的眉头,“我”萌生退意;父母的话,让“我”感动的眼泪肆无忌惮地喷涌而出。

51.考查对文章埋伏笔的理解。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如,第一段“初中三年是没有认真读过书的,但凭着那点儿小聪明,成绩在那个乡下中学倒也不是最差的。”与第五段“于是,曾经不爱学习的我启动了朝五晚十二的疯狂模式,底子浅薄的我紧抓着死记硬背的救命稻草。”写出“我”以前没有用功学习,但是还是有聪明劲的,为下文考上大学做铺垫。

52.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要找到赏析点,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人物描写或者是环境衬托等。此句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在偶尔路过的汽车掀起的飞扬的尘土中”是环境描写,突出上学路上的艰辛与不易;“父亲略显佝偻和苍老的背影”父亲的外貌描写(肖像描写),表现父亲的年老沧桑;“泪水伴着自行车的颠簸不断地溢出眼眶”是“我”的心理描写,表现“我”内心的愧疚与感动,为下文写我的努力和改变埋下伏笔。

53.考查对题目中关键词的理解。题目“父母的那场‘表演’”的“表演”是指父母在有点聪明,但又叛逆的儿子面前所演的一场戏——看着父母频繁地出门借钱和每次回来锁得更紧的眉头,为的是让儿子改变,崛起,而煞费苦心。

54.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赏析哪一个人物都可以。父亲的优点在于教育方法得当。黑罐的优点在于知错能改。

阅读《放学》一文,回答后面小题

放学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1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⑩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⑩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55.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安安在路上做了哪些事情?请按提示补充出来。

事件:爬短墙——__________——观蚂蚁——__________——望松鼠

56.第①-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塾?

57.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58.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59.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案】

55. 逗狼狗捡木条

56. (1)“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2)“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

57. “词语运用”示例:第⑧段“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摸”等词语传神地刻画出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异常兴奋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 “细节描写”示例:第⑨段中“地面上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限苍蝇拖走”一句,运用细节描写,侧面写出了孩子们观察的细致专注,表现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58. ①记录事件的进程,推动情节发展。②时间精确到分,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③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写出两点即可)

59. 示例一:我赞同主旨是表现母爱。安安放学回家晚了,妈妈很焦急,为他的安全担心。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却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示例二:我赞同主旨是表现童真重趣。文章用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等活动,表现了儿童好奇、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充满童真童趣。

【解析】

5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注意表述的句子简洁。根据提示,完善情节即可。安安在放学回来的十五分路程上,花费了一个多小时时间,引来了妈妈的疑问与不安.为了弄清真相,妈妈进行了一次跟踪,才发现一路上安安和另三个小伙伴,一会爬跳短墙,一会逗儿狼狗,一会观察蚂蚁,一会又去工地搜索宝藏,捡到木条,到了家门口,还要和松鼠对视一会,安安就这样将十五分的路程走了一个小进零五分。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3c972b315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f8.html

《初中现代文阅读小说100篇训练(带答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