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资料

发布时间:2010-06-08 09:08:4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泥鳅简介

泥鳅

概述

泥鳅,体细长,前段略呈圆筒形。后部侧扁,腹部圆,头小。口小、下位,马蹄形。眼小,无眼下刺。须5对。鳞极其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体背部及两侧灰黑色,全体有许多小的黑斑点,头部和各鳍上亦有许多黑色斑点,背鳍和尾鳍膜上的斑点排列成行,尾柄基部有一明显的黑斑。其他各鳍灰白色。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朝鲜、俄罗斯及印度等地。可入药。

基本信息

  英文名:Oriental weatherfish

  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

外形特征

体形


  泥鳅体较小而细长,前端呈亚圆筒形,腹部圆,后端侧扁。体高与体长之比为 1.7 8

  

头部


  泥鳅头部较尖,吻部向前突出,倾斜角度大,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口小,亚下位,呈马蹄形。唇软,有细皱纹和小突起。眼小,覆盖皮膜,上侧位视觉不发达。鳃裂止于胸鳍基部。


  泥鳅的须有5 对,其中吻端1对,上颔1 对,口角1 对,下唇2 对。口须最长可伸至或略超过眼后缘;但也有个别的较短,仅长达盖骨。泥鳅的这5 对须,对触觉和味觉极敏锐。

  


  泥鳅头部无鳞,体表鳞极细小,圆形,埋于皮下。侧线鳞125 150枚。

  

体表


  泥鳅的体表黏液丰富。体背及体侧2 /3以上部位呈灰黑色,布有黑色斑点,体侧下半部灰白色或浅黄色。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泥鳅体色略有不同。

  


  泥鳅背鳍无硬刺,不分支鳍条为3 根,分支鳍条为8根,共11根。背鳍与腹鳍相对,但起点在腹鳍之前,约在前鳃盖骨的后缘和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距腹鳍较远。腹鳍短小,起点位于背鳍基部中后方,腹鳍不达臀鳍。尾鳍呈圆形。胸鳍、腹鳍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和背鳍具有黑色小斑点,尾鳍基部上方有显著的黑色斑点。

分布范围

  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群体数量大,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生活习性

  泥鳅属底层鱼类,常见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生活水温10-30最适水温为25-27,故应属温水鱼类。当水温升高时30时,泥鳅即潜入泥中度夏。冬季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即钻入泥中20-30cm深处越冬。对低氧环境适应性强。除了鳃呼吸外,还可以进行皮肤呼吸和肠呼吸。视觉很弱,但触觉及味觉极为灵敏。杂食性,幼鱼阶段摄食动物性饵料,以浮游动物、摇蚊幼虫、丝蚯蚓等为食。长大后,饵料范围扩大,除可食多种昆虫外,也可摄食丝状藻类、植物根、茎、叶及腐殖质等。成鳅则以摄食植物食物为主。一般多为夜间摄食。水温10以下,30以上即停止摄食。

生长繁殖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 月上旬开始繁殖,5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 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30 ,最适水温为2228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 5 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 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 1 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 厘米,怀卵量约2 000 粒左右,10 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100 00粒,体长12 厘米的怀卵量12000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 18000粒,体长20 厘米怀卵量为 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 6.5 万粒。卵圆形,卵径 0.8 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1.5 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 %一60 %。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11厘米时,精巢内的精子约有亿个。

  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 ,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养殖方法简介

池塘养殖

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池塘应排灌方便,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放养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其方法和用量与鱼苗池相同。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有条件的话,可在池中央和排水口附近设置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泥鳅苗入池前,也应施肥以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 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和无机肥料,以培肥水质。

  另外,每日还要投喂一定数量的人工饵料。投喂的饵料种类有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投喂量可根据不同季节而不同。56月为鳅体重4%一5%;7—8月为8%一10%;9—10月为5%一6%。池塘内要搭设饵料台,饵料要投到食台上,每池可根据大小设3—4个饵料台。投饵前应检查吃食情况,如发现未吃完,应减少其投量。一般以投饵后2—4小时吃完为度,还要每隔35天清洗一次饵料台,以防疾病发生。池塘要经常注入新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池水宜保持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池塘混养

即和其它鱼类混养。如和鲢鱼鳙鱼鲤鱼草鱼鳊鱼等混养。该种养殖方式其选塘、清塘,消毒、放养等和池塘养殖相同。混养的优点是:不需专门给泥鳅投喂较多饵料,只需给其它鱼类投饵。而鱼类吃不完的饵料和排出的粪便即为泥鳅的食物来源。故这种养殖方式效益高,水面利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

  

稻田养殖

我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1.稻田选择

  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

  2.放养与管理

  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

  

坑塘养殖

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坑塘养鳅,每千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其管理方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点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庭院养殖

养泥鳅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而且经济效益高,省工又省时,是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一、建苗池:在庭院内向阳避风的地方建起长10米、宽5米、深90厘米的水泥池,池底铺20厘米软泥,并用生石灰消毒。一周后再放25公斤发酵过的人畜肥作基肥加水深至40—50厘米。二、饲养:从市场上购买或在农村小河沟、池塘、水库挖出泥鳅。应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每尾5—6克的泥鳅作种苗,每平方米放养45—50尾,每天按鱼的体重投入5—6%的麸皮、豆饼、米糠、幼嫩植物茎叶、腐殖质等食料。5—9月份,水温升到20—28度时,泥鳅吃食最旺。这时要经常保持水肥饵足,促其生长,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三、调节好池水:当夏季水温超过30度时,泥鳅摄食量减少,钻入泥中避暑。因此,5—9月份池水深度应保持在60—70厘米。平时要注意观察,如果池水呈现茶褐色或泥鳅时时窜出水面即是缺氧,要及时冲灌新水。当水温胝于5度时,泥鳅会钻入泥中冬眠,这时宜施些基肥保温越冬,并用漂白粉进行全池消毒,以防鱼病发生。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鳅苗饲养100—120天,即可出售,每池泥鳅可获得1500—2000元左右。

化学成份

  泥鳅肌肉含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每100g肉中含水83g,蛋白质9.6g,脂肪3.7g,碳水化合物2.5g,灰分1.2g,钙28mg,磷72mg,铁0.9mg。脂肪含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和十八碳三烯酸(calendic acid)。组织含胺(spermine),亚精胺(spermindin),腐胺(putrescine)和尸胺(cadaverine)。烘干泥鳅表皮含γ-丁内酯(γ-butyrolactone)。

  泥鳅含多种酶:蛋白酶(protease),表型-6-磷酸葡萄糖酸脱氧酶(phenotype of 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hosphoglucomutase),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还含胞嘧啶(cytosine),黄嘌呤(xanthine),腺嘌呤(adenine),鸟嘌呤核糖甙(guanosine),鸟嘌呤(guanine),嘧啶(pyrimidine),嘌噙碱(purine bases),核苷(nucleoside),核3苷酸(nucleotide),腺苷酸(adenylic acid),鸟苷酸(guanylic acid),尿嘧啶核苷酸(uridylic aicd),脱氧鸟苷酸(deoxyguanylic acid)。此外,还含F-型前列腺素(F-type prostaglandins),肌肉蛋白(muscle proteins),4-246-三氯苯氧基)-N-乙酰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acetanilide]4-246-三氯苯氧基)甲酰苯胺[4,(246-trichlorophenoxyformanilide],维生素(vitaminAB1B2,和烟酸(nicotinic acid)。

药用价值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脾;肝;肾经

  

功能主治


  补益脾肾;利水;解毒。主脾虚泻痢;热病口渴;消渴;小儿盗汗水肿;小便不利;阳事不举;病毒性肝炎;痔疮;疔疮;皮肤瘙痒。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50g;或烧存性,入丸、散,每次6-10g。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生品捣敷。

  

各家论述


  1.《滇南本草》:煮食治疮癣,通血脉而大补阴分。

  2.《医学入门》:补中,止泄。

  3.《纲目》:暖中益气,醒酒,解消渴。

  4.《随息居饮食谱》:杀虫。

5.《四川中药志》:利小便。治皮肤瘙痒,疥疮发痒。

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一)人工繁殖

1.亲鳅来源

亲鳅最好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选择,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3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

2.亲鳅放养

4月初,将亲鳅依雌雄11.211.5比例分养于面积为80120平方米,水深为7080cm的亲鱼培育池塘中,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kg。亲鱼放养前要进行清塘消毒,加固池埂,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消毒5分钟左右。

3.亲鳅培育

亲鳅放入池塘后,要适时投喂饲料蛋白不低于35%的全价配合饲料,适量搭配动物碎肉,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投饵量一般占鱼重量的5%8%。产前日投两次,每日上午78时和傍晚各一次,其中上午投30%,下午投70%。产后每日傍晚投饵一次。培育期间每710天注新水10cm,每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浆,每立方米水体为1520g

4.人工催产

1)催产亲鱼选择。待水温达22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2)催产药物及使用方法。催产剂种类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单独使用剂量为:HCG5IU/g10IU/gLHRHA20.01μg/g0.02μg/g;混合使用剂量为DOM0.003mg/g0.005mg/gLHRHA20.005μg/g。雄鱼减半。注射方法则采用一次注射,催产剂用0.9%生理盐水稀释,现配现用,药液量按每尾0.2mL配制。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针与鱼体成45度角,进针深度0.3cm0.4cm,注射后将亲鱼放入网箱中。

5.产卵设施的准备

产卵用40目筛网制做产卵箱,规格根据生产规模而定。箱底平铺棕榈皮鱼巢。将已催产的亲鱼按雌雄11.211.5放入箱中。产卵时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一般催产效应时间在1113小时,产卵可持续78小时。

6.孵化

可利用孵化缸、环道、网箱等工具孵化。0.4立方米水体的孵化缸可放卵粒60100万粒,环道每立方水体可放卵80100万粒,网箱充气每立方水体可放卵20万粒左右。孵化时最适宜水温是2028,破膜时间在3035小时。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经常刷洗过滤筛网,防止跑苗。根据鱼苗发育情况调整水流和充气量,在破膜的第三天可取出鱼巢,投喂饵料,如轮虫、蛋黄等,投喂三天后即可转入仔鱼培育阶段。

(二)苗种培育

用于苗种培育的池塘面积以30100平方米水深以4060cm为宜。池埂、池底夯实,池底平整,最好铺垫1520cm的淤泥。进排水设拦鱼密网,池中投放占总面积1/4的浮萍。放苗前按常规清塘消毒,注水5060cm,每平方米施有机肥0.30.5kg,隔12天搅动池底一次,710天轮虫达高峰时投放鱼苗,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放养时水温差不超过2

在培育过程中少量勤注新水,追施发酵的鸡粪汁,培养天然饵料生物。池中出现大型枝角类,用0.3g/立方米~0.5g/立方米敌百虫杀灭,若天然饵料不足,可增投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饲料。当鱼苗长至2.53cm时即可分塘稀养或销售。

养殖方法及技术

泥鳅为底栖鱼类,喜栖息于泥沙底的浅水体,白天常钻入泥土中,夜出活动觅食。泥鳅除用鳃呼吸外,肠和皮肤也有呼吸作用,当水中缺氧时,游到水面吞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故能适应底层静水体的缺氧环境。如果水干涸则钻入淤泥中,靠湿润的环境行肠道呼吸,可长期维持生命。因此,泥鳅可高密度饲养,并易于运输。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体长5厘米以内的幼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体长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常摄食昆虫及其幼体、摇蚊幼虫、丝蚯蚓、小型甲壳类、以及藻类、植物碎屑等。人工饲养,鱼苗阶段可投喂蛋黄和其他粉状饲料,也可投喂昆虫、水蚤、丝蚯蚓等。鱼种阶段可投喂米糠、麸饼类、蚕蛹粉等,也可以施肥培育浮游生物作鱼苗鱼种饲料。成鱼阶段用米糠、蚕蛹粉、麸饼粉等与猪粪或腐植质土混合制成颗粒饲料或团状饲料投喂。日投饲量,鱼种阶段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开始时每天傍晚喂一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一次。  
泥鳅生长适温范围为1530,最适2527,此时生长最快。当水温下降到15以下或上升到30以上,食欲减迟,生长缓慢。当水温下降至6以下或上升到34以上,钻入泥中,呈不食不动的休眠状态。人工养殖,可在池边搭设阴棚,或在池角种植莲藕、茭白等挺水植物,以供泥鳅在高温时避暑。  
     人工养殖泥鳅,可建设专门的水泥池或挖小土池,也可以利用浅水的小池塘或水田改建。养殖场地除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环境清静外,还要求土质要好,以粘土带腐植质土最为理想。要求蓄水深50厘米左右,每平方米可放养5厘米的泥鳅鱼种约100尾,经过34月便可达到体重1020的上市规格。

泥鳅成鱼养殖是将越冬后的鱼种,从体长56厘米,养到体重10克以上的商品鱼。养泥鳅可采用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等几种方法。

一、 池塘养殖 

成鱼塘以面积1··0亩、水深5060厘米为宜。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100平方米水面施放有机肥50公斤,用以培养浮游生物。
     鱼种放养量按每平方米放养56厘米的鱼种4050尾,并混养少量鳙鱼以控制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放种后次日即开始投饵,日投饵量为鱼总体重的5%。饲料包括米糠、豆饼、蚕蛹粉、花生麸以及颗粒饲料等,每天投饵两次。以后随着鱼的生长,要适当加深池水。夏季高温时,可在池边搭设遮阳棚。当泥鳅频繁地出现在水面营肠呼吸时,说明水中缺氧,要适当减少施肥量,并加注清水,最好设置增氧机。到年底,当泥鳅长到每尾体重10克以上时,即可捕捞出售。

1.池塘条件养殖泥鳅的池塘最好选择在水源足、地势高、温暖、通风、向阳的地方,土壤以中性或弱酸性的腐殖壤土为佳,因为在腐殖底质的池中成长的泥鳅体色黄、脂肪多,肉嫩肥,味鲜美。若是沙质底池中养殖的泥鳅,体色发黑、骨硬、味道往往欠佳。沙质土底质池塘养泥鳅,可在放养前大量投放粪肥改善底质来制造泥鳅良好的生长环境。泥鳅池的四周要用水泥或硬质塑胶板围造,也可用泥鳅不易钻的粘土筑墙,并在粘土中央镶木板并插入泥中15~30厘米,使泥鳅无法穿过。池堤高出水面30~40厘米,池质最好加设“T”形砖檐,防止泥鳅逃跑。进水口和排水口都要求两层网,内层网密,外层网稀,这样可以拦污防野杂鱼进入又可防止泥鳅顺、逆水逃跑。

  

2.清塘与肥水养殖泥鳅的旧池塘须用生石灰进行彻底的清塘,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干池后,在池塘均匀分布挖十来个小坑,先将石灰在小坑里溶化然后趁热泼洒全池。7天后再灌新水,灌注新水后就可以施基肥培育水质了,那时可在池边四角堆上猪粪或其他有机肥,每亩施150~210kg,施肥后3~5天池水转肥后便可放苗,这种池角堆肥的方式能使有机肥慢慢地溶解于池中水,补充浮游生物及微生物的消耗,实际使用反映效果很好。

  

3.放养及驯养规格选择在3厘米左右,无病无伤,健壮活泼的泥鳅种苗,亩放养量在2.7万-3.5万尾之间,放养苗种前最好用3%的食盐水浸泡10分钟左右。浸泡时如发现泥鳅乱窜的,多为受伤的种苗,放养时可剔除,防止下塘后鳅鱼生病交叉感染。利用天然鳅苗进行养殖的泥鳅必须经过驯养,其目的是使鳅鱼苗由分散摄食变为集中于食台摄食,由夜间摄食变为白天定时摄食,由吃天然饵料变为吃人工饵料。具体做法是在下池后第二天晚上8点开始少量投饵,分别固定投放在几个食台上,吃完后再投,以后每天逐步推迟2小时投喂并且逐渐减少食台个数。这样经过10天左右,鳅苗适应了池塘环境,便由夜间分散觅食转为白天在食台上集体摄食。

  

4.饲养管理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养殖过程中须一面肥水培育天然饵料,一面投放人工饲料。鳅苗下塘后要依据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追肥。人工饵料有小杂鱼,动物内脏,猪血粉,螺肉等动物性饵料及米糠、麸皮、豆饼、豆渣、谷物,蔬菜等植物性饵料。应注意的是投喂动物性饲料不可太多,否则会导致泥鳅吃食过多,消化不良而胀死。还应注意不可连续一星期投喂单一的高蛋白饲料,那样会导致泥鳅在池中群集引起呼吸次数剧增,使吸入的空气无法畅通地排出体外,浮出水面力竭而死。饵料应动植物饲料搭配投喂,投饲量以1~2小时内将饲料吃完为准,同时投饵必须按照四定的原则进行。  养泥鳅的水要求浓、爽、活。泥鳅需要黄绿色,含有丰富天然饵料的肥水,水的透明度20~30厘米,一般情况下每周换1~2次水。天气闷热时要及时注水,注入新水时,不可在池堤上留下“水迹”,否则泥鳅会沿此“水迹”逃跑。在晴天,养殖池外壁很干燥,只要池壁高出水面20厘米,泥鳅就逃不出去。在恶劣的下雨天气要防逃,因为泥鳅会顺水迹逆上,由于泥鳅喜集群,因此很可能一夜逃光。因此日常管理必须经常巡池检查防逃设施,注意堵塞漏洞。此外还应经常打扫,清洗投饲台,及时捞除死泥鳅及水面飘浮的杂物。

  

5.泥鳅的捕捞笼捕法:可用鳝笼,笼内放入适量炒过的米糠,引诱泥鳅进入。一个池子可放几只须笼,每隔0.5~1小时拉上来一次,捕获率可达50~80%。须笼放在投饵场附近或荫蔽处捕获量较高。  盆捕法:将大塑料盆扎上一块布,布中央开一个与泥鳅身体粗细相当的孔,盆内放入炒熟的米糠。天黑时将盆子按入池底与淤泥持平,夜间泥鳅寻味而来,过孔入盒,诱惑量也相当高。

 

二、稻田养殖 

利用稻田养泥鳅,实行稻鱼共生,是池塘面积少的地区开展养鱼副业的好方法。当秋季水稻收割以后,田埂必须夯实加固。田中挖一个面积46平方米、深3050厘米的小水坑。放养前将稻田的水排干,晒田34天,每100平方米稻田放有机肥50公斤,再施米糠2025公斤作基肥,然后蓄水繁殖饵料生物。每100平方米放养56厘米的泥鳅苗5·5公斤,放苗后投放米糠、豆麸和蚕蛹粉,每34天投放1次。过1个月后再追加施肥50公斤。养到秋季,泥鳅每尾长到10克左右时,即可捕捞出售。收获应在割稻之前,把稻田水放干,稻田中的泥鳅便聚集在小水坑中,用抄网捕捞即可。钻入泥底的泥鳅,要小心地用小铁铲将其挖出。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要加强饲养管理,才能获得较高成活率和产量,特别是在当前高温多雨的季节。在暴风雨期间,塘基或田埂单薄处最容易逃鱼,因此,在放养前要将塘基或田埂加固夯实,在雨季要加强巡视,如发现有裂缝处要及时填补。在进排水口要加固栏栅,以防鱼逃逸。同时在暴雨过后,要及时排出内涝水。

三、 庭院养殖

泥鳅系淡水水域的温水性小杂鱼,生存水温15-30摄氏度,最佳水温24-27摄氏度。农家在庭院建池养殖泥鳅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简便易行的致富门路。  

建泥鳅池在房前屋后,庭院周围,选择水质良好,灌排方便,避风向阳的地方建泥鳅池。面积大小均可,50-150平方米最适宜,池深1以上。池底和四壁用石头、砖块或水泥板铺砌,并用水泥沙浆抹光。下游方距池底30厘米高处开排水口并安防逃设备,以免逃逸。  

投放准备池底铺一层厚20-30厘米富含腐殖质的菜园土或其他肥土,按一般鱼池常规消毒方法消毒杀菌。一周后注水20-30厘米深,然后按每平方米水面500的比例投施畜禽粪肥,再加水至60-80厘米深,5-7天后水色变成黄绿色,透明度为20厘米左右时可投放鳅种。  鳅种投放下池的鳅种(或鳅苗)要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游动活泼、大小均匀,规格不一致的应筛选后分池养殖。泥鳅种苗下池前,应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15分钟,以免染病,投放密度以每平方米水面500为宜,并且要一次投足,避免分批下池相互咬斗残杀。  

饲料投喂泥鳅系杂食性鱼类,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的比例以7:3为宜。生态养殖宜投喂蝇蛆、蚯蚓、螺蚌、小甲壳类、水生昆虫、动物内脏、畜禽血液、血粉等高蛋白又富含脂肪的优质饲料,适量搭配菜叶、米糠、豆渣和玉米粉等。实行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投喂制度,每日投喂2-3次。万一投饵过多采食不完,应及时清除残饵,以免污染水质。当水温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时,泥鳅停止摄食,则应停止投喂。  

水肥管理在泥鳅的摄食生长期,每隔7天左右每平方米水面泼洒人畜粪肥100左右,保持水体透明度20厘米。若透明度过小,应延缓施肥时间,反之则应提前。同时,还应注意及时换水。一般每7-10天排放一次老水,同时补充新水;或者根据水质情况酌情换水。总之,应始终保持水质的良好状态,避免因缺氧引起泥鳅浮头甚至“泛池”而造成损失。  产卵繁殖泥鳅的繁殖分自然繁殖和人工授精孵化两种方式。繁殖池面积一般20平方米以内,可吊挂受精卵50万粒,孵出鳅苗20万尾。繁殖池应先施适量基肥培肥水质。  

自然繁殖方法:选择2-3龄健康无病残的性成熟亲鳅作种,雌雄配比为3:1左右。要求雌鳅体长14-16厘米,体重20以上,腹大柔软,体表有光泽稍呈黄绿色的个体;雄鳅体长10-12厘米,体重12-15的个体。雌雄亲鳅的鉴别方法如下:雄鳅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粗细基本一致,尾尖而且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鳅头部椭圆,稍平。产卵前先将鱼巢用食盐水浸泡消毒,然后吊挂在水面下10厘米深处,上空用棚布、草帘或芦席等遮阴,并防鸟类等天敌为害。孵化时将水温调控在20-28摄氏度之间,8-15小时鳅苗即可出壳。刚孵出的鳅苗常侧卧池底,靠吸收卵黄囊的营养生长发育,此时可投喂熟蛋黄与面粉等混合饵料,既可作为驯食,又可培养稚鳅的自行摄食能力。  

疾病防治泥鳅的疾病以预防为主,关键是搞好消毒工作。坚持每天巡池清扫食场,15天左右用漂白粉液全池泼洒消毒杀菌。治病应尽量避免抗生素类药物,采用中草药最好,大蒜可防治泥鳅肠炎,菖蒲可治烂鳃病等,同时,也提高了泥鳅品质,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泥鳅捕捞泥鳅既是人们强身健体的营养滋补食品,又是特种水产养殖的高级饵料。用泥鳅喂养特种水产动物时最好将泥鳅与水产动物同池饲养,既减少投喂和捕捞的麻烦,又可随时补给特种动物的饲料。如龟、鳖池中混养泥鳅,让龟、鳖自行采食,可解决龟、鳖饲料总量的四分之一。  

单养的泥鳅一般采用诱捕办法:将炒熟的米糠或麸皮等香味饵料盛于鱼笼中诱捕;或用小眼目鱼网捕于进水口底,晚间注入清水,待泥鳅大量汇集于此时收网捕获。

庭院养殖泥鳅经济效益好,泥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属温水性鱼类,生活在15-30℃的环境中,最适宜温度为24-27℃。开展农家庭院养泥鳅,占地少、易养殖、投资小、收效大,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模式。一般利用水面100平方米~200平方米,可年产泥鳅200公斤~400公斤,收入可达800元~2000元,效益非常可观。现将饲养泥鳅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可分为五大步骤进行操作:

1、建池:选址建池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可靠、环境清洁、管理方便的地方建池。池的土质以壤土为好,不渗漏。建池可因地制宜,一般面积100平方米~200平方米,池深1,池水深约0.5,池底铺肥泥0.20.3,以供泥鳅钻潜休息,池壁用石砌或砖砌,并用水泥焊实抹面。鳅池还需建设专门的进出水口、铁丝网拦鳅栅等设施。拦鳅栅既防泥鳅外逃,又防野杂鱼进入鳅池。


  2、放种:按每平方米水面500-750计算投放鳅苗。鳅苗可到市场上购买或自己繁殖、捕捉,要选择体壮无伤、大小均匀的鳅苗投放,并按一雄三雌的比例搭配。(雌雄鉴别法:雄的头尖,胸鳍窄长,身体与尾端一样粗细,尾尖上翘,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雌的身体呈圆锥形,前身粗而尾端细,胸鳍宽而短,尾端圆平。)雌鳅的产卵力极强,一条雌鳅一般年产卵2-3次,产卵万粒左右。


  3、投食:合理投饵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养过程中,除应注意施肥培育天然饵料外,可适量投喂适口的螺蛳、蚯蚓、蚕蛹粉、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饵料,也可投喂适量适口的豆饼、麦麸、酒糟、豆渣、米糠和幼嫩植物的茎、叶、种子等植物性饵料。日投饵量约占泥鳅总体重的比例分别是:3月为1%4月~6月为4%7月~8月为10%9月~10月为4%。投饵要坚持四定:定位,池内搭饵台,把饵料投放在饵台上;定时,每天上午9时左右投饵;定质,饵料新鲜、卫生、适口、无腐烂发霉;定量,以投饵后2小时~3小时吃完为宜,若3小时后还有剩饵,泥鳅可能会被胀死或污染水质,均不利于泥鳅生长。每年的秋末冬初水温降至8℃时,泥鳅进入冬眠期,此期保持池水深度80厘米~90厘米,池四角投放适量猪、牛粪等有机肥,这样既可肥水又可发酵增温,有利于泥鳅安全越冬。


  4、施肥。在饲养过程中,可适当补充些有机肥,但施肥不能过多过频,并且要勤换水,一般10-15天换水一次。


   5、捕捉:先把池水放干,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确保池内有一定数量的鳅苗。


   注意事项:

泥鳅和黄鳝切莫混养,因为黄鳝要吞食泥鳅。

池的边缘一定要高出水面0.5左右,池的进出水口以铁丝网拦挡,以防泥鳅逃窜。初冬水温降到5-10℃时,泥鳅停止进食,入泥蛰居冬眠,待来年水温升高后再出穴活动。为了使池水保持适宜的温度,夏季除换水以外,还应在池上架设遮盖物,冬季架设塑料斜面温棚,增加池内温度。

泥鳅是产卵量高、繁殖能力强的鱼类,且具有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从产卵到长成150的商品鳅,仅需120天左右,所以要加强管理。没有条件建池的家庭,可以用缸、盆喂养。⑹"夏至"是投放鳅苗的最佳期,要抓住时机投放种苗,以其达到更佳效益

常见病及防治

泥鳅常见发生病害有:

1、白身红环病:病鱼鳍条呈白色,体表出现红色圆环,病原体尚未查清,可能为细菌所致。可用痢特灵混入饲料中内服,按每100公斤鱼体重用药1020克,连续投喂57天。

2、水霉病是冬季常见的疾病,可将病鱼用4%食盐溶液浸浴10分钟。在长途运输时,可用4ppm的食盐和4ppm浓度的小苏打混合溶液长期浸浴。

3、在泥鳅幼苗培育时,经常发生斜管虫病,可用0·5ppm的敌百虫溶液浸浴1015分钟。
     夏秋季节,放养密度高的池塘或稻田亦经常发生缺氧浮头现象。在午夜至清晨期间要加强巡视,鱼类缺氧浮头开始时,池塘或稻田要进行换水,将原有池水或稻田水大部份排走,再注入含氧量高的新鲜水补充。平时要注意清除敌害。泥鳅常见的敌害有:水獭、虎纹蛙、水蛇及各种野杂鱼(生鱼等)。在放养前,池塘或稻田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将各种敌害杀灭后才放养鳅苗。放种后,注、排水口要敷设滤网防止野杂鱼随水流钻入。池塘四周要用胶丝网或相应工具防止水蛇及水獭钻入。虎纹蛙在春夏间常产卵在池塘水面,其卵为浮性卵。每天早晨用网捞走蛙卵,以免孵出蝌蚪为害鳅苗。

在泥鳅的全部生长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病:

1、赤皮病:赤皮病又叫皮瘟、擦皮瘟。此病常发生于春末或夏初,大多是因泥鳅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过程中受伤,细菌侵入皮肤所引起的。鳅体表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
    治疗方法:
    1)每平方米水面用0.200.4g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也可用挂篓方法治疗;
    2)用20mg/L土霉毒溶液浸洗病鱼1520分钟,或按泥鳅体重0.04%的土霉毒拌入饲料连喂3天。
2、细菌性肠炎病:亦叫烂肠瘟、乌头瘟,表现为鱼行动迟缓、停止摄食,鳅体发乌变青,头部显得特别,腹部出现红斑,肠管充血发炎,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血和黄色粘液流出,重者发紫,很快死亡。
    治疗方法:
    1)每50kg泥鳅用磺胺咪5g,加抗坏血酸盐0.5g拌饲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
    2)每50kg泥鳅种用15g大蒜拌料投喂,26天后减半继续投喂。
    3、肤霉病:此病因放养密度大和饲料不足而造成相互咬伤所至。患病鱼表现为伤口感染霉菌,在体表形成白毛,病鳅食欲不振,最后消瘦死亡。防治方法:在泥鳅入池前用生石灰遍洒消毒,对已发病的可用0.4%的食盐水和小苏打合剂全池泼洒,或用医用碘酒或10g/L浓度的高锰酸钾涂沫伤口。
    4、感冒病:由于换水时,使用未经曝晒的井水、泉水,因水温过低,泥鳅一时不能适应而得病,造成死亡。因此用井水或泉水需经过太阳曝晒后再注入池内,切勿使温差过大。
    5、毛细线虫病:因毛细线虫侵入泥鳅肠道而引起,大量寄生虫充满肠道,造成泥鳅消瘦,并伴有水膨胀病,然后死亡。
    防治方法:泥鳅入池前,先用生石灰遍洒消毒。发病后,可按每50kg泥鳅用5g晶体敌百虫拌入1.5kg豆饼粉内,做成绿豆大小的药丸投喂。
    6、气泡病: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引起,主要危害鱼苗,症状是病鳅苗浮于水面无法下沉。
    防治方法:
    1)每亩水面可用46kg食盐全池泼洒;
    2)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3)发现鱼患此病可立即冲入清水和泥浆水进行治疗。
    7、腐鳍病: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防治方法:
    1)可用1mg/L漂白粉遍洒或0.1mg/L土霉素全池遍洒;
    2)用20mg/L土霉素溶液浸洗病鱼1520分钟。
    8、打印病:病灶部位浮肿、红色,呈椭圆形、圆形,患病处主要在尾柄两侧,像打上印章。防治方法:此病多在79月流行,对泥鳅危害较大。

防治方法:

可用漂白粉1g/立方米水体化水全池泼洒。

效益分析及提示

泥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并具有药用价值,是人们所喜爱的水产佳品。
  作为特种水产养殖的一个重要品种,泥鳅在最近几年的养殖热潮也持续升温,泥鳅养殖的范围不断地扩大,目前江苏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川重庆湖南浙江等地的泥鳅养殖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自从中国泥鳅网运营以来,通过合理的宣传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泥鳅养殖有兴趣。泥鳅养殖效益肯定是每一位泥鳅养殖户最关心的,我们网站特别邀请安徽阜阳市飞龙水产养殖场唐孝革先生作了一个泥鳅养殖效益分析。


  以养殖2亩水面的泥鳅,投苗2000斤为例。


 水面租金
  500//年(各地不同,请自己调节数据)。2亩泥鳅塘,水面租金成本1000元左右。


 种苗购买资金
  两亩水面,投放泥鳅苗2000斤,以10/斤计算,需20000元。
 饵料成本
  泥鳅全价饲料4000/吨左右。一般情况下泥鳅的肉料比为13(即3斤饲料出1斤泥鳅)。按2000斤苗出产5000斤泥鳅计算,泥鳅增重3000斤,需要投入饲料9000斤。饵料成本18000元左右。


 渔药、水电等其他开支
  2000元左右(保守估计,泥鳅如果患病的话,渔药投入会更大)


 养殖周期
  3-5个月


 养殖总成本41000元左右。各地的泥鳅苗和饲料价格有差异,所以养殖成本也有区别。
  (本预算未包括池塘建造和人员工资等费用,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计算)。


 产出
  养殖2亩水面的泥鳅,投苗2000斤,产出在5000斤左右(种苗的质量和规格,养殖技术,饲料的优劣,养殖周期的长短等因素均对出产量有影响)。冬季商品泥鳅的批发价格按保守价12/斤计算,5000斤泥鳅收入为60000元。


 利润
  60000-41000=19000元。


 分析
  泥鳅的养殖技术简单易学,容易掌握,病害少。销路基本不愁,只是随市场行情变化,价格有波动。风险较小,值得推广。养殖户可先小规模试养。


 泥鳅养殖重要提示
  国内泥鳅的规模化繁殖已取得成功。目前市场上有野生和人工2种泥鳅苗,均可用于规模化养殖。泥鳅苗的运输基本不存在“感冒”一说。所以在运输的时候可以在包装内加少量冰,保证泥鳅苗不会因水温过高,发烧而死。但值得注意的是泥鳅在包装的时候需要滴入少量食用油(大豆油、菜子油),以防泥鳅拥挤产生大量泡沫,至泥鳅缺氧而亡。相对而言,泥鳅苗的长途运输比黄鳝苗的长途运输风险小些


泥鳅人工繁殖及

养殖技术

二零一零年一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621ca4733687e21af45a96b.html

《泥鳅养殖技术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