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 古诗大全
春望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j I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
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
/"I' 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注释
j I 国:国都,即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感时:感伤时局。

恨别:悲伤,悔恨离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译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
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惊:使……丿惊动。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这里指战争。
/-JX1 2; 丘二1 H 1 ; I f/ \ y
11
!
家书: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地方,给家庭写的信。
外羌村
当时杜甫家住?(f州城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1 I 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抵:值。
白头搔更短:白头发越抓越少了。白头:白头发。搔:抓,挠。
短:少。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浑:简直。欲 将要;就要。不:禁
不住。胜:能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束发,所以用簪。
鉴赏
语句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
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 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
句以物拟人,
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
I J " *!
' 1 "I 落泪惊心。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 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 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
j , 人地感叹忧愤。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 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 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
j I 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 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 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I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
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 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
精心整理
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 ?(F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 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t r 诗人目睹沦陷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
I :/ *, ZyZ
' i a •
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 \ I I / 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j , 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 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
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
j I 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
“国破”之下继
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 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
“对偶未尝不精,而
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
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
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 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 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
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
IT/ *! /
' 1 I
r
胜过“万金”啊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 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 - X
J// I I I
/ | ' - .I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
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
j I
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脉贯通而不平直,
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 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一诗中的对偶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
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
之态
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杜甫陷贼中八个月,大约写了二十来首诗,论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
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r /11 T
I v *! Zy' i 诗题赏析
_

'\ r: A /
1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
j ,
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 不胜
j I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
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艺术表现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修
辞手法。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
情论”。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 例。

2 诗的艺术手法。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概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
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 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 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诗歌抒情言志,
r 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
I F,"
*! I
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诗歌是富有想象力和启示力的艺术,而诗歌的想象通常 表现为联想、类比、幻想等方式。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特别要注意一些具有 现代派的象征诗,常常用象征的手法或以特征性的事物代表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
j , 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 诗的结构。诗的结构遵循的是情感和想象的逻辑,具有跳跃性。因而诗
1 I 人特意建构“空白”?艺术的跳跃与省略。中国古代文论称之为“间空”。田间的《义 勇军进行曲》:“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中国的高粱,/正在血里成长。/大风沙里, / 一个义勇军。/骑马走过他的家乡。/他回来:/敌人的头,/挂在铁枪上”。诗人省 略了奋勇抗战的场景,但那浴血奋战的场面和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都洋溢在字里 行间。因为开头时代气氛的烘托及最后一句诗眼,使读者得以有根有据地用想象补 充战斗场面。诗跳跃与省略,虚实相间的艺术处理,造成“空间”以少胜多的艺术 表现力。
4
诗的语言。精炼、富有韵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复等手法,注意语
精心整理
言的声调、押韵和节奏构成音乐美
总结
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的长安城,杂草丛生,满目荒凉。诗人忧时伤乱,触
景生情。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 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 I ?■ ■-、八 刖。
If' ( /
1 !
j-
•/

I J* IH
| j
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多闻名。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r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3a1a5ce7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4.html

《爱国古诗《春望》杜甫赏析_古诗大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