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讲苏轼01[少年成名]

发布时间:2015-04-02 20:23:42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康震讲苏轼01【少年成名】

画外音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欺负的别样人生。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文化养料。就像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为什么被贬到黄州,又为什么在短短十七个月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又是为什么被一贬到惠州,再贬到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要了解这些问题,就必须从苏轼少年时代说起。

画外音苏轼字子儋,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公元1037年出生于四川眉山,1101年死于江苏常州,终年65岁。苏轼的家庭是一个小康之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共生有三男三女,苏轼与弟弟苏辙排行老五与老六,而排在他前面的哥哥姐姐均夭折,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哥俩儿竟然在日后成为苏轼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康震首先来看一看苏轼从小所接受的严格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苏轼的父亲苏洵一辈子没做过什么特像样的官,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大散文家。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要求非常严格,有诗为证。苏轼六十多岁的时候遭了难,被朝廷贬到遥远的海南岛,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老头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又变成小孩了,父亲监督自己在那儿读书呢,醒来之后,老苏写了一首诗,记录他这个梦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沮及桓庄初。

坦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小时候自己太贪玩儿了,不知道读书,老爸监督着自己读书。有一天,父亲出去要办事,给他布置了一家庭作业,今天你必须得把《春秋》这部史书给我读完了,回来我得检查。苏轼看看那钟表,爸爸快回来了,春秋读了还不到三分之一啊,胸口里头好像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嘴上好像那鱼咬了钩一样难受,一个六十岁的老头儿晚上做梦还梦见小时候被父亲严厉监督读书的情景。这个严厉不是表面的严厉,那是严厉到骨头里头了。

苏洵不但对苏轼兄弟的文化学习特别重视,也交给他们做人。他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名二子说》。从这个苏轼和苏辙的名字入手来分析,来告诫他们应该将来怎么做人。文章说一辆车子有轮啊,有用;轮上有车幅,有用;车上有车盖,有用;这都是最有用处的几个部件。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的用处,一个叫轼,是车子前方的一个横木。坐在车子里颠簸的比较厉害,抓一把那横木,大多数情况下它没什么用处。但少了这个横木,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苏洵说给你起“轼”这个字,是希望你象这个轼一样不要那么显山露水,不要那么锋芒毕露;为人老老实实、安守本分。有才华,你也给我憋到肚子里,一点一点地渗透出来。

“辙”就更有意思了,如果说这轼还有点用处,这辙是车轮子的印儿,简直一点用都没有。举行汽车拉力赛跑了个第一名跟这辙也没关系,车跑的太快翻到沟里了,也跟辙没关系。苏洵希望苏辙象车印一样能够妥善的处理货与福的关系。他了解这个小儿子,性格沉稳,不像哥哥,老顽童一样。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苏洵太了解这两个儿子了,他对这两个儿子名字的分析,也预示了他们将来的人生道路。

苏轼这辈子就吃亏在两样事情上,一个是嘴巴,一个是手中的这杆笔。说得太多,写得太多,才华太高,得罪人太多,招人嫉恨。可是我们觉得要不是这样,苏轼就没什么魅力了,就不可爱了。苏辙比起哥哥,那要稳健得多,含蓄得多,沉稳得多,也就没有苏轼那种快意恩仇、潇洒自在的可爱劲儿,没有那种魅力。人生就是这样。

画外音父亲苏洵的言传身教,使得苏轼既接受了正规而良好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同时也赋予了他不拘礼教、开拓进去的卓然之气。与此同时,来自母亲程氏的教育也对苏轼的成长至关重要。

康震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人家,她性格中有果敢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程夫人对苏轼人格的教育很值得在座的母亲学习。

有一天,程夫人带着十来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他办案不讲人情,结果被诬告,判了死刑。临上刑场的时候跟他的妈妈告别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范滂的母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当妈的支持你,讲完了,苏轼对妈妈说母亲,我希望以后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苏轼才十多岁,但他脑瓜子很聪明,反过来考他的母亲。可以有好几种回答,第一种好儿子有志气,妈妈支持你;第二种儿子你真不错呀,你这范叔叔,范滂叔叔也是好样的,可是有一样,咱能不能不死啊;的三种别瞎说,什么死啊活啊的,老娘还指着你养老送忠呢,在家给我待着。

很难说这三种回答谁对谁错,都有合理性。关键是程夫人她怎么回答苏轼的这个问题。程夫人很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作范滂的母亲呢?什么叫人格教育,什么叫道德教育,什么叫思想政治工作,什么叫做潜移默化,什么叫做以身作则。苏轼这一辈子活得是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睛里不揉沙子,为什么,就是因为小时候有他父亲和母亲这样的好家长,这样高质量的家长。

画外音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才华出众的苏轼,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之后终于开始向仕途进发了。公元1057年,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赶到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康震考试分三步。第一道关,先得参加开封府组织的举人考试,先成为举人,才能往下接着考。小菜一碟,苏轼、苏辙轻松过关。第二关是礼部组织的考试,相当于现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考,出了个作文题挺难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请您论述古代君王在奖惩赏罚方面都是宽大为怀的。题狠刁,你得有很丰富的历史知识,还得有点理论水平。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407db84028915f804dc2f0.html

《康震讲苏轼01[少年成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