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台词

发布时间:2014-06-07 16:48:0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

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觉,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代代传承。

所谓心传,除了世代相传的手艺,还有生存的新年,以及流淌在血脉里的勤劳和坚守。

厨师作为传统行当,一直以师徒形式在中国延续。

师徒,中国传统伦常中最重要的非血缘关系之一。

如今制作蕨粑不仅是对美味的留念,也是祖辈提醒后代,不忘艰难时日。

芝麻的香气伴着蕨粑的甘甜,这就是瑶族人时代繁衍的味觉密码,也是撰写着人类味觉记忆史的通用语言。

苏氏糕点,中国汉族糕点的重要流派,与古典园林一样,是苏州的标志。

更多关于食物的传承,恰恰是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对于扬州人来说,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泡澡水包皮。如果在听一场评话,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动人的故事,听过千遍也不厌倦,寻常的衣食住行中,传统日复一日地延续。

精打细算,亲力亲为,是上海男人做事的习惯。

每个晚上,后厨都是一番刀光剑影。

一条黄浦江,见证了上海的成长,在这座城市中西杂糅,包容开放的味觉历史中,有一种滋味,出身低微,却自成一家,在演变中,不因各方冲击而消失,反倒越来越清晰强大,这就是本帮菜,它奠定了这座城市的味觉之本。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功夫,没有捷径。

美味与形色兼顾,正是中国人的饮食哲学。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

  相比农耕时代,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然后,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这是关于时间的故事,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

  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

  成型与2000多年前的中国历书,依据时间更替与气象变化的规律,一年里安排了24个节气,来指导农事。

  三月回暖,播种南瓜,丝瓜,等待萌发成芽;四月蝴蝶化茧,砍取枝条,给山药搭好支架;五月,燕子筑巢,准备秧苗,菜园等待施肥;夏种之后,玉米成熟,丝瓜,南瓜可以收获;待到九,十月,播种藠头,静待来年开春生长,四季轮回,应季而作,应季而收,中国农民用祖先的经验,获得丰沛的回报。

  春季,万物萌发,庄稼青黄不接,但大自然已经备好了各种野菜。

  昂贵的玛仁糖,层次丰富的手抓饭,只要对自然和时序怀着不变的信任和尊重,每一道菜,每一家人,都会获得甘甜的回报。

  春江水暖,刀鱼最鲜;夏天滋补,笋干炖鸡;秋季肥美,鱼头不容错过;冬日最爱,必是那热腾腾的火锅。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气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古老的职业和悠久的传说,正被机械们一茬茬收割殆尽。

无论靠山还是靠水,劳动者们都有专属于自己家人的美味。

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外表看上去,往往越是平常无奇,辛苦劳作给全身心带来的幸福,从来也是如此。

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半生闯荡,带来家业丰厚,儿孙满堂,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这是中国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这是巨变的中国,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的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的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每天三次在舌尖上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635225f46527d3240ce0e5.html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台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