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汇总

发布时间:2018-05-07 22:04:43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汇总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的投入要素:场地、水源、劳动力、能源、资金、原料、零部件、科技。

一、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2、工业的区位选择

3、工业发展类型是根据各投入因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的类别来划分,一般分四类:资源、资金、动力、廉价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指向类型是考虑影响工业部门的主要因素不同来划分,一般分为五类:原料、市场、动力、廉价劳动力、技术指向型。比如:制糖工业属资源密集型工业、原料指向型工业。

4、区位因素: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 工业区位的选择

1、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2 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3、科技进步的影响

4、以钢铁工业为例,说明不同时期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

原料指数:需要运输的原料重量和成品重量的比值叫做原料指数。从定量上看,它是工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指标。

5 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6、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有以下几种: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

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

2、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上海金山)、工业枢纽(上海)、工业地区(沪宁杭工业区)

二、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第三节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

1、传统工业

2、传统工业区特点:时间早;结构重;区位优;规模大;经历久  (久大重优早)

3、德国鲁尔工业区"德国工业的心脏"

1 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充沛的水源;离铁矿区(洛林-)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市场体制健全。

2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老工业区发展趋于饱和状态;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

3 综合整治: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扩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二、新工业区

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州岛),苏格兰。

2、新工业区的四个特点: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以中小企业为主;

——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3、意大利新工业区(东北部和中部第三意大利)的发展条件

4、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以雇员在2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大多是分散的,或实行家庭包工;资本集中程度低,当地主要行业往往包括数百个中小企业;工业大多数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成为"分散型工业化"地区。

5、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为独特的发展模式。普拉托毛纺织行业为主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6、温州乡镇企业:

①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

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并向品牌经济过渡。

7、新兴工业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电子、宇航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一种是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如意大利的"工业小区"

8、高技术工业的主要特点(一面、两高、两快)

①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较大比例;

增长速度比传统工业快得多,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较短()

研究开发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比例提高;

产品面向世界。

9、刺激"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捷,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等,军事订货,创新环境和文化。

10、美国"硅谷"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对比

11、工业生产与分布的发展变化

12、世界重要的工业地域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三、交通线点的区位选择:

1、铁路线(京九线)的区位分析:

合理布局交通网;

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建设京九最大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2、公路选线一般方法:

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路段;

山区路线受地形影响最大,一般沿等高线修筑成""字形;

平原地区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

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3、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要大一些;

港口腹地是重要的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是港口兴衰的基础;

城市依托:城市与港口是相互依托的。

4、汽车站的区位要求:

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平坦开阔的地形;

既保证城市与交通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

要与内干道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应布置在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方便换乘和集散。

5、航空港的区位要求:

地面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与飞机起飞净空条件;

机场有适当坡度,地势高,保证排水和散雾;

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稳定;

跑道依盛行风向修建(迎风起降)

机场占地面积大,噪音大,应处理好机场与城区的关系,并与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6、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

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

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

属典型的混合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7、城市交通环境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解决措施: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错开上下班时间,避开交通高峰。

 

第二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沿交通干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2、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3、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状形态。

4、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 ——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商业网点明显小于平原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补充:邮电通信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分为邮政通信(点多、线长、面广)和电信通信两部分。                      

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的商业包括服务业。   

西欧航运网以莱茵河为主干。

纽约、伦敦、苏黎世是世界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和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三横五纵"主要铁路干线,承担着我国交通运输的重担。东北铁路网稠密,西南地区的铁路网在不断的发展中。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方面,环境问题不都是人类造成的)产生:

生态破坏、资源短缺: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更新速度(农村、发展中国家多见)  

环境污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城市、发达国家多见)

环境的发生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相关,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

2、环境问题的表现: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分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者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还将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

3、可持续发展: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强调国际合作)

4、中国走可持续之路原因:人口基数大,增长快;自然资源相对紧缺,利用率低;环境问题严重。

中国典型的生态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西北地区:荒漠化;

华北:水资源短缺;

酸雨的主要分布在南方。

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在工业、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基本途径分别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

清洁生产与传统经济最大不同是从全过程评价产品对环境的影响。而传统经济只重视末端治理。

清洁生产带来了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了工业污染的来源 。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5、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6、我国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7b710c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f.html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汇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