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发布时间:2019-11-28 18:03:3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爱陷阱

郑成南

那年,他随父亲去狩猎,不慎掉进陷阱。突如其来的一阵黑暗,使他无法适应。他拼命挣扎,拼命呼喊父亲,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他清楚,不久前,父亲出猎时,耳朵受了伤,一直没康复。他所有的呼喊,父亲可能真的听不到。

突然,看到父亲在井口边伸头探望。他喜出望外,挥动双手,大声地喊着:爹,我在这儿!爹,我在这儿!父亲还是没听见。也许是陷阱内的光线太暗,父亲看了一会儿,没发现他,就转身离开了。那一刻,他急得哭了。

他沿着井壁走了一周,没发现任何能攀援的地方,要想离开陷阱,凭他的能力,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绝望地坐在地上,等待救援。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期待着父亲能早点再找到这里,并能发现他。

井下昏暗潮湿,坐在井底,他感到了阵阵寒意。更糟糕的是,他感觉肚子前所未有的饥饿。父亲一时找不到他,可能回村里喊救兵了。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

周边非常安静,他知道,夜幕开始降临了。忽然,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好像是井边的草丛在响,可能是危险动物向井边靠近了。他无法想象,即使是一只常见的獾子,跟他同时窝在一个陷阱内,后果也难以接受。更何况在森林里,危险的动物不计其数。

他提起警觉,掏出那把猎刀,作好了随时跟动物拼命的准备。幸运的是,那声音一会儿又消失了——动物可能转个方向离开了。他松了一口气,再次坐到地上。

没多久,困意向他袭来,他闭上了眼睛。忽然那声音再次响起,他重新提高了警惕。他意识到,在井内比在任何地方都危险,他没有退路,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但是坚持不了多久,他又松懈了,只有听到井口的声音,他才又振作起来。

夜深了,他不再指望父亲能来救他。如果父亲真的不来,那么,他将永远被困在井内。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他发现,井壁其实都是些松软的泥土,他掏出猎刀,在井壁上挖出阶梯,挖一步,向上爬一步。他相信,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

他终于成功了!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他几乎耗尽了所有力气,一屁股坐在草地上。

突然,他一跃而起,好像踩上了毒蛇一般——他发现了父亲!父亲竟然就站在一棵大树后面,静静地看着他,身边的草丛凌乱不堪。那一刻,他几乎气晕了——父亲竟然一直守在井口,任由他在井内痛苦地挣扎。他没想到父亲竟然如此冷漠绝情。

父亲满脸憔悴,看到他,显得非常兴奋,赶忙跑过来拥抱他。

他一把将父亲推开,气急败坏地说:我没有你这个见死不救的父亲!

父亲伸出的手僵住了,愣了愣,显得很愧疚。父亲说:对不起。

他说:你知道,我在井里多么期盼着你来救我;而你,竟然就一直守在井口看着我痛苦。

父亲说:我知道你掉入陷阱,但是,我也知道,凭你的能力,能顺利爬出陷阱。因为井壁的土质很松软,只要有把猎刀就能顺利爬出来,而你身上就有一把猎刀。整个晚上,我守在井口,一步不敢离开,因为随时会有动物靠近陷阱。为了提醒你,我不得不用脚踩草丛,制造声音,幸运的是,昨天晚上一直没有任何动物出现。我知道,你习惯了等待救助,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你等不到救援,你必须学会自救!这便是我挖这口陷阱的初衷……”

他的双眼湿润了,他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他扑进父亲怀里,说:爹,对不起!父亲拥抱着他,开心地笑了。

那年,他才十三岁,却一夜间成熟得像个老猎人。

(选自《父爱故事》,有删改)

1)从不慎掉进陷阱到爬出井口,他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请根据提示简要概括。

________--警觉地应对危险——________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当他爬到井口时,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

3)文中说,第二天早晨父亲已是满脸憔悴,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父亲满脸憔悴有哪些原因。

4)文中的这位父亲最值得你赞赏的是哪一点?请结合文章简述理由。

【答案】1)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2)运用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美丽安详的氛围,突出男孩凭借自己的努力逃出陷阱后的欣喜心情。

3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4)教育方法独特,有教育智慧。通过一个陷阱,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同时在陷阱附近不时发出声音使儿子产生警觉感,也保护了儿子的安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根据他意识到,即使父亲能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来,也需要两天的时间,那么,他能坚持两天吗?而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耐心地等待。归纳为: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根据对于他来说,等待或许才是最危险的。想到这里,他再次站起来,沿着井壁寻找出路。只要他能坚持住,不久就可以爬出陷阱。归纳为: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2)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方法:分析概括环境的特点;就指定的环境(场景)描写说出其作用。赏析环境(场景)描写的句子。黎明的霞光正照射过来,明亮而美丽。运用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美丽安详的氛围,突出男孩凭借自己的努力逃出陷阱后的欣喜心情。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文中的父亲为孩子挖陷阱,迫使孩子学习自救,让孩子在艰难处境中学会生存,父亲满脸憔悴有: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在准确把握内容主旨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相关话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言之有理,结合内容表述。示例1:我认为这种方式很好。文中的父亲为孩子挖陷阱,迫使孩子学习自救,让孩子在艰难处境中学会生存,获得成长,效果很好。生活中许多父母都期望通过言语教训来解决问题,实际上起不到多少作用,有时还会招致反感,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示例2:我认为这种方式不太好。教育方式应依对象的实际情况而定。文中的父亲采用的方式在这个孩子身上收到了良好效果,可是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如果是一个脆弱的或能力很差的孩子,如果面对的是一个难以掌控的危险情境,那么这种方式不仅难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故答案为:(1消极地等待救援(被动地等待救助);积极地设法自救(主动地设法自救)。

2)运用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美丽安详的氛围,突出男孩凭借自己的努力逃出陷阱后的欣喜心情。

3父亲在陷阱边上守候了一夜,彻夜未眠。父亲整夜都在警惕地防止动物的袭击。父亲整夜都在担心孩子能否作出自救的决定并进行自救。

4)教育方法独特,有教育智慧。通过一个陷阱,让儿子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学会自救,同时在陷阱附近不时发出声音使儿子产生警觉感,也保护了儿子的安全。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答题时应注意,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筛选出关键信息。通读文章,抓住关键词可以明确作答。

2)本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四是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突出男孩凭借自己的努力逃出陷阱后的欣喜心情。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先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最后点明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个春天,很暖

章月珍

女儿一岁时,婆婆得了精神疾病,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自己每天买菜做饭洗衣服,只是一到傍晚,就会出现幻觉,常常会无缘无故地把家里的东西扔掉。记得有一次女儿感冒,婆婆竟然把感冒药全部扔到了池塘里,还振振有词说那些都是毒药。说着说着,婆婆害怕地哭了。女儿在一边也哭个不停。我看着两个泪人,也忍不住哭了。

那个冬天,很冷……

女儿五岁那年,有一天她怯怯地对我说:妈妈,我可不可以换掉我奶奶呀?我要让惜愉的奶奶做我的奶奶!我说为什么呀?她说:我的奶奶一点都不好!从来没有疼爱过我!但是惜愉的奶奶对惜愉可好了,每天来幼儿园接惜愉回家,回到家还给他做好多好吃的,冬天灌好热水袋给惜愉捂手,夏天拿着扇子不停地给惜愉赶蚊子。我把女儿搂在怀里:这世上每一个做奶奶的都会疼爱自己的孙女。奶奶之所以没有好好疼爱你照顾你,那是因为她病了。从你出生的那天起,她注定是你一辈子的奶奶,这个谁也无法代替的。女儿失望地低下了头。

女儿七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有一天,她回家狠狠地把书包扔在桌上,愤愤地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我问怎么了?她说:奶奶每天去菜市场买菜,每天都经过我们学校。你说她可笑不可笑,冬天扇扇子,夏天戴个绒线帽,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婆子!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你的身上流着她的血!你要想同学们尊重你奶奶,首先要做到自己尊重你奶奶!不管奶奶变成什么样子,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情绪激动,不停地说:妈妈,我错了。

女儿九岁那年,有一天我送她去学校。远远地看见在学校门口有三个小男孩子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我刚想制止,却见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大声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三个男孩愣住了,呆立在那里。我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我不跟你们讲大道理。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每个人也都会有生病的时候,想想看是不是?三个男孩愣了一会儿,默默地走到我女儿面前说:我们再也不欺负你奶奶了。

女儿十一岁那年,院子里开满了鲜花。她让奶奶手持一根木棍,木棍的一头系着一根漂亮的红丝线,红丝线在风中轻盈地飘着。女儿说她在和奶奶钓蝴蝶。我问,没有钩怎么能钓得着蝴蝶呢?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看着她们祖孙俩灿烂的笑容,我也笑了。

那个春天,很暖……

1)从年龄段看,文中女儿奶奶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2)请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所表现的人物心理。

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

女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情绪激动,不停地说。

3)文中的既是母亲,又是儿媳,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标题和结尾段都说到那个春天,很暖,你认为那个春天,很暖具有怎样的含义?

【答案】 1)五岁时觉得奶奶不疼爱自己,想换掉奶奶;七岁时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九岁时不许别人欺负奶奶,保护奶奶;十一岁时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2表现了因女儿嫌弃、嘲笑自己的奶奶而产生的极度愤怒之情。表现了女儿认识到自己错误后急于求得原谅的悔恨、害怕心理。

3)从为了婆婆的事情耐心教育女儿可以看出,作为母亲,关爱孩子,教子有方,用心引导呵护女儿成长;作为儿媳,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体谅患病的婆婆。

4那个春天,很暖,表面上是在写季节和天气,其实是写女儿懂得尊重、保护并陪奶奶游戏的和谐举动,让欣慰,倍感春天般的温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态度情感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概括人物的相关情节,仔细分析流泪的原因,选择表达心情或感情的词语概括。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提取关键词句作答。五岁时觉得奶奶不疼爱自己,想换掉奶奶;七岁时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九岁时不许别人欺负奶奶,保护奶奶;十一岁时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我气得把女儿的书包扔在地上,恶狠狠地说。原因是女儿说我有这么个奶奶真是倒霉死了!害得我天天被同学们嘲笑,抬不起头来!表现了因女儿嫌弃、嘲笑自己的奶奶而产生的极度愤怒之情。我教育女儿:别人可以看不起你奶奶,可以嘲笑她,歧视她,但是你不可以!因为你是她最亲的人,她永远是你要去敬重的人!””女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情绪激动,不停地说。表现了女儿认识到自己错误后急于求得原谅的悔恨、害怕心理。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从为了婆婆的事情,耐心教育女儿要尊重奶奶,不能歧视瞧不起奶奶的情节可以看出,作为母亲,关爱孩子,耐心教育女儿尊敬老人,教子有方,用心引导呵护女儿成长;作为儿媳,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体谅患病的婆婆。

4)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作用和探究启发。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再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三个小男孩子正将香蕉皮扔向婆婆,女儿用力挣脱我的手,飞一般地跑过去,用小小的身体护着她奶奶,大声地喊着:不许你们欺负我奶奶!女儿说,她和奶奶不是在钓蝴蝶的身子,而是在钓蝴蝶的快乐!那护并陪奶奶游戏的和谐举动,让我个春天,很暖,表面上是在写季节和天气,其实是写女儿懂得尊重、保欣慰,倍感春天般的温暖。

故答案为:(1)五岁时觉得奶奶不疼爱自己,想换掉奶奶;七岁时觉得奶奶可笑,看不起奶奶;九岁时不许别人欺负奶奶,保护奶奶;十一岁时与奶奶一起做游戏,关爱奶奶。

2表现了因女儿嫌弃、嘲笑自己的奶奶而产生的极度愤怒之情。表现了女儿认识到自己错误后急于求得原谅的悔恨、害怕心理。

3)从为了婆婆的事情耐心教育女儿可以看出,作为母亲,关爱孩子,教子有方,用心引导呵护女儿成长;作为儿媳,心地善良,孝敬老人,包容体谅患病的婆婆。

4那护并陪奶奶游戏的和谐举动,让我个春天,很暖,表面上是在写季节和天气,其实是写女儿懂得尊重、保欣慰,倍感春天般的温暖。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态度情感的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首先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文句,要分清是那类描写,理清其中的层次,抓住关键语句。其次,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看看人物的这一片段言行举止发生了那些变化,那些情节和这些描写有关,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答题时应注意,要设身处地的替文中的人物想想,此时此刻他做出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说,这样想?是在什么情态下做的?还要充分估计到人物内心活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4)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作用和探究启发。答题时应注意,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分析题目的含义应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即与中心相联系)两方面来考虑。具体、形象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的题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也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中心、点明主旨。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绣眼与芙蓉

赵丽宏

曾经养过两只鸟,一只绣眼,一只芙蓉。

绣眼体型很小,通体翠绿的羽毛,嫩黄的胸脯,红色的小嘴,它黑色的眼睛被一圈白色包围着,像戴着一副秀气的眼镜,绣眼之名便由此而得。绣眼是江南的名鸟,据说无法人工哺育。一般都是从野地捕来笼养。它的动作极其灵敏,虽在小小的笼子里,上下飞跃时却快如闪电。它的叫声并不大,但却奇特,就像从树林中远远传来群鸟的齐鸣,回旋起伏,变化万端,妙不可言。

那只芙蓉是桔黄色的,毛色很鲜艳,头顶隆起一簇红色的绒毛,黑眼睛,黄嘴,黄爪,模样很清秀。它的鸣叫婉转多变,如银铃在风中颤动,也如美声女高音,清泠百啭。晴朗的早晨,它的鸣唱就像一丝丝一缕缕阳光在空气中飘动。

两只鸟笼,并排挂在阳台上。绣眼和芙蓉能相互看见,却无法站在一起。它们用不同的鸣叫打着招呼,两种声音,韵律不同,调门也不一样,很难融合成一体,只能各唱各的曲调。它们似乎达成了默契,一只鸣唱时,另一只便静静地站在那里倾听。

在鸟儿的欢唱中,日子不觉得也欢快起来。

一次在为芙蓉加食后我忘记了关笼门,发现时已是一个多小时以后,想那笼子可能已经空了。却没想到,芙蓉依然在笼中欢快地高歌,全然无视洞开的笼门。更没想到的是,从此以后,绣眼的鸣唱声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阳台上只剩下芙蓉的独唱,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芙蓉的叫声似乎有了变化,它一改从前那种清亮高亢的音调,声音变得轻幽飘忽起来。那旋律,分明有点像绣眼的鸣啼。莫非是芙蓉在模仿绣眼的歌声来引导它重新开口?然而绣眼不为所动,依然保持着沉默。芙蓉执着地独自鸣唱着,而且唱得越来越像绣眼的声音。而绣眼不仅停止了鸣叫,也停止了那闪电般的上下飞跃。它只是瞪大了眼睛默默地立在那里,仿佛在回忆,在思考。它是在回想自己昔日的歌声,还是在回忆那遥远的自由时光?我感到困惑。

日子一天天过去,芙蓉照旧每天欢歌,已多日无语的绣眼显得更落寞了,它整日在笼中一声不吭,常常一动不动地呆立在横杆上。一天下午,我从外面回来,刚进门,就听见阳台上传来很热闹的鸟叫声,那是绣眼的鸣唱,但比它原先的叫声要响亮得多,也丰富得多。我感到惊奇,绣眼重新开口,竟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走近阳台一看,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鸟笼外,来了另一只绣眼。笼中的绣眼在飞舞鸣叫,笼外的绣眼围着笼子飞舞,不时停落在鸟笼上。那只自由的野绣眼,翠绿色的羽毛要鲜亮得多,相比之下,在笼里的绣眼毛色显得黯淡无光。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两只绣眼,面对面上下飞窜,鸣叫声激动而急切,仿佛在哀哀地互相倾诉,在快乐地互相询问。

那两只绣眼此刻的情状,让我看到了欢呼雀跃是怎样一种生动的景象。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绣眼的重新开口,应该是对自由的呼唤吧。想到这里,我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去,还没碰到鸟笼,就惊飞了笼外那只野绣眼。我打开笼门,再退回到屋里。笼里那只绣眼对着打开的笼门迟疑了片刻,便一蹦两跳,飞出了鸟笼,它拍拍翅膀,飞过楼下的花坛,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它一定是飞到了那个郁郁葱葱的鸟的世界。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

1)请用文中词语,将的情感变化补充完整。

欢快→________→惊奇震撼→________

2)根据要求,品析句子。

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从修辞角度)

3)第段中这情景深深震撼了我:从野地捕来笼养的小鸟,它们无奈地进入人类的鸟笼,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困惑;欣慰

2)运用拟人、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绣眼见到同伴时的激动和兴奋。

3)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或:对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解析】【分析】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如一空可提取第7段的我感到困惑中的困惑作为答案。二空,可提取第10段的这样想着,内心不觉得欣慰起来中的欣慰一词作为答案。

考查描写和修辞类型及其效果。不过此刻它一改前些日子的颓丧,变得异常活泼是运用拟人手法。颓丧异常活泼有运用了对比手法,形象地写出绣眼见到同伴时的激动和兴奋。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活动。切忌断章取义。

考查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分析来归纳人物形象的能力。深深震撼了我的原因是痛苦地做了人类的囚徒,表达了作者对绣眼失去自由的同情及自责之情。答此题首先要读懂文句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故答案为:困惑;欣慰;

运用拟人、对比手法,生动地写出绣眼见到同伴时的激动和兴奋。

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或:对人类让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谴责)。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变化过程。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关键词句作答段,鸟儿的欢唱——欢快;段,芙蓉的叫声有变化——困惑;

段,绣眼的鸣唱响亮丰富——惊奇;段,两只绣眼欢呼雀跃——震撼;段,飞到鸟的世界——欣慰。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点是赏析拟人、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是抓住关键词。二是抓好关键句。表达了作者对失去自由的绣眼的同情,对自己使鸟儿失去自由行为的自责。

4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神圣的遗物

(土耳其)阿齐兹·内辛

    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苏丹却有一个宝库。宝库里珍藏着全国独一无二的,最最宝贵的遗产。举国上下,人人都用吹嘘祖先留给自己的这份遗产聊以自慰:尽管我们一贫如洗,起码祖先留下的这份遗产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就这样,他们用自我安慰来填补贫困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

    ②为了保护好这个属于整个国家的圣物,它一直被密藏在苏丹的宝库里。苏丹、首相、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武官员,每年都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

    ③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有一天,苏丹突然想弄清楚,大家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这个圣物,究竟是什么?他通过了40个房门,然后走进第41个房间,揭开了第41个盒盖,一看:啊!原来是一颗光辉灿烂、光芒四射的稀世珠宝!这么珍贵的宝物,苏丹以前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没见过!苏丹越看越高兴,边看边思索:如果我把祖先留给大家的这件圣物拿走,归我所有,别人会不会知道呢?

    ④于是,苏丹把那神圣的遗物从宝盒里拿出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他把圣物装好以后,突然心里害怕得发抖:要是有人知道我偷走了圣物,那怎么办呢?他又想:如果我把这圣物拿走,在宝盒里放上一块白金,再用红宝石、珍珠母、绿宝石、珍珠、金刚石什么的装饰起来,即使以后别人打开宝盒,也不会知道圣物被人偷走,因为以前谁也没见过真正的圣物嘛!他就按他的想法做了。然后把41个宝盒按原样一个套一个地放好,把41个房门一个一个地锁了,最后才离开了宝库。然而,他唯恐自己的诡计被人识破,便把一年一次保卫遗物的宣誓仪式,改为每半年举行一次,以为这样做,别人就会认为他更忠实,从而不会怀疑他偷盗了祖先留下的神圣遗物。从此,每年人们在广场上聚集两次,苏丹带领着臣民举行宣誓仪式,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先留下的圣物。

    ⑤……

    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最后从公众之中站出一个人来,他说:让我们见见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吧,这样我们每个人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地珍惜它了!这些话,像爆炸了一枚重型炸弹。苏丹和他的大臣们愤怒地指责这个人是可耻的叛徒、卖国贼。然后,经过一个特殊法庭的审判,他们处死了这个多嘴而又可怜的人!

    ⑦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死者的话已经从一个人的嘴里传到另外一个人的嘴里,他的想法像雪崩似的扩散开来。一天,一个老百姓潜入宝库,拿了宝物,走出来时,被哨兵抓住了。那人手里拿着一个生了锈的罐头盒,那是最后一个盗窃犯留下的国宝代替物。当警卫官看见那个人手里的罐头盒时,大声地喊道:

    ⑧“这不是我们的圣物!

    ⑨“这不是真的!宫廷侍从异口同声地说。

    ⑩“这不是我……大臣们也说。

    ⑪“不是!不是!苏丹看见以后简直发了疯,不是它!

    ⑫那个人高高举起生了锈的罐头盒,一字一顿地问: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如果这个不是,那真正的圣物到哪儿去了呢?

    ⑬这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他的问题。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自己偷走遗物、换上赝品以后,又有别的人进行了偷换。他们把那个人逮捕起来,当场绞死以后,又把生锈的烂罐头盒放进宝盒里,盖好41个宝盒,锁好41间房门。但是他们还放心不下,又通过了另一个保卫神圣遗物的法律。根据这个法律的规定,一日三餐,全国公民每顿饭以前,都要举行保卫神圣遗物的宣誓仪式。那些虔诚地宣誓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发誓要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的圣物被人反复偷盗,最后已经变成了分文不值的烂罐头盒子!

1)【情节推测】根据上下文推测,继国王之后,第段中又依次写了哪四个人的掉包之计?(    

A. 首相       大臣     宫廷侍从   警卫官

B. 大臣       警卫官   宫廷侍从   首相

C. 百姓       首相     宫廷侍从   警卫官

D. 宫廷侍从   百姓     大臣       首相

2)【语言品析】文中段,不同人口中却出现了类似的话语。请分析这些重复话语的作用。

3)【人物评述】结合上下文,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对文中两处划线句进行赏析。

4)【标题解读】小说以神圣的遗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 1A

2)这些重复,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语气。强化了下到警卫官,上到国王,当他们看到圣物被公之于众,自己的掉包之计也有可能被揭穿时恼羞成怒的感情。而他们极力的否定,也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3)这两处都是采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文中的老百姓富有质疑精神、反抗精神。面对以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强权的统治,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第一个要求见圣物的人;即使面对镇压,还是有很多人倾听内心声音,勇于反抗。比如文中从宝库拿走生锈罐头盒,并且反问这些人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

4神圣的遗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故事围绕神圣的遗物展开,因为遗物神圣,所以大家才奉为至宝。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于宝物的觊觎之心。于是各类人马争相上场,宝物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掉包,最后成为了一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用神圣一词修饰遗物,也强化了本文的讽刺特色。一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最终却被强权者奉为宝物,将统治集团至上而下的狡诈、贪婪、残暴暴露得一览无遗。

【解析】【分析】(1)根据苏丹、首相、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武官员,每年都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可知此次是首相、大臣、宫廷侍从、警卫官,故选A

2)警卫官、宫廷侍从、大臣们、苏丹,他们将东西掉包了,他们心里很清楚,他们不想让掉包的真相让别人知道,不想看到圣物被公之于众,反复强调,突出他们各自心里的愤怒,想极力否定他们曾做过的无耻行径。

3)两处都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那人的话是想看看圣物,是对国王他们的质疑,表现那个人的反抗精神,敢于挑战统治者;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如果这个不是,那真正的圣物到哪儿去了呢?两个质问,说明那人敢于反抗,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4)首先,全文内容的展开都紧紧围绕着神圣的遗物遗物神圣来修饰,突出遗物的特殊,可是这些人却将遗物掉包,揭露人性的丑恶与人们的可悲。映出了骗人的人的卑鄙与被骗而仍不知道还在为之努力的人的可悲。以此为题加强文章的讽刺性;同时,神圣的遗物又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神圣的遗物展开对小说叙写,线索分明,内容集中,易于表现主题。

故答案为:⑴A

这些重复,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语气。强化了下到警卫官,上到国王,当他们看到圣物被公之于众,自己的掉包之计也有可能被揭穿时恼羞成怒的感情。而他们极力的否定,也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这两处都是采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文中的老百姓富有质疑精神、反抗精神。面对以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强权的统治,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第一个要求见圣物的人;即使面对镇压,还是有很多人倾听内心声音,勇于反抗。比如文中从宝库拿走生锈罐头盒,并且反问这些人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

⑷“神圣的遗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故事围绕神圣的遗物展开,因为遗物神圣,所以大家才奉为至宝。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于宝物的觊觎之心。于是各类人马争相上场,宝物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掉包,最后成为了一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用神圣一词修饰遗物,也强化了本文的讽刺特色。一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最终却被强权者奉为宝物,将统治集团至上而下的狡诈、贪婪、残暴暴露得一览无遗。

【点评】本题考查推测情节和概括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逐步概括出来。

本题考查分析写法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段,不同人口中却出现了类似的话语 ,不是简单的重复, 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本题考查赏析语言描写。答题时应注意,赏析语言描写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中心思想、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答题时应注意,综合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新颖、线索、刻画人物、概括中心、总领全文等角度结合内容分析。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学问之趣味

    ①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我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有人看我一年到头不肯歇息。问我忙什么,我忙的是我的趣味,我以为这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

    ②能为趣味之主体者,莫如下面的几项:一,劳作,二,游戏,三,艺术,四,学问。诸君切勿误会,以为我是用道德观念来选择趣味,比如赌钱,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我排斥赌钱。而能以趣味始,又以趣味终,是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的。

    ③学问的趣味,是怎么一回事呢?据我所经历过的,有下列几条路应走:

    ④第一,无所为。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凡有所为而为的事,都影响学问的趣味。例如学生为毕业证书而做学问,著作家为版权而做学问,这种做法,是以学问为手段,便是有所为。有所为虽然有时也可以做为引起趣味的一种方法,但到趣味真发生时,必定要和所为者脱离关系。小孩子为什么游戏?为游戏而游戏。人为什么生活?为生活而生活。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⑤第二,不息。凡人类的本能,只要哪部分搁久了不用,它便会麻木,会生锈。每天跑一个小时,跑上几个月,一天不跑时,腿便发痒。人类为理性的动物,学问欲原是固有本能之一种,只怕你出了学校便和学问告辞,把所有经管学问的器官一齐打落冷宫,把学问的胃口弄坏了,便山珍海味摆在面前也不愿意动筷了。诸君啊!我劝你每日除本职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腾出一小时,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千万不要错过,最终闹成学问贫弱的症状,白白自己剥夺了人类应享之一种特权啊!

    ⑥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地来,研究越多,越有滋味。假如你每天定下一小时做学问,但不过是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到,便要钻研进去。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⑦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摩擦,但恐怕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即或不然,他有他的嗜好,我有我的嗜好,只要彼此都有研究精神,我和他常常在一块或常常通信,便不知不觉把彼此趣味都摩擦出来了。得着一两位这种朋友,便算人生大幸福之一。我想只要你肯找,断不会找不出来。;

    ⑧我说的这四件事,虽然像是老生常谈,但恐怕大多数人都不曾这样做。唉!世上人多么可怜啊!有这种不借助外物,不会亏本,不会出毛病的趣味世界,竟没有几个人肯来享受!古书说的故事野人献曝,我是尝冬天晒太阳滋味尝得舒服透了,不忍一人独享,特地恭恭敬敬的来告诉诸君,诸君或者会欣然采纳吧?但我还有一句话: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选文有删改)

1)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劳作、游戏、艺术、学问是值得提倡的趣味主体,是因为它符合作者的道德观念。

B. 作者认为,若是用消遣的态度来做学问或是用心不专一便无法不引起研究的趣味。

C. 文章最后一句形象地告诉我们,要体味学问的趣味,必须亲自去实践、去体验。

D. 作者建议,要保持学问欲,只要每天腾出一小时来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即可。

2)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 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只要忙的是自己的趣味,便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

B. 劳作、游戏、艺术、学问能以趣味始,又以趣味终,最合于趣味主义条件。

C. 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有所为而为两者的结合。

D. 就算嗜好不同,只要朋友与我都有研究精神,便会把彼此的趣味摩擦出来。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怎么做才能尝到学问的趣味。

【答案】 1C

2C

3)不带功利目的,仅为追求知识的乐趣而做学问;持之以恒,养成做学问的嗜好;选择自己嗜好的学问深入研究;结交富有研究精神的共学朋友、共同研究、交流学问。

【解析】【分析】(1A项,劳作、游戏、艺术、学问是值得提倡的趣味主体,是因为它符合作者的道德观念。比如赌钱,我并不是因为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闹到没趣便破坏了我的趣味主义,所以我排斥赌钱。不相符。B项,若是用消遣的态度来做学问或是用心不专一便无法不引起研究的趣味。假如你每天定下一小时做学问,但不过是拿来消遣消遣,不带有研究精神,趣味便引不起来。或者今天研究这样,明天研究那样,趣味还是引不起来。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到,便要钻研进去。不相符。C项,正确;D项,要保持学问欲,只要每天腾出一小时来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即可我劝你每日除本职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腾出一小时,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千万不要错过,最终闹成学问贫弱的症状,白白自己剥夺了人类应享之一种特权啊!不相符。故选C

2C项,错误。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故选C

3)结合第一,无所为。趣味主义最重要的条件是无所为而为’”理解得出:不带功利目的,仅为追求知识的乐趣而做学问;结合第二,不息。每日除本职业正当劳作之外,最少腾出一小时,研究你所嗜好的学问,千万不要错过,最终闹成学问贫弱的症状,白白自己剥夺了人类应享之一种特权啊!理解得出:持之以恒,养成做学问的嗜好;结合第三,深入的研究。趣味总是慢慢地来,研究越多,越有滋味。趣味总是藏在深处,你想得到,便要钻研进去。一个人受过相当教育之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和自己脾胃相合,而已经懂得大概,可以作加工研究之预备的。不怕范围窄,越窄越便于聚精神;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勇气。你只要肯一层一层的往里面钻,我保你一定被它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理解得出:选择自己嗜好的学问深入研究;结合第四,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是靠我本身和学问本身相摩擦,但恐怕有时会停摆,发电力便弱了。所以常常要仰赖别人帮助。一个人总要有几位共学的朋友。这类朋友,能够和我同嗜好一种学问的自然最好,我便和他搭伙研究理解得出:结交富有研究精神的共学朋友、共同研究、交流学问。

故答案为:⑴C⑵C

不带功利目的,仅为追求知识的乐趣而做学问;持之以恒,养成做学问的嗜好;选择自己嗜好的学问深入研究;结交富有研究精神的共学朋友、共同研究、交流学问。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找出关键句即可作答。

6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爱的下策

王举芳

开学那天,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新生。当本班最后一个学生走进教室后,王老师也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王焱。大家来认识一下吧,我点到谁的名字,谁就站起来,含笑伫立一分钟,让我看到你的魅力,可好?

教室里发出一阵清脆的笑声。点名完毕,王老师安排同学们互相交流、熟悉一下,便走出了教室。

当她回到教室时,有些惊讶。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们没有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手机。王老师的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课间休息间隙,王老师说:学生要以学习为重,不要做低头族,把手机都放到我的办公室里,好不好?同学们极不情愿地交出了手机。

王桐、林纾、邱华,你们仨神神秘秘,在做什么呢?王老师看他们三个围成一团,低着头,不知在嘀咕什么。

老师,我想请个假,我忘记带生活用品了,我想出去买一些。王桐站起来说。学校不允许住校生随便出校门,但王老师还是准了王桐的假。

一天开完班务会,还不到下课时间,王老师拿出手机说:同学们,你们都加入咱班的QQ群了吗?同学们大多回答已加群。

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此言一出,学生们争先恐后拿出手机,准备抢红包。5元钱的红包刚投放到QQ群里,就被一抢而光。王老师翻看着抢红包的记录,笑得意味深长。是谁抢的一目了然,她按图索骥,让带手机的学生把手机交出来,没一会儿功夫就收了十几部。

我这样做只是不想让手机变成你们的精神牢笼说着,王老师拿着没收上来的手机,走出了教室。

王桐摸摸口袋里的手机,暗自庆幸:幸亏在QQ群里没有把网名改成真实的名字。

奇怪的是,以后每天都有人在QQ群里发红包,都用网名,不知是谁发的,王桐不敢抢,他害怕又是王老师钓鱼执法

王桐,你的手机不是没被没收吗?快去群里抢红包啊,那么多红包,真诱人,可惜我的手机被老师没收了。王桐的死党邱华说。

会被老师发现吗?

不会,这几天快考试了,老师没时间进群了。

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拆包,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又拆开了一个红包,是100元!他的心怦怦直跳,但没敢再点别的红包,他怕被王老师发现。他的手机如果被没收,那就耽误大事了。

周末,王老师把手机还给了学生,说:同学们,课余时间可以当当手机控,也可以用手机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

王老师话音刚落,红包雨就开始了。王桐这下抢得心安了。

发红包的人越来越多,抢红包的人却越来越少,王桐查看着别人的手气,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眼里却盈起点点泪光。

王老师,谢谢您!王桐走上讲台,给王老师深深鞠了一个躬,然后,转身,面对同学们,说: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给我发的红包。这些钱给我们家解了燃眉之急。我的妹妹患有自闭症,爸爸妈妈已坚持给她治疗好几年了,不瞒同学们,最近我们家的经济情况十分拮据,因为妹妹的状况出现了好转,爸爸妈妈想快点让妹妹好起来,把家里的钱全拿到了医院,还借了亲友一些钱,我的生活费已成问题。但我宁愿自己饿几顿,也想让妹妹走出那个寂寞的世界,早点融入温暖的大家庭。谢谢老师和同学们!

王桐,王老师向我了解了你家的情况后,一时不知道怎么帮你,王老师就出了这个下策。王桐的死党邱华说。

老师是想帮你,但又怕你碍于面子,只好出此下策了。班长说。

这是爱的下策!谢谢您!王桐望着王老师,眼里噙满泪水。同学们鼓起掌来。窗外,阳光明亮,多么温暖的世界啊!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4期,有改动)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填空。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3)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王老师翻看着抢红包的记录,得意味深长。

王桐望着王老师,眼里满泪水。

4)有人认为,标题中下策一词用的不好,应改为上策;也有人认为用下策独具匠心。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谈谈看法。

【答案】1)庆幸;高兴、害怕;心安理得;感动、激动

2)示例1学生们没有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手机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埋下伏笔。作用:交代老师找到了没收学生手机和帮助王桐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表现了王老师负责任、有爱心、机智的特点。

示例2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拆包,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又拆开了一个红包,是100元!王桐查看着别人的手气,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眼里却盈起点点泪光埋下伏笔。

作用:交代王桐接受同学们和老师帮助的方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老师和同学们富有爱心,体现了集体的温暖,突出了主题。

3①“是王老师为发红包一举多得而高兴。既能没收部分学生的手机,又能激发王桐抢红包的欲望,从而为帮助王桐找到了一个巧妙方法。②“表现了王桐得知老师和同学们默默地帮助他而深受感动。

4)示例一:用下策好。①“下策的本意是不高明的计策或办法,与形成反差,增加了标题的吸引力;小说借受助者王桐的话做标题,更能突出文章主题。示例二:用上策好。师生们发红包,既保护了王桐的自尊,又帮助了他,实际上是高明、巧妙的做法,这样使内容与标题一致;感情色彩鲜明,赞扬了师生们的爱心和集体的温暖。

【解析】【分析】(1)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2)能够到原文中筛选用到伏笔手法的语句,然后能够自己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且探究效果即可。(3)先答出这个字的本来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在文中的含义,最后还要分析用这个字所起到的效果。(4)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先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

故答案为:(1)庆幸;高兴、害怕;心安理得;感动、激动

2)例1学生们没有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手机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埋下伏笔。作用:交代老师找到了没收学生手机和帮助王桐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发展合情合理;表现了王老师负责任、有爱心、机智的特点。

示例2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拆包,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又拆开了一个红包,是100元!王桐查看着别人的手气,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眼里却盈起点点泪光埋下伏笔。

作用:交代王桐接受同学们和老师帮助的方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老师和同学们富有爱心,体现了集体的温暖,突出了主题。

3①“是王老师为发红包一举多得而高兴。既能没收部分学生的手机,又能激发王桐抢红包的欲望,从而为帮助王桐找到了一个巧妙方法。②“表现了王桐得知老师和同学们默默地帮助他而深受感动。

4)示例一:用下策好。①“下策的本意是不高明的计策或办法,与形成反差,增加了标题的吸引力;小说借受助者王桐的话做标题,更能突出文章主题。

示例二:用上策好。师生们发红包,既保护了王桐的自尊,又帮助了他,实际上是高明、巧妙的做法,这样使内容与标题一致;感情色彩鲜明,赞扬了师生们的爱心和集体的温暖。

【点评】(1 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2)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

3)试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动作描写,具有其他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情节挖掘出来。

4)本对标题的考查,实际上就是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整体感知与把握。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立即可。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2163d2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57.html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