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发布时间: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一、教学目的
1.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培养诗词鉴赏能力。2.背诵全词。二、知识补充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其中,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2.词的知识:,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三、诵读鉴赏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的形象的关键词。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②理清思路: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

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A.“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B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板书:哲人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C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
b.19184,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9,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讨论:“”“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四、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②、层林尽染
\"\"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③、鹰击长空
\"\"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④、鱼翔浅底
\"\"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雨巷》
一、教学目的: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19294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

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三、写作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

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四、诗歌赏析:
1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雨巷》.2、初读诗歌,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丁香一样的姑娘美!”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
3从文本中,我们只知道她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是什麽样的呢?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花紫色,密集成圆锥花序.有淡雅细沉的香.因为它的高洁与冷艳,文人墨客把它作为哀婉、愁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古来已久。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4、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补充:《白蛇传》。
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补充: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

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5、至此,丁香姑娘已经成为抒情主人公和我们读者共同的期盼和向往,那麽,我们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姑娘就是诗人爱情向往的象征?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既是又不是。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同学们总结一下,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回答,师归纳总结:对丁香姑娘的期盼,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对往昔之美的深深追忆。四、延伸拓展:

其实,对美的追忆和留恋是人类共同的情结,古今中外,概莫如此。同学们能否联系一下自己的阅读和欣赏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理解?补充:1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教师点拨)这段感情早已经逝去了,只剩下当事人面对着多少年后的物是人非来深深的怀恋,然而无论心里有多少痛惜,曾有的深情却也无可挽回了。当初怎麽就不知道珍惜呢?
2:王菲的歌曲《沧海蝴蝶》中有一句歌词特别动人,给我一刹那,对你宠爱;给我一辈子,送你离开。两个人的交会只有一刹那,于是两个人的相互温暖也只在一刹那。短暂的宠爱过后,用漫长漫长的一生来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于是,刹那即永恒。五、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在反复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2、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写一篇随笔,写下自己对某件往事、某人某物的回忆。
《再别康桥》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二、知识补充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关于的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

11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四、整体构思与思路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
启发: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们要远行,面对父母亲友,你们眼中所看到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可能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意象的选择新颖,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营造出一种清新飘逸之感。五、赏析诗歌的音乐美与建筑美。指名一名同学单独朗读。(带着感情的)

教师评价:读的很美,为什么呢?因为同学对诗歌的感觉到位。这首诗歌本身很美。《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㈠音乐美。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有什么特点?
明确: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意上相似,结构上也相似,读起来节奏也相同。这种方法叫做回环往复,在诗经中就叫做复沓。我们在《雨巷》中就接触过的。这样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也增添了诗歌的节奏感。(板书:回环往复)2、韵律和谐。
启发:①《雨巷》是压韵了的,而且是一韵到底,那么这首诗压韵了没有?(有)
②请同学找出韵脚。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③每一小的节24句压韵,节节换韵。诗人追求的是诗歌韵律跳动的美感。(板书:韵律和谐)
3、诗歌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充分体

现了诗歌的音乐美。㈡建筑美。
1同学们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
2、每一节有几行?(4。显得很匀称)(板书:节的匀称)3、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不一样。每一行的字数基本为六、七个字,间或有八个字,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每一节都两两错落有致,更加突显节的匀称。)(板书:句的整齐)
㈢学生默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诗歌中的依依惜别的感情。六、绘画美。㈠找出意象。
1、好。同学们看看,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徐志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一潭清泉。
2、这些美景都集中在第234节,我们先来看第2节。请一位同学朗读。㈡金柳。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是什么柳?其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

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3、为什么不说朝阳中的新娘?
——夕阳中的新娘是带着忧愁的,和离别的气氛吻合,而朝阳中4新娘太朝气蓬勃了,情调不合。夕阳中的新娘带着忧愁?新娘?忧愁?
不是新娘带着忧愁,是离别……反正我觉得夕阳中的新娘好。朝阳中的新娘是带有力量的,喷薄而出的,夕阳中的新娘是温柔的,而且夕阳映红了她的脸庞,她的脸上飞上了红晕,是羞涩的。4、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5、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㈢青荇。

1、我们再看到第三节
2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可以想象下,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3、大家再看下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㈣清泉。
1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2、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美好的梦容易破碎,而彩虹虽然美丽,却也容易消逝。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康桥的生活、学习是徐志摩心底的一个梦,对康桥的眷恋就是对梦的眷恋。这样美丽的梦当然要呵护,要静静地呵护,这样的梦当然不愿醒,这样的康桥当然不愿离开。

㈤绘画美。
上述三节诗,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比如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这些画面具有意境鲜明、色彩绚丽的特点。很美。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荡漾”“招摇”“揉碎”“沉淀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更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七、品味五、六节。
1、请大家看到第五节和第六节。齐读。这两节的感情相同吗?——不同。第五节兴奋欢快,第六节失意低落。(两个词:放歌/默)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那一瞬间,他忘了自己要离开,他很愉悦。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完全忘情了。诗人对康桥迷恋的感情到了高潮。
3、但是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你怎么看出来的?(但我不能放歌。)
4、我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但是作者突然意识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而且是悄悄的离去,的那种无奈,依恋,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谁阻止,而是他觉得不应该放歌,唯有叹息,唯有悄悄地走。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因此这一节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5、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这一句把悄悄

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具有很好的审美效果。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审美效果。
6、大家再看到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八、品味第一节和第七节。
1、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直接抒发诗人感情的。先看第一节。作者再来康桥有什么特点?什么轻?——轻轻地——脚步轻。
2"轻轻的",写了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别康桥的情景,诗人以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达到了一种什么效果?——唱三叹。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体会到诗人会康桥的感情之浓烈。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得以展现。
3、请男生齐读第一节。再请女生齐读最后一节。
4、第一节里面,诗人写到作别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明明是不能带走的为什么徐志摩还要说不带走呢?我们中国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某地,或者刻上“XXX,到此一游。或者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

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表现作者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突出作者的洒脱和飘逸。从作别到不带走,一步一步产生一种离别的美。不像其他的离别诗那样依依不舍,那样的沉重。感情是轻快的。5、最后一节为什么又不说轻轻的而又变成悄悄的——避免重复
那怎么不是其他的,如静静的”“慢慢的”“默默的
——受上节影响,悄悄~~今晚的康桥而且都是叠字,产生种音韵美,承上节而来,读起来一气呵成,章法严谨。九、课外拓展。
所以,康桥是徐志摩灵魂的故乡,我们通过这首诗能感觉到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与康桥永不分离的感情。下面我们来欣赏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场娜拉!1、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
2诗一开始,就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

低头的温柔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对立的意象恰当地重叠在一起,使我们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
3、接下来,就的互道珍重,我们体会到诗人的那种离别之情。。4、大家看看这一句:甜蜜的忧愁,忧愁怎么会是甜蜜的呢?——甜蜜和忧愁在感情上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样写使诗歌的情感更加饱满。
5、这首诗是谁别谁?(诗人别日本女郎)日本女郎的名字是什么?(沙扬娜拉)她的名字还有其他的意思吗?
——“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翻译。沙扬娜拉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十、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了解诗歌常常借助于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抒发感情。
2、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3、反复朗读,体会修辞方法(对比、反复、排比)的作用。教学重难点:理清诗的抒情结构,把握保姆大堰河的形象。

二、写作背景: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如果你的父母让你叫他们叔叔婶婶,你会怎么想?学生讨论。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歧视空气里长大的。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于是19331月的一天早晨,(19327月因为参加进步的美术活动而被捕,国民党政府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覆政府罪判处艾青有期徒刑六年。)当他看到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时,他没有想起他的母亲,也没有想起他的父亲,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诗人,不禁想起了用乳汁把他养大的保姆,想起了这位不是母亲却给了他无私母爱的保姆,于是挥笔写下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他对大堰河深情的赞美之情。三、简介艾青: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当他将蒋字的字头写下后就停了笔,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他耻于与蒋介石同姓,便信手在字头下面打了个“×”,这恰好是一个字,于是便以

为姓,而海澄意为青色,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他的真名倒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描述巴黎反帝大同盟东方支部的一次聚会,真实的反映了身处异国的志士对祖国前途的关注。此诗以笔名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4期合刊。
19325月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2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
诗歌通过对幼年时乳母的怀念,表达了诗人对养育自己的人民的深情。这是以艾青为笔名发表的第一首诗,引起评论界广泛重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诗篇,表达诗人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畸形的法国社会的批判。这些诗结集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显示他植根于人民借鉴中西文学遗产后形成的创作活力。
193510月,经保释出狱。
193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1937年抗战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倾吐了国破家亡的深深忧愤。
1938年出到西北地区,更多地接触人民的苦难,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对诗歌的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等问题作了系统的富有特色的阐述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氛,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工作。
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闭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所写《布谷鸟》等诗,抒发了解放区农民的喜悦之情。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黑鳗》《春天》《海岬上》。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
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恳区。创作中断了20年。沉默20年,直到粉碎四人帮。
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O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各1本。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这是我国诗人得到的第一个国外文学艺术的最高级大奖。199655日因病去世。四、整体感知
本诗歌总共有13节,可分为几个部分?四部分:
第一(1——3段):交代背景及大堰河与我的关系。第二(4——8段):回忆大堰河辛苦的一生。

第三(9——11段):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家人的悲惨命运。第四(1213段):诗人对大堰河由衷地赞美和怀念之情。五、全诗线索:
从时间上看:现在——过去——现在
从感情上看:沉痛,悲伤——感激,眷恋——凄凉,忧伤——怀念,赞美。
从大堰河的一生来看:
方法: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给大堰河填写一份档案,(或给大堰河写一篇传记)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表格,也可自己设计。表格留出空行,目的让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讨论情况。并让学生说明理由,相机让学生朗读诗文,体会感情。
预想可能出现不一致的回答:
属相:牛——忍辱负重、默默奉献、脚踏实地——任人宰割、不知反抗兔、羊——温顺善良......血型:O——奉献型,万能献血者
其他型——学生可能从大堰河性格方面考虑身高、体重——体重可能因大堰河生活状况而偏轻。
健康状况——估计学生会写出营养不良、椎间盘突出等,能自圆其说即可。

人生信条——学生的答案会是丰富多采的。教师适时说出自己的认识: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深化大堰河的形象。
(或传记:出生年月不详,只知道她是浙江金华大叶河(谐音大堰河)村人,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她是童养媳。她有一个爱喝酒又爱打她的丈夫,她有五个儿子,整天辛苦而又忙碌。在她人生之中做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抚养了中国现当代非常著名的诗人艾青,一直到五岁,给幼小的艾青无私的母爱,使他能够健康地成长。19331月当他看到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时,他为他的保姆,写了一首震撼当时诗坛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表达了对大堰河深深的赞美之情。大堰河活了四十几岁,死后非常凄凉。大儿做了土匪,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第三,第四,第五在师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过着日子。艾青曾经回到家乡,在山腰里,田野上,和大堰河的儿子们碰见,他们的关系很亲密!大堰河以自己的朴实善良抚养了艾青,而艾青以自己的爱回报了大堰河,让她这个贫穷的农民因勤劳善良而流传千古。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课文中筛选有用信息,并发挥想象,对大堰河加深认识,使这一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明晰起来。也能使学生把这篇较长的文章读短,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避免了就课本讲课文的简单枯燥乏味。)六、大堰河的形象:学生讨论:

勤劳,善良,乐观,任劳任怨的劳动妇女形象。
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安天乐命,质朴乐观;她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抱在怀里,抚摸;她还是博大的,她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她梦想能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地叫她婆婆‟”,这个原本不太高的希望即使只能是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她也心满意足了。然而,她又是悲苦的,贫苦、劳累的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的健康,年近40岁就泪的去了!大堰河就是中国劳动妇女的缩影,她默默无闻、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生命中全部的爱,她是平凡却又伟大的母亲。所以诗人才无限深情地唱出了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诗人通过赞美大堰河,寄托对大地上所有像大堰河一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那么你的母亲又是怎样的形象,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概括自己母亲的形象,加深对大堰河的理解。七、分析艺术手法:
1、这首诗在意象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诗中,可以看做是诗人迷茫的内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这首诗几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选择日常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大量细节构成

一幅幅画面,由诗人饱含深情的笔墨把它们化成叙事性的诗句,给人强烈的画面感和情感冲击力。例如诗的第4节,诗人连续用8个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个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这个勤劳、善良、朴实、贫苦的农村妇女形象。2、这首诗形式上的自由表现在哪里?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在奔放与约束之间取得协调,在参差与变化里取得一致,在繁杂的细节中提炼出单纯的意象。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全诗13节,少则4行一节,多16行一节;少则每行2字,多则每行22个字。全诗不押韵,但有11节的首尾句相互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几行大多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这首诗与《雨巷》《再别康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它们同样成为新诗中的名篇佳作。
3、这首抒情长诗中有许多叙事成分和细节描写。试找出几例,说说它们对表达诗人情感所起的作用。
设题意图:通过对具体写法的分析,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叙事成分与细节描写是融为一体的,诗的感染力就来自真切而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如第4节一口气用8个排比句在你……,这8个排比句其实就是8个生活细节,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

堰河极度的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料着乳儿,时时给他以温暖,处处给他以爱抚,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善良、勤劳,对乳儿无私的爱。再如诗的第8节,通过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真切地表现了她对乳儿的感情:年节里,她为乳儿忙着切冬米的糖,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贴在显要的位置上,她情不自禁地逢人便夸赞自己的乳儿,就连做梦,也盼望乳儿得到幸福,尽管这美妙的梦境连对人说都不可能。这几个感人的细节,说明大堰河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爱她的乳儿,充分表现了大堰河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正是这样的伟大、无私的保姆──母亲,才使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唱出爱的赞歌。所以,没有细节描写,就不会有如此的感染力,诗人的情感就无从表达。
4、这首诗大量使用排比句式,多个诗节的首尾重复。反复朗读有关诗节,揣摩其表达效果。
设题意图: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体会排比、重复的修辞手法在诗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参考答案:
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在娓娓动情的陈述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沉的挚爱。全诗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第48节都是这样。诗中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了对大堰

河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节、第611诗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宛转,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八、作业
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不妨为母亲写一首歌或以母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892737a1711cc7931b71682.html

《语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