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发布时间:2018-03-11 10:29: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word/media/image1.gif

1.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言词汇、诵读文言文

(2) 掌握阅读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3) 把握常见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知识点的奠基,精讲试题的引领及演练方阵的强化训练,从课内逐步走向课外,从而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阅读试题题型,并把握相关题型的答题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每读一篇文言文,要先通览全篇,初略掌握其大意,然后再借助工具书,消灭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弄懂难字、难词、难理解的语句,进一步体会其含义之后,再逐句逐段地理解全篇的内容。这就是古汉语常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

2. 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

一是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对文言字词,从字音到字义,都应读正确并理解准确明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时,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二是认准通假字。通假字是借用一个音同或形近的字代替本字。

三是弄清古今语句的异同。句子结构形式,一般来说,古今差别不大,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有些句子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学习的一种障碍。

3.要求学生常做翻译练习。

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综合训练,它既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又能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对于翻译,要做到忠于原文,不能望文生义,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紧扣课文,弄清字词本义,做到字字落实、词词落实、句句落实。按照以上步骤,多下功夫,文言文是可以学好的。

文言文答题技巧 

在日常的教学中,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在历次考试中,课外文言文失分也是十分严重的。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对此类题目的答题技巧掌握不够好。

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 

第一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小学生阅读文言文要做到以下几点:

1.准确诵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意,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要做到准确地诵读,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①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②理解文章内容,做到熟读。

诵读文言文要建立在熟练的基础上,正所谓“熟读成诵”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诵读还应建立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利于读出文言文的感情和韵味。

2.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准确地进行翻译

小学六年级课内文言文相关资料:

【小学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断绝   :擅长,善于。  :弹。 志在高山 :心里想到高山。  

 :语气词,表示感叹也表示""的意思。  峨峨 : 

 :语气词,相当于“啊”。   :像~~一样。  洋洋 :广大。  

 :心里所想的。必 :一定,必定。   之:他。  :认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就。  复:再,又。  

弦:在这里读作“闲”的音。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无论伯牙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这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此后,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寻或乐曲美妙,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心意,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的人,“伯牙绝弦”一词也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意思:由于知音逝世,从而弃绝某种专长或爱好,表示悼念。 

【小学六年级】下册:《学弈》,《两小儿辩日》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数:指技艺。   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  

不得:学不会  善:善于,擅长。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惟:同“唯”,只。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将至:将要到来。   思:想。  弓缴:弓箭。   

为:因为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之:谓,说。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    弈者:下棋的人。  

通国:全国。   使:让(动词)。   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   俱:一起。   弗:不。  若:如。   矣:了。(语气词)    

为:同“谓”,指有人说。   其:他的,指后一个人。    

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  然:这样。  也:是。

译文 

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启示 

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来源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这段古文共有5句,有三层意思。第一句是一层意思,指出弈秋这个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这句话为下文做了铺垫,因为“名师出高徒”,他的学生肯定都是高手,而且一定是高手如云。第二层(第二、三句)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弈秋教的两个学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把弈秋所教的话完全记在心里;另一个虽然在听,心里却在想着也许就有天鹅飞来,想着要拿起弓和带丝绳的箭去把它射下来。结果虽然一同学习,后一个比前一个却是远远比不上了。第三层(最后两句)是自问自答:是不是后一个比不上前一个聪明呢?我可以说:完全不是。联系第二层可知,后一个只因为他不肯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落后的啊!只有四句话,却层次分明地讲明白了不专心致志便学不好本领的道理,告诉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不一般啊。  

《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老师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告诉我们做事要专心致志,绝对不可以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词语解释 

1)游:游学,游历。    2)辩斗:辩论,争论。  3)故:原因,缘故。

4)以:以为,认为。    5)去:离。    6)日中:中午。

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8)及:到了。(9)则:就。

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1)为:是。(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

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4)决:裁决,判断。    

15)孰:谁,哪个。    16)汝:你。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辩日启示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我们在平常阐明自己道理时也该像两小儿一样有根有据,用道理说明问题。 

中心思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片面地看待问题,是得不出结论的,也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科学解释

原因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里的一个小孩说因为早晨太阳冷,中午的热所以早上远中午近 另外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远 而且事实的观察的确如此,那么如何解释?到底又是怎么回事?  

初升的太阳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为早晨阳光进入大气层折射角比较大,我们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阳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阳大很多。[原文:看起来早晨的太阳比中午时大些是因为眼睛的错觉。我们看白色图形比看同样大小的黑色图形要大些。这在物理学上叫“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阳显得明亮,而在中午时,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对之下,太阳与背衬的亮度差没有那样悬殊,这也是使我们看起来太阳在早晨比中午时大些的原因。]总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阳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实上由于中午的太阳辐射过于强烈,用肉眼直接观察太阳的大小是不现实的。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阳只是一个明亮的点,而日出日落的太阳是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圆形。  

还有,中午比早晨时热,是不是因为中午时太阳离我们比早晨时离我们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为什么呢?  

中午时比早晨热,是因为中午时太阳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阳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阳光直射时,地面和空气在相同的时间里、相等的面积内接受太阳的辐射热较早晨太阳光斜射时多,因而受热最强。所以中午比早晨时热。  

而实际上,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影响空气温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阳的辐射强度所决定的,但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因为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只是太阳辐射总热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热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传热方式向上传导给空气,这是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之,每天中午较热,早晨较冷,并非太阳离我们地面有远有近之故。

在学习的时候,可能老师都会说是一样的距离,但真正的答案却有2个:相对论我想大家都知道,就是以一个点为中心,在一个点做对照。也就是说在文中应该有2个中心点,一个就是地球,一个就是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如果以地球为中心点,那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不变的在早上还是中午时都是一样的。如果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那么就应该是中午的时候会更近些。都知道太阳和地球都是球体.那我们先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地区圆行的正上方,而太阳就假设到地球的左边。这时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看到的太阳就是早晨的太阳。而只要把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假设到太阳的正下方那么这时的太阳就是中午的太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时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在以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为中心点时。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的太阳离两个小儿所在的地区较远。而文中当时的两个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们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区做中心点。这就能判断出谁对谁错了。

一、《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二、《学弈》 

弈秋,通国之______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之矣。这是其智弗若与?曰:__________ 

1.理解词语意思。 

诲:         惟:       援:       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虽与之俱学。(       

3.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二人弈。 C、使弈秋\\二人\弈。 

4.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回答问题 

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去人近:      及日中: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孩辩斗的原因 

一儿认为原因是:   

一儿认为原因是:   

4.有关《两小儿辨日》中的科学知识。 

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        )射大地,中午太阳(        )射大地。 

四、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文学常识: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该书的编撰者是(朝代) 文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尊君在?() 

3.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     

陈太丘与友行:() 太丘舍()   

门外:()    尊君在 ()

待君久不:()        而去:()      

日中不至.:() 友人.:() 下车之:()  

则是无:()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4.你能翻译以下句子吗?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本文所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6.“入门不顾”表现出元方怎样的性格特点?对他这一举动,你是怎么看的? 

五、《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原题为本文为节选,题目为编者所加。   

作者(),()时()家()家。 

解释下列词语 

四时  俱:()   晓雾将  歇:()   

夕日欲颓:()沉鳞()    :()    

界之仙都: 欲:()     

未复有能奇者 与:() 五色交辉 交辉:()   

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答:。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答:。

对山川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突出了哪一个字?  

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问题:  

1)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2)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3)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word/media/image9.gif

参考答案

精讲精练

一、《伯牙绝弦》

1.高山流水   钟子期   俞伯牙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知音难觅     

3.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真正了解自己

二、《学弈》

1.教导      引、拉     一起 

2.①     ②指弈秋的教导     ③指天鹅    ④他,指前一个人 

3B

4.①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②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5.是因为他的学习态度不好。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三、《两小儿辩日》

1.原因    离人的距离近   到了中午的时候 

2.①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②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4.一样的    误差、错觉         

演练方阵

四、陈太丘与友期 

1.文学常识: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该书的编撰者是南朝宋(朝代) 文学家刘义庆 

2.给加点字注音:尊君在?(fǒu 

3.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     

陈太丘与友行:(约会;约定时间) 太丘舍(离开)   

门外:(放弃;抛弃)(嬉戏)    尊君在 (通“否”)

待君久不:(到)        而去:(放弃)      

日中不至.:(到) 友人.:(惭愧) 下车之:(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则是无:(信用)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礼貌)  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4.你能翻译以下句子吗?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朋友过了中午还不到,陈太丘丢下他离开了,等到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这不是人啊!和人约好了出行,丢下别人离开了。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您和我的父亲约好在正午出行。您正午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5.本文所讲述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人要守信用、懂礼貌。 

6.“入门不顾”表现出元方怎样的性格特点?对他这一举动,你是怎么看的? 

表现了元方盛气自负的性格,因为别人已经道歉了,而且别人毕竟是他爸爸的朋友,不原谅别人也是一种无礼的表现。

五、《山川之美》 

《山川之美》原题为《答谢中书书》本文为节选,题目为编者所加。   

作者(陶弘景),(南朝)时(文学)家(思想)家。 

解释下列词语 

四时  俱:(都)   晓雾将  歇:(消失)   

夕日欲颓:(消失)沉鳞(潜游中的鱼)    :(争着)    

.界之仙都:       欲:(想要)     

未复有能奇者 与:(比得上) 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早晨的雾将要消失,猿猴、鸟雀胡乱鸣叫。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要消失了,潜游中的鱼也争着向上跳跃。   

对山川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川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首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突出了哪一个字?  

总领全文的作用。突出一个“美”字。

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借景抒情。            

用文中的语言回答问题:  

1)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1a99cf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1a.html

《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