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片段 鲁迅杂文集精彩片段:鲁迅杂文集精彩片段

发布时间:2020-05-29 11:44:18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鲁迅散文杂文里精彩片段

  细雨飘,清风摇,凭借痴心般情长. 浩雪落,黄河浊,任由他绝情心伤. 放下吧,手中剑.我情愿. 唤回了,心底情,宿命尽. 为何要,孤独绕,你在世界另一边. 对我的深情,怎能用只字片语写的尽,写的尽. 不贪求一个愿. 又想起,你的脸,朝朝暮暮,漫漫人生路. 时时刻刻,看到你的眼眸里,柔情似水. 今生缘,来世再续,情何物,生死相许. 如有你相伴,不羡鸳鸯不羡仙. 情天动,青山中,阵风瞬息万里云. 寻佳人,情难真,御剑踏破万红尘. 翱翔在,苍穹中,心不尽. 纵横在,千年间,轮回转. 为何让,寂寞长,我在世界这一边. 对你的思念,怎能用千言万语说的清,说的清. 只奢望一次醉. 又想起,你的脸,寻寻觅觅,相逢在梦里. 时时刻刻,看到你的眼眸里,缱绻万千. 今生缘,来世再续,情何物,生死相许. 如有你相伴,不羡鸳鸯不羡仙.

  描写景物的精彩片段

  天山景物记 作者碧野 朋友,你到过天山吗?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

  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

  天山不仅给人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

  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

  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得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

  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爱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自己的恋人。

  如果你愿意,我陪你进天山去看一看。

  雪峰·溪流·森林 七月间新疆的戈壁滩炎暑逼人,这时最理想是骑马上天山。

  新疆北部的伊犁和南部的焉耆都出产良马,不论伊犁的哈萨克马或者焉耆的蒙古马,骑上它爬山就像走平川,又快又稳。

  进入天山,戈壁滩上的炎暑就远远地被撇在后边,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立刻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

  蓝天衬着高矗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上了几朵银灰的暗花。

  那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可是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却有鱼儿在跳跃。

  当这个时候,饮马溪边,你坐在马鞍上,就可以俯视那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水石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添上了无限生机。

  再往里走,天山越来显得越优美,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桠,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声,增添了密林的幽静。

  在这林海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偶然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这时,如果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遮去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耀着你烟头的红火光。

  从偶然发现的一棵两棵烧焦的枯树看来,这里也许来过辛勤的猎人,在午夜中他们生火宿过营,烤过猎获的野味。

  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

  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嫩脂似的感觉。

  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这密密层层成丈高的野花,朵儿赛八寸的玛瑙盘,瓣儿赛巴掌大。

  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

  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为伸手就可以满怀捧到你最心爱的大鲜花。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迷人的夏季牧场 就在雪的群峰的围绕中,一片奇丽的千里牧场展现在你的眼前。

  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千里牧场镶上了双重富丽的花边。

  千里牧场上长着一色青翠的酥油草,清清的溪水齐着两岸的草丛在漫流。

  草原是这样无边的平展,就像风平浪静的海洋。

  在太阳下,那点点水泡似的蒙古包在闪烁着白光。

  当你尽情策马在这千里草原上驰骋的时候,处处都可以看见千百成群肥壮的羊群、马群和牛群。

  它们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毛色格外发亮,好像每一根毛尖都冒着油星。

  特别是那些被碧绿的草原衬托得十分清楚的黄牛、花牛、白羊、红羊,在太阳下就像绣在绿色缎面上的彩色图案一样美。

  有的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丁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

  牧女们骑着骏马,优美的身姿映衬在蓝天、雪山和绿草之间,显得十分动人。

  她们欢笑着跟着嬉逐的马群驰骋,而每当停下来,就骑马轻轻地挥动着牧鞭歌唱她们的爱情。

  这雪峰、绿林、繁花围绕着的天山千里牧场,虽然给人一种低平的感觉,但位置却在海拔两三千公尺以上。

  每当一片乌云飞来,云脚总是扫着草原,洒下阵雨,牧群在雨云中出没,加浓了云意,很难分辨得出哪是云头哪是牧群。

  而当阵雨过去,雨洗后的草原就变得更加清新碧绿,远看像块巨大的蓝宝石,近看缀满草尖上的水珠,却又像数不清的金刚钻。

  特别诱人的是牧场的黄昏,周围的雪峰被落日映红,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

  当落日沉没,周围雪峰的红光逐渐消褪,银灰色的暮霭笼罩草原的时候,你就可以看见无数点点的红火光,那是牧民们在烧起铜壶准备晚餐。

  你用不着客气,任何一个蒙古包都是你的温暖的家,只要你朝火光的地方走去,不论走进哪一家蒙古包,好客的哈萨克牧民都会像对待亲兄弟似的热情地接待你。

  渴了你可以先喝一盆马奶,饿了有烤羊排,有酸奶疙瘩,有酥油饼,你可以一如哈萨克牧民那样豪情地...

  杂文和散文的区别

  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

  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

  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

  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

  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

  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杂文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杂文概念的种种界定及归属 论述杂文和散文区别的时候,也提及过这方面的内容杂文在表述中要尽量避免情感的参与,情感介入过多,就成了了散文,语言也要尽量客观化,否则容易被看作有宣泄的倾向。

  这是文章对于杂文定位的解答,我们知道散文和杂文的形式逐渐明朗,但是在“大散文”范畴,传统的散文、随笔、小品、杂感、笔记等等都是散文,而随笔、小品、杂感等又界于散文杂文之间,很难进行确切的划分,上个世纪30年代文艺界习惯把小品文也同视为杂文。

  在《辞海》小品是随笔、杂感等短小的文章;而对杂文的解释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杂感、杂谈、随笔归入这一类;而张恨水在1946年5月23日的《新民报》上对小品文划了界限小品文是一种含有诗意的散文,然而它不是诗,不是小说,也不是笔记,及一切杂文。

  我们先不去论谁对谁错,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杂文。

  个人认为,现在的“杂文”大概有三类,一是针砭时弊讽喻现实的文章;一类是通过日常生活琐事扩写而成的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文章;三是一些笔记、札记、随笔、日记等等既有记的成分也有感的成分的文章,这里的感与杂文之感相同,所以也归在杂文。

  从杂文的三个种类回头看对杂文的定位,杂文和其他散文下的分支文体有个交叉点,我们所纠缠的也是在这里,假如对文体要求不太严格的话,有感的文章放在杂文是没有问题的,可以粗放一点;但是现在讨论的问题正是因为粗放而引出的,我在字母文章下所说的杂文定位,和达此文的某些观点相同,我需要细化杂文。

  当然细化之说针对的是子归杂文版并非对于杂文文体,所讨论的定位问题也是子归杂文版的定位问题。

  子归杂文版需要细化下的杂文,并非有感就行,时评和讽刺小品,人文随笔和人文杂感等等,而对于有感的日记、笔记、游记等之类的感如果偏向生活情趣和人生理想的闲适飘逸的文体归在散文版。

  潘达要论述好这个问题首先是“要站好位置”是站在杂文文体上说杂文定位问题还是站在子归杂文版位置说杂文定位。

  在文里我看到达是站在杂文文体和子归杂文论坛的位置说的,昨天我们谈话时说的文学理论、写作章法,我是站在子归杂文版的位置上说的,局限性不言自明,但是这和我的版块定位的思路相符,在文学理论、写作章法上对于杂文本身是存在很多争议的,我们只能按自己的理解说,并非死套上来;然后你把它和散文对比,这你就站在文体的角度说杂文定位了,“杂文在表述中要尽量避免情感的参与,情感介入过多,就成了了散文,语言也要尽量客观化,否则容易被看作有宣泄的倾向。

  ”这样的文体随笔、杂感、笔记等等都可以算进去,那么怎么理解你说的定位问题?散文细化分支后产生的各种文体的交叉点有怎么处理呢?这个问题文章是没有论述清楚的。

  要一些中国著名文学家的个人简历,代表作以及代表作中经典或著名的...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他的作品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曾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意在改变国民精神。

  他曾在北大、北女师大任教。

  1927年起定居上海,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伟大转变。

  鲁迅一生著、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17本、小说集3部、散文和散文诗集各1部。

  先后选入教材的有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药》、《祝福》、《阿Q正传》;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呐喊自序》、《拿来主义》、《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灯下漫笔》(节选)等。

  【周作人】(1884—1967)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五四运动时期提倡“人的文学”,30年代和林语堂一起倡导“闲适幽默”小品,著有《自己的园地》、《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现代作家、学者。

  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任北大教授,五四初期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影响很大。

  曾在古代文学史、哲学史方面做过一些开创性工作。

  主要作品有《胡适文存》。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

  著有诗集《扬鞭集》和《回声实验记录》等专著。

  【丁西林】(1893—1974)原名燮林,字巽甫。

  物理学家、戏剧家。

  英国伯明翰大学理科硕士。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

  他热心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出版了《丁西林剧作选》。

  散文《三块钱国币》入选教材。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

  著名作家、学者。

  早年留学美国、德国。

  提倡小品文创作。

  著有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作家。

  曾留学日本,归国后与郭沫若等组织了创造社。

  1945年在印尼被日本宪兵杀害。

  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性质。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散文《故都的秋》被选入教材。

  \ 【徐志摩】(1896—1931)笔名诗哲、南湖等,浙江海宁人。

  新月派诗人。

  曾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任教。

  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再别康桥》入选教材。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现代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曾留学英国,是“文学研究会”成员,长期在清华大学任教,从事创作与学术研究,最后成为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

  其著作共26种,约200万字。

  散文名篇《背影》、《春》、《绿》、《荷塘月色》、《威尼斯》被选入教材。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笔名,满族,北京人。

  现代作家。

  五四时期开始白话创作。

  曾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

  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1951年被北京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济南的冬天》、《小麻雀》、《在烈日和暴雨下》、《茶馆》(节选)被选入教材。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现代作家、文物学家。

  1926年起先后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其创作中影响较大的是乡土小说,主要表现士兵、船夫和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讴歌下层人民的淳厚性格以及人情美和风俗美。

  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节选)被选入教材。

  【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冰之,湖南澧县人。

  主要著作有《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951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萧军】(1907—1988),辽宁义县人,现代作家,原名刘鸿霖。

  主要作品有《八月的乡村》、《五月的矿山》、《过去的年代》等。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玉,湖北潜江人。

  现代戏剧家。

  学生时期就经常参加戏剧演出,大学毕业前写成话剧《雷雨》,轰动剧坛。

  此后又创作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本。

  曹禺在话剧艺术上的成就,使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戏剧家之一。

  《雷雨》(节选)被选入教材。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现代作家、著名学者。

  他博学多能,学贯中西,曾任西南联大、暨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和《宋诗选注》、《管锥编》、《七缀集》等。

  散文《读〈伊索寓言〉》入选教材。

  【萧红】(1911—1942)黑龙江呼兰人,现代女作家,原名张乃莹,主要著作有《生死场》、《小城三月》、《呼兰河传》等。

  【唐弢】(1913—1992)原名唐端毅,浙江镇海人。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

  30年代曾在鲁迅影响下写作散文和杂文。

  鲁...

  老舍京味风格作品及片段

  回国不久,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说,作品大多收入《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中。

  最初几篇,留有"随便写笑话"(《我怎样写短篇小说》)的倾向,有的是近乎逗人一笑的幽默小品,不久就增多了含意严肃、富有社会意义的篇章。

  他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撰写幽默诗文,是该刊的重要撰稿人之一,他也在《申报·自由谈》上发表杂文。

  这些诗文,以轻快嬉笑的文字,透露出作家对于日本侵略阴谋下祖国命运的关切和焦虑,一部分收入《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

  从1935年起,还著文回顾总结自己的创作经历,后来将这些文章集成《老牛破车》(1937)一书。

  30年代中期,老舍写了大量多种体裁的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

  这些作品发表在不同倾向的报刊上,他成为文坛上一位活跃的作家。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成果,是1936年 9月起在《宇宙风》上连载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小说叙述了一名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希望以个人的奋斗改变自己卑贱地位的故事。

  他全力以赴,几经挣扎,得到的却是失败和打击。

  随着幻想的破灭,他对于生活的信念和追求也都丧失殆尽。

  作家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从自重自信到自甘堕落,也就是他为生活所毁灭的过程——祥子个人的不幸命运,是个意义深广的社会悲剧。

  小说突出地表现了作家对于城市贫民的真挚同情和深刻理解,成为老舍的主要代表作。

  《骆驼祥子》是30年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现代中国一部杰出的长篇小说;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0年代译成英文以后,也赢得了外国读者的喜爱。

  抗日战争把老舍卷进了时代的漩涡。

  1937年10月,重新回到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在济南行将沦陷的前夕,只身奔赴武汉。

  1938年 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管协会的日常事务,成为这个团体实际上的主要负责人。

  1939年6月,他参加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慰问抗战军民。

  近半年之中,行程两万余里,历经川、鄂、豫、陕、宁、青、甘、绥八省,包括延安和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

  这些,都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生活。

  过去由于与革命力量革命运动有些隔膜,产生过误解,这时通过接触和共同工作,增进了了解,他的政治态度明显地激进起来。

  1944年,茅盾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老舍先生的任劳任怨,这一件大事——抗战的文艺家的大团结,恐怕不能那样顺利迅速地完成,而且恐怕也不能艰难困苦地支撑到今天了。

  "(《光辉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为了在文艺界贯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排除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干扰,为了保障作家的正当权益,他都做了不少工作。

  抗战后期,他又投身日渐高涨的民主运动之中。

  1944年 4月,重庆等地的各界人士举行老舍创作生活20周年的纪念活动,从不同的方面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

  老舍不再是一个单纯埋头写作的作家,他成了文艺界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成了抗日和争取民主的战士。

  抗战使老舍的思想和行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以上变化也鲜明地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战争一爆发,他立刻放弃已经写了几万字的两部长篇小说,而成为通俗文艺最热心的鼓吹者和实践者。

  他先后在济南、武汉、重庆等地,与演唱曲艺的艺人讨论编写抗战鼓词的问题,自己也利用各种旧形式写了不少宣传抗战的通俗作品,包括京剧、鼓词、相声、数来宝、坠子等,供艺人演出。

  这些作品,一部分收入《三四一》(1938)中。

  在文艺界关于"民族形式"的讨论中,他写作了"新旧相融"(《我怎样写〈剑北篇〉》)的长诗《剑北篇》(1940~1942,未完)。

  随后,又开始创作话剧,或者个人编写或者与别人合作,连续写了《残雾》(1939)、《国家至上》(1940)等十几个剧本有的号召民族团结,有的歌颂爱国将领,有的揭露"大后方"的霉烂堕落,抗战救国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主题。

  他后来总结说"我不明白舞台的诀窍,所以总耍不来那些戏剧的花样","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闲话我的七个话剧》),这些剧本在话剧艺术上确实存在明显的弱点。

  但通过这些努力,为他50年代的剧作作了很好的准备。

  1944年初,老舍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

  全书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共百万言,描写北平沦陷后各阶层人民的苦难和抗争。

  老舍熟悉故都却缺少这段生活的体验。

  刚从北平来到重庆的夫人胡□青,向他提供了敌伪统治下故乡人民的苦难和抗争的大量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

  虽然书中抗日斗争的线索仍然显得有些单薄和比较模糊,但以浓烈的油彩涂抹出在民族存亡关头这座古老城市的众生相,细致刻画了深受传统观念束缚的中下层居民的内心冲突和由此萌发的觉醒,蕴含着对于他们的鞭挞和期待,在他关于北京市民的众多描绘中增添了不少丰富多彩并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画幅。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 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老舍赴美讲学。

  一年期满后,继续旅居美国,写完《四世同堂》,创作了另一部长篇《鼓书艺人》,还协助别人将这两部小说译成英文。

  《鼓书艺人》...

  摘抄《朝花夕拾》中最具哲理的议论片段

  片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不过”),表达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不屑与之为伍)的情感。

  “这样”指代(留学生的丑态),为下文作铺垫,体现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厌恶。

  “确”表示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补充说明,“但”字后面的话是作者真正想说的内容。

  片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的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赏析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词语,引出13种景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泥墙根、油蛉、蜈蚣、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前两个“不必说”略写百草园概貌,“单是……就有……”则比较详细地写百草园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先用两个“不必说”宕开一笔,突出“单是”的内容。

  既然“单是”已趣味无穷,可见园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的感情色彩。

  写景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后一个写动物由高到低。

  整体部分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则由动物写到植物。

  片段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

  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赏析描写了“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片段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赏析鲁迅先生说“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这说明当时他做引的时候,对文章当时书写的情形已经记忆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确实存在,所以他就感觉很矛盾,“既然记忆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记了。

  ”这是他的一种表达方式,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这种杂文的语气,带点思考,也带点批判。

  片段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平时也常常可以遇见他。

  死无常黑脸、黑衣,谁也不爱看。

  在“阴死间”里也有的,胸口靠着墙壁,阴森森地站着;那才真真是“碰壁”。

  赏析洋溢着作者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鲁迅的作品精彩段落

  在编校中夕阳居然西下,灯火给我接续的光。

  各样的青春在眼前一一驰去了,身外但有昏黄环绕。

  我疲劳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看见很长的梦。

  忽而惊觉,身外也还是环绕着昏黄;烟篆〔8〕在不动的空气中上升,如几片小小夏云,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aeb1e6541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3.html

《杂文片段 鲁迅杂文集精彩片段:鲁迅杂文集精彩片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