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慎《说文解字叙》

发布时间:2016-08-21 12:09: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读许慎《说文解字叙》

贵州班 邓向侯 201511588001

一本书衍生出一种学术体系的并不多,这对于《说文》、《红楼梦》、《昭明文选》以及《易经》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一篇叙文能引发那么多学者前仆后继的研究、反复研读更是令人惊讶叹的。这除了《说文》本身的价值和魅力外,可能就是《叙》本身的吸引力和重要性了。下面是我读《说文解字叙》(以下简称叙)的一些感触和体会。

一、《叙》的主要内容

在《叙》里,许慎主要提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记录文字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从伏羲观察天地万物创造“八卦”,到先民们的“结绳记事”,再到黄帝的史官仓颉观“鸟兽蹄迒之迹”而作“书契”;到甲骨文、金文;再到春秋战国的不同形态的七国文字……一直到先秦时的大篆以及秦汉时的小篆和隶书。许慎记录了汉字这样一个发展脉络。第二,汉字的政治历史作用。文字是用来记录历史的,从文字产生的雏形时代开始,几乎就被赋予了这项功能。再者就是统治者用来教化于民、“立本立道”的。“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第三记录古文的发展及灭亡以及今文的产生。从“宣王太史著大篆十五篇”,到“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等,记录了古文今文的状况。第四,孔府壁中书以及引发的今古文之争及文字训诂乱象。“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时人极力否定古文,推崇现行文字。文字训诂和字形分析更是乱象横生。

二、许慎作《叙》的原因

首先是古文和今文之争,导致训诂文字的种种乱象。“古文”指的是汉代隶书之前的文字。“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的‘古文’,还有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流行的隶书。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汉代五经都立了博士,有古文经博士和今文经博士之分,一开这种先例之后,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纷纷争取给自己研究的经学立博士,争“名次”。这不仅仅是关于学术的问题还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地位和利益。这种争斗之风就从刚开始的文字学术领域上升到政治派别斗争。这种争斗引来的就是相互学术的攻击以及污蔑。就出现解释文字的种种乱象。“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许慎自然看到这点,他说:“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鄙夫俗儒,翫其所习,蔽所希闻。”许慎是把这种学术的责任感主动的放在自己的肩上的。第二是介绍《说文》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读完《叙》,我们能大概知道《说文》要说的什么,了解了文字训诂。“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许慎作《叙》,也是为了让后人知道他采用部首排序、编写文字,方便查找使用。第三个原因应该是阐述作学问的一种精神。《叙》的最后说,“于所不知,盖阙如也”。许慎把《说文解字》的所有汉字(9353个)收录整理在540个部首里边,错误极少。“许慎检以六文,贯以部分,使不得误,误则觉之。……大抵服其为书隐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郑玄注书,往往引其为证,若不信其说,则冥冥不如一点一划有何意焉!”(《颜氏家训·书证篇》)透过这个,可以看出许慎的“说文精神”。

三、《叙》中比较有价值的观点

其一,许慎认为语言文字是发展变化的,且充满复杂性。从文字的起源来看,许慎认为文字并非一人一时所造。从“八卦之说”到先民“结绳记事”,再到仓颉造字的传说,再到后来春秋战国的七国文字以及大小篆、隶书等。文字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而且形态各异。许慎虽然没有完全系统的论述文字的发展的曲折过程,但他认识到文字是向前变化发展的。同时,文字又是复杂的,这点许慎也是看到的。无论是从文字的起源发展还是字形都体现出来。以至于“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这是许慎能站在一定高度阐释文字,并在《说文》中以小篆为基础、还要精选各个时期不同小篆写法收入其中的原因。同时这也是许慎的语言观。

其二,他能从社会实际看待语言文字的问题。一方面是语言文字影响社会政治。首先之政治格局。“语言异声,文字异形”而导致的“分为七国”,就是这个道理。语言文字成了社会的一种凝聚力和认同感,在今天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我想除了便于交流外,也和这个原因也有一定的关系。再者是语言文字对社会政治文化的促进作用。“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语言文字的发展有助于政治文化的发展,形成一时之文化。另一方面社会政治影响语言文字的发展。统治者对学术、对语言文字的重视程度对其发展有直接的推动性。秦始皇命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孝平皇帝时,招募学士,在未央宫讲古文,命“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等。对语言文字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其三是语言文字的研究,发现汉字的构造规律,提出“六书”之说。“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中,记录的是保氏贵族子弟学习的内容。“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分别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但是并没有详细的分析,一直到《说文解字》人们才得以看到详细的、做了分析的“六书”。这不得不说是许慎的一大功劳。自此之后,“六书”的研究成了一个热门的课题,无论是造字之法还是用字之法,都有助于我们对汉字的理解与把握。

四、局限性

尽管许慎的《说文》几乎让所有人折服,但是在《叙》中仍然体现出一些不足。当然,在一部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中,出现小的瑕疵是允许的,这里只是作些简单的阐述,过多的挑剔并无多大的意义。

第一,许慎的思想中有封建思想成分。距离我们接近一千九百年许慎的时代,由于这种“忠君”思想强化,许慎也难免会受到影响。我们知道《说文》创稿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汉安帝建光元年许慎病重,是让自己的儿子许冲进献给皇帝的。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这种思想。在《叙》中我们也能找到相应的体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说文字百家之书之根、是推行王道之本。这些都有试图从封建统治者角度来定义语言文字的作用。再者许慎在论述七国时,以“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等话语来论述。

第二,许慎没有完整系统的科学阐释文字的起源。“八卦”离文字含义较远;“结绳记事”并非是文字,只是功能;就算是仓颉的“书契”,也只是简单的符号。许慎虽然认识到汉字并非一人一时所创造,但是他没有把这承接关系论述清楚。真正的文字应是他提到的“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但是他也没有论述这一阶段。当然这也可能是历史的原因,种种材料的缺失也是有可能的。

5、结语

正如老师说,许慎的这篇自叙,虽然有着它的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个局限掩饰不了它的光芒和美丽。在文字学史和训诂学史上,乃至语言学史上的一篇具有开拓性的极为重要的论文。历史的东西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用发展的逻辑思维和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评价它的功与过、得与失。

参考文献:

[1] 据中华书局影印陈昌治刻大徐本《说文解字》

[2] 李奇瑞 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对文字学理论的贡献,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3] 朱自清《经典常谈》,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4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0d73cd192e45361166f51f.html

《读许慎《说文解字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