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英雄事迹 抗疫英雄事迹简介(最新)

发布时间:2020-07-29 15:43:4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2月16日下午3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为新冠肺炎患者的第一个视频会诊正式开始。

  “患者属新冠肺炎危重型,伴有急性脑梗塞和高血压。”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高新院区副院长、医疗队领队张泓提出建议,诊疗不仅要关注肺炎,还必须有整体观念。

  当时,这名92岁的患者,因“发热伴呼吸困难10余天,昏迷4小时”,已被收治进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医疗队托管的危重症病区,病情不容乐观。

  诊疗方案确定后,历经多小时连续抢救,到2月17日下午,这名高龄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各项指标明显好转。

  与“疫”魔抗争,同生死竞速。一个多月来,像这样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安徽医疗队支援的病区每天都在打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安徽先后派出8批次医疗队1305人驰援湖北,他们入驻在5家医院、4个方舱医院。

  截至3月9日,医疗队服务2508名患者,其中危重患者317名,累计治愈出院832人。除日常工作之外,医疗队还负责巡诊社区及隔离点患者、培训医护人员,目前共巡诊12个社区及隔离点,指导排查1000多名患者,培训当地医护人员4046人。

  “第一批医疗队在进驻武汉太康医院时,条件非常艰苦。”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党委副书记邵东华介绍,在没有缓冲区、隔离带,甚至连速干手消毒剂都缺乏的情况下,医疗队克服困难,开设重症医学科,解决了东西湖区重症患者集中救治问题。

  为推动援救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安徽医疗队及时总结,巩固成果,专门研究制定出“医疗队工作手册”,将党建工作、应急处理、物资分配、工作值班、后勤保障等工作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

  “更重要的是,细化了医疗队员在一线工作生活中的相关防护措施,为援救工作加了一把安全锁。”邵东华说,后续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医院病区,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症患者,接管的方舱医院共计服务舱位近1000张,无病人死亡、无医护人员感染。

  为加大救治力度,安徽第一批医疗队率先在接管的病区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通过观察近100例新冠肺炎患者,分析发现住院患者以痰湿阻肺、痰热蕴肺两型为主。”医疗队成员、六安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士安及专家团队,为住院患者制定了处方,在接管病区97%的患者中使用了中药汤剂治疗。“在近1个月时间里,接管协和东西湖区医院的3个病区,收治病人180多人,好转出院约160余人,其中重症转为轻症达80%,危重症转为重症达70%。”

  危难险重中,也不忘暖心互助。疫情当前,口罩和防护服是白衣战士的战甲,但在关键时刻,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阜阳市颍上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刘玲却脱下自己的防护服,给年轻的队友换上。

  2月6日,是刘玲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第八天。就在她准备换上防护服进入病区时,抬头看见一个年轻护士,“他已经穿上隔离衣,正准备套防护服,但他的防护服质量一般,防护效果可能不好。”得知他还要在隔离病区近距离护理患者6小时以上,刘玲没有多想,便脱下自己的防护服塞给他,“你先穿我的,我今天查房只需要在里面待两三个小时,把你的防护服换给我”。

  同行队员问刘玲,怎么舍得把自己的“护身装备”换给别人,刘玲说:“大家都同在抗疫一线,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那个年轻护士,在我眼里就是弟弟,应该的!”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近日,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党组织收到一封特殊的请战书,这是一批“80后”“90后”白衣战士们的请战书。“作为首批医疗队队员,我们已经在武汉奋战了一个多月,目前仍有患者需要治疗,我们请愿继续坚守疫情一线,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请组织批准。”请战书字字恳切,印在名字上的红手印,是这些年轻白衣天使的心声,更是他们必胜的决心。

  他是院长,也是病患。他叫张定宇。作为收治患者最多的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一院之长,他另外的身份是一名渐冻症患者。行动不便的他,已在抗疫一线坚持了30余天。每天接上千个电话,处理无数突发事件的他,无暇顾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妻子,始终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他说:“我很内疚,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我们结婚28年了,我也害怕,怕她身体扛不过去,怕失去她!”别人眼里风风火火的铁血男儿,害怕失去挚爱的缱绻,湿了他的泪眼。一天睡眠不到两个小时的张定宇,正在和病魔争夺时间。“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以后我会被固定在轮椅上,我现在为什么不多做一点?”张院长,您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爱民情怀,英雄硬汉形象彰显。

  无畏逆行的白衣天使、挺身而出的志愿者、奋战一线的保洁员和记者……在湖北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上,妇女同胞正以战斗姿态全力投入工作。3月8日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邀请6位巾帼奋斗者,用真挚的讲述,分享了她们质朴感人又饱含力量的战疫故事。

  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钟小锋在ICU工作了16年。疫情发生后,她和她的团队日夜坚守,在一线奋战了60多天。

  “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一名护士衣服湿透了,蹲在地上哭。不是因为累而哭,而是因为护理1个多月的病人有意识了。她流着泪说,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都值得了。”钟小锋说,ICU收治的患者进来时基本都无意识,没法交流。“经过我们的努力,患者能跟我们有互动,有时一个眼神、一个简单的动作,都会让我们更有信心去继续战斗。”

  她坦言,自己家中也有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女,也很疲惫。但ICU是护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她深知自己是在与死神赛跑,不能浪费一分一秒,不能有丝毫懈怠。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袁雅冬是河北省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长。1月26日,作为呼吸科医生,她主动请战,奔赴挽救生命的战场。

  在武汉市第七医院,他们负责4个病区的医疗护理工作。袁雅冬管理的病区有190余名病人,急危重症患者比例经常在一半以上。袁雅冬说,经过40多天奋战,有250余名患者经她治疗病愈出院。“一起战,一起赢,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早日回家。”她坚定地说。

  廖君是一名新华社记者,从去年12月30日以来,她一直战斗在抗击疫情报道一线。她和其他女同胞一样,身上有多重身份:在家,是两名七旬老人的独生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是一名军医的妻子。在岗位上,是工作20多年的记者,也是一名共产党员。

  这些天里,让她印象最深的采访对象是武昌医院的一名主治医生汪晓婷。汪晓婷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前线。她下班后就住在宾馆,跟家人隔离。担心感染丈夫,她不愿上车,执意走路,丈夫就开车默默跟在后面,为她护航。

  “这些记录写在文章中,也永远记在我心里。”廖君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抗击疫情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必须坚守住舆论的“主阵地”,向世界讲述武汉这座英雄城市所经历的一切。

  武汉经济开发区环卫工人张春香是第一批进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区隔离病房进行突击保洁的保洁员之一。

  “我的孩子们都成家了,没什么负担,如果清洁没人做,那情况不是更糟糕吗?我觉得我应该站出来。”张春香说,刚开始报名时,老伴不同意,担心她抵抗力差、容易被感染。为说服老伴,她反复强调医院防护很好,只要平时注意卫生,做好防护没有问题。女儿知道此事后,也主动打电话和父亲商量。在女儿的帮助劝导下,张春香老伴才同意。

  在结束这份工作后,张春香和其他同事一起到宾馆隔离了14天,大家都很好,目前已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希望大家都能多为别人想一点,多为别人做一点。相信我们武汉很快会好起来。”张春香说。

  提起站到抗疫一线的勇气从何而来,青年志愿者杨雪说:“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勇敢。”那天,在医院工作的表妹给她打电话,问可不可以送她去上班,她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很害怕,毕竟医院还是很危险。可想到表妹是去一线救人都没有害怕,觉得自己应该帮她。

  杨雪鼓足勇气出门,在路上表妹一直教她怎么防护、怎么消毒。她的坚强、勇敢和乐观消除了杨雪心底的顾虑。“这是我第一次心态的转变。”杨雪说。

  第二次则是在一次执行物资运输任务的时候,杨雪在路口等红绿灯,和她并排停着一辆军车,车里的军人看到志愿车的贴标,摇下车窗对她敬了一个军礼。

  “那一刻我感到很震撼!那一刻,我觉得作为一名武汉人,我必须勇敢站出来,为了武汉慢慢变好作出自己的贡献。”杨雪说,“只有我们进,疫情才能退。”

  湖北省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述永说,自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妇联第一时间向全国各级妇联组织发布动员令,湖北2600名专职干部、30多万妇联执委加入战疫大决战。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b843078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a.html

《抗疫英雄事迹 抗疫英雄事迹简介(最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