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发布时间:2019-07-04 01:31:46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八年级上第1章章末测试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全国各地频发雾霾天气(如图),河北各地市多次启动重污染天气级橙色预警。雾霾主要由一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2.5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PM2.5的微粒直径小于或等于2.5

Anm Bμm

Cmm Dcm

2周末,小明乘坐今世缘号有轨电车去周恩来纪念馆参观,在有轨电车行驶过程中,小明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选取的参照物是

A.轨道旁的行道树

B.沿途的路灯杆

C.有轨电车的车厢

D.迎面来的轿车

3.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以下哪个是产生误差的原因

A.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

B.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

C.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

D.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

4.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标准化考试文具中的碳素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是:14.30 cm14.50 cm14.55 cm14.60 cm 则此笔的长度应取

A14.49 cm B14.50 cm

C14.55 cm D14.60 cm

5.在一次军训越野跑中,一个长200米的队伍以4/秒的速度穿过一个长1 200米的山谷,请问队伍完全通过山谷需要多少时间

A300 B350

C400 D250

6湛江首条高铁将于20186月开通,广州湛江3小时可达!如果假期到了,同学们送小明乘列车回家。几个同学看着列车徐徐地向前开动了,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原因是几个同学和小明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地面、列车 B.列车、地面

C.列车、列车 D.地面、地面

7.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甲车内一人看见乙车没有运动,而乙车内一人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如果以大地为参照物,上述观察说明

A.甲车不动,乙车向东运动

B.乙车不动,甲车向东运动

C.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

D.甲乙两车以相同速度都向东运动

8.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B.经过6 s,甲在乙前面1.2 m

C.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

D.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

9在研究水滴下落规律的实验中,打开水龙头让水一滴一滴下落,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0.1 s拍摄了同一水滴下落时的不同位置,如图所示,由图可知,水滴下落0.3 s内的平均速度是

A150 m/s B15 m/s

C1.5 m/s D0.15 m/s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0.如图所示,物体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11.如图为某商场内的自动扶梯,若小明同学站在以1 m/s速度匀速向上运行的自动扶梯上,通过10 m的路程,需______s;若以扶手为参照物,他是____________的(填静止运动)。

1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的过程是在做_____________直线运动。由AC,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__s,其中AB段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m/s

三、实验题(共2小题)

13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让其自由下滑。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斜面应该保持________(选填较大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___________

3)在实验中除了要用刻度尺测出s1s2s3外,还需要的测量器材是___________

4)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5)在实验中,假设小车通过的全程的速度v1,上段路程的速度v2,下半段路程的速度v3,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

14在做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时,小明取长80 cm的细玻璃管注满水,管中留一小气泡,将玻璃管反转后,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如下图甲所示。

1)小明等气泡运动一段路程后,将实验所测得的数据记录在下表中,请你在图乙中画出st图像。

O点开始的距离s/cm

0

10

20

30

40

O点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1.25

2.50

3.75

5.00

2)根据实验数据和所画的图象,可归纳出:一段路程后,气泡做__________运动。

3)气泡在第4 s时离O点的距离为__________m

四、计算题(共2小题)

15小华乘坐的列车匀速经过某一长直隧道,已知列车全长300 m,隧道全长7 200 m,列车完全通过隧道所用的时间为375 s,求:

1)小华经过隧道所用的时间是多少?

2)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是多少?

16从贵港到南宁的D8271次列车的时刻表如表所示,贵港到南宁线路长151 km,若按动车设计速度200 km/h计算,求:

车次

发站

到站

开车时间

到达时间

里程

D8271

贵港

桂平

9:05

9:30

58 km

平南南

9:05

9:47

93 km

梧州南

9:05

10:28

177 km

D8272

贵港

南宁

20:49

21:59

151 km

1)从贵港到南宁要用多长时间?

2)若动车按贵港站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桂平的实际速度是多少?

3B【解析】当观察刻度尺时,若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则读数时会产生错误,而不是误差,故A不符合题意;读数时,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值估计不准确,这是产生的误差,故B符合题意;刻度尺没有跟课本的长边平行,会产生测量结果的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课本,会产生测量结果的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C【解析】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四组数据中14.30 cm测量结果的准确值与其他数据不同,是错误的测量数据,所以此笔的长度为,故选C

5B【解析】队伍过山谷时的总路程应是队伍长加上山谷的总长为1 400 m,队伍的速度为4 m/s,则可知完全通过山谷需要的时间为t=s/v=1 400 m/(4 m/s)=350 s,故应选B

6A【解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之前,必须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和参照物之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则称物体是运动的。同学们以地面为参照物时,看到列车与地面之间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列车是运动的;小明以火车为参照物,几个同学与列车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同学们是运动的,即小明看到几个同学渐渐向后退去,故选A

7D【解析】由题意知,乙车内一人看见路旁的树木向西移动,则乙车相对于地面向东运动。而甲车内一人看见乙车没有运动,即乙车相对于甲车静止,所以甲车与乙车同向同速运动,故D正确。

8D【解析】由图象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通过的路程比乙的大,所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以乙为参照物,甲向东运动;经过6 s,甲在乙前面1.2 m–0.6 m=0.6 m处。故选D

12变速 3 0.02

【解析】观察图可知,ABBC的路程相同,上半程运动时间为2 s,下半程运动时间为1 s,由速度公式可知,速度变大,所以小车在下滑过程做变速运动。由AC,所用的时间t=153523–153520=3s ;由图可知sAB=10.0 cm–6.00 cm=4.00 cmtAB=2 sAB段的平均速度

131v=s/t 2)较小 时间 3)停表 4)变速直线运动 5v3>v1>v2

【解析】1)该实验原理:v

2)实验时斜面应该保持较小坡度,小车运动速度较慢,运动时间较长,便于测量时间。

3)实验还需停表来测量时间。

4)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5)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即v3>v1>v2

141)如下图所示 2)匀速直线 30.32

【解析】1)将表中的坐标点(00),(1.2510),(2.5020),(3.7530),(5.0040)在s–t坐标系中逐一描出,连接各点即为气泡运动的s–t图象,如下图:

2)由图象可知,物体的s–t图象是一条直线,故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3)物体移动的速度为:;气泡在第4 s时离O点的距离为s′=vt′=8 cm/s×4 s=32 cm=0.32 m

2)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所行驶的路程s=s隧道s=7 200 m–300 m=6 900 m

故该列车全部在隧道里的时间

八年级上第2章章末测试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

A.放在书包里的口琴

B.泉水叮咚响中流动的水

C.正在发出悦耳哨声的哨子

D.牛叫时的声带

2.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发声的音叉一定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C.超声波能击碎人体内的结石,是因为声波能够传递信息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超声波产生

3小瑞用手去拨动同一根吉它琴弦,第一次用力较小,琴弦振动的幅度较小,它发出的声波波形图如图所示,第二次用力较大,琴弦振动的幅度较大,由此可以推断第二次拨动琴弦发出的声音的波形图可能为

A B C D

4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A.振幅一定更大

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

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5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笛,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340 m/s

C.发声体的频率高低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D.吹口琴时,对不同气孔吹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6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区分的

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C.中考期间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嗓声

D.将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空气的过程中听到声音变大

7.如图所示,钓鱼人轻声说:请不要大声喧哗!是为了避免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这说明

A.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小

B.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C.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D.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8.如图,敲击右侧的音叉,与左侧音叉接触的泡沫小球被弹开,对该实验的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A.声音从右侧传到左侧,是以固体作为传声介质

B.在右侧敲击力越大,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左侧小球弹得越远,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这个实验说明气体(空气)能够传声

D.这个实验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9.在研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时,按以下步骤做试验:将A手机悬挂在密封瓶内,如图所示,用B手机拨打A手机的号码,可以看到A手机来电显示出B手机的号码,并且听到了A手机发出的响铃信号音。接着将密封瓶内的空气抽出,如果这时用B手机拨打A手机的号码,你认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听不到A手机发出的铃声,在A手机上看不到B手机的号码

B.听不到A手机发出的铃声,在A手机上能看到B手机的号码

C.能听到A手机发出的铃声,在A手机上看不到B手机的号码

D.能听到A手机发出的铃声,在A手机上能看到B手机的号码

10.为了减少学校周围环境噪声对教室内学生上课的影响,以下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学校路段禁止鸣笛

B.在学校周围植树造林

C.每个学生都戴上耳罩上课

D.上课时暂时关上门窗

11.长沙梅溪湖音乐喷泉是亚洲最长音乐喷泉。位于梅溪湖国际新城市庆岛与文化艺术中心之间的水面上,景观十分漂亮,免费开放,吸引了不少游客。以下关于音乐喷泉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在较远处就能听见音乐声是因为音乐声的频率高于20 000 Hz

B.我们听见的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

C.对于去欣赏音乐喷泉的人来说,音乐声属于噪声

D.我们听见的音乐声是喷泉喷出的水振动产生的

12.如图为一种常见的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的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超声波可以把镜片上的污迹清理掉,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B.该仪器发出的超声波的发声频率可能是10 000 Hz

C.超声波可以把镜片上的污迹清理掉,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该仪器发出的超声波属于噪声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3.系好白毛巾、舞起红绸带、敲响红腰鼓……安塞腰鼓以其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如图所示,鼓声是由于鼓面________产生,然后通过________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14.弹钢琴时手指按压不同的琴键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够传递__________;利用声呐系统能测出海水的深度,利用此种方法不能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15云南的旅游景区较多,在景区导游常利用扩音器进行讲解,如图所示,扩音器的作用是增大声音的__________,游客听到导游讲解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_传入人耳。

16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甲乙__________相同;甲丙__________相同。(填响度音调音色

17.声音在某些物质中的传播速度见表。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管,管中充满水。当气温为20 时,一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同学在管子另一端听,听到最后一次敲击声离敲击的时间为1.2 s,则这条直铁管长为________米。

物质

温度(℃)

速度(m/s

空气

20

340

20

1 450

松木

20

3 320

20

4 900

18.如图所示,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的深度,常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利用__________进行测距。若探测船发出的声波经过8 s才收到回波信号,则此处海水深度为__________m。这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_______。(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1 500 m/s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

19.教师演示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教师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听到音叉发出声音,同时又观察到______________,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乒乓球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填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

20.小明同学在学习完课本上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回到家中想用铁脸盆和水等材料来做这个实验,请帮助她完成探究报告。

1)提出问题: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什么关系?

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A.需要实验器材:铁脸盆、水、钢勺。

B.在铁脸盆中装入适量的水,用钢勺轻敲铁脸盆,会发现铁脸盆中的水在跳动。

C.用较大的力敲铁脸盆,发现铁脸盆中的水跳动比步骤B中的水跳动________(选填”“不变)。

4)结论:通过分析,结合提出的问题,你能初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5)评估:你还可以用这些器材来探究什么问题____________?(写出探究的问题即可)

2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1: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2: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下表列出的几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则: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A

20

0.3

B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探究。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探究。

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丽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还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请写出你的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共3小题)

22.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 Hz20 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

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波水柱,这不断冲击物体的表面,使物体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体表面的目的。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波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______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体是因为声波具有____________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

4)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 500 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到回声所用时间为4 s,那么请计算该处海水的深度是多少?(请简要写出答题的计算过程)

23小贺和同学周末结伴去姑婆山游玩,来到大草坪中央,他们对着前方680 m的仙姑瀑布兴奋地大声喊:我来了!(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1)请计算出他们的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是多少秒?

2)他们能否听到自己的回声?

24火车在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若火车速度为80 km/h,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 m/s,司机在鸣笛后2 s时听到自隧道口处的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火车到隧道口的距离是多少?

4D【解析】对于弦乐器来说,弦的松紧影响音调的高低,同样用力的情况下,弦绷紧时振动快,频率快,发声的音调高;反之则弦绷的不紧时振动慢,频率低,发声的音调低,故答案为D

5C【解析】A、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B错误;C、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故C正确;D、吹口琴时,对不同气孔吹气,改变了空气柱的长度,因而改变了振动频率,故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故选C

6B【解析】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区分的,故A错误;B、超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B正确;C、中考期间建筑工地夜间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发声的手机悬挂在密闭的广口瓶内,抽出瓶内空气的过程中,介质逐渐减少,故听到声音变小,故D错误;故选B

7D【解析】钓鱼人轻声说:请不要大声喧哗!是为了避免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是因为空气和水能够传播声音。A.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与声速关系不大,且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故A错误;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D.此现象说明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故D正确,C错误;故选D

8A【解析】A、声音从右侧传到左侧,是以空气作为传声介质,这个实验说明气体能够传声,不是固体传声,故A错误、C正确;B、在右侧敲击力越大,我们听到的声音越大,左侧小球弹得越远,说明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故B正确;D、泡沫小球能够被弹起,说明声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故选A

9B【解析】A手机悬挂在密封瓶内,将密封瓶内的空气抽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如果这时用B手机拨打A手机的号码,听不到A手机发出的铃声;但可以看到A手机来电显示出B手机的号码,故B正确。故选B

10C【解析】A.学校路段禁止鸣笛,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方法有效,不符合题意;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方法有效,不符合题意;C.每个学生都戴一个防噪声耳罩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可行的办法,符合题意;D.把教室的门窗关紧,可以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方法有效,不符合题意;故选C

11B【解析】A.人的听觉范围是20 Hz~20 000 Hz,频率高于20 000 Hz是超声波我们听不到,故A错误;B.声音靠介质传播,我们听见的音乐声是通过空气传播过来的,故B正确;C.对于去欣赏音乐喷泉的人来说,音乐声不属于噪声,故C错误;D.我们听见的音乐声是扬声器播放出来的,而不是水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故B正确。

能够传递能量;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地球到月亮之间是真空,所以超声波不能传播。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月距离。

15响度 空气

【解析】扩音器的作用是增大声音的响度,即提高了声音的大小;空气可以传递声音,所以游客听到导游讲解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16音调 响度

【解析】从甲乙丙三幅图可以看出,甲和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所以甲和乙的音调是相同的;甲和丙两种波形的振幅是相同的,因此它们的响度是相同的。

17408

【解析】一根足够长且裸露在地面的铁管,管中充满水。一同学在铁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则声音会分别通过铁管、水、空气传播,所以另一同学在管子另一端听,会听到三次响声,由表格知,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慢,所以最后一次听到由空气传来的声音。最后一次敲击声离敲击的时间为1.2 s,根据v=的变形式,计算这条直铁管长为:s=vt=340 m/s×1.2 s=408 m

18回声 6 000 信息

【解析】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的深度,常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利用回声进行测距。若探测船发出的声波经过8 s才收到回波信号,则声波经过的距离为:s=vt=1 500 m/s×8 s=12 000 m,因为声波从海底反射回来,走了一个来回,所以此处海水深度为6 000 m。测量海洋深度,利用了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特点。

191)乒乓球被弹起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转换法

【解析】1)通过实验发现,用小锤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出声音的同时,乒乓球会被弹起一定的角度,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物体的振动有时用眼睛无法直接看到,可以将微小振动放大,通过乒乓球是否被弹起判断物体是否在振动,被弹起的高度来判断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这种思维方法叫做转换法。

4)结论:通过分析实验现象,结合提出的问题,能初步得出结论: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5)评估:还可以用这些器材来探究的问题:因为实验中可以看到水的跳动,故还可以用这些器材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另外在水盆中倒入不同深度的水时,盆的振动频率会变化,所以还可以研究:音调高低与水的多少有关吗?

21.(1A B 2C E 3)选择一根琴弦,调节弦的松紧程度不同,用相同的力拨动它,听它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

【解析】由于影响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因素不唯一,所以应当采用控制变量法。

1)为了验证猜想1,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应控制琴弦的长度和材料不变,所以,可选择长度和材料都相同,而横截面积不同的琴弦AB进行研究;

2)为验证猜想2,即探究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与琴弦的长短的关系时,应选择横截面积和材料都相同,而长度不同的琴弦CE进行研究;

3)探究琴弦音调的高低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控制琴弦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都不变,改变两者的松紧,比较音调的高低。

221)高于20 000 Hz 2)能量 3)真空不能传声 43 000 m

【解析】1)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 Hz20 000 Hz。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 000 Hz的声音叫超声波。

2)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剥落,故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4)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的时间为t=×4 s=2 s,由v=得海深s=vt=1 500 m/s×2 s=3 000 m

由公式v=得火车鸣笛后2 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

s1=v1t=340 m/s×2 s=680 m

2 s内火车前进的距离为:

s2=v2t= m/s×2 s= m

根据关系式:2s=s1+s2

火车鸣笛时距隧道口距离为:

s==≈362.2 m

八年级上第3章章末测试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四种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A B

C D

2.下列关于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正确的排列为

观察温度计读数并记录 取出温度计 选取适当温度计

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让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数分钟。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③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③④①②⑤

3.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0 ℃的室内

A.冰、水、水蒸气可以同时存在

B.水、水蒸气不存在,全部变成冰

C.只能有冰和水,水蒸气不存在

D.冰全部熔化成水或水全部凝固成冰

4.下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5.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6.如图所示,某一晴朗无风的早晨,一架喷气式飞机正在作画,使天空出现奇异云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7.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世界的25%,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了解地球的水循环知识,提高节水意识,培养良好的用水习惯,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关于地球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水吸热,汽化成水蒸气

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熔化成水滴

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凝华成小冰珠

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液化成雨水

8.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饮料里加冰块是因为冰熔化时放出热量

B.寒冷的冬天,窗户上的霜是窗外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液态氮的沸点是–196 ℃,沸腾时温度升高

D.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瓶漏水,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液化

9.图甲是小明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口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100 ℃

C.第10 min后,水继续吸热

D.实验时的气压等于标准大气压

10.当室内温度为20 ℃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如图中基本反映了温度计的读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A B

C D

11.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的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

D.甲房间的水雾在内表面,乙房间的水雾在外表面

12.根据下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灯泡的灯丝用钨制成,不易熔化

B.纯金掉进铜水中会熔化

C.水银温度计在–40 ℃时也可以使用

D.在–265 ℃时氢气是固态

二、填空题

13.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冷冻的冰红茶,过一会儿发现瓶子全身冒汗,这是由于瓶子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汽遇冷发生了_______现象;若不小心将冰红茶洒了一些在地面上,过一段时间地面变干,这是因为地面上的冰红茶发生了_______现象。

14.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第5 min时处于________(选填固液共存)态。

15.实验桌上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其上分别滴有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小明加热其中一块玻璃板,如图所示,观察两板变干的快慢。小明探究的问是:水蒸发的快慢与__________是否有关。

16.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_________(选填升高下降不变),该过程水_______(选填吸热”“放热不吸热也不放热)。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 ℃、沸点是78 ℃;水银的熔点是–39 ℃、沸点是357 ℃。你认为要测沸水的温度应选用_______(选填酒精水银)温度计。

17.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人们喜欢采取烟熏、风干或暴晒等传统方式制作腊味(鱼、肉等食品)。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些做法中,新鲜的鱼、肉等食品都需要_________热,使其中的水分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

18.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_形成;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________吸热所致;他买了冰棒含在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________吸热所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9.如图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________(露、冰、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20.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地面上江、河、湖、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________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______成小水滴或直接________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三、简答题

21.在炎热的夏天,将茶叶包装后放入冰箱,用低温的方法储存,可以延长茶叶的保质期。

1)如图所示,看漫画、读信息,回答问题,解释图中茶叶包装表面产生的原因。

2)过一会儿,发现茶叶包装表面的又消失了,这又是为什么?

3)寒冷的冬天,外面气温﹣20 ℃以下,但室外的雪人慢慢地变小了,这是为什么呢?

四、实验题

22.为了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

1)为完成这个实验,她准备的器材有: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还需要的测量仪器是_________

2)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把装有初温为_________℃(如图乙所测)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___(填),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等冰完全熔化完后,在烧杯下方放入酒精灯,如图丙,加热一段时间后水沸腾,则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

4)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_________(选填吸收放出)热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

5)小明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丁所示的曲线,由曲线可知:冰是_________(填晶体非晶体)。

23.小云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

1)组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___的顺序(选填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实验室现有水银温度计(–20 ℃~120 ℃)、酒精温度计(–80 ℃~60 ℃)、体温计、寒暑表等不同种类的温度计,本实验应选用的温度计是____________

2)实验中,小云观察到水在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上升情况不同,如图甲、乙所示。表示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的是图_________;水沸腾时,烧杯中不停地冒出白气,这些白气实际上是__________(选填小冰晶小水滴水蒸气);

3)实验完毕,小云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继续沸腾了一段时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解析】A、冰雪遇暖消融,由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现象;B、水烧开时冒出白气,壶内冒出来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C、草叶上形成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D、用干手器将手烘干,手上的水变成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选B

4A【解析】A.整个图象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图是晶体的熔化图象,所以A正确;B.整个图象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所以图是非晶体的熔化图象,所以B错误;C.整个图象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凝固图象,由图知,该物质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图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所以C错误;D.整个图象温度有下降的趋势,所以是凝固图象,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所以图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所以D错误;故选A

5B【解析】A、给头发吹热风,加快了空气流动,提高了温度,所以加快了水分的蒸发;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使周围的空气流动变慢,减慢了酒精的蒸发;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液体表面积,可以加快水分的蒸发;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既加快了空气流动,又提高了温度,加快了蒸发。故选B

6B【解析】根据题意知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发动机排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液化形成小水滴,所以是液化现象,故选B

7A【解析】A.海水汽化成水蒸气,且汽化是吸热过程,故A正确;B.水蒸气与冷空气接触,液化成水滴,故B错误;C.小水滴遇到更冷的气流,由液态变为固态,凝固成小冰珠,故C错误;D.小冰珠在降落过程,由固态变为液态,熔化成雨水,故D错误;故选A

8D【解析】A.熔化吸热,在饮料里加冰块是因为冰熔化时吸收热量,故A错误;B.寒冷的冬天,窗户上的霜是窗内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C.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D.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饮料瓶漏水,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故D正确。故选D

9C【解析】A.烧杯口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水温达到97 ℃时,温度不再升高,即水的沸点是97 ℃,故B错误;C.第10 min后,温度达到沸点,水继续吸热,温度不再升高,故C正确;D.水的沸点低于100 ℃,说明实验时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D错误;故选C

10D【解析】因室内温度为20 ℃,所以温度计开始示数是20 ℃,排除选项C;当将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时,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会带走一部分热量,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排除选项A;但当酒精蒸发完后,温度计的示数会上升,最终与室温相同,排除选项B。故选D

11C【解析】水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小水珠附着在玻璃上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温度低,屋外的水蒸气遇冷的琉璃液化而形成,所以在玻璃外面;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温度高,是屋内的水蒸气遇冷的琉璃液化而形成,所以在玻璃内表面;故选C

12C【解析】灯泡正常工作时的温度大约是2000 ℃,由表格数据知道,钨的熔点是3410 ℃,高于灯泡正常工作的温度,所以不易熔化,故A正确;由于铜水的温度最低是1083 ℃,高于金的熔点1064 ℃,所以当金掉到铜水中,超过金的熔点,还能继续吸热,故金会熔化,故B正确;固态的水银的熔点是–39 ℃–40 ℃低于–39 ℃,在–40 ℃时水银处于固态,所以,不能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测量物体温度,故C错误;由表格知道,氢的熔点是–259 ℃–265 ℃低于–259 ℃,氢处于固态,故D正确,故选C

15温度

【解析】根据题意,有两块完全相同的玻璃板,其上分别滴有等量的、表面积相同的水;

加热其中一块玻璃板,即除了温度不同外,水的质量、表面积,空气流速都是相同的,所以小明探究的问是: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是否有关。

16.不变 吸热 水银

【解析】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继续吸热,这是沸腾的最主要特点。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熔点是–117 ℃、沸点是78 ℃;水银的熔点是–39 ℃、沸点是357 ℃。由于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用来测量沸水的温度;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可以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

17.吸 汽化

【解析】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人们喜欢采取烟熏、风干或暴晒等传统方式制作腊味。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这些做法中,通过提高液体温度、加快空气流动速度等方式使新鲜的鱼、肉等食品中的水分蒸发掉了,发生了汽化,汽化吸热,所以制作这些食品都需要吸热。

18.液化 汽化(蒸发) 熔化

【解析】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镜片的温度低,而室外的温度高,所以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形成的;汽化是吸热过程,所以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汽化(蒸发)吸热所致;

熔化也是吸热过程,所以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熔化吸热所致。

19.升华 凝华

【解析】在烧杯里放少量的固态碘颗粒,然后把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固态碘直接变成了碘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过一会儿,碘蒸气直接变成了固态的碘,附着在玻璃片上,即发生了凝华现象;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形成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屋顶及地面形成的;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所以,生活中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解析】1)由图知道,茶叶包装表面产生的原因是: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茶叶包装的温度比空气温度低,所以,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茶叶液化形成小水珠;

2)炎热的夏天,气温较高,所以茶叶包装表面的很快蒸发了,所以,就消失了,蒸发现象是汽化现象的一种。

3)冰的熔点在0 ℃左右,外面气温–20 ℃以下,所以雪人不可能熔化,雪人慢慢变小的原因是:固态的冰直接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发生了升华现象。

22.(1)停表 2–4 3)温度不变 4)吸收 移去酒精灯,观察水是否沸腾 5)晶体

【解析】1)由于冰熔化和水沸腾这两个实验,都需要对冰和水进行加热,所以,除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外,还需要用停表来记录时间;

2)图中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且在零的下方,是零下,示数为4 ℃;冰的熔点为0 ℃,所以装所以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3)由图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4)水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只需移去酒精灯,观察水是否沸腾,便可验证结论;

5)由图BC段是冰熔化的过程,此过程中冰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冰是晶体。

八年级上第4章章末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实例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B.利用红外遥感技术监视森林火灾

C.注水后的游泳池看起来池底变浅

D.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下列现象中,仅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是

A.水中倒影 B.雨后彩虹 C.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 D.手影

3.小明在湖边散步时,看到水中的鱼在白云中穿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看到水中的白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小明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小明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鱼位置要深

D.小明看到水中的鱼和白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4.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验钞机利用红外线辨别钞票的真伪

C.开凿隧道时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D.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5.学校大门旁竖直放置了一块平面镜,小张同学逐渐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张的像逐渐变大

B.小张想通过平面镜看完自己的全身像,则平面镜的高度至少为整个身高的一半

C.小张在平面镜中看见了小王,则小王在平面镜中看不见小张

D.小张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实像

6.暑假小明去五台山旅游,站在清澈的湖边,望向平静的水面,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鱼戏白塔绿树间(如图)。这些景象中距离水面最远的是

A.白云倒影 B.游动的鱼

C.白塔倒影 D.绿树倒影

7.一束平行光从水中射入空气,OP是其中的一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光线OP的光路图是

A B C D

8.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其实验探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体距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将蜡烛靠近玻璃板的同时像也将靠近玻璃板

C.做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

D.使用光屏是为了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

9.如图所示,小易利用激光灯、可折转的光屏、平面镜等器材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屏能显示光路,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B.将左侧光屏向后折转,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C.验证光路可逆时必须用两个激光灯

D.验证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时,入射角不能为

10.如图所示为四种关于光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阳光照射下高楼的玻璃幕墙很刺眼——漫反射

B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光沿直线传播

C月食现象的形成——光的反射

D钢勺好像在水面处折断”——光的折射

11.一平面镜如图所示放置,镜面与水平面夹角45°。一个小球沿着水平面向着镜面减速运动,下列关于小球的像的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A.沿镜面向下减速运动

B.沿竖直向下方向减速运动

C.垂直镜面加速运动

D.垂直镜面减速运动

12.物理老师在实验室用某种方法在长方体玻璃缸内配制了一些白糖水。两天后,同学们来到实验室上课,一位同学用激光笔从玻璃缸的外侧将光线斜向上射入白糖水,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白糖水中的光路不是直线,而是一条向下弯曲的曲线,如图所示。关于对这个现象的解释,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其中能合理解释该现象的猜想是

A.玻璃缸的折射作用

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不绝对平行

C.白糖水不是均匀的

D.激光笔发出的各种颜色的光发生了色散

二、填空题

13.湖边的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__________所形成,这些倒影看起来比树木本身一些,主要是因为树木的光射到水面时,有一部分发生_________进入水中。

14.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到某液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7°角,如图所示。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反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折射角的大小为_________

15.如图所示,起初茶碗看起来是空的,但当你慢慢向碗中倒水时,就会发现碗中原来还藏着一枚硬币,这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看到的硬币是________(选填实物虚像)。

16.如图所示,落地平面镜高0.8 m。身高1.5 m的姚安美同学站在镜前却看不到自己全身的像,她回想起物理课上所学知识就____________(选填适当后退一段距离适当把镜子升高一段距离)。当她看到了自己全身像时,此像的大小与她本人相比应该是__________(选填大一些”“小一些一样大)。

17.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射一种不可见光,这种不可见光是________,有时,不把它对准电视机,对着墙壁按按钮也能控制电视机,(如图),说明这种光线也和可见光一样,能发生________现象。

18.小华将刻有边长为5 cm等边三角形的纸板正对着阳光,保持纸板与地面距离不变,用另一张不透明卡片覆盖在三角形孔上,如图所示。向左侧慢慢移动覆盖的卡片,白纸上光斑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变小),光斑亮度________(选填增强”“不变减弱);当光斑形状为圆形时,继续移动覆盖的卡片,减小通光孔的大小,白纸上光斑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19.如图所示,一束激光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________(选填)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减小)。

20.在台灯上都装有一个灯罩,它能使灯泡射向上方的光线向下照射,以提高照明的效率,这利用了光的________(选填沿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被台灯照到的桌下面会留下一段阴影,这是由光________(选填沿直线传播”“反射折射)造成的,人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灯下被照亮的白纸是因为发生了________(选填镜面反射漫反射)。

三、作图题

21.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中作出AB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保留作图痕迹。

22.一圆形蓄水池装满水,水面与地面相平,在池的中心正上方B处悬挂着一盏灯,一人站在岸边,设A处为人眼,作出灯发出的光经过水面反射后进入人眼的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23.如图,B点为海岸上一棵椰子树的顶点,请画出人在水下A点看到B点的光路图,并大致确定B点的像的位置B

四、实验题

24.为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_______

2)小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_______。请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使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30°,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

2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选较__________(选填)的玻璃板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应在玻璃板__________(选填前面后面)观察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当棋子A远离玻璃板时,像的大小__________

4)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__________像。

5)用木板紧贴在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面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__________(选填不能)看见棋子A的像。

26.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实验,如图是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中发现,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1)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将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折射角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折射角等于________

2)请你指出上述探究实验过程存在的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解析】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中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雨后彩虹是由于太阳光入射到水滴中发生的折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插在水中的铅笔折断了,是因为从水中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C不符合题意;手影的形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时被手挡住后,就会在墙面上呈现出阴影区域,形成影子,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解析】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白云就是通过水面成虚像,出现在水面上的,因此看到的白云是光的反射现象,故A正确,人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线从水中通过折射进入空气,再进入人的眼睛的,因此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比鱼的实际位置偏高;故BCD错误。故选A

4C【解析】A、根据不同反射面对光的反射效果不同,物体对光的反射可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漫反射同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错误;B、紫外线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辨别钞票的真伪,故B错误;C、开凿隧道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故C正确;D、自行车的尾灯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故D错误。故选C

5B【解析】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物像大小相等,小张同学逐渐靠近平面镜的过程中,小张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B、假设眼睛在头顶,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小张的头与他镜子里虚像的脚底连线过平面镜中点,这就是平面镜的底端,顶端与头顶对齐,则镜子至少为人身高的一半,故B正确;C、因为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小张在平面镜中看见了小王,小王一定能在平面镜中看见小张,故C错误;D、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D错误。故选B

6A【解析】水中的云、白塔、绿树都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从上面看时,会感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是鱼的虚像;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距等于物距,云到水面的距离最远,故云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最大,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B【解析】由题知,OP是一束平行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的一条反射光线,所以入射光线应在法线右侧的水中,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也相等(均为60°);折射光线应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以上分析可知,B图正确。A图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故A错误;C图中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法线的同侧,故C错误;D图中反射角与入射角不相等,故D错误。故选B

8A【解析】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与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无关,A错误;物体与在镜中所成的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所以蜡烛靠近玻璃板的时候,像也会靠近玻璃板,B正确;做多次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C正确;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所以用光屏可以探究平面镜所成像的虚实,D正确;故选A

11B【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小球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如图,因为小球沿着水平面向着镜面减速运动,即与镜面成45°角的方向,所以像点也向着镜面减速运动,即向下运动,SOM=S'OM=45°,所以S'OSO互相垂直,即S沿竖直向下方向减速运动,故只有B正确,故选B

12C【解析】A.由于玻璃缸的折射,光线只能在空气和玻璃缸的界面上传播路径改变,故本选项错误;B.激光笔发出的光线绝对平行,故本选项错误;C.白糖水放置久了后,就变的不均匀了,越深密度越大,光线在里面传播时就会发生折射,故本选项正确;D.激光笔发出的光是单色光,不能色散,故本选项错误。故选C

13.反射 折射

【解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光射到水面时,一部分光线发生了反射,另一部分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所以这些倒影看起来比建筑物本身一些。

1453° 44°

【解析】入射光线与液面成37°角,根据入射角的概念可知:入射角为90°–37°53°;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为53°;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83°,则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83°–37°46°,所以折射角为90°–46°44°

17.红外线 反射

【解析】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射的不可见光是红外线,对着墙壁按按钮也能控制电视机,说明这种光线也和可见光一样,能发生反射现象。

光线到达水面处发生折射,光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左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由于入射光线与水面的夹角不变,即入射角不变,所以折射角也不变。

20.反射 沿直线传播 漫反射

【解析】灯罩把向上传播的光线反射下来,让光线向下传播,这是应用了光的反射现象;光线再向下传播被不透明的桌子挡住,在下面形成影子,这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原故;人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灯下被照亮的白纸,是因为光在白纸表面发生漫反射而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21

【解析】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物连线被平面镜垂直平分,成像为虚像;分别作出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AB即是AB的像;如下图所示:

22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作出点光源B关于水面的对称点B,即像点。连接BA,与水面的交点O即为反射点,连接OA即为反射光线,连接B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3

【解析】连接BA,与水面相交于一点O,则折射点O'O的右侧,通过折射点O'作出法线,连接折射点O'A点,即为折射光线,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在B的上方即为椰子树的实际位置B,如图所示:

位置不易确定准确,玻璃板越薄,两个反射面所在的像距离越近,误差越小,故应选薄用玻璃板;

2)由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不能成在屏上,只能在玻璃前观察,所以在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时,眼睛应该在镜前才能观察到蜡烛A经玻璃板反射所成的像。

3)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它的像大小不变。

4)实像和虚像的重要区别是实像能用光屏上承接,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无法直接在光屏上观察到像,说明所成的像是虚像;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形成,是蜡烛发出的光线经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而看到像,所以即使用木板紧贴玻璃板背面,挡住玻璃板后的光,人眼在玻璃板前仍能看见棋子A的像。

2018---2019学年度 八(上) 透镜及其应用测试卷及解析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如图所示,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維码时,成缩小的实像。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共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显微镜

2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实像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虚像时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平面镜距离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小

C.眼睛近视了看不清书本上的字,应该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眼镜,可以起到放大作用

D.因为光的折射,我们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

3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来观察邮票细节,放大镜与邮票的距离应(

A.大于20cm B.等于10cm C.小于10cm D.在10cm20cm之间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cm,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看到(

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

5对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下列说法中中正确的是( )

A. 看见水中的鱼儿---光的直线传播 B. 太阳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 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

6如图所示,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此时在光屏中心已成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B.若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D.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将光屏左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7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40cm处沿主光轴移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8如图所示,若想在位于凸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图中光屏未画出)得到一个烛焰清晰放大的像,那么点燃的蜡烛应置于图中的(

Aa B b Cc Dd

9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距u/cm

50

40

30

25

20

像距v/cm

22

24

30

38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B.当u=25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v=24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像会逐渐变小

10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

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A.增大像距 B.增大像的大小

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 D.增大取景范围

1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5cm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①和④

12如图所示,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回透镜可以正远视眼

C.图内中,海市质楼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循光的反射定律

1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图5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C. 透镜不动,蜡烛向左移动,光屏向右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 透镜不动,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2、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4为加强交通管理和社会治安,临沂市安装了海燕系统,该系统具有跟踪、抓拍及人脸识别功能。如图所示,系统摄像机的镜头是 透镜,拍摄时车辆和行人离镜头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

15如图所示,小红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f=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后,应将光屏向 (填)移动,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 (填正立倒立)的像。

16在玻璃板下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把一滴水滴在小物体正上方的玻璃板上,水滴就是一个放大镜,如果还看不清小物体,再拿一个凸透镜位于水滴正上方,调节镜与水滴间的距离,就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小物体。此时看到的是小物体的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的(选填“放大”或“缩小”) 像(选填“实”或“虚”)。这个组合与 (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的原理相同。

17每年66日是全国爱眼日。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是图 (选填),近视眼应配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18某同学有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用该透镜制作了一个模型照相机照相,则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20cm(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利用该透镜

(选填不能)矫正近视眼。

19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_________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先变大再变小).

19题图 20题图 21题图

20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中,小明移动蜡烛,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缩小的像,此像是 (实/虚)像。继续移动蜡烛发现,在光屏上可以成放大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 有关。

21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 (填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 (填注水抽水)。

3、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2在图中画出与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23完成光路图,根据图中的入社光线或折射光线作出相应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24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B为射向凸透镜且过焦点的光线,在凸透镜的右侧有一平面镜MN和主光轴OO'45° ,请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完整光路图.

25在图中的实线框内填上一个合适的透镜。

26完成图 12 中经过凸透镜后的两条光线。

4、实验题(共31分)

27、(3分)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蜡烛恰能在光屏成清晰的像,所成像的特征是 (选填正立倒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2)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乙),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给凸透镜带上近视镜,则将光屏向 (选填)移动,光屏上仍可能出现清晰的像。

28、(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了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它们中心在一高度上。

1)如图甲,当他将蜡烛、光屏位置固定后,左右移动透镜,发透镜在①②两个位置时,屏上都能得到倒立的像,则镜在①位置相比在②位置时,所上得到的像 (选填较大较小)。

2)当他将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固定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在屏上都不能得到像(光具座足够长),为了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凸透镜 (选填靠近远离)光屏移动一些。经过调整,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发现若将凸透镜用纸遮住,屏上将得到 (选填完整一半)的像;若将蜡烛稍微上移,屏上的像将 (选填上移下移)。

3)如图乙,他把形状的遮光板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则屏上观察到的形状是

A.上 BCD.下

29(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将A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A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画出图像如图乙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1)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是 cm,凸透镜A的焦距 凸透镜B的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在甲图中,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5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__(选填“左”、“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应使蜡烛________(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则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

30(6分)小体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用到的光具座足够长.

1)如图所示,依次放置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并将它们调整好后,点燃蜡烛,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出现烛焰的像,但取掉光屏,在放光屏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___(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 15cm.看到的像是_________(选填“虚” 或“实”)像.

2)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模糊的像,当把光屏向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看到烛焰__________(选填 “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像,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_____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像.

31.5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选填AB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 (选填“1234”

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凸透镜。(选填靠近远离

32.6 某兴趣小组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元件,使LED灯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 。小明将各元件调整到如图位置时,小组成员在光屏上都能观察到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的(放大/等大/缩小),此时光屏上发生了 反射。

2)当LED灯向左移动时,要在光屏上再次获得清晰的像,只需将光屏向 (左/右)方向适当移到,或者在凸透镜前放置一个合适的 眼镜。

3)小华在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时,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小明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的调整是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 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2018---2019学年度 八(上) 透镜及其应用测试卷及解析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1、如图所示,使用手机摄像头扫描維码时,成缩小的实像。下列仪器成像特点与共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显微镜

【答案】B

2关于生活中的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实像时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虚像时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平面镜成像时,物体与平面镜距离越远,所成的虚像越小

C.眼睛近视了看不清书本上的字,应该配戴用凸透镜做成的眼镜,可以起到放大作用

D.因为光的折射,我们观察到日出的时刻会比实际日出时间早

【答案】D

3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来观察邮票细节,放大镜与邮票的距离应(

A.大于20cm B.等于10cm

C.小于10cm D.在10cm20cm之间

【答案】C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cm,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看到(

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 C.缩小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

【答案】A

5对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下列说法中中正确的是( )

A. 看见水中的鱼儿---光的直线传播

B. 太阳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 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

【答案】D

6如图所示,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此时在光屏中心已成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B.若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D.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将光屏左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B

7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40cm处沿主光轴移到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A.像变大,像距变大 B.像变小,像距变小

C.像变大,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答案】A

8如图所示,若想在位于凸透镜右边的光屏上(图中光屏未画出)得到一个烛焰清晰放大的像,那么点燃的蜡烛应置于图中的(

Aa B b Cc Dd

【答案】C

9在用一凸透镜研究其成像的规律时,某同学得到的部分实验信息如下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距u/cm

50

40

30

25

20

像距v/cm

22

24

30

38

60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B.当u=25cm时,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C.当v=24cm时,凸透镜成缩小的像,照相相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

D.若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2cm处向距凸透镜32cm处滑动,像会逐渐变小

【答案】B

10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

利用自拍神器可以(

A.增大像距 B.增大像的大小

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 D.增大取景范围

【答案】D

1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16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①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照相机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工作的

③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8cmf15cm

④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要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光屏应靠近透镜

A.只有①和③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②和③ D.只有①和④

【答案】C

12如图所示,下列光学现象及其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回透镜可以正远视眼

C.图内中,海市质楼是由于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循光的反射定律

【答案】C

1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图5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E. 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 图中成像特点与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相同

G. 透镜不动,蜡烛向左移动,光屏向右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H. 透镜不动,将蜡烛与光屏互换位置,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D

5、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4为加强交通管理和社会治安,临沂市安装了海燕系统,该系统具有跟踪、抓拍及人脸识别功能。如图所示,系统摄像机的镜头是 透镜,拍摄时车辆和行人离镜头的距离应满足的条件是

【答案】凸;u2f

15如图所示,小红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f=15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后,应将光屏向 (填)移动,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 (填正立倒立)的像。

【答案】右;倒立

16在玻璃板下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把一滴水滴在小物体正上方的玻璃板上,水滴就是一个放大镜,如果还看不清小物体,再拿一个凸透镜位于水滴正上方,调节镜与水滴间的距离,就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小物体。此时看到的是小物体的 的(选填“正立”或“倒立”), 的(选填“放大”或“缩小”) 像(选填“实”或“虚”)。这个组合与 (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的原理相同。

【答案】正立;放大 虚;显微镜

17每年66日是全国爱眼日。图中表示近视眼的是图 (选填),近视眼应配戴 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答案】甲;凹

18某同学有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用该透镜制作了一个模型照相机照相,则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20cm(选填大于等于小于),利用该透镜

(选填不能)矫正近视眼。

【答案】大于;不能

19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v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u表示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_________m以内;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先变小再变大先变大再变小).

【答案】0.05;变小

【解析】(1)由图像可知,当物距:u10cm时,像距:v10cm,即uv焦距:,用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时,被观察的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在0.05m以内;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远像近即物体远离凸透镜时,所成像变近,像变小,把物体从距凸透镜5cm处移动到距凸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将变小.

20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 cm。实验中,小明移动蜡烛,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缩小的像,此像是 (实/虚)像。继续移动蜡烛发现,在光屏上可以成放大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 有关。

【答案】12.0;实;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物距)。

21为了研究眼的成像原理,小科自主研制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水透镜模拟眼的晶状体,通过注水或抽水可改变水透镜凸度大小。光屏和水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点燃蜡烛后,调节水透镜凸度,直至光屏上成一个清晰倒立、 (填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若将点燃的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要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对水透镜 (填注水抽水)。

【答案】缩小; 抽水

6、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22在图中画出与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

【思路分析】仔细观察入射光线的特点,根据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解题过程】解: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23完成光路图,根据图中的入社光线或折射光线作出相应折射光线或入射光线.

【思路分析】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进行作图: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个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解题过程】(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图如下:

24如图所示,F为凸透镜的焦点,OO’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B为射向凸透镜且过焦点的光线,在凸透镜的右侧有一平面镜MN和主光轴OO'45° ,请画出经凸透镜折射后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完整光路图.

【思路分析】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折射光线,再根据反射定律作出经平面镜反射的反射光线.

【解题过程】过凸透镜交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折射光线射到平面镜上,再根据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光路图如图所示.

25在图中的实线框内填上一个合适的透镜。

【思路分析】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除过光心的光线之外的所有射向凹透镜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都会比原来发散一些。

【解题过程】答:平行光经透镜后变得发散,因此该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为凹透镜:

26完成图 12 中经过凸透镜后的两条光线。

【答案】

【解析】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通过凸透镜左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

7、实验题(共30分)

27、(3分)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图甲中蜡烛恰能在光屏成清晰的像,所成像的特征是 (选填正立倒立放大缩小实像/虚像)。

2)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乙),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3)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中间,给凸透镜带上近视镜,则将光屏向 (选填)移动,光屏上仍可能出现清晰的像。

【答案】1)倒立放大的实像;(210;(3)右。

28、(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在光具座上依次摆放了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它们中心在一高度上。

1)如图甲,当他将蜡烛、光屏位置固定后,左右移动透镜,发透镜在①②两个位置时,屏上都能得到倒立的像,则镜在①位置相比在②位置时,所上得到的像 (选填较大较小)。

2)当他将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固定后,发现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在屏上都不能得到像(光具座足够长),为了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他应将凸透镜 (选填靠近远离)光屏移动一些。经过调整,在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发现若将凸透镜用纸遮住,屏上将得到 (选填完整一半)的像;若将蜡烛稍微上移,屏上的像将 (选填上移下移)。

3)如图乙,他把形状的遮光板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则屏上观察到的形状是

A.上 BCD.下

【答案】1)较小;(2)远离;完整;下移;(3C

29(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将A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A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画出图像如图乙所示;接着他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3)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是 cm,凸透镜A的焦距 凸透镜B的焦距(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在甲图中,保持凸透镜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5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__(选填“左”、“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应使蜡烛________(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则又能在光屏上看到蜡烛清晰的像.

【答案】(110;小于;(2)右;变大;(3)靠近。

【解析】(1)根据图乙可知,当u=v=20cm时,蜡烛成等大的实像,这时u=v=2f,所以f=10cm,即凸透镜A的焦距是10cm。设凸透镜B 焦距为fB,由图丙知fB30cm2fB,所以15cmfB30cm,所以凸透镜A的焦距小于凸透镜B的焦距。

2)原来蜡烛距离凸透镜30cm,蜡烛右移5cm后,物距变为25cm,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以光屏应向右移动,像距比原来更大,所以像将变大;

3)图丙所示实验中,蜡烛通过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与幻灯机的工作原理一致;把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远视眼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所以通过透镜B成像的是蜡烛的放大的虚像,像的位置在蜡烛的左侧,要想还在原来的装置上成像,需要蜡烛靠近透镜,使其通过远视眼镜所成的放大虚像在原来蜡烛的位置上。

30(5分)小体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用到的光具座足够长.

1)如图所示,依次放置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并将它们调整好后,点燃蜡烛,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出现烛焰的像,但取掉光屏,在放光屏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___________(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 15cm.看到的像是_________(选填“虚” 或“实”)像.

2)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到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模糊的像,当把光屏向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看到烛焰__________(选填 “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像,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________( 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___________(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清晰像.

【答案】(1)大于;虚;(2)远离;放大;靠近;缩小

【解析】(1)由图可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放光屏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说明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即焦距

2)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时,物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即光屏应放在60cm刻度的右侧,∴把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看到烛焰放大的清晰像;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靠近光屏的方向移动,使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缩小的清晰像.

31.5小莉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甲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如图乙所示,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 (选填ABC”)处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像是图丙中的 (选填“1234”

3)实验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如图丁所示,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光屏 凸透镜。(选填靠近远离

【思路分析】1)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2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应透过凸透镜去观察这个像;

3)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

【解题过程】解:(1)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55cm25cm=30cm,根据折射中光路可逆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u=30cm时,即凸透镜移动至40cm刻度线处,在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2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4图符合像的性质;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3)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即像推迟会聚,故应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放大;40;(2B4;(3)远离。

32.6 某兴趣小组利用图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整元件,使LED灯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 。小明将各元件调整到如图位置时,小组成员在光屏上都能观察到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 的(放大/等大/缩小),此时光屏上发生了 反射。

2)当LED灯向左移动时,要在光屏上再次获得清晰的像,只需将光屏向 (左/右)方向适当移到,或者在凸透镜前放置一个合适的 眼镜。

3)小华在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时,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小明只对凸透镜进行了调整,就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他的调整是

A.左右适当移动凸透镜 B.上下适当移动凸透镜

C.适当扭转凸透镜 D.更换焦距合适的凸透镜

【思路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3)中间清晰,两侧却较模糊,说明凸透镜与光屏没有平行。

【解题过程】解:(1)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小组成员在光屏上都能观察到清晰的像,此时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2)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说明凸透镜成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物距增大,像距减小,需将光屏向左靠近凸透镜;

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在凸透镜前放置一个合适的凹透镜(近视眼镜)将光线发散,再经过凸透镜折射,成清晰的像;

3)发现光屏上出现的像只有中间清晰,两侧较模糊,说明中间部分的物距此时正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两侧部分的物距大于或小于中间部分的物距,故适当扭转凸透镜,使凸透镜与光屏平行,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选C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缩小;漫;(2)右; 近视;(3C

八年级物理:质量与密度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

1. 下列措施中,能使瓶中矿泉水的质量发生变化的是(  )

A. 宇航员将它带到太空 B. 放在冰箱里,水温度变低

C. 水结成冰,体积变大 D. 打开瓶盖,喝掉一口

2. 1.5×10-4t所表示的质量,最有可能是(  )

A. 一个人的质量 B. 一只鸡的质量

C. 一个大头针的质量 D. 一个苹果的质量

3. 一个人在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的时候,不小心把被测物体放到了右盘,砝码放到了左盘,砝码有50g一个,20g 两个,游码刻度是3g.该物体的质量是(  )

A. 90g B. 93g C. 87g D. 73g

4. 下列有关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法正确的是(  )

A. 称量前,应调节平衡螺母或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B. 称量前,应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以免超过量程

C. 称量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物体

D. 称量时,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左盘加砝码

5. 如图,矿石的质量已经用天平测出,从图A到图B是测量体积的情景,这样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



A. 偏大 B. 偏小 C. 相等 D. 无法确定

6. 一块金属的密度为ρ,质量为m,把它分割成三等份,每小块的质量和密度为(  )

A. B. ρ C. mρ D. m

7. 分别由甲、乙两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ρρ为(  )

A. 81 B. 41 C. 21 D. 12

8. 小明发现冬天注满水的缸胀破了,这是因为(  )

A. 水结成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了

B. 水结成冰后,质量和体积都不变了

C. 水结成冰后,质量和体积都变大了

D. 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小,体积变大了

9. 为了测量某金属块的密度,首先用天平测量金属块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然后用量筒和水测金属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



A. 金属块的质量为39.4g B. 金属块的体积为5L

C. 金属块的密度为7.8×103kg/m3 D. 金属块的密度为7.88g/cm3

10. 小明在测量大米密度时,发现米粒间有空隙,于是,他用一个饮料瓶装满水,拧上盖子,用天平测出总质量为143 g.又测出48 g大米,放入瓶中,擦干溢出的水.再测出此时的总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测量的总质量为151 g

B. 被测大米的体积为40 cm3

C. 被测大米的密度为1.2×103kg /m3

D. 若把空隙的体积也算作大米的体积将使密度的测量结果偏大

二、填空题

11. 体积为13冰块的质量为______ 千克,全部融化成水后,水的质量为______ 千克,水的体积为______ 3.(冰的密度为0.9×103千克/3

12. 物体______叫做质量,宇航员带着一瓶未开口的饮料坐飞船到达太空,这瓶饮料的质量将______,是因为质量不随物体______的改变而改变.他喝了半瓶之后,饮料的质量将______(均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13. 用天平测物体质量:



1)调节天平平衡时,若天平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调节,使天平平衡。

2)用已经调节好的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应将砝码放在天平的______盘。

3)图乙中被测物体的质量是______g

4)某小组同学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操作中错误之处是:______

14.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质量时,将物体错放在右盘中,并在左盘中加了35g砝码,同时将游码移到1.2g处,此时天平平衡,该物体的实际质量应为______g

15. 某人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位于标尺0.2g位置上,然后他用这个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测量结果为137.8g,这个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______ (偏大/相等/偏小),这个物体的实际质量应该为______ g

16. 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将砝码放在天平的______盘,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被测物体的质量为______ g.若物体的砝码放反了盘,则测得的质量与真实值相比偏______



17. 一空瓶的质量为200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600g.则:

1)此瓶容积是______cm3

2)若用此瓶装满油后总质量是500g,那么这种油的密度是______kg/m3

18. 甲、乙两金属块,它们的质量之比为35,体积之比为12,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______ ,如果它们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体积之比为______

19.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关系的图象,根据图象分析,密度ρ ______ ρ(选填”“=);甲物质的密度为______ kg/m3

三、计算题

20. 有一节油罐车装满了30m3的石油,为了估算这节油罐车所装石油的质量,从中取出了20cm3的石油,称得质量是16.4g,问:

1)油的密度是多少?

2)这节油罐车所装石油的质量是多少?













21. 如图所示,一个瓶子里有不多的水,乌鸦喝不到水.聪明的乌鸦想,如果衔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水面上升就能喝到了水.若瓶子的容积为500mL,内有0.2kg的水.请你帮乌鸦计算:





1)瓶内水的体积是多少?(2)使水到达瓶口,要放入的石块质量是多少.(石块密度为2.6×103kg/m3













22. 一容器中装有某种液体,测得液体的体积为V,液体与容器的总质量为m,改变液体的体积,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一系列Vm的对应值,描绘m-V图象如图所示,求:

1)容器的质量;

2)液体的密度;

390cm3液体的质量.

















四、实验探究题

23.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选用了体积为10cm320cm330cm3的三个铝块和托盘天平进行实验。



1)调节天平平衡后,小明用天平测量铝块1(体积为10cm3)是质量,如图甲。这一操作中的错误是______。改正错误后,他正确操作,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位置如图乙。请将此铝块的质量填写在下表空白处。他接下来继续测量了铝块2和铝块3的质量并完成了下表格的记录。  

铝块

m/g

V/cm3

1

______  

10 

2

54 

20 

3

84 

30 

2)小组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发现铝块3的数据与铝块1和铝块2反映的规律不相符,为了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的结论,他们将铝块3的质量数据改为81.并用描点法画出铝块的m-V图象,请你在上面的方格纸中建立坐标系完成他们的图象。

3)请你对他们更改数据的做法进行评价______。如果是你,对这种情况采用的做法应该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

解:A、把泉水到太空,位置生了化,物体的量不随位置化而化,故A不符合意;

B、放在冰箱里,温度生了化,物体的量不随温度化而化,故B不符合意;

C泉水成冰,由液态变成固,状态发生了化,量不随着状态变化而化,故C不符合意;

D、打开瓶盖,喝掉一口后,瓶中水所含物质变少,小,故D符合意。

D

1量是物体的属性,物体的量不会受到物体的形状、状、位置的改而改

2)分析各选项中物体的化情况,从而判断量是否化。

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位置、状、形状、温度的改而改

2.【答案】D

【解析】

解:1.5×10-4t=1.5×10-4×1000kg=0.15kg

A、一个人的量大50kg左右,故本选项不符合意;

B、一只量大1.5kg左右,故本选项不符合意;

C、一个大头针量大是几mg左右,故本选项不符合意;

D、一个苹果的量大0.15kg左右,故本选项符合意.

D

解答此的关是将1.5×10-4t算成我熟悉的kg,然后可根据生活经验对四个选项注意分析即可.

点在于一个人的量、一只量、一个大头针量、苹果量有一个大体的估要求我们对于生活中的物体要多察,多思考.

3.【答案】C

【解析】

解:砝码质50g+20g+20g=90g,故有90g=m+3g,所以m=90g-3g=87g

C

天平使用,左物右,当使天平再次达到平衡,物体量等于砝码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即天平的数原理是:左盘质量等于右盘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

天平设计的原理:左盘质量等于右盘质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所有的放错盘读问题都会做。

4.【答案】B

【解析】

解:A、使用天平,称量前将游码归零,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故A错误

B、称量前,物体的量,以免超量程,故B正确;

C、称量应该是左物右,且加减砝子,故C错误

D、称量,向右移,相当于向右加砝,故D错误

B

1天平不平衡理,在调节过程中要依靠平衡螺母,在称量程中要靠增减砝或移,当然,我们还要根据具体偏的方向来确定;

2于天平来,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左物右,且加减砝子;

3)天平在使用不能超最大量程;

4)天平使用程中的注意事

物体的量不能超天平的最大量程;在托天平上称量,要注意称量一般,要在左右上放相同量的,如果称量易潮解、有腐性的,必放到玻璃器皿中称量,否会把托,造成称量的差;向右中添加砝码时,按照从大到小的序添加;天平在使用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只能通加减砝调节使横梁达到平衡。

天平是物理学中最常用的量工具之一,属于精密的器,它的调节与使用都有特定的要求,此我掌握。

5.【答案】B

【解析】

【分析】

石的体和量筒中倒入杯中水的体相等,但是石取出,会走一部分水,石体会偏大,密度的会偏小.准确量体大的石体:在石浸没水之前,首先下水原来的水面为标记1石浸没在水中标记2,取出石先向杯中倒水,使水到达原来的标记1,然后再把量筒中倒刻度的水,把量筒中的水倒入杯直到到达标记2,量筒中水减少的体等于石的体

【解答】

石浸没在水中,水面升高,取出石会走一部分水,石体偏大,石的量是准确的,根据密度公式ρ=求出的密度会偏小。

B

6.【答案】B

【解析】

解:

物体的总质m,将其分成三等份,每一等份的为总质量的三分之一.即m1=m

由于密度是物的一种特性,其大小取决与物的种,将金属三等份,物的种,所以物体的密度也不化,即仍然ρ

B

物体分为为三等份,很容易得到每一等份的量与总质量的关系.

密度是物的一种特性,其大小取决与物的种,由此可以得到每一小的密度.

密度是物的特性,其大小与物的种有关.

,物体的密度与温度有关:当外界的温度,物的密度也会化,因物体都有热胀的性,当外界的温度升高,物的密度会减小;反之会增大.

7.【答案】B

【解析】

解:由象可知,

m=40gV=10cm3;当m=20gV=20cm3

甲乙的密度分别为

ρ===4g/cm3

ρ===1g/cm3

所以,甲乙的密度之比:

ρρ=4g/cm31g/cm3=41

B

象上找出任意一组质量和体对应值,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甲乙物的密度,然后求出两者的密度之比。

了密度和密度比算,关是根据象得出量和体对应值

8.【答案】A

【解析】

解:在水冰的程中,量不,水冰后体积变大,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密度小。

A

量是物体所含物的多少,其大小与物体的形状、状、位置的化而化;冬天注水的缸破了,明水成冰后,体积变大,而量不,由密度公式可知密度小。

密度公式的用,关是知道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随物体状、位置、形状等的改而改

9.【答案】C

【解析】

解:(1)由甲知,物体的m=20g+10g+5g+4g=39g;故A错误

2)由乙知,水的体积为25ml,由乙右知,水和金属积为30ml

金属的体积为V=30ml-25ml=5mL=0.005L,故B错误

3)金属的密度:ρ===7.8g/cm3=7.8×103kg/m3.故C正确,D错误

C

物体的等于砝量加游尺所的刻度;金属的体积应等于水和金属减水的体;根据密度公式得出金属的密度。

量金属密度的实验,主要考了天平数及量筒的数和密度的算,都属于基性的知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1)天平量物体量,是砝码质量加上游的示数。

2)已知大米的量,求出大米排出水的量,可求出大米的休,求出大米的密度;

3)米粒有空隙,若把空隙的体也算作大米的体大米的体大。量一定,体积变大,密度会小。

中因大米的体不好直接量,因此用到量法。本题测粒的体,体的是一种探究实验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利用排水法量不规则固体体属于等效替代。同了密度公式的用。

【解答】

A.知,砝总质量是150g,游尺上的示数是1g,所以此时测得的总质150g+1g=151gA正确;

B.原来瓶子和水的总质m=143g,大米m1=48g总质m2=143g+48g=191g,当把大米放入瓶子中,水会被排出一部分,此总质m3=151g溢出水的量:m溢水=m2-m3=191g-151g=40g溢出水的体积为B正确;

C.大米的密度:C正确;

D.大米体积时,把空隙的体也算作大米的体则测得大米的体大,大米的量不,由可知,得的密度偏小,D错误

D

11.【答案】0.9×1030.9×1030.9

【解析】

【分析】

已知冰密度0.9×103kg/m3,可知体积为1m3量;量是物体的属性,量不随物的改而改,所以冰熔化成水后,量不;再根据密度公式的推公式可求水的体

查质量和体算,关是密度公式及其形的灵活运用,点是知道冰化水量不

【解答】

ρ=0.9×103kg/m3

1m3

量是物的属性,冰熔化成水后,量不

m=m=0.9×103kg=900kg

ρ=

水的体



故答案0.9×1030.9×1030.9

12.【答案】所含物质的多少   不变   位置   变小

【解析】

解:量是指物体所含物的多少;

宇航员带着一瓶未开口的料坐船到达太空,物体的位置生改,所含物的多少没有改,所以其量不;喝了半瓶之后,物质变少了,料的量将小.

故答案:所含物的多少;不;位置;小.

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有在所含物的多少才会改,如果只是改了形状、状、位置或温度不会生改

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不随状、位置、形状和温度等外界因素的化而化.

13.【答案】左;右;27.8;在测量过程中通过调节平衡螺母调平

【解析】

解:(1调节天平平衡,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移到尺左端的零刻度。如,指指到分度的右明天平的左端上,平衡螺母向上的左端移到。

2)使用天平应该是左物右,故用已经调节好的托天平物体将砝放在天平的右

3)物体的=20g+5g+2.8g=27.8g

4于天平的正确使用可知,在量前需要调节平衡螺母,而程中,应该调节,不能用平衡螺母;据可知,操作中错误是:在程中通过调节平衡螺母平。

故答案:(1)左;(2)右;(327.8;(4)在程中通过调节平衡螺母平。

1)从天平的正确使用行考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移到尺左端的零刻度;

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平衡;

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砝放在天平的右,使天平的横梁重新平衡;

物体的量等于砝量加游码对应的刻度

2调节天平平衡,平衡螺母向上的一端移

天平在很多实验中有广泛的用,所以天平的正确使用和使用天平的注意事一定要熟掌握。

14.【答案】33.8

【解析】

解:物体和砝的放置位置倒了,不能安装以往的方法算物体的量。

按照下面公式算:

中物体的=中物体的+码对应的刻度

=物体的+码对应的刻度

35g=m+1.2g

m=33.8g

故答案33.8

用天平量物体的,无物体和砝的放置位置如何,一定是:左里物体的=里物体的+码对应的刻度

用天平称量物体,无天平中物体和砝的放置位置如何按照下面公式算物体量,左中物体的=中物体的+码对应的刻度

15.【答案】偏大;137.6

【解析】

解:若在调节天平平衡,游位于尺的0.2g的位置,就相当于先在左放入一个0.2g的物体,这样测得的最终结137.8g就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多了0.2g,即果与真实值相比偏大,物体的实际质量比137.8g0.2g.所以物体的真实质m=137.8g-0.2g=137.6g

故答案:偏大;137.6

调节天平平衡,要将游移到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若在调节天平平衡,游位于尺的0.2g的位置就相当于先在左放入一个0.2g的物体,这样测得的最终结137.8g就比物体的实际质量多了0.2g

是考天平的使用方法.注意使用天平一定要将游移到零刻线处

16.【答案】右;32.2;偏大

【解析】

解:用调节好的托天平量物体的将砝放在天平的右,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中;

天平尺上的分度值为0.1g,其示数2.2g;被物体的20g+10g+2.2g=32.2g

使用天平时应先将游移到尺的零刻线处,再调节平衡;因天平两的平衡关系是m=m+m,所以当物体与砝放反,再用左的砝与游的示数相加来表示物体的实际质量必然偏大.

故答案:右;32.2;偏大.

使用天平,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砝码应放在天平的右时应将砝码质量与游示数相加;天平的构造决定了两的平衡关系是m=m+m,如果物体与砝放反了,可依据一关系式行推算,最判断果的情况.

了天平的基本调节,重点要放在天平两等量关系的理解上,要明确两的平衡关系,并学会分析在物体与砝放反的情况下,对测果的影响.

17.【答案】4000.75×103

【解析】

解:

1)装水水的量:

m=600g-200g=400g

ρ=得:

V===400cm3

瓶子的容

V=V=400cm3

油的量:

m=500g-200g=300g

V=V=400cm3

ρ===0.75g/cm3=0.75×103kg/m3

故答案400

20.75×103

1)根据瓶子量和装水后总质量求出瓶内水的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瓶内水的体,即瓶子的容

2)根据瓶子量和装油后总质量求出装油油的量,知道瓶子的容(装油油的体),根据密度公式求出油的密度。

的是密度公式的用,审题时要注意含的条件瓶子的容,在注意一。

18.【答案】6556

【解析】

解:

金属的密度之比

==×=×=

金属的体之比

==×=×=

故答案6556

已知金属量之比和体之比,利用ρ=得到密度之比;

已知金属量相等和密度之比,利用V=得到体之比.

是利用密度形公式比较质量或体大小关系,度不大,但一定要心,避免出

19.【答案】>;2.7×103

【解析】

解:(1)由象可知,当甲乙两种物相同,甲物量比乙物量大;

根据ρ=可知,甲物量大,密度就大,即ρρ

2)由象可知,当甲物m=2.7kg时对应的体V=1dm3=1×10-3m3

甲物的密度:

ρ===2.7×103kg/m3

故答案:>;2.7×103

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体相同量越大、密度越大;在象中出甲物任意一组质量和体,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甲物的密度.

了密度公式的用和算,关是根据象得出相关的信息.

20.【答案】解:石油的密度:

ρ===0.82g/cm3=0.82×103kg/m3

石油总质量:

m=ρV=0.82×103kg/m3×30m3=2.46×104kg=24.6t

答:(1)油的密度是0.82×103kg/m3

2)这节油罐车所装石油的质量是24.6t

【解析】



密度是物的一种特性,与量和体无关;已知取出的石油量和体,利用ρ=算出石油的密度,再利用密度的形公式m=ρV就可以算出这节车所装石油的量了.

利用密度知识计算物体的量,关要理解密度是物的一种特性,密度与物体的量和体无关.本题还位的算和密度位的算,在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位的一.

21.【答案】解:

1)由0.2kg水的体积:



2)石块总体积:

V=V-V=500×10-6m3-2×10-4m3=3×10-4m3=300cm3

瓶内石块的总质量:

m=ρV=2.6×103kg/m3×3×10-4m3=0.78kg

答:(1)瓶内水的体积是2×10-4m3

2)使水到达瓶口,要放入的石块质量是0.78kg

【解析】



1)已知水的量和水的密度,利用密度公式求水的体

2)瓶子的容就等于石的体加上水的体,故投入石子的体等于瓶子容减去水的体;知道石密度,利用m=ρV求出石量.

了学生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知道石块总加上0.2kg水的体等于瓶子容是本的关

22.【答案】解:(1)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0,即没有液体时,质量m容器=40g,即容器的质量为40g

2)读图可知,当体积为20cm3时,液体质量m=60g-40g=20g,则

液体的密度ρ===1.0g/cm3

3)当液体的体积为90cm3时,液体的质量:

m=ρV=1.0g/cm3×90cm3=90g

答:(1)容器的质量为40g

2)液体的密度为1.0g/cm3

3)当液体的体积为90cm3时质量为90g

【解析】



1)容器的量就是当液体体积为纵轴上的示数;

2)利用公式ρ=可求出液体的密度,注意要减去容器的量;

3)根据密度公式求出体积为90cm3液体的量.

取信息,一步行分析和算,是本的一大特点,形式较为,即考了密度的相关算,同更考对图象的认识得我关注,也是我们应该锻炼实验能力.

23.【答案】用手拿砝码   27   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法不正确   分析原因,重新实验

【解析】

解:(1中用手拿砝,汗会腐,影响果,所以要用取砝

乙中,铝块m=20g+5g+2g=27g

2)用横坐表示体表示量,铝块m-V象如下所示:



3)小同学了得出结论,将铝块3量数据改81种做法是错误的,不符合实验要求,物理实验事求是的度,他下一步的操作找出原因重做实验

故答案:(1)用手拿砝27;(2)如上所示;(3)没有事求是的科学度,做法不正确;分析原因,重新实验

1)天平是精密的器,在使用遵守固定的规则,如:要左物右放置、用取砝、使用前先调节等;物体的量等于砝量加游码对应量;

2)用横坐表示体表示量,利用描点法做出象;

3)在实验过程中,应实事求是,不应该随意改动测量数据。

了托天平的正确使用和数以及描点法作实验估等,要注意在科学探究的程中,有所得出的实验结果与期的不一,或者与本知不一致,这时对实验置和实验过检查,在确保无的情况下,多做几次实验,若实验结果仍然与期的或者与本知不一致,此事求是的度,相关知提出疑。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26457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f9.html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