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经历过的六次大的经济危机

发布时间:2020-04-26 00:13:4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世界历史上经历过的六次大的经济危机

及1929—1933年世界性大危机的表现

第一部分:世界历史上六次经济危机

(一)1637年郁金香狂热

  17世纪,曾经的欧洲金融中心、东方贸易霸主-荷兰,因一个小小的郁金香球茎竟然导致了其世界头号帝国的衰落。自1634年开始,郁金香已成为当时投机者猎取的对象, 投机商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在舆论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

  1636年,以往表面上看起来不值一钱的郁金香,竟然达到了与一辆马车、几匹马等值的地步。直至1637年,郁金香球茎的总涨幅已高达5900%!当有一天,一位外国水手将那朵球茎(一位船主花3000金币从交易所买来的)就着熏腓鱼象洋葱一样吞下肚去后,这个偶然事件引发了暴风雨的来临。一时间,郁金香成了烫手山芋,无人再敢接手。郁金香球茎的价格也一泻千里,暴跌不止。

  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而该事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在一个市场已经明显失灵的交换体系下,政府到底应该承担起怎样的角色?

(二)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 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三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四)1907年银行危机

1907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首先是新闻舆论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中央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中央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五)1929年大崩溃

根据美国1920年到1939年美国制造业指数阶段的变化分析,从1920年开始,美国制造业飞速发展了10年。制造业保持了超过6%的增长速度。就工业技术而言,当时美国石油和钢铁工业已经得到长足发展,而新兴技术引发的汽车、电气和飞机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投资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庞大,1915年用于新设备和新工厂的投资约为6亿美元,而到了1918年,这一数字已到25亿美元,增长率超过300%!新工厂的建设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为制造业的进一步加速发展打下了基础。但制造业发展过快、规模过大,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形成结构扭曲。整个宏观经济形成生产消费相互强化的循环机制,同时也形成了过热状态,过度扩张虚拟经济,过于乐观看待股市,无意识当中进入一种疯狂状态,对经济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潜在危机因素已经浑然不觉。 ?

  这时,美联储采取了过于严厉紧缩政策。192989日,美联储根据宏观经济过热情况,将利息提高到6%,将证券交易商的利率由5%提高到20%,使当时投机商们顷刻间陷入了资金短缺状态,只好逃出股市。

  19291024日,在历经10年的大牛市后,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股指从363最高点跌至1932740.56点,才宣告见底,最大跌幅超过90%,直至20年后的50年代才恢复到原来高点。 ?

  这次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在19291933年间下降30%,失业率从3%升至25%,达到5000万人,

  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8812家银行倒闭,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经济危机加上大萧条时间持续长达10年之久。  

(六)1987年黑色星期一 ?

1987年上半年,美国股市继续上涨,市盈率到达23倍,而指数在6个月里上涨了30%825,道指达到了2722.42点。随后,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令人担心的消息开始充斥市场。包括贸易逆差、伊朗冲突和货币贬值。1016,市场急跌109点。1019,星期一,亚洲市场开盘即暴跌,而稍后开盘的的美股延续暴跌,道琼斯工商指数在一日之内跌掉了22.6%,标准普尔指数也下跌了20%

19871019被称为黑色星期一。这个股市大崩溃,至今仍让人余悸犹存,其震撼力量是难以估计的。

第二部分:1929—1933年世界性大危机的表现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为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拉美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破坏性的影响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更深层次的影响也颇有启发之处。1929年经济危机对拉美地区的影响是由该地区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及其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影响反映在贸易和金融、经济形势、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模式等诸多方面。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统一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国际分工不断加强,拉美地区被纳入了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它向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各种农牧和矿业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形成了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在国际资本向拉美地区扩张的进程中,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墨西哥和阿根廷。19世纪下半叶,美国资本进军墨西哥,从事矿山开采,满足美国工业发展对原材料的需要;英国资本向阿根廷扩张,进入农牧业生产领域,满足本国对农牧产品的需求。为适应初级产品出口经济发展的需要,拉美国家的交通运输、轻纺、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也获得了相应发展。

与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发展同步,拉美国家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也曰趋加强。20世纪20年代,在拉美地区特别是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三个主要国家,投资呈现巨大活力。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在美国和欧洲发行的债券。在1929年l0月华尔街股市危机爆发前,国际金融市场充斥大量拉美国家发行的债券。早在20世纪初,很多拉美国家便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行证券和债券,投资土地开发,从事港口、铁路运输建设和电力生产。这些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债务,债务人和债权人都相信,出口将会稳定增长,能够保证偿还债务利息。有人把这种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称为“飞地经济模式”,出口经济一支独秀,脱离于本国广大落后地区,与外部国际市场保持着紧密的依赖关系。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拉美国家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空前加强。这种经济联系和依赖性成为1929年经济危机冲击拉美地区的传导机制。

首先是贸易危机。1929~1933年,世界出口量减少了25%,出15价格总水平下降了30%,从而使世界贸易总额的下降幅度超过50%。作为危机源头的美国需求和个人消费下降,生产过剩,投资锐减,进口能力严重萎缩,大幅度减少了初级产品,特别是从墨西哥、智利、玻利维亚等国的农产品和矿产品的进口。1929—1932年,由于贸易需求锐减和出口产品价格猛跌,拉美国家的出口额下降了65%。对外依存度越高的国家受贸易危机的影响越重,同l925—1929年相比,1930~1934年智利进出口分别下降了48%和33%,这两项比重均大大高于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当时拉丁美洲是不发达地区中与国际分工体系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所有现代化部门都与外贸有关,经济危机通过贸易蔓延到各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

其次是信贷与债务危机。大量国际资本由包括拉美在内的不发达地区流回母国,造成这些地区投资和贸易信贷严重紧缺。1929~1930年,英国、美国和法国的长期和短期的资本输出每年平均达33亿美元,1931—1932年,每年平均净输入资本减少为16亿美元。英国用国外获得的资本收入支付进口的比重由1925—1929年的22%上升到1930—1934年的37%。

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危机爆发后,拉美国家承受极大的信贷和债务压力,国际金融市场完全关闭,贸易失去信贷陷于瘫痪,由于不能获得外部贷款继续支付拖欠列强的债务,很多拉美国家失去偿债能力。玻利维亚于1931年宣布停止支付债务,后来受到其他国家的效仿。1935年完全或部分停止支付外债的拉美国家达到14个。金融信贷关系的断裂使拉美国家付出沉重代价。他们长期被排斥在国际金融市场之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仍然难以获得国际融资,资金主要来源是外国直接投资,这些投资集中于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如交通运输、企业建筑等。直到20世纪中叶,通过债务重新安排和减免,拉美国家才得以回归国际金融信贷市场。

另外是经济模式危机。就拉美主要国家而言,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墨西哥为1910年前的近40年间,阿根廷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40多年间。在经过几十年的快速经济增长之后,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的局限性和脆弱性日益暴露出来。初级产品生产技术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难以提高,生产受到封建大庄园制的严重限制,为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服务的轻纺和食品加工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缺乏技术、资金和市场,不仅受到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挤压,而且受到同类进口产品的竞争。初级产品出口经济模式的危机实质上反映的是本国工业经济需求与外国资本把持的初级产品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国家曾一度失去欧洲出口市场以及工业消费品和新兴工业部门所需的机械设备和技术的进口市场。1929年经济危机及其后的大萧条则更加充分暴露出初级产品经济模式的脆弱性和内在危机。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源于美国,欧洲国家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而不发达国家次之。但是与亚洲国家相比较,拉美国家受到的影响还是强烈的。以1929年为基数100,193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系数为82.3,亚洲为103.2,拉美国家为90.3。在拉美地区,几个主要大国因涉足世界市场较深,经济受到的影响更大。1929—1933年,墨西哥国民生产总值年均下降2.7%。1930—1934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下降0.5%。

大萧条在为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初级产品国际需求的严重萎缩、国际市场的四分五裂、国际支付体系的破裂、保护主义壁垒高筑、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性收缩等,为拉美国家经济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客观条件。初级产品出口经济发展比较充分的国家进入经济模式转型阶段,即由初级产品出口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国际市场转向国内市场,由侧重出口转向替代进口。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认为的,“从拉美最传统的经济史的角度看,1930年是本地区工业化的一种功能性标志。人们甚至谈论危机前和危机后:此前,占优势的是出口经济;此后,标志性的是工业化和国内市场的扩张……”。巴西着名经济学家富尔塔多教授认为,大萧条是拉美替代工业化进程的起点。“就工业化进程的性质来说,1929年的危机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界线。到那时为止,工业部门的发展是出口扩大的反映;而从那时起,工业化主要是由出口部门的衰退或增长不足而引起的结构问题诱发的”。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拉美国家实行的经济转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体系演变的组成部分,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在卷人世界市场后受资本全球扩张拉动的结果。它是在大萧条条件下启动和发展的,带有外部强力作用的印记。

由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环境的不同,拉美国家工业部门在危机中的境遇与主要发达国家明显不同。在欧洲和美国,工业是受经济危机影响最主要的部门。1929—1938年,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了44.7%、40.8%、25.6%和11.O%。但在拉美地区却恰恰相反,很多国家的工业部门是整个经济中状况最好、最有活力、主导经济恢复的部门。究其原因,依附论的代表人物安德烈.冈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甚至认为,“与古典派主张相反,在中心受到削弱和无能力维持其殖民统治时,外围实施了工业化和实现了增长”。虽然这种论断有值得商榷之处,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拉美国家工业部门当时所处的状况。

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拉美国家最初模仿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与初级产品经济模式相适应的古典主义经济政策,放任市场自由、紧缩财政、平衡预算、降低税收、恢复金本位制、降低关税。但是情况更加糟糕。外部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兴起。美国于1930年6月实施《霍利一斯穆特关税法》,把关税提高到历史最高水平。法国于1931年5月实施进口配额制,涉及产品多达三千多种。1932年英国提高进口关税,并与英联邦国家决定实施“帝国优惠制”,英联邦地区的商品根据配额进入英国但不附加关税,英国工业品出口这些地区享受优惠待遇。由此形成了美国、法国和英国领军的贸易和货币集团。拉美国家也被迫进行政策调整,实行货币贬值和进口控制,提高关税,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用本国生产的最终消费品替代进口产品。墨西哥于1930年提高进口关税25%,1931年和1932年两次实行货币贬值,贬值幅度累计达50%。在这一时期,阿根廷除了提高关税和实行货币贬值外,还采取促出口、限进口的双重汇率制。这些反危机措施具有明显的“内向增长”政策导向,在当时的条件下却颇有成效。很多国家还采取了其他措施,如管制外汇,发放国家补贴,提供低息贷款,将外国企业收归国有,实行公私混合经济,鼓励多种经济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措施日臻成熟,逐步形成系统的工业化主张和政策实践,为40年代广泛实施的替代进口工业化模式奠定了基础。

大萧条还对拉美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产生深层次影响。1934年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拉美国家也效仿了同类做法,政府在国民经济中积极发挥作用,广泛参与经济管理,制定和实施长远发展规划,施加强有力的经济监控,采取经济刺激措施。玻利维亚和墨西哥于1937年和1938年先后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集中反映了后来通过国家干预实行替代进口工业化规划的主导性战略方针和思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恢复十分困难和缓慢。1938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仍然低于危机爆发前的水平。甚至有人认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才依靠军工生产从经济大萧条中恢复元气。拉美国家则明显不同,他们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当危机逐步演变为大萧条时,拉美国家大多已开始经济恢复和隐步增长阶段。1935~1939年,阿根廷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3.3%,1940~1944年为3.8%。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张规模来看,拉美国家的表现都是值得肯定的:以1929年为基数100,1938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106.O%,亚洲地区为108.3%,而拉美地区却高达 125.9%。拉美国家能够先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经济,经济扩张规模甚至大于受危机影响程度轻于自己的亚洲地区,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拉美国家受到的冲击主要集中在贸易和信贷领域,他们并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受到结构性和体制性重创。工业虽然受到资金、技术和市场不足的影响,但是却没有遭受结构性的破坏,外部竞争的削弱反而为新生工业部门加速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巴西钢铁、水泥和轻纺等工业部门的长足发展堪际有力佐证。1929—1939年,巴西的铣铁产量由2.1万吨猛增到的16.0万吨,钢产量由0.95万吨提高到11.4万吨。水泥生产由1926年的1.3万吨增加到1939年的70.0万吨。其二,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调整基本上顺应了世界经济的缓慢复苏、经济体系的调整和重建进程。正如一些历史学家所说,拉美地区“在一场危机之后产生了导向工业发展的进程。华尔街大萧条与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的崛起相吻合”。①

1929年经济危机对拉美国家的社会和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经济危机加剧了失业和贫困等社会问题。政治和社会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包括左翼社会主义和右翼法西斯主义力量对垒分明,斗争激烈。在探索克服危机和大萧条出路的过程中,民族民主力量日益壮大,在很多国家成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主导力量,迎来了40、50年代拉美地区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高潮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ca918bb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2.html

《世界历经历过的六次大的经济危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