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

发布时间:2018-03-27 11:15:2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

(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解读: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习近平用典]

六、【劝学篇】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2009513日《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原文:

读书最可贵的是终身坚持,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孜孜不倦地读书。“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出处:(西汉)刘向《说苑·建本》

原典: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释义:

这是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苑》中的一个故事:晋平公一次问盲乐师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很想学习,但恐怕太晚了。”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起蜡烛呢?”平公听了很生气:“哪有做臣子的取笑君主的呢?”师旷说:“盲臣哪敢戏弄君主呢?我曾听说过,少年时好学,如同初升的太阳一样光鲜明亮;壮年时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一样炽热似火;老年时好学,就像用蜡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人少小而好学,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光明鲜亮;壮年而好学,就像中午的太阳一样,光线强烈;老年而好学,就像燃烛照明一样,在黑暗中闪光。)但是点蜡烛走路,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个更好呢?”晋平公不禁赞道:“说得好啊!”

学习是为了照亮人的行程,指导人的行动。师旷用“日出”、“日中”、“炳烛”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和人生学习的三个阶段,鼓励人们要活到老、学到老。北齐文学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引用了师旷的这个比喻:“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老年人读书学习“如秉烛夜行”,不学就会“瞑目而无见”。可见,老而好学的意义十分重大。(杨立新)

3. 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出自李白《相逢行》

意思是:感叹时间的流逝,转眼之间头白变白了。

劝我们应当珍惜时间,莫到晚时空余悔.

4.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释义

玉:动词,琢磨(璞玉)。汝:你。玉汝:像琢磨璞玉一样磨炼你。译为:艰难困苦的磨练,能助人成就大器。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

示例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红军就是带着这个信念,才走完了艰苦卓绝两万五千里长征

出处

【出处】: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正蒙·乾称篇》)

张载(公元1020-1077年)是北宋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人。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曾上书范仲淹,希望能够组建兵团收复因西夏南侵失守之地。范仲淹很欣赏他的才学,劝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做学问。后来张载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他敢于直言,触犯王安石,49岁就辞官回家,在家读书治学。

横渠是个穷乡僻壤,张载虽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够维持生计,还必须省吃俭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挂在心上。每天起来,他一头钻进书房,关起门来,整日苦读,时常思考问题而忘记吃饭和休息。深夜,妻儿早已酣然入睡,他躺在床上还若有思考。如有所得,便披衣下床,欣然提笔。远近许多青年纷纷前来从师求学。有些学生家境贫寒,没有学费,他反而补贴他们茶饭,和他们同甘共苦。在不懈的努力下,张载贯通佛道儒三家,创立了关学,成为一代理学宗师。

张载在《西铭》中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1]  意思是说贫穷卑贱和令人忧伤的客观条件,其实可以磨练人的意志,用来帮助你达到成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

这句话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成为很多名人发奋努力的座右铭。它演变而来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

辨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漫长的人生旅途,面对着种种的人生形式,我们需要不断地探索、追求。但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危机时刻会降临,此时我们需要的就是积极地乐观地去面对。风雨中也许会有彩虹,危机中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转机。

危机是黎明前的黑暗,没有今天的日落西山,怎会有明天的旭日东升;没有今朝的危机,也许没有明朝的辉煌。危机并不是失败的征兆,他可以是引向胜利的火把。楚霸王项羽率领精兵猛将从江东席卷而来,他不给自己留后路,破了锅,沉了船,饥饿与死亡笼罩在每一个将士的身上。这破釜沉舟的危机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个将士,但这并不是绝路,而是蕴藏着一种生的机会。在危机中,将士们不只是杀了敌人,更是保全了自己。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身处各种的危机,并没有使他们走入困境。面对着危机,他们没有畏惧而是更加坚强,在困境中,他们彰显了自己,在危机中,他们成就了自己。或许没有危机,他们成就不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亦改变不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史。

面对危机,需要的是智慧与坚强。对于那些不敢面对危机的人,这就是一场真正的危机,而对于敢于直面现实、自觉接受挑战的人来说,危机就是转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每一个想变成珍珠的人就要有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执著,在危机面前,坚强起来。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在危机面前丧失了信心,不去寻找新的机会。面对危机,痛并快乐着。

6.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990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出处

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根据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各美其美

答:各美其美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因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怎样做到美人之美

答:美人之美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

答: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释义

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前辈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我们应当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我们先是发现自身之美,然后是发现、欣赏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赏、赞美,最后达到一致和融合。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

 

 

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地位太高,面子太大。

 

1.陛下

 见到皇帝我不敢看皇帝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陛之下——大家知道皇帝的龙椅,就是

那个宝座有一个台,台上面有台阶,那个台阶叫陛。陛下陛下的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2.殿下

 见到太子或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来历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躺带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3.阁下

 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楼阁之下; 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当中。愿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在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挚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4. 足下 

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脚下,就是低头的意思。权在足

下,就看足下的这个足往哪边走,这叫做举足轻重,你这一抬脚就有分量。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相传晋公子重耳烧山逼介之推出山,不料介之推却抱着一棵大树烧死。晋文公砍下大树做了木履穿在脚下,平时总是看着脚下的木履说:悲乎,足下!

 5.麾下

 麾下是对将帅的尊称。麾,本是指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帜。

 6. 膝下

 膝下子女幼年时经常在父母的膝下活动,故以膝下表示幼年。后来借指父母,有亲切之意。

上句写唐主恩宠之隆,严武剖符持节一任东川节度使,两任剑南节度使。三持节是对严这一经历的最好概括。下句写严武的儒将风度。严武治军甚严,赏罚分明,但又好整以暇,多次与杜甫举杯饮酒,开怀赋诗,不愧兼擅文经武略。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材。西蜀北有剑门,东有夔巫,地形天下”“阻。严武坐镇其间,堪称李唐王朝最出群。末二句是对严武镇蜀整个历史过程的艺术概括,也是对他文武全才的充分肯定。

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严武再次镇蜀,后为高适取代,不久就有徐知道的叛乱及松、维、保三州的陷落。公元764年(广德二年)三次镇蜀,曾大破吐蕃兵。后以疾终,郭英乂代之,不数月而有崔旰之乱,英乂被杀。安危指转危为安。它是全诗的高潮和总结。诗人的激情在这里再次得到艺术体现。它深刻指出:如果西蜀付托非人,随时都可能出现严峻形势。

这是一首议论时事,可当纪传读的七律诗。开头、结尾都以激情取胜。中间两联将严武治蜀业绩与自己有关活动,用追形式娓娓道出,与一般吟风弄月,登眺游览任兴漫作,迥然有别。没有杜甫忧时之真心识学笔力(《杜诗本义》),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诚如黄生评说:他人诗皆从纸上写出,惟公诗从胸中流出,口中道出,且神情面目,俨然可想,所以千秋犹有生气

《诸将五首》的内容主要是以安史之乱以来的军政大事为中心展开议论,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忧虑;他极度希望君主明智有为,文臣武将用得其人,语言慷慨蕴藉,诲人良多。因每首都与诸将有关,故以诸将为题,实则笔锋指向当时皇帝,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危须仗出群材,这即是第五首的结语,也是《诸将五首》的中心论点,也是诗人对安史之乱以来军政大事的感愤。

《诸将五首》是政论诗,在议论中深含诗人自己强烈的爱国感情,不仅使读者明其理,而且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d14a03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a.html

《君子和而不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