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发布时间:2020-02-0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2017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这是特色小镇一词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亮相。从政策的指向中可以看出,作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已经进入了中央视野。
当前,各地政府都在规划特色小镇,据统计,目前全国特色小镇总计划数量已超过1500个,加上住建部此前公布的403个特色小镇,今后全国将会出现近2000个特色小镇。从全国来,特色小镇作为新生事物,其原始经验来自于浙江。从特色小镇的范本云栖小镇可以看出,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而是一个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区块和平台。
作为人口及产业的核心载体,特色小城镇早已成为发达国家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经济活力点。例如,美国高科技小镇集聚的硅谷,人口不到美国的1%,但GDP占比却高达4%5%。在经济新常态下,作为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特色小镇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应该建成一个融合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而不是一个仅仅为发展房地产而堆砌起来的空壳子
(选自《光明日报》20180124日)
材料二:图:首批127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主要产业所占百分比(%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报告》)
材料三:
丽晖谷小镇是意大利冬季最美、最有名的旅游胜地。它的成功之处有三点。一是独特的自然风光。它位于阿尔卑斯山中段,在欧洲两个最大自然公园斯特维奥国家森林公园和波尼纳公园之间,是一条长而宽的峡谷。在这里旅行,有融入大自然的感觉。二是丽晖谷建有许多滑雪设备,能够进行各种冬季滑雪运动,受众包括初学者和高水准的滑雪爱好者。这使得丽晖谷成为独具特色的冬季体育文化集聚地。三是众多人文旅游景点的建设。丽晖
谷有着许多迷人的景点,如建筑风格独特的天主教堂、村庄、牧场,以及各种野生物,这些景点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衍生休闲配套项目。总之,丽晖谷小镇的特色在于把自然、人文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选自《东方头条》2018313日)
材料四:
日前走访西部某县的文旅小镇,民俗文化街上灯笼高挂,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木雕花窗、青砖粉墙,两边的商铺生意却冷冷清清。当地商户说,民俗街刚开业时火过一阵,可小镇位置偏远,周边又没什么大景点,聚不来人气,不少店家只好关门。打造文旅小镇,当地政府投入不少,但是这各路拔苗助长的人造特色何以为继,要打个问号。 纵观成熟的特色小镇,都是有产业基础、有特色优势,在市场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而不具备条件,靠行政推动,一味模仿复制,胜者寥寥。比如同样是香菇小镇,浙江庆元有食用菌企业200多家,产业链条完备,一半农民从事这个行业;而有的地方香菇产业从零起步,也大干快上建香茹小镇,真为他们捏把汗。为何一些地方创建特色小镇动力那么强?动力源自传统发展路径依赖,认为抢到特色小镇这顶帽子,就有项目、来钱快,不惜下指标、炒概念、造特色,有的把特色小镇当融资平台,打着这个旗号搞房地产。 特色小镇不是越多越好,盲目发展潜藏风险。有关部门测算,一座面积13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投资要几十亿元。跟风上产业,市场风险不小,一旦产业有闪失,会让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债务风险。前些年,一些地方发展食用菌、苗木产业,一哄而上后产能过剩,茹变草”“苗变草,这样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另外,有的地方假小镇真地产加大了房地产库存,可能重蹈摊大饼、造新城的覆辙,让造出的新镇变空镇
(选自《人民日报》201806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新常态下,已经进入中央视野的特色小镇是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也将成为中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B. 从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的主要产业类型分析,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工农业、旅游产业两大发展架构上,而其他产业所占比重不高。
C. 独特的自然风光、独具特色的冬季体育文化和众多的人文旅游景点三者完美结合,使得丽晖谷小镇成为意大冬季最美、最有名的旅游胜地
D. 特色小镇发展潜藏风险,必然会使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债务风险,还很可能造成其他问题,所以应该慎重发展特色小镇。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亮相的特色小镇一词,使得十九大报告中明确的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更加明晰。
B. 在经济新常态下,特色小镇是一个特而强、聚而合、小而美、活而新的区块和平台,是经济、产业、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
C. 把自然、人文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的丽晖谷小镇,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利,让前来旅行的游客,一到这里,就有融入大自然的感觉。
D. 有产业基础、有特色优势的成熟的特色小镇的发展,在市场环境中将远胜那些不具备条件,一哄而上照搬跟风的小镇。

3)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D 2A
3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产业基础,特色优势,打造真正的特色小镇。打造特色小镇不能盲目跟风,急功近利,把特色小镇当做融资平台,搞房地产。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解析】【分析】(1D项原文是盲目发展潜藏风险。一旦产业有闪失,会让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债务风险,有盲目”“一旦。故选D
2A项原文第一段说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设特色小镇只是其中一点。题干与原文不符。故选A
3)本题要求对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思路为针对文中特色小镇建设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对方案,或者借鉴成功经验。筛选文中相关信息而不是一个仅仅为发展房地产而堆砌起来的空壳子’”纵观成熟的特色小镇,都是有产业基础、有特色优势,在市场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一味模仿复制,胜者寥寥有的把特色小镇当融资平台,打着这个旗号搞房地产整合信息后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DA
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产业基础,特色优势,打造真正的特色小镇。打造特色小镇不能盲目跟风,急功近利,把特色小镇当做融资平台,搞房地产。国家应该通过政策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2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拓展着人类想象力的边界。这个过程中,一个虚拟和现实交相辉映的全新时代或许正在加速到来。虚拟现实并非新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提出并应用于模拟军事训练中,与单一的人机交互模式不同,虚拟现实旨在建立一个完全仿真的虚拟空间,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正因如此,虚拟现实被视作下一代信息技术集大成者和计算平台。

虚拟现实还处于起步阶段,打造更高交互水平的人机互动系统需要攻克不少技术难题;另一方面,虚拟现实只有赋能各个领域的创新,才能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如何把看似的技术变成的产业,需要各地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实践表明,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虚拟现实真正实现从技术到产业的蝶变、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先机二字格外重要,谁抢占先机,谁就能在创新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发展虚拟现实已写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有十余个地市发布了专项政策。在核心技术上,我们相比发达国家有些差距,这背后有人才缺乏、科技攻关不足等多种原因,再比如,当前虚拟现实内容相对匮乏,产品存在低端化、同质化的情况,这恐怕和企业热衷资本跑马圈地、忽视产品质量提升的做法不无关系。破除这些制约短板,方能为虚拟现实打开更多想象空间。好在一个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一个更为理性的市场环境,正在为虚拟现实的突破和发展提供土壤和阳光。
(选自201810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虚拟现实的技术特点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2)如何打造更高交互水平的人机互动系统?请结合材料加以探究。 3)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发展虚拟现实需要开展哪些工作。
【答案】 1)虚拟空间完全仿真;互动体验更加丰富;人机交互水平更高。
2)赋能领域创新;加强实践探索;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抢占发展先机,提升核心技术水平。
3)培育和引进攻坚人才;强化科技攻关;丰富虚拟现实内容;提升产品质量;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建立理性的市场环境、
【解析】【分析】(1)本题中,从原文与单一的人机交互模式不同,虚拟现实旨在建立一个完全仿真的虚拟空间可总结出:虚拟空间完全仿真;从提供沉浸性、多感知性、交互性的互动体验可概括出:互动体验更加丰富;从虚拟现实还处于起步阶段,打造更高交互水平的人机互动系统需要攻克不少技术难题可看出:人机交互水平更高。
2)本题中,从另一方面,虚拟现实只有赋能各个领域的创新,才能提升全要素生产效可总结出:赋能领域创新;从原文如何把看似的技术变成的产业,需要各地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可见其措施:加强实践探索;从实践表明,单个企业的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虚拟现实真正实现从技术到产业的蝶变、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必须建立完整的产业可得出: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先机二字格外重要,谁抢占先机,谁就能在创新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可归纳出:抢占发展先机;从在核心技术上,我们相比发达国家有些差距……”可见:提升核心技术水平。
3)本题中,从原文虚拟现实还处于起步阶段,打造更高交互水平的人机互动系统需要攻克不少技术难题在核心技术上,我们相比发达国家有些差距,这背后有人才缺乏、科技攻关不足等多种原因,由此可见,我国发展虚拟现实需要培育和引进攻坚人才强化科技攻关;由虚拟现实只有赋能各个领域的创新,才能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前虚拟现实内容相对匮乏,产品存在低端化、同质化的情况可见另一举措:丰富虚拟现实内容、提升产品质量;从好在一个鼓励创新的政策导向、一个更为理性的市场环境,正在为虚拟现实的突破和发展提供土壤和阳光可见其措施有: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建立理性的市场环境。


故答案为:虚拟空间完全仿真;互动体验更加丰富;人机交互水平更高。
赋能领域创新;加强实践探索;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抢占发展先机,提升核心技术水平。
培育和引进攻坚人才;强化科技攻关;丰富虚拟现实内容;提升产品质量;提供良好的政策导向;建立理性的市场环境、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使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我们知道发散性思维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你的个人数据库。 材料二:
思维导图利用图像、分支和关键词等元素,充分调动全脑来记录和表达思想,它有四大原理,分别是图像原理、发散原理、收敛原理和主动原理,它有四大要素,分别是图像、颜色、线条和关键词。
思维导图的结构也很简单,主要结构是中心图、主干和分支,除了中心图、主干和分支之外,还有关键词和小图像。
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相连,是信息组
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一级分支下面又有二级分支,是每一个大方面下的几个小方面。逻辑层次非常清晰。主干和分支以线条的形式表现,关键词写在线条上,简洁明了。 关键词和分支旁边可以画一些小图像,加以颜色等,就可以更好地刺激大脑,印象更加深刻。

材料三:
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以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有效而又极具实用性的图形思维工具,它可以将人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形象化展示。
B. 人类的发散性思考方式决定,进入大脑的每一种资料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出无数的关节点。
C. 材料二的思维导图图例具备了图像、线条和关键词三大思维导图要素,但是颜色这一要素展示得不够充分。

D. 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协助人们实现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的平衡发展。
B. 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
C. 思维导图实际上还是一种树形结构,而现实思维系统却复杂多样,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树形结构只是其中之一。
D. 思维导图并不能表现思维的全貌,但作为一种工具,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
3)根据材料信息,按序号补齐下面三则材料中所述的思维导图的空缺内容。

【答案】 1D 2C
3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或特征什么是思维图亦可功能(或作用关键词和小图像;图例(或思维导图例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适度使用。 【解析】【分析】(1D项,材料三认为思维导图不是一种理想的思维工具的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比较简单,是浅尝辄止的思维成果错误,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误认为”“似乎等说明简单只是人们的错误认知,事实并非如此,且浅尝辄止只是人们形成的思维习惯,而非思维成果。故选D
2A项,能有效提升人的左右脑的机能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是充分运用而非有效提升B项,思维导图的主干部分是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的,主要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误,材料二第三段说中心图占据了思维导图的中心,是将思维导图的主题以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主干也叫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它与思维导图的中心图
相连,是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选项混淆了中心图主干两个部分,一幅大的图像或者图像+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中心图,不是主干,呈现信息组织的主要几个大的方面的是主干,不是中心图D项,思维导图……它能将思维可视化,因而可以大大激发我们大脑的无限潜力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将思维可视化发大脑的潜力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
3)从图上来看,思维导图的主干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已经给出的是思维导图的内容和结构思维导图的缺点和使用方法,这二者分属于材料二和材料三,故考生需要浏览材料一,看材料一主要介绍了思维导图的什么内容,材料一一共三段文字,结合三段内容可知,主要是介绍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再看分支部分,第一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一而言,材料一共三段文字,已经提供的是第一段和第三段的信息,故考生要填写的是第二段的信息,即思维导图的功能或作用;第二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二,材料二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元素、原理、要素和结构,以及思维导图的图例,而结构部分又包括中心图、主干、分支和关键词及小图像;第三个分支是针对材料三,包括缺点和正确使用,缺点主要是第一段和第二段,即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形成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正确使用在第三段,主要是适度使用和变化与创造。 故答案为:DC
思维导图的定义和功能(或特征什么是思维图亦可功能(或作用关键词和小图像;图例(或思维导图例容易曲解和简化原本复杂的系統;适度使用。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
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技术与公共利益
张帆
一个崇尚技术的时代已经到来。从机械制造、电子设备、食品加工到金融领域,各种类型的技术专家赢得了空前的器重。
从就业岗位的占领到市场价格的竞争,工科学生屡屡胜出,一次又一次地巩固了技术至上的观念。他们中流行:学好英语,学好计算机,努力工作,好好挣钱。可见,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因此,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
专家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的制作到互联网诈骗,舆论同声谴责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技术专家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
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可以完成卫星上天的难题而没有兴趣解决抽水马桶漏水,这种状况生动地表明了技术的远大志向。当大部分技术专家簇拥在核潜艇研制、国家电网设计或者石油勘探等各种国家重大项目周围的时候,道德已经提前做出了首肯。从电视机、电冰箱的更新换代到白木耳加工或者橙子保鲜,技术与各种民生问题的结缘是不久以前的事情。这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突破,技术与利润之间的联系立竿见影地显现;然而,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
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作为跨入现代社会的一个历史地标,科学几乎都是作为褒义词出现。许多语境之中,技术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尊——并且,技术常常由于显著的实效而远为引人瞩目。尽管如此,技术科学仍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科学更多地从理论意义上考察自然界规律,技术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正是因此,技术必须比科学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许多时候,这即是技术道德自律的重要内容。人们没有理由忽视现代社会的另一个特征——罪恶的技术含量正在与日俱增。
在我看来,现在已经到了谈论技术与公共利益关系的时候了。公共利益通常指一个社会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技术专家必须在专业工作之中意识到公共利益的存在,不能因为某一个具体目标带来的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如果个人或者某个利益共同体的局部收益可能以社会大多数人的损失为代价,这种项目必须坚决否决。由于前景、适用范围以及后果尚未确定,某些技术项目对于公共利益的影响仍在争议阶段,例如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农产品充当人类的主要食物。相对地说,另一些技术带来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用福尔马林浸泡肉类食品,将过量的抗菌素掺入动物饲料,或者研制消费者无法识别的假鸡蛋、假大米如此等等,作为技术专家,他们当然深知后果的严重。可是,为什么他们的良知神情安详地默许了这一切?
不要将公共利益仅仅想象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那些技术专家。如果电器工程师吃到的是地沟油烹煮的食品,制作假药者买到了冒牌的山寨手机,他们的愤怒决不亚于身边的大众。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也会落到自己头上——即使那些腰缠万贯的技术专家也不会例外。
(选自《民主》20141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在舆论谴责相关企业、商家、骗子和监管机构时,却容易忽略相关技术专家的责任。
B. 当不良社会事件爆发后,很少有相关的技术专家公开道歉,这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以为技术是正能量,不应受到公德的规约。
C. 相对于科学技术更显实效,注重解决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目标,因而需要更多地考虑具体目标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D. 技术专家不能因为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对于损害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项目,必须否决。
2)下面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第二段用工科学生的流行语,证明当下技术与市场联系紧密,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
B. 通过科学技术的比较,本文强调了技术在涉及具体目标时,要考虑到公共利益,要有道德自律。
C. 通过举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食品的例子,来证明技术专家不应违背良知,参加这些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存在争议的项目。
D. 最后一段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公共利益事关每一个社会成员,践踏公德的后果迟早落在包括技术专家在内的每个人头上。
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技术长期免遭道德问责的原因。 【答案】 1B 2C
3)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技术依傍于科学,作为技术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褒义词尊荣。
【解析】【分析】(1)选项B这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自以为技术是正能量,不应受到公德的规约。说法有误。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专家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不少人觉得,技术必定是社会历史之中的正能量,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是人们这么认为的,并不是技术专家这么认为的。故选B 2)选项C证明技术专家不应违背良知,参加这些对公共利益的影响存在争议的项目说法有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通过举生物技术克隆人类器官、转基因食品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不能因为某一个具体目标带来的利润而放肆地损害公共利益。故选C 3)根据对题干的理解,考生可以到原文中去筛选归纳技术长期免遭道德问责的原:技术与市场对接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大多数技术专家似乎未曾意识到公德对于专业工作的规约;相当长一段时间,技术游离于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之外;技术免遭道德问责的另一个原因是依傍于科学。根据以上内容概括即可。 故答案为:BC
市场价格被看作评价技术的唯一标准;技术与道德的关系远在人们的视野之外,技术与道德之间的思考并未及时跟上;技术依傍于科学,作为技术科学相提并论,享有同等的褒义词尊荣。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信息要点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整体阅读文段,理清思路,把握好文段的中心;然后仔细阅读题干及每一选项,把握每一选项的关键信息;最后根据选项的关键信息认真比对原文,并会根据原文内容作进一步的合理推断与分析。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
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
2)此题考查对论述文论证的分析能力。这类题,首先应读懂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然后分清文章的观点与论据,以及论证的方式等。这需要深入分析论证思路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也需要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大体规律。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
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
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 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 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 D. 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2)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 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答案】 1C

2D
【解析】【分析】(1A项,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错。结合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分析,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篡改文意。B项,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错。结合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析,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篡改文意。D项,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错。结合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分析,原文只是推测。故选C
2D项,是反封建社会的错。结合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分析可知,原文是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故选D 故答案为:CD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6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戏曲作为综合艺术,吸收了多种其他艺术门类的优长和手段,融为一体,创造了在世界舞台上独树一帜的艺术。以武打为突出特征的武戏,堪称世界剧坛的一朵奇葩,集中而鲜明地体现着戏曲的中华美学特色和独具优势的艺术表现力。
武戏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随着剧种的成熟、发展,经过几代艺术家特别是作为武戏文唱的引领者杨小楼的执着进取,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技巧动作加以美化,增强舞蹈性,另一方面强调基本技术服从剧情和表演的需要,使技巧动作成为一种优美的舞姿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并与唱、念、做结合运用,让武戏得到整体提升,留下许多具有精美观赏价值的经典之作。
武戏美在哪里?第一层次是形式感知。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演员把握自己的动作,按一定的节奏在时间和空间中延伸,通过强与弱、快与慢、刚与柔、动与静的变化,呈现流动和瞬间的美,加上开打、翻跌、下高、打出手等高难度惊险动作的穿插运用,带来的悬念和惊叹,显然更直观,更富于视觉的冲击力。这也是人们被京剧吸引往往从武戏开始,京剧走出国门必带武戏的重要原因。第二个层次是同情与共感。武戏流传至今的优
秀剧目,内容大多数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如保家卫国、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暴安良、抱打不平的侠义精神,塑造了许多忠臣良将和民间英雄人物,传达的是正能量。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 美是难以被忘记的。京剧艺术博大精深,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 当前,武戏振兴迎来新的良好机遇。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高盛麟先生曾对武戏演员提出三要:一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二是演好人物,包括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处理好技术与人物的关系,表演要有真实感,脱离生活和人物的技巧堆积再多,也无美可言;三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
武戏之美亦中华文化之美。武戏的精气神,将会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摘编自刘连群《弘扬武戏之美》,《人民日报》20190711日)
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戏以武打为突出特征,极具中华美学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堪称世界剧坛奇葩。 B. 武戏历史久远,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迫求造型和做戏。
C. 武戏以动作因素为主,更直观且富于视觉冲击力,观众往往从看武戏开始而爱上京剧。 D. 武戏之美,同情与共感的美,比形式感知上的美感更重要,是武戏至今不断的根本原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历代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武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如加强舞蹈性,强调服从剧情和表演需要等,武戏观赏价值就难以得到提升。
B. 武戏中演员的高难度惊险动作,既有技术层面的专业性,也体现出流动与瞬间,悬念和惊叹,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艺术、哲学理念。
C. 武戏之美,不仅体现在它富于视觉的美感,还在于通过演员细致入微的表现,能将反面的角色演出正能量和美感,从而使传统剧目能流传至今。
D. 京剧艺术的绚丽多姿,文戏、武戏各有优势,不可偏废其中之一,两者之间应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传承中华文明。
3)近年来武戏势弱,请依据文章概括其原因,并指出武戏要在新时代焕发光彩的具体措施。 【答案】 1B 2C
3)势弱原因:外因是大众娱乐多元化,流行文化冲击;武戏本身对演出场地、环境要求
非常高。内因:武戏的传承、创新乏力。具体举措:以传统为根脉,坚守传统中的积淀精华,演员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演员要演好人物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重视创新。
【解析】【分析】(1B项,一直保持粗犷古朴之风错误。原文说的是在京剧形成初期,武戏依然保持着粗犷的古朴之风,注重勇猛、激烈的跌打翻扑,不太讲究造型、做戏。但随着后来的不断发展,在造型和做戏上有所创新,所以一直保持不合原意。故选B
2C项,能将反面的角色演出正能量和美感错误。结合即使是反面或性格复杂多面的角色,也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脸谱、神态、身段表演等鲜活地揭示其本来面目,于恶中见美,美中见恶,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分析,反面人物本身不具备正能量,在艺术中反衬具有优良品德的人物,从而弘扬正能量,反面人物通过演员的精湛表演揭示其本来面目,在艺术上获得美感,取得观众的审美认同。故选C
3)结合前些年武戏的势弱,出自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外因除了大众娱乐日趋多元,流行文化的冲击,还有武戏演出对场地、环境的要求严于文戏,造成展示机会较少,多年来在大型演唱会中只能于开头、结尾烘托气氛,难以尽显完整风貌。内因则表现为传承、创新乏力,随着一代技艺精湛的老艺术家先后离去,舞台水准下滑,难以适应新、老观众的审美需求分析概括。发展措施,结合以传统为根脉,不仅指具体的戏与技巧,还有前辈艺术家积累的经验和启示”“要打好基础,意指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唱、念、做、打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偏废,才能真正体现武戏的整体美分析,以传统为根脉,坚守传统中的积淀精华,演员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结合要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对武戏有所创新,有所丰富。尤其是武戏的新剧创作很少,值得分外重视析,演员要演好人物跟上时代,重视创新。 故答案为:BC
势弱原因:外因是大众娱乐多元化,流行文化冲击;武戏本身对演出场地、环境要求非常高。内因:武戏的传承、创新乏力。具体举措:以传统为根脉,坚守传统中的积淀精华,演员基本功要规范、扎实、过硬。演员要演好人物跟上时代,了解时代和观众的审美取向,重视创新。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死而生 江弱水
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不可究诘,不理会才好。庄子说死生亦大矣,他要我们从更高的观点超脱一些来看待生死物我。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庄子的态度是吾将曳尾于涂中好死不如赖活着。《楚辞》里的《招魂》与《大招》,将死者阴魂所在的幽冥界刻画得凶险愁惨极了,而人好吃好喝,好玩好乐,死者都要魂兮归来,活人更没有理由不及时行乐了。《古诗十九首》里有着最多关于快活的谏言: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中国人的生死观,大抵都在这些惊心动魄的直白诗句中了。陶渊明是大诗人中直接讨论过生死问题的,他的态度很是旷达: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他感叹于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与《古诗十九首》仍然没什么两样,其对治死亡的良策也是酒: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欢乐极兮哀情多。汉灵帝时,京师婚礼上常奏丧家之乐,酒酣之后续以挽歌,哀乐过人的魏晋之士也是一高兴就大唱其挽歌。宋人百戏中有真人化装成骷髅在街头表演的,这边是小孩子好奇地迎上去,那边是妇人安详地给娃儿喂奶。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更不用说那种英雄主义的直面死亡,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和《左传》中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都是想通过人类记忆的力量来克服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让历史成为我们超越死亡的津梁。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
能够感受悲哀的心灵是健康的,能够从悲哀中宣泄与净化的心灵是强壮的。南朝《子夜四时歌》有一首春歌: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为什么春鸟的鸣啭给人的感觉竟然呢?其实在音乐的审美上,的事实判断就等于的价值判断。大凡美丽的东西都有点让人伤感,日本人很懂这一点,所以《源氏物语》里常有哀美”“哀而艳的字样。 由此看来,中国古典诗人的伤春、悲秋、怀古、惜别,无一不渗透着死的阴影,寄寓了生的慨叹: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别尔嘉耶夫《论人的使命》说:
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
所以说,在中国诗人那里,也许是在用相对弱的、分散的形式处理那个太强的主题,书写那无所不在的死亡焦虑。他们并不直接将死亡作为观照的对象。比如欧阳修,文学史上留下了六一风神的美誉,印象中的他是太守之乐其乐也的醉翁,但那些只是他所戴的面具,他经历过多少死亡呀!四岁丧父,两度丧妻,八个儿女早卒。况复多病,病目,病足,病臂,病牙,淋渴,风眩,哮喘,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欧阳修私底下的书信填满了深悲巨痛,但其公共书写的诗词里,集中呈现的还是那个风流放逸的形象: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选自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1)文中关于中国人生死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渊明虽然认识到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但主张把生命寄托于酒,直面生死,不惧死亡。 B. 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
C. 古人追求声名功业的不朽,实际上是想在人类历史的长久记忆中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 D. 中国诗人虽然也会有对死亡的忧郁和焦虑,但他们会弱化表现形式,避免直接书写。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
B. 骷髅表演和娃儿吃奶,构成了死与生的强烈对比,在两者相摩相激中,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
C. 南朝《子夜四时歌》和日本名著《源氏物语》都从美的事物中感受到哀,理解此类作品能够健全我们的心灵。
D. 作者以欧阳修为例,阐述其虽然经历磨难、死亡,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请概括说明别尔嘉耶夫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并据此简析《生查·元夕》一词是怎样表现对死亡的体验的。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答案】 1B 2C
3)第一问:时间和空间。第二问:上阕叙写去年元夜相聚时快乐的心情,时过境迁,这种美好的感情在时间中消失,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下阕叙写物是人非,今年元夜与所爱之人在空间上分离,让人感到也许不可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解析】【分析】(1B项,魏晋名士在高兴之余,喜欢奏哀乐、唱挽歌,体现了他们打破常规、不拘世俗的生死观表述错误,是为了体现欢乐极兮哀情多观点。故选B 2A项,作者以孔子、庄子、《楚辞》《古诗十九首》为例,论述了中国古典文学最富人间情怀、提倡及时行乐的观点表述错误,主要是为了论述中国古典诗歌最富于人间情怀,死亡向来不是一个突出的主题的观点。B项,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死的矛盾与纠结表述错误,是为了体现中国人不惮生死,如文中说这不是恶趣和搞怪,而是参透了生命本味的豪举,因为他们敢于让惨怛的死与鲜活的生相摩相激凡此种种,说明中国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其实很通脱,大有一种向死而生的气概D项,却始终掩藏着内心苦痛,洋溢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表述错误,如文中说他不讳言自己其实活得了无生趣。故选C
3)本题中,第一问:关于别尔嘉耶夫论述对死亡的体验的问题,当人的情感在时间中消失的时候,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是从时间的角度;在空间中发生着与人、家庭、城
市、花园、动物的分离,这种分离总是伴随着这样一种感觉,也许你再也不能见到它们了,那么,这就是对死亡的体验是从空间的角度。第二问:上阙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意思是: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这种欢乐场景在今年已不复存在,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下阕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的意思是: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之泪沾湿了春衫的衣袖。此时物是人非,不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故答案为:BC
第一问:时间和空间。第二问:上阕叙写去年元夜相聚时快乐的心情,时过境迁,这种美好的感情在时间中消失,这即是一种死亡的体验。下阕叙写物是人非,今年元夜与所爱之人在空间上分离,让人感到也许不可能再见,这也是一种死亡的体验。 【点评】(1)此题考查把握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概念题型上往往有这样几点设题:部分与整体、夸大与缩小、因果颠倒或强加因果、尚未发生和已经发生、可能和必然、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颠倒是非等。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

8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姨妈 刘琼
汉语里,有些词天生带感。比如姨妈
姑奶奶的强势相比,姨妈这个词的指向要柔和得多。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
姨妈解放那年离了婚,这位姨夫着实不像话,年纪不大,吃喝嫖赌样样在行。离婚后的姨妈顶着一头短发,欢脱地从人群走过。姨妈后来又有了两次婚姻。第二位姨夫林业大学毕业后分到国营林场工作,他死后,第三位姨夫来了。这是位老中专生,一生都在市机关当会计,娶姨妈的时候,年轻又帅。他竟然会娶一位离异和丧夫的女人,我想,与其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
姨妈漂亮吗?说实话,母亲家没有长得特别漂亮的人。姨妈是瘦高的,一直瘦,精瘦的姨妈年轻时候特别活泼,又出生在所谓的大户人家,举止大约有了一些妙不可言的味道了。某年,看《北京晚报》刊发张学良的访谈文章,旁边配发了一张赵四小姐和张学良的晚年生活照,就觉得眼熟——姨妈长得可真像那位从来也不曾特别漂亮过的赵四小姐。也许,对男人来说,女人的容貌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重要。

姨妈早熟,喜欢也善于跟女性长辈打交道。从前,大家庭里用度大,大人孩子很少穿商店里的成品衣,从头到脚基本上都是自家妈妈或者街上裁缝的手艺。姨妈天性灵巧,又经外婆严格训练,一应家务活都拿手,女红尤其出色,颇受大家器重。
我认识姨妈的时候,农民出身的姨夫在市机关工作,城里分了房,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干完农田和菜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姨妈大方,村民来店里打酱油、买火柴,喜欢赊账。村民收入来源大多很少,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
姨妈总是吃各种亏。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一腔热血或者是被爱情迷惑的姨夫,走入婚姻后,忘了一个基本事实: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系,也是政治关系,夫妻是命运共同体。与公婆不和时,姨夫常常指责姨妈。两个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姨妈那张曾经欢脱昂扬的脸渐渐地就垂了下来。
公婆去世后,姨妈的第一个举动,是把乡下的住宅跟隔壁小叔子家彻底地切割开来,往后退了五米,圈了个独门独户的院子,盖了栋小洋楼。被姨妈伺候了一辈子的姨夫,开始殷勤地伺候他的那些花儿草儿、盆儿景儿。一辈子,姨妈都没有这么清静过。花木葱茏的小院似乎有了点世外桃源的味道。
姨妈的腰从来都是直直地挺着,70岁的时候,从远处看,背影还像个少女。姨夫去世后,姨妈的腰开始佝偻。
也是一年春节,大家聚在一起包饺子,不知为什么,姨妈就摸着我的手对母亲说:这丫头贵人命。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绵软,有肉。当时正在学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兰芝的故事那么悲惨没记牢,记牢的反倒是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几句。中学生一边背书,一边相互比较,看看到底谁是指如削葱根。我先自颓了。不想,这被嫌弃的绵软有肉的手,在姨妈眼中竟是贵人的标志。许多年过去,姨妈当时惊喜的模样又还原到眼前。姨妈自己指如削葱根,是标准美人手,但她好像并不满意。
《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选自《雨花》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提及赵四小姐生活照,是写姨妈虽像赵四小姐一样长得不特别漂亮,但也有着妙不可言的味道
B. 姨妈开店被赖账不仅不在意,反而抓水果糖硬塞给孩子,这一细节描写富有表现力,丰富了姨妈的形象。
C. 切割住宅,后退五米,圈小院子,盖小洋楼,既是姨妈隐忍退让、告别过往的表现,也体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 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现了姨妈热烈、开放的性格和对美好婚姻的渴求。

2)文末写姨妈对我的手的感叹,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个细节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3)文中说我总以为,没有姨妈的女孩,作为女人的这一辈子,仿佛缺了点什么,请分从姨妈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悟到了什么 【答案】 1D
2)姨妈借手说是贵人命,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姨妈不满意自己的标准美人手,表达了姨妈对命运的不满;引出《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3)姨妈三次婚姻让认识到,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并贯彻彻底;姨妈善于干活让懂得,做人应该勤劳能干;姨妈善待邻居让明白,做人应该善良仁厚;姨妈对公婆的隐忍让懂得,家庭生活应有爱与牺牲的精神;姨夫姨妈的矛盾让我体悟到,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姨妈不幸的一生让我明白,人生永远不要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解析】【分析】(1D项,本文详尽叙述了姨妈三次婚姻以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表述不当,前两次婚姻是略写。故选D
2)本题中,这丫头贵人命。手指又长又圆,手掌还那么绵软,有肉一句,从内容上讲,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与此同时,也反映了她对自己的手不满意,这其实也是姨妈对命运的不满;从结构上来讲,引出了下文《孔雀东南飞》里还有几句我也喜欢,它是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3)本题中,由原文我想,与其说这位女人有魅力,不如说社会风气开明,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贯彻彻底可见认识到,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并贯彻彻底;由原文姨妈这位前大小姐还是愿意回乡务农。干完农田和菜园的活,姨妈在自家的客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杂货店可见:姨妈善于干活让懂得,做人应该勤劳能干;由原文有的人赊到最后,还不起账,就开始赖账。饶是这样,姨妈还要抓两颗水果糖,硬是塞到那位抱在怀里的小妹妹的手里可见:从姨妈身上学到了做人应该善良仁厚;由原文姨妈总是吃各种亏。姨夫跟姨妈结婚,姨夫的父母对这位结了两次婚的儿媳是千般万般地不满意,万般千般地反对,他们不仅嫌弃姨妈,还嫌弃姨妈跟姨夫生的三个孩子,这使姨妈痛苦可见姨妈对公婆的隐忍,这使我感悟到:家庭生活应有爱与牺牲的精神;从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婚姻是经济关系,也是政治关系,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可见: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姨妈不幸的一生以及用《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故答案为:D
姨妈借手说是贵人命,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姨妈不满意自己的标准美人手,表达了姨妈对命运的不满;引出《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姨妈三次婚姻让认识到,婚姻应该以爱为基础并贯彻彻底;姨妈善于干活让得,做人应该勤劳能干;姨妈善待邻居让明白,做人应该善良仁厚;姨妈对公婆的隐忍让懂得,家庭生活应有爱与牺牲的精神;姨夫姨妈的矛盾让我体悟到,家庭是独立的政治单位,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姨妈不幸的一生让我明白,人生永远不要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点评】本题考查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
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本题考查分析情节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时先理解情节写了什么,然后看情节是否与题目的呼应,与开头呼应,与下文情节的照应,与主旨的关系等等。文中姨妈借手说是贵人命,表现了姨妈对我的祝福;姨妈不满意自己的标准美人手,表达了姨妈对命运的不满;引出《孔雀东南飞》作结,表达我对美好爱情的期盼。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小说主旨的能力。小说的主旨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题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换言之小说的主旨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主要考查从社会背景、情节、人物形象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主旨。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此题从姨妈的婚姻、邻里相处及对公婆的隐忍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结合文本。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隐身树 甫跃辉
我记得它们,那些隐身的树。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我记得它们站立的土地,沟渠边、小山坡、竹林旁,或旧屋后。我也记得风吹过它们的样子,它们开花的样子落叶的样子。当整个村子在变迁,房屋拆了建新的,人老了死了出生了长大了离开了到来了住下了,它们沉默着,渐渐藏身隐匿之地。但我仍然记得它们。
最先隐身的,是大院子里的桃树。那是很老的一棵桃树了,在我家的东北边,通往邻居家的路边。春天开很密集的粉色花朵,夏天里密集地结出桃子,初秋桃子密集地成熟。无论满树的花还是满树的果,都让人担心,桃树要被压塌了。我记得,奶奶会在桃树下纳凉。那桃子是什么味,却早忘却了。不知道在一个什么日子里,斜对面的邻居家修路,砍掉了它。
接着隐身了的,是我家后院的两棵银桦树。它们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高的树。走在村子里,稍一抬头就能望见它们。竹林已高出两层楼的瓦屋,它们收紧枝桠像是抱紧了手臂,高高地肃立在竹林之上,真似乎要插到云霄里去。
它们给我的最大快乐,是上面不知何时有了个硕大的鸟窝。春末夏初,两只老鸹绕着高高的银桦树飞上飞下。你见过老鸹在天上飞么?天蓝透了,闪亮的白云缓缓走动,老鸹展开它们黑而亮的翅膀,不紧不慢地飞,不时发出响亮的一声:——”它们视域下的村庄,愈发静寂了。
一声一声,嘹亮,孤独,庄严。
银桦树热闹起来了。当老鸹飞近,一个个小脑袋探出头,数一数,一只两只三只……最多时候,同时出现的有四只还是五只?鸟窝离我们至少三四十米远,要看清初雏鸟并非易事。但我们每天回家,必然要站在后院里仰头看上半晌。
不知过去多久,雏鸟们长大了,老鸟们带着它们围着银桦树飞啊飞;又不知过去多
久,小鸟们飞得不知踪影了,两只老鸟仍绕着银桦树飞啊飞。漆黑的身影,补丁一样打在天上。
两棵银桦树是忽然被砍倒的。它们实在太高,不可能直接从脚下砍倒,只能从树梢砍——先砍掉枝桠,再从上往下一截一截砍掉主干。后来听大人说,邻居家是以一千块钱的价格卖掉它们的。那两只老鸹莫非预料到两棵树的命运?早两年它们便飞走了。 再也看不到它们了,那高耸的身影。站后院朝南望,空落落的天让人不习惯。 时间似乎在加速,更多的树列队走向隐匿之地。
紧接着加入隐身队伍的,是水井边的几棵柳树、石榴树,邻居后院的一棵李子树,我家后院附近的两棵银桦树,田边的一棵桃树。然后,是菜地边的一排长期充当篱笆的树是些什么树呢?是几棵桃树、一棵酸木瓜树、一棵柏树和一棵枇杷树。那棵枇杷树还年轻,别的树是有些年岁了。桃树已经很少再结果;酸木瓜树更是,枝干老硬虬结,每年不过聊以自慰般开几朵红红的寂寞的小花。柏树呢?从老屋我那间房的窗口,刚好能望见它。夏日忧愁的雨雾里,它静穆地立着。奶奶信佛,我曾经爬上柏树,给奶奶折下树枝,晒干了舂碎,让她当做香面带去寺庙。奶奶老得不能出门了,不再到寺庙去了,它也就再没什么存在的价值了吧?反正这么些树,三两天给砍光了。 接下来呢?时间继续着吞噬一切的习性。
后院边上的邻居家从外地回来,要盖新房了。他们决定,要砍掉我家南边的一片竹林,还有竹林边的几棵树:狗骨头树、洋草果树和苦楝树。
多少个日子,正午的时候,太阳总要把那棵三四层楼高的洋草果树的影子投到后院,正晒着的衣服,完全给遮挡住了;又有多少个日子,大风吹起来,小小的小小的紫色花朵,忽忽悠悠地,飘到院子里来了。让小时候的我觉得有点儿可惜的是,那么秀丽的花,最后结出来的果是有些傻气的,圆乎乎的,黄暗暗的,一嘟噜一嘟噜挂在枝头。但对大人来说,它们倒有别样的用场,可以收集来做成胶水,将一层一层布粘牢,待压实晒干后,便可剪成鞋垫。
那棵狗骨头树呢?据说木质坚硬,是做陀螺的上佳之选。我是有过一只陀螺的,是用它的枝桠做的么?如今回想起来,已经很模糊。
时间不停歇。后院那棵比我年纪还大的大枇杷树也隐入黑暗中了。它站立的地方,已建起钢筋混凝土的新房。那年,我回到家,看到新房,没和爸妈提起它,爸妈也没和我提起它。好几年过去了,几乎从未有人提起过它。就仿佛,它从未存在过。只剩下东边那棵小枇杷树,一年一年立在那儿,开花,结果,果实没人摘,也没人吃。一年一年,熟透风干的果实落满拆剩一半的老屋的屋顶。记得那晚躺在新房的床上,睡不着了。闭上双眼,看见那熟悉的村子了。面对时间的深渊,呼唤那些早已隐身的树的名字。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一棵,它们在我心里翠绿地显现。
(有删改)
1)第段划线句中的比喻贴切形象、意味深长,请联系⑧⑨两段赏析其妙处。 2)第段多用叠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文中写到都多隐身树,作者是如何组织这些材料的?请加以分析。 4)分析标题隐身树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视觉效果上两者都是大块背景下醒目突兀的存在,意蕴上老鸟的身影像补
丁那样充实、弥补着现代社会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空洞;渲染出时移物换中老鸟独自守护的萧索凄凉,为下文鸟走树倒的失落伤怀作了铺垫。
2小小”“圆乎乎”“黄暗暗”“一嘟噜一嘟噜等叠词描摹洋草果树花、果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形象生动,传达出亲切、爱怜之感;忽忽悠悠传神地描绘了花朵悠然飘落、轻盈舒缓的情态,一层一层突出村人制作鞋垫的耐心细致,折射童年村庄生活的悠闲自在和朴素自足,表现作者对此的怀念;增添了散文的音韵美。
3)按照树消失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通过反复出现的叙写时间消逝的语句勾连在一起。详写略写交替出现,整体上先详后略:栖息着一窝子鸟的、村子里稍一抬头就能看到的、高大到难以砍伐却依然被砍伐的、庄严肃穆的银桦树,其命运具有悲剧象征意味,故而最为浓墨重彩;其他关联着童年乡土生活回忆的树则写得相对简略,如大院子里的桃树、竹林边的洋草果树;后半部分中有些树更是随着时间的加速消逝一笔带过,如水井边的柳树、石榴树等。(写作顺序、勾连方式、指出详略布局、例举详写略写内容、分析详略安排理由)
4)揭示写作对象;引发阅读兴趣;树的隐身暗示了它们被砍伐、被大多数人抛弃遗忘的命运,象征宁静质朴、富有生活情趣的乡土生活的消逝,统摄全篇;将树拟人化,把它们视为藏身自我记忆的鲜活存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对童年乡土生活的怀念和呼唤,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
【解析】【分析】(1)这个句子中本体为漆黑的身影,也就是指两只老鸟,喻体是,补丁打在天上,显得突兀醒目。⑧⑨两段写了两棵银桦树被砍倒,老鸟飞走,表达出作者的失落和伤感。结合⑧⑨两段来看,第段划线句一方面写出了小鸟飞走,只剩老鸟守护银铧树的萧索凄凉,另一方面写出老鸟守护银铧树的画面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充实。另外,还要考虑到这个句子是文段的结尾处,有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2)解答时可通读全段,分别找出使用了哪些叠词,每个叠词是写什么的,写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就可以了。如小小”“忽忽悠悠是用来写紫色花朵的,圆乎乎”“黄暗暗”“一嘟噜一嘟噜是用来写果的,这些叠词生动形象;一层一层是用来写做鞋用的布的,表达出作者的怀念之情等。
3)由文中最先隐身的”“接着隐身了的”“紧接着加入隐身队伍的”“呼唤那些早已隐身的树的名字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照树消失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这就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另外,文章对于消失的树,有的详述,如银桦树等,有的略写,如后半部分出现的更多的树。详写的是被作者寄托了深厚情感的树,略写的是有关童年回忆的树。
4)文章标题是隐身树,从表层含义来看,文章内容写树木被砍伐逐渐消失,就像隐身了一样,可见标题揭示了写作对象。从深层含义来看,树木的消失意味着乡土生活的消逝,所以这个标题有揭示主题的作用。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看,树木隐身用了拟人手法,其好处是生动形象,这就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

故答案为:视觉效果上两者都是大块背景下醒目突兀的存在,意蕴上老鸟的身影像补丁那样充实、弥补着现代社会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空洞;渲染出时移物换中老鸟独自守护的萧索凄凉,为下文鸟走树倒的失落伤怀作了铺垫。
小小”“圆乎乎”“黄暗暗”“一嘟噜一嘟噜等叠词描摹洋草果树花、果的形态、颜色等特征,形象生动,传达出亲切、爱怜之感;忽忽悠悠传神地描绘了花朵悠然飘落、轻盈舒
缓的情态,一层一层突出村人制作鞋垫的耐心细致,折射童年村庄生活的悠闲自在和朴素自足,表现作者对此的怀念;增添了散文的音韵美。
按照树消失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通过反复出现的叙写时间消逝的语句勾连在一起。详写略写交替出现,整体上先详后略:栖息着一窝子鸟的、村子里稍一抬头就能看到的、高大到难以砍伐却依然被砍伐的、庄严肃穆的银桦树,其命运具有悲剧象征意味,故而最为浓墨重彩;其他关联着童年乡土生活回忆的树则写得相对简略,如大院子里的桃树、竹林边的洋草果树;后半部分中有些树更是随着时间的加速消逝一笔带过,如水井边的柳树、石榴树等。(写作顺序、勾连方式、指出详略布局、例举详写略写内容、分析详略安排理由)
揭示写作对象;引发阅读兴趣;树的隐身暗示了它们被砍伐、被大多数人抛弃遗忘的命运,象征宁静质朴、富有生活情趣的乡土生活的消逝,统摄全篇;将树拟人化,把它们视为藏身自我记忆的鲜活存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对童年乡土生活的怀念和呼唤,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对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掌握常见修辞方法,并了解其效果作用;此处考查比喻,比喻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生动形象;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语言的鉴赏能力;此处考查叠词,叠词的作用是音韵和谐,生动形象;同时分析叠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本题考查的是谋篇布局的手法的基本能力;可从写作顺序、勾连方式、详略布局等角度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标题含义的作用的基本能力;可结合文章内容,从照应、线索、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

10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得意而忘形,如晋武帝间冬天尽日不着复衣,但着单练衫五六层。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于是此时出现风度,风采,风姿,风韵,云中白鹤等自喻。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飞天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

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男子相对俭敛,不再穿裙。而多是圆领袍衫加襥头(一种搭拉两个脚的软帽子,一直沿用至明,并有严明的官服制度,唐百官服色,视阶官之品。武则天时还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而女子服装则表现出空前绝后的开放、华贵和宽大。孟浩然《春情》中描写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可见衣带和裙摆之长。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写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都是当时华丽的时世装。 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同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裙子式样修长,穿着时在腰间扎以绸带,带上垂绶环。尤其宋朝程朱理学强调封建伦理思想,禁锢人们思想,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的建筑绘画等其他艺术风格一致(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并且此时缠足风盛行。明代资本主义萌芽,但服制仍多沿用宋制,同时随着棉丝的大量生产,民间服饰也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如将不同色彩拼接起来的水田。至此,中国服饰形成了非常完备的体系。从形制上来说,官服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如上海俚语中的无啥花头原意就是指没有什么官衔。一般男服都是直缀,即一种类似道袍的简单长衫,简单的服饰外形将男性的社会意义定义在理性。从寓意上来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形象比喻,而发展到非常繁复的抽象寓意。如谐音,画鱼以代,磬代等。

中国服饰虽是平面的一块面料,但知情的人都知道,里面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是一本书,可以慢慢品,细细读,而远非一种单纯的视觉艺术,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选自201910月号《森林与人类》,有删节
1)对唐朝及宋明服饰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唐朝女子服饰开放、华贵和宽大,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心。 B. 唐朝开始推行严格的官服制度,能以不同的图案纹样来区别文武官衔。 C. 宋朝服饰美学更趋向纤弱、拘谨,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颇深。
D. 宋明的官服制度更为严格,从形制上说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
E. 明代的民间服饰异彩纷呈,多了些市井之趣,水田衣就很能体现这个特点。 2)下列说法符合本文内容的两项是(
A. 中国的服饰其实有着自己的传统,早在700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
B. 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与之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
影响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C.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上衣下裳连成一体,可作为汉装的原型。
D. 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其鲜明的特征,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
E.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记载,形象地写出了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服饰的看法,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起。
3)请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精神实质。
4)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 【答案】 1B,D 2B,C
3)男装流行飘逸长衫,崇尚扎巾。女装袖子宽大,衣带飘飘。体现出不拘礼教,追求自由,不拘小节,不做作的精神实质。
4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起源很早。中国的服饰有别于西洋服装,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都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不同朝代的中国服饰,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及民族心理和趣味。
【解析】【分析】(1B项,于文无据,唐朝开始推行严格的官服制度,原文无官服制度从唐朝开始之意。D项,张冠李戴,宋明的官服制度……从形制上说已经明确到可以用颜色和补子(胸前的绣花图案)指代官衔错误。从形制上……”应属于明代官员服饰而宋明。故选BD
2A项,早在7000年前就已形成自己的特色错误,根据原文“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这时指的是西周东周,并非7 000年前形成特色;D项,无中生有,宋明……体现出民族自觉意识的觉醒及宽广博大的胸怀,未能体现出宽广博大的胸怀E项,体现出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意识的崛错误,根据原文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此时作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可知,体现出的是作为人的意识的觉醒,而不是贵族意识的崛起。故选BC
3)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本题答题语境在第5段: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为风雅潇洒的一个时期。士人流行飘逸的长衫”“男子还崇尚扎巾,羽扇纶巾,颇有一种厌弃冠冕公服的风气”“女子形象也可以从敦煌壁画的中看出,袖子宽大,衣带飘飘,据此概括出魏晋时期汉服饰的特点;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据此概括出精神实质的内涵。
4)分析题干作者说中国服饰成为神秘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的原因,主要分析服饰代表的东风文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以及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从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概括出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起源早;根据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概括出中国的服饰有别于西洋服装,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都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根据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
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此时作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盛唐开放繁荣,也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华丽的服饰,体现出一个强盛民族的自信”“至宋明,随着汉文化的沉淀,服饰也表现的更沉稳严谨,形成了更严格的官服制度。同时,民间服饰的细节装饰也趋繁复概括出不同朝代的中国服饰,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及民族心理和趣味。 故答案为:BD BC
男装流行飘逸长衫,崇尚扎巾。女装袖子宽大,衣带飘飘。体现出不拘礼教,追求自由,不拘小节,不做作的精神实质。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悠久,起源很早。中国的服饰有别于西洋服装,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都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不同朝代的中国服饰,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及民族心理和趣味。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中,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3)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种题目的答题步骤:泛读--解文章大意、结构,圈出关键词、句;审题--确定范围、角度、要求;精读--找相关信息,筛选关键词语;加工--按题目要求整合。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30034499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1.html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