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发布时间:2018-09-27 00:57:2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关键: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结合生活感悟哲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策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求。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了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提出质疑后,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真正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用指导学生读得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提醒读错的字音。

  解诗题,知作者

  正确朗读古诗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㈠解诗题,知作者

  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㈡抓字眼,明诗意

  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师:你们能用语言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面目: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5f11bb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5c.html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