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寒假读书笔记五篇

发布时间:2020-02-07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篇一】
《庄子》哲学被后世称为逍遥哲学,《逍遥游》开篇明旨,作为第一篇。。 庄子很形象地写出了逍遥游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鲲或鹏,只是外形,在逍遥游状态下,没有特定的形态。为鲲为鹏,据情况而定,需要在水里游,就变成鲲;需要在天上飞,则化为鹏。他不会去思考作为鲲或作为鹏有何意义,因为鲲和鹏只是众多变化中的一两种,属于技术层面。
如何才能到达逍遥游的境界?庄子提出了“小大之辨”、“有用与无用”的说法,事实上,庄子提出“小大之辨”、“有用与无用”仅仅是提出了一个思路:要超越世俗的评价标准,以与天地相通的内心中的标准作为标准,所谓“人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在说“小大之辨”、“有用与无用”的时候,说了几个寓意深刻的故事。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所谓小大,其实是指境界,“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而“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做为
境界的存在,永没有极限,只有不断超越的过程,这其实是人生成长新陈代谢的过程。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龟手之药在宋人手里,使其世世代代以洴澼絖为事,同样的药在另一个人手中,却可以得官封地。一个大葫芦在惠子那里一无是处,可是庄子则用它浮乎江湖,何其逍遥。
何为有用无用?突破种种的世俗界限,这样的内功修为,只是逍遥游的基本功。所以在《天龙八部》以及《笑傲江湖》道家最高深的武功第一步都是散功,只有虚怀若谷,才能无所不容,只有空才有空间吸纳更多的东西并使之再转化为无。
到这里,不禁又一次想起《天龙八部》中扫地僧关于“体与用”的议论。扫地僧是佛家功夫的代表,看起来佛和道截然不同,可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是相通的。鲲和鹏也不就是“用”么? 何为体?道家的说法是“道”,庄子强调“外化内不化”,内不化,就是体。

是鱼是鸟,有怎样的外在形态,无关紧要。鱼和鸟看起来那么对立矛盾,只有“内”足够强大,才能将外在形态截然不同的二者调和。也就是说,只有足够强大的“内”,才能有丰富多彩的外在表现。这一点又是和扫地僧强调的“体与用”是相通的。
那老僧道:“本派武功传自达摩老祖。佛门子弟学牙,乃在强身健体,护法伏魔。修习任何武功之间,总是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倘若不以佛学为基,则练武之时,必定伤及自身。功夫练得越深,自身受伤越重。如果所练的只不过是拳打脚踢、兵刃暗器的外门功夫,那也罢了,对自身为害甚微,只须身子强壮,尽自抵御得住……”
那老僧继续说道:“但如练的是本派上乘武功,例如拈花指、多罗叶指、般若掌之类,每日不以慈悲佛法调和化解,则戾气深入脏腑,愈隐愈深,比之任何外毒都要厉害百倍。大轮明王是我佛门弟子,一精一研佛法,记诵明辨,当世无双,但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众生之念,虽然典籍淹通,妙辩无碍,却终不能消解修习这些上乘武功时所钟的戾气。
但听他继续说道:“我少林寺建刹千年,古往今来,唯有达摩祖师一人身兼诸门绝技,此后更无一位高僧能并通诸般武功,却是何故?七十二绝技的典籍一身在此阁中,向来不禁门人弟子翻阅,明王可知其理安在?”
那老僧续道:“本寺七十二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这道理本寺僧人倒也并非人人皆知,只是一人练到四五项绝技之后,在禅理上的领悟,然而然的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那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须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于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制。只
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我,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在佛家而言,内为“佛法”,外为高强的武功。
庄子对“知见障”的表述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此言目的,是要由知回心:“知”代表我与外在世界对立,不要将世界割裂开来用逻辑去认识(而是将世界当作一个整体,由心去感知它。
在第二篇《齐物论》的开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南郭子说:“今者吾丧我”。“吾”与“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是社会关系的集合,是外,是用,“吾”是内,是体。所以“吾浩然之气”,而非“我浩然之气”,是“吾丧我”,而非“我丧吾”。对于世人而言,为尘世种种的追求迷失自己是我丧吾。
庄子强调“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指我们的种种行为,如同变色龙的皮肤,要适应各种不同的现实环境。内不化,是指内心中有自肯自得的根基,有内在独立的一精一神,内在一精一神的长生是人的第二次发育。只有足够深厚的内在根基,才能无可无不可,才能忽而为鲲忽而为鹏,只有足够强大的内在根基才能让行为“随心所欲不越矩”。
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生活的更好?这是所有人都关心的现实问题。好比学武之人如何练得绝世武功?以前更关注于体和道的思考,而忽略了用和行的实践。用和行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如同武功,只是技巧,并且用和行的种种不应该反过来影响体和道,因为技术层面的东西没有内涵与意义可言,纯粹是套路。

【篇二】
寒假在家看了几本书 《君主论》 《政府论》
《人权与法治》李延平
《民主法治的反思与展望》罗耀培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一)君主论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之一,是马基雅维利为了获得在政府工作而献给君主的治国方略,该书主要论述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马基雅维利将君主的“手腕”发挥到极致。
马基雅维利认为大只将君主国分为世袭君主国和混合君主国,世袭君主国治理难度要比混合君主国小得多。有史以来的君主国都是采用两种统治方式:一种是由一位君主和一群臣仆统治,一种是君主和诸侯统治。前者统治者受到人民更深的爱戴,而后者人民只把君主看作是君主的代理人,因此当受到进攻是,前者会表现得更加的团结,更加的难以战胜,作者一次来论证为什么亚历山大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国为什么在他死后没有其后继者。
如果被征服的国家或城市习惯于在他们之前的法律下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么统治这种国家有三种方法,即:一,把他们消灭掉;二,亲自驻节在那里;允许他们在以前的法律下生活,同时在那个国家里面扶植一个傀儡政府。

要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新的君主国,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的君主国在夺取军权初期会比较困难,但是以后保有却很容易。因为在初期需要建设新的制度是很困难,执行起来最危险的,同时,人们对新生事物的怀疑态度和进行防御的人三心二意的态度都加大了初期的难度,然而一旦这些难度克服了之后,君主便能建立起威望赢得人们的爱戴,保守就很容易了。与此相对应的是依靠他人力量或者幸运而取得的新君主国。他们往往在夺取政权是比较容易,但以后的保守就变得很艰难。因为他们一开始没有奠定基础,他们不懂得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地位,然如果君主有着卓越的才能。他还是能够克服这些困难的,马基雅维利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些建议:要争取朋友,使人民对你敬畏有加,是军队服从又尊敬你,清除哪些正在或潜在的想要加害你的人们;采取新的办法革新旧制度;消灭不忠诚的军队。对于用邪恶方法成为统治者的人们,马基雅维利认为使用残酷手段是无可厚非的,关键看残酷手段是否使用妥善,对于侵害要一次性完成,对于恩惠则要慢慢施与。还有一种君主国就是市民的君主国,君主必须与人民保持友谊,得到人民的支持。“假如把基础建立在人民之上是一位君主,而且他有指挥能力,为人勇敢,处逆境而不沮丧,准备充分,并且以其制度措施和精神意志激励全体人民,这种人是永远不会被人民抛弃的”马基亚维利从维护君主统治的角度强调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虽然与今天的“民主思想”有某些契合之处,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马基雅维利尤其强调军队的重要性。军队分为雇佣军、援军、混合军队和本国军队。本国军队是最可靠的,君主要想建立稳固的君主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军队。君主对军事上负有的责任就是组织军事训练,这种训练在和平时期比战争时期更应该受到关注,君主要做到这一掉有两个办法:一是采取行动;二是勤于思考。

关于君主的品质马基雅维利也做了论述。君主不可能拥有一切优良品质,也不能够全部保有他们,所以君主应该尽量避免那些使自己国家灭亡的行径,但如果不运用那些恶行,就无法挽救自己的国家,那么君主就没有必要因为这些恶行而心怀不安。对于慷慨与悭吝,马基雅维利认为不管君主是通过何种方式夺取政权,在进行国家管理时都要吝啬。否则都会因为自己的不合时宜的慷慨而致使人民负担加大,积聚怨恨,最后导致国家灭亡,但是假如一位君主带军队出征,进行掠夺、敲诈、勒索花费别人的财物,这个时候就必须慷慨。这里隐含了一个进行侵略战争的假设,马基雅维利对于如何算是慷慨如何算悭吝没有过多的举例,有一种论证牵强的感觉。对于信守诺言,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应该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同时效仿狮子与狐狸,要避免自己落入陷阱,并且当信守诺言会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做出承诺的条件不复存在时,君主就不应该再去遵守信用。君主要经常表现出慈悲为怀、笃守信用等优良品质,尽管他并不具备所有这些品质,君主要避免霸占臣民财产及妇女,因为人性是恶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对于君主如何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那就是要爱才,任用有才的人。此外要激励人们发展生产,做出实际功绩来。当然表现出一些优良的品质。
君主应该选用对自己忠诚的有才能的大臣,忠诚排第一位。君主应该选拔一批有识之士来赋予他们讲真话的权利,以避开谄媚的人。对于命运,君主要防患于未然,方能抵抗命运的袭击,马基亚维利还认为勇猛比小心谨慎好。我认为勇猛与谨慎同样都需要。
马基亚维利坦诚的揭示了政治艺术,使得《君主论》成为颇受争议的著作,受到很多攻击,但我认为,他还是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值得学习,就像德国哲学
恩斯特卡西尔所说的:马基雅维利对于政治行为的研究无异于化学家对于化学反应的研究.....他以科学家冷静的头脑和沉着来看待这些东西。马基雅维利所开出的是政治处方“
(二)人权与法治
人权、民主与法治共同构成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基脉。本书包括十章,分别涉及人权与民主法治的关系、普遍人权理念与价值等命题、法治社会中的人权精神、法治社会制度中的人权制度、法治社会的法治理念、法治社会的法律理念、法治社会的建构、法治社会的司法制度建设、法治社会的法律职业建构、法治社会的权力控约等命题。
人权问题关涉到“人何以成其为人”这一具有原初性的问题,起源很早,在古希腊,思想家就阐述了朴素的权利思想;中世纪,在基督教中,神下平等的思想得以演成;启蒙时期的人权理论已经超越了古希腊以来的权利学说的模糊性,开始了自觉系统化的过程。
人权对于中国来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直接以”人权”为主旨的人权运动是在上世纪20年代末39年代初由胡适、罗隆基组成的“人权派”发动的。
人权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道德层面、政治层面和法律层面。政治层面指的是可以对抗公共权力的权利。
人权、民主与法治同时构成了现代社会的制度文明的基脉。制度、理念的匮乏和制度建设的贫弱是导致权力变异、政治动荡的根本原因。要解决当下中国的腐败问题,首先还是从制度方面着手。作者认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五个
方面:一深层腐败、二社会治安的恶化、公民安全的降低乃至丧失、三经济造假衍生出的全方位造假、四资源与环境的枯竭与恶化、五信仰空落导致的观念与行为无序化状态,其表现是对社会良知的麻木与冷漠,对颓废行为的迷恋于热衷。在这里我有一个疑惑,作者何以得出如此结论呢?在书本里有很多气势宏伟的理论,但是我却觉得并不能叫人信服,总体感觉像在写文学作品。但是书本上的基本知识还是可以供我这种初学者学习的。
对于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人权的普遍性重在人权精神方面,人权的特殊性重在人权的历史与实践层面。
法治理念的起源是与商品经济的发育及与之适应的权利意识的萌芽联系在一起的。当前的中国还处于人治向法治的过渡阶段。法律具备自己独立的品格,如安全、公平、效益、秩序、正义等。法律机制一旦运动,他就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和规则运行。所以法律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一切人一切机构一切组织都应当置于法律的权威之下,这样法律才会发挥它独特的作用。
法治社会中的司法制度价值是基于个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人性与兽性的矛盾对立之中的。司法中力价值是根源于社会利益多元化需求的,需要权利文化和市场经济的支持。司法中立表现在司法权与立法权保持中立:司法权不能隶属立法权;司法权不能依附立法权;司法权不能僭越立法权。司法权与立法权保持真正中立的最终标志是司法审判权的获得。司法权与行政权保持中立。司法权在官民之间保持中立。在公私之间保持中立,在中央与地方之间保持中立,在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保持中立 。司法中立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需要法官有中立素质,需要审庭的中立技术(法官与当事人隔离可以最有效的预防司法腐败、建立抗审庭辩制、改革现行陪审制建立专家陪审制、借鉴判例制之智慧

(三)民主法治的反思与展望
法治在亚里士多德定义为:一是对已制定的法律的遵从,一是所遵从的法律都曾经过良好的制定。中国古代的法家,儒家等理论中多少都包含了一定的法学思想,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的法律是西洋化的产物是一种误解,其实即使是古希腊,他的法制也并不与民主相连。中国的法律建设要立足于中国自己的国情。
(四)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这本书读后最大的收获是人生导向方面的。让我对读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的读书现状进行了一次反思,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加了一次油吧。然,书本中郑老师对于论文的选题撰写也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于调研的方法让我深受启发。
【篇三】
寒假读了《孩子挑战》这本书,被书里的内容吸引,一口气读了两遍,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这本书的封皮上有作者其他著作的推荐,作为一名教师,其中的一本《教师挑战》产生了兴趣,到今天为止读了大概有一半。最近看的内容是针对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目的,教师如何见招拆招,引导孩子发生积极的转变。
首先讲的是寻求关注型,针对这一类型的孩子要避免再给予过多关注,如果孩子通过示弱来寻求关注,就给孩子机会体验成就感;如果孩子通过破坏性行为寻求关注,就根据孩子的特点寻找机会让孩子做出建设性行为,并给予认可。里要特别注意一点,对于这类孩子的建设性的行为也不要给予太多表扬或赞许,因为这仍然是一种过度关注。老师只要让孩子感到被认可就好。

第二种是权力之争型。对待这类行为关键是控制情绪,不让自己陷入权力争斗,“让他的风无帆可吹”。这类型的孩子一般会表现为故意扰乱课堂秩序,或者挑衅老师,这时候教师要避免冲动的本能反应,因为发怒或训斥正是他想要的结果,只会强化他的不良行为。教师此时保持冷静,执行自然结果是最好的选择,有时候用幽默来化解局面效果也不错。当学生发现老师不想和他争夺权力时,会觉得无趣,从而有可能改变一贯的行为。
第三种是报复型。这种类型与权力之争有共同之处,但报复者的挑衅行为不仅针对他不喜欢的老师或家长,而是所有人。这种类型的孩子内心绝望,已经不相信有人会爱他,也不抱希望可以通过建设性的方法取得认可,很容易走向犯罪。对于这样的孩子改变起来相当困难了,他不相信别人的好意,而且他的行为也确实让人“想说爱你不容易”。需要寻找合适的机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而且在寻找机会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孩子有过激行为。
最后一种是自卑型。自卑的孩子同样是内心绝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认可,于是表现得很无助,而且他们通常有办法让别人认为他们是真的无能。教师对这样的孩子要有发自内心的的信心,相信他是有能力的,不被孩子制造的假象所迷惑。同时给孩子适当的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要防止出现过度关注,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而不是依赖于老师的关注。
【篇四】
每个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时,不多一分不少一秒,所以在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我还是将信将疑,到底怎么才能创造时间?

读完之后才明白,作者其实并没有发明什么伟大的办法去创造时间,而是通过聚集重点项,集中某段时间进行工作,从而腾出一些本来应该工作的时间来娱乐,让人感觉似乎创造出了一些时间。
这种书籍一般都是理论加上实践,所以只看不做,是没有办法验证作者的理论是否正确有效。
在实践之前,可以先初步了解一下作者的理论。
创造时间四个步骤:发现重点项、聚焦、保持活力,反思。
发现重点项,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发现不了重点项,在执行的时候就很难聚焦,即使再有活力,也很难完成,更不说反思了。
你可以通过紧急程度、满意度和喜悦程度来选择每天的重点项。
确定重点项之后,就要保持聚焦,不要分心。一个有效的办法是保持活力,比如锻炼身体。
当你聚焦于重点项并完成之后,还要记得反思,要对自己诚实,才能不断选出重点项,再次循环。
【篇五】 (一)
看完严歌苓《吾家有女初长成》,感觉到人生的残酷。
那个渴望走出平角村的乡下丫头巧巧,从被拐卖走到杀人,走到被通缉,最后被抓获,死去,究竟谁的错?
是人贩子吗?未必。我倒觉得是自己早年出生环境的命定。

生于贫穷,万般渴望富贵;又包围于村中浮躁势利之境,人人以挖到金为荣;乡下人的自卑,一遇见城里人便幻想攀附;女孩子的卖弄风情和愚昧集于一身……从一开始便有获救的机会,可是这些人性的残缺让她自愿放弃了。此后,被欺骗后,农村人的野蛮和愚昧又让她拿起了屠刀,从此给命运立下了欠条。后,来到站上,用尽一个青春女子的风骚和娇宠,被一油嘴滑舌的刘合欢搞定,其实,她的选择只会是他,高者金銮,她够不上。但最后被金銮欺骗着押送监房……
严歌苓写这个剧,值得家长们一读啊。致人死地的不是境遇,而是眼界和性灵。悲剧的命运里,未尝不是性格的经纬潜然铺设。
看完〈一个人的朝圣〉,有惊艳之感。
枯燥的旅程,但注入了意义,便不同凡响,一如每个人的人生之旅。想的最多的,是关于真相的思考。
奎妮在哈罗德的心中,如一朵妖娆的桐花,一路盛丽而开,他赋予她太多的美好细节以及想象。到最后,看到真实的奎妮,萧条寒凉落寞,那些美丽的礼物只能是空空垂吊风中的叶片,无人可收留。是的,如果故事一直写下来,看不到结局,会更好,至少不那么残酷。
哈罗德的到来,对奎妮来说,是救赎吗?当你看到最后,你会惨痛的发觉,她的延续是多大的一种炙烤——凸起的瘤挤兑着她的脑袋,忍受着致命的疼痛。那点等待哈罗德的星火,真的可以抵消她为之承受的痛吗?我们以自己的善意推测他人,却真的对吗?我却觉得,这样的等待本身,对于她自己,更像是一种酷刑。这,也是一种真相。

名利是个诱惑的东西。当哈罗德被世人关注,当关注日渐出局,他即便名利加身,又如何?还是得一个人孤独无依的走下去,衣衫破旧,精疲力尽,风餐露宿,谁能来替他受?越是坚持,越是孤独,最后剩下来的不过是一个人的信念。名利,有时只是一时绚丽的彩霞罢了。或许只会娱目一时而已。
结局是寥落,哀伤的,一种空旷荒凉的境地,无法阻止亦无法温暖。可是,这便是最后的真相吗?不,我却觉得结局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其中创造过生命的充实和意义——它是一个人内心的行程,更是咬破生命之茧的过程,是重塑生命的过程。从此,他的人生被激活,被打通,被温暖。一段艰难,换得这样的美满,真是不枉来一场。
世间的真相,往往被掩盖。哈罗德去看奎妮的理由,如此不合众人之口,他们更愿意是为了爱情,为了某种炫目的理由……于是,他们便创造出了真相,那是大众更想要的真相。可见,人间是多么荒谬。曲高和寡,于是只能下里巴人。
生命,其实需要出走,最好一个人。那是给生命的留白,也是为了出离日常境遇,从而看见真正的格局和意义。人的弱点,有一种,就是易于被环境钝化,麻木,从而消失了感受力;并且,在琐屑日常的林立里,人被包裹其中,反而看不清真实,唯有隔开距离,更见清冽。朱自清的《背影》,迷人之处,难道不是因为置身天地之间看见父亲吗?在冬天的凛冽之下,在天地的萧条寒凉之中,家庭人生境遇的转折处,他看见的,是命运的疼痛,是为人之父的艰难,是荒凉天地间的一缕暖……父的命运,家的命运,情的命运,全都纷至沓来,熔铸一体。此时,绝不会被琐碎的唠叨所左右。只因,他看清了全局啊!
不入天地,如何感知人之卑微艰难?不入天地,如何感恩有怀可依的温暖?脱离,有时才是真实地看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eb189ee07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76.html

《教师寒假读书笔记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