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发布时间:2012-09-26 19:19:25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

内容摘要

如果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那么盛唐诗歌则是这个诗歌国度的最高峰。确实,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盛唐,更是诗歌的巅峰时期。而李白更是一位盛唐诗坛里不得不看的风景,其诗豪放飘逸,想象瑰丽,代表着诗坛里的一座高峰------浪漫主义。其诗句风华绮丽而又巧妙的熔铸为高大古雅。其人桀骜不驯,放任却又不随波逐流,一身追逐自由却又有安邦定国的宏愿······,同时在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封建社会空前鼎盛的时期,大唐国威远扬,辐射周边,但同时又隐藏着没落与衰败的暗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自身宏愿碰撞之下,孕育了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诗歌气息,这里,我仅以个人对李白的了解,从他所处的时代,身平。经历,思想,诗歌作品等来阐述自己对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理解。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豪放飘逸

1、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表现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诗风包括对现实的反抗,对理想的追求;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表达了强烈的思想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超越现实的意境;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在此基础上,李白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不断创造,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在诗歌中的体现首推他所塑造的人物想象。

诗歌中他采用雄奇的想象,强烈的表现自我,突出个性,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的抒发感情,他固然善于写景,然更善于抒情,在强烈的抒情气氛中,写出鲜明的自我形象,他不仅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用夸张的手法使其特点更突出,更典型,而且善于借景抒情,使诗人情绪得到痛快淋漓的发挥,在写法上,多从自我入手,抒主观之情,以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语言,表现极强烈的情感,使诗具有词显而情深的特点。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支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动时,他“心催泪如雨”;与朋友千杯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友人对酌》),所有这些诗歌无不给人一种真率自然,随兴而为的自然美感。纵观这些鲜明的形象,已不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应,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是艺术的真实。

不能忽略的是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善于凭借想象。

他的想象极其丰富,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等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他常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完美组合,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在一起,再现客观现实,《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最好的见证,“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等都足见其大胆瑰丽的想象,无穷的想象无形中加剧和扩大了所描绘的场面,最后,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笔锋急转,回到现实,表达自己的志向,正是浪漫主义的一种表现,把拟人与比喻巧妙的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如“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清平调》其二),分别以鲜花和巫山神女比喻杨贵妃,突显太真妃子倾国倾城的容貌,不觉使人陷入无尽的遐想中。

抓住事物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夸张和想象。

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往往是极度的夸张,似乎不夸张就不足以表现他眼中和心中的真实。而且总是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夸张的那么自然,不露痕迹。如“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大胆而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

其浪漫主义还体现在诗歌体裁的选取上——以七言歌行和绝句为主。

七言绝句是唐代诗苑中最引人注目的花朵之一,盛唐诗坛的七言绝句尤为卓绝,诗坛俊彦辈出,李白则是这群诗人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高踞盛唐诗歌的巅峰,占尽千古风流,使后人无出其右者。七言歌行篇幅较长,容量大,形式自由,易于表达诗人矛盾复杂的思想,抒发奔放恣肆的才情。李白的七言绝句,往往不加思索,一挥而就,采用大开大合,跳跃跌宕的结构,抓住情与景会的契机,淋漓尽致的表露一时的兴致与真情,写出情景交融的诗篇,其天真逸趣非一般诗人所能企及。如

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的开头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忽悠,省略过度照应,无迹可寻,诗的结尾则在感情的高潮处戛然而止,意犹未尽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牢牢控制着读者的感情。

李白的绝句,更多的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问君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语言清新如同口语,不拘声律,近于散文,但都统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之中,这都和他自觉的追求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有关。

浪漫主义的诗风还体现在他对素材的选取上——浪漫和寻仙访道是李白一生中的重要生活内容。

大凡诗歌,无非写景抒情,而不同的作者在选材及描写上各有不同。李白笔下既有天外飞来的瀑布,又有白波九道的江河,还有清辉下的明月,潺潺流水·······。在近与远,动与静的交错中,展现其风华绮丽而又高大古雅的诗风。用这些素材塑造出来的诗歌意境非常微妙的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颤抖,此种颤抖,足以令我们清楚的感受到李白的呼吸。如“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对一个失意的人读这首诗是最能感同身受的,同时也更能理解李白的心情与境遇。

2、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原因

那么李白豪放浪漫的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当然有时代等客观原因,同时也有诗人自身等主观原因。我认为,这是在特定时代,特殊社会,特定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中,由其特殊身世,个性,气质和生活经历等因素促成的特殊思想性格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形成大的。具体说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罗网在天而难以高飞远举——特定时代与政治环境的客观影响。

李白(701——762)生活的时期主要是所谓的盛唐时期,此时期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表面上是莺歌燕舞,鲜花着锦。盛唐气象犹存,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只不过在风雨中强装微笑罢了。但生活在此时的士人无不视本朝为有道之邦,天朝上国,因而,无论是争取金榜题名,还是探寻终南捷径,人们对这个富有魅力时代没有失望。学而优则仕是知识分子的最高愿望。而要做官则必须经历许多与善良本性冲突的事情,使内心失去宁静和平衡,作为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李白不可避免的拥有这份心,但不一样的是他敏锐的感受到了大唐帝国大厦将倾的危险,他在挣扎——虽然也感到无力回天,但背负着对国家和名族任务的沉重责任,也只有企图以更为直接的现实思考和政治批判来顺应时局,扭转政局。

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安史之乱之前,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但这也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和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如玄宗早年尽心治国,但后来耽于享乐,被美色所迷,疏理朝政,信用奸佞,且不顾民生凋敝,穷兵黩武,肆意推行开边政策等。安史之乱,国家元气大伤,藩镇割据,搞的满目疮痍,社会动荡。正因为李白生活在这一特定时代,所以他的诗歌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性与时代性,也因而成就了他的千古诗名。

李白的主要诗歌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自由奔放,明白晓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也是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无奈反抗。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世与高蹈之间。他在《行路难》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便表达了这一矛盾。既然“我独不得出”,为什么又说“大道如青天”呢?这正是盛唐时代下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统一在这个时代,也统一在李白的身上。因而,李白在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同时,竟又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高亢歌唱。

正如《尚书·舜典》中所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特定的政治环境深刻的影响了李白的理想追求,从而决定了他诗歌的内容和思想,也影响了他诗歌风格的形成。

李白的诗风,是时代造成的,就他的经历来说,是他的不幸,就他的文学成就来看,则不失为文坛大幸。诗格与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李白以他崇高的人格与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李白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这个时代未能给他提供一个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环境和机会。他作为诗人的率性也使他们难以在这个时代,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就使他在诗中时时流露出这种悲哀来。其实,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

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特殊文化的深刻影响

作为盛唐知识分子,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执着追求。李白一生要“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李白自视很高,他常以大鹏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他不屑走一般士子所走的科举做官道路,而是一跃而为宰相,实现政治理想后又功成不居,“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入世”与“出世”中达到自由适意的人生理想,“入世”与“出世”都统一在对自由追求的大目标下,实现自我追求和追求自由在他身上是一致的,这就是李白的独特之处。而当李白从政失败后,转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以获得精神的解放。在这种精神生活的游历过程中,诗人不断升华感情,净化心灵,强化自然和仙境的美好,以和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求得精神对现实的征服。

李白思想的主要倾向属于儒家,但他的世界观和美学观却深受道家——老庄哲学的影响

李白广泛吸取了历史文化遗产,融合百家之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面貌。他的思想是复杂的,而不是单纯的。各个不同的思想侧面,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李白。儒家的仁民爱物的思想,使李白的诗歌充满了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的高尚情感。儒家的大一统思想,使他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方面,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道家的愤世精神与自我追求意识,给了他批判揭露现实,揭露统治者的勇气,使他注意到了大唐由盛转衰的种种迹象和隐藏的种种弊端;墨家任侠的博爱精神,使他仗义疏财,乐于助人;纵横家的胆识和博辩,使他敢于“戏万乘若僚友,视壽列如草芥”(《李太白碑阴记》苏轼);兵家的机敏权变和释家的空灵超脱,则给他的诗歌增添了纵横变换和空灵玄远的意趣和色彩。但李白是受道家思想影响深刻的诗人。如道家的出世思想,愤世精神及与大自然的亲和力等深刻影响了李白。总之,李白兼蓄百家,为我所用的自由开放思想及热烈追求光明理想,勇敢批判现实的斗争上说,使得他的诗歌既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他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色彩。从文化传承上说,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成就,以他叛逆的思想,豪放的风格,反映了盛唐时代乐观向上的创造精神以及不满封建秩序的潜在力量,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已然的悲剧命运——特殊身世及社会经历的潜移默化

古籍云:“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梁武昭王王嵩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可知,李白身世难明,虽自言为梁武昭王之后,但无任何实据。。而也正因为如此,他自小便有身受治世恩惠之感,便有建功立业,扬名天下的抱负,正所谓“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李白诗一个很浪漫的诗人,任侠仗义,痛饮狂欢,喜游览名山大川,又藐视功名权贵,还喜欢求仙访道,追求个性的自由解放等。的确,在李白身上确实有这些浪漫可爱的性格,但他性格中还有更重要的一面,甚至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扶社稷,济苍生,建立功名,积极用世,然后像范蠡,张良那样功成身退,隐逸山林,泛舟湖海。这也许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主要人生目标。

正因为如此,李白从青年时代起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并有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他自幼在巴蜀长大,博览群书,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在开元十二年,二十五岁的李白满怀政治豪情和建一番功业的理想,离蜀东游,广有游历,遍交天下朋友。这一切对李白奔放自由的性格的形成有重大影响,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不久后李白便入长安求仕。然而,政界的倾轧与官场的腐败,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马上使李白陷入了难以侍从的困顿中,李白的生活充满了大起大落的变化,他的感情也波澜起伏,千变万化。李白桀骜不驯,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好豪饮,好游仙,好游侠,做过隐士,也受过道籙。时而纵论王霸大略,时而又混迹与渔商,前不久还挥金如土,转眼间却又囊空如洗。中年时有破格召见,有“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与前。”后有“力士脱靴”,“才人研磨”,三年后又“赐金放还”,暮年“永王幕府”之事。这些戏剧性的不同寻常的生活经历,造就了李白的性格,使他的人生理想即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而这表现在诗歌中,则是在和谐的意境中加入了一些不和谐的成分,使诗人那桀骜不驯的气质和愤世嫉俗的情怀,同环境的险恶,仕途的艰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强烈的冲突,使诗的意境也便随之而波澜起伏,动荡不安。其气魄之宏大,言辞之激烈,是前所未有的。

李白,在仕途上的挫折,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都是困扰他终生的重要问题。李白作为诗人,他的思想,情操,文学才华,都是通过他的诗歌来展示的。诸多的困惑与无奈,构成了他丰富的人生,形成了他诗歌独有的韵味,而李白诗歌的丰富性也由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复杂的人生经历和作品中的复调及变换的情绪得以体现。在当时,他只能为今不如昔的世道,为生不逢时的自己和所有的治世贤人,以及为他永难实现的理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无限的激情冲破有限的形式,唱出一曲曲悲歌来。

罗曼·罗兰也曾说过,“伟大的作家在创作中,总是有两股激流,一股与他们当时的时代运动相混合,另一股则蕴藏的深得多,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愿望和需要。直到现在,它还滋养着新的时代。”(《法国作家论文学》),无疑,李白所代表的诗歌高峰正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愿望和需要。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1dc1ed998fcc22bcd10d43.html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