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5565

发布时间:2020-04-09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
自主学习
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
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 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著作主要以、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
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 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 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
1、简问简答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根据大家的归纳总结,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着重写到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其它章节有没有写到刘和珍?——明确:有,如第一节
2、勾画出文中描写刘和珍的内容,说一说你看到的刘和珍是一个什么样的青年 明确(ppt4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渴求真理,追求进步)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本性善良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使命感和责任感强,有情有义)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嫉恶如仇,勇于反抗)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热爱祖国,热心政治, ⑻中弹牺牲。(勇敢坚强,不惧牺牲)
小结: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政治运动,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3、展示刘和珍的图像,教师配乐朗读诗歌(由摘录的句子连缀成的诗)

第二课时 ——分析一二部分
教师语:刘和珍,年仅22岁 ,如此年轻,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一朵盛放的花就这样被无情的践踏和毁灭。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亮出他的匕首——拿起他的笔,写下了这篇文章。但我们看看他是什么时间完成这篇文章的呢?
提示:看三处时间
牺牲时间318日;追悼会时间325日;写作时间41日;这意味着惨案发生后已过两周的时间鲁迅先生才写了这篇文章。 自由诵读一二节,思考以下问题:(分组讨论)
1、鲁迅先生为什么迟迟没有动笔写,在文中寻找依据? 1“可是我无话可说……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2“长歌当哭……” 3“出离愤怒……菲薄祭品”

2、写作此文的原因又是什么? 1)生前爱看先生的文章
2)在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 3“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有两处,可理解为悼念遇害者,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 4“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唤醒庸人)
3 思考:作者的笔触涉及哪几类人?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刘和珍;还有其他“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他们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政府,“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流言家、有恶意的闲人),当然也包括“惩创学生”的“八国联军”,还有“中外的杀人者”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第三类是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痛心民族的衰亡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的感情,作者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P29-12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针对一二部分难点提问

1、可能疑点如下: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明确:抓关键词“尤”“出离”“浓黑的悲凉”“快意”“奉献”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记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意;三是警告反动派,血债是一定要用血偿还的。
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明确: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对烈士热情讴歌。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3)关于“庸人”的一句如何理解

2、在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后顺便梳理第二节的思路
第1段共5个句子,第1句说明什么人是“真的猛士”。第2句紧承第一句是作者的评价和认识;第3、4句是写庸人的态度,将其与“真的猛士”比照,这样“真的猛士”就成了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第5句是作者的感叹。第2段是写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所以本节思路流程应该定位为:面对惨案“真的猛士”的态度—庸人的态度──我们的态度。


第三课时——分析六七段
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歌可泣。
1)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 ——明确:下劣凶残(中外杀人者、有恶意的闲人) 2)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明确:对刘和珍的死时沉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是揭露和嘲讽。 板书:
刘和珍 ——微笑温和(沉痛、惋惜)


反动势力——下劣凶残(揭露、嘲讽)

问题设计:
1.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
——明确:鲁迅是不支持这种行为的。(学生自己的看法既要尊重也要及时评价,主要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智的行为准则:做事情要量力而为,任何行动之前都要尽可能地考虑事情的意义和结果。
2.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
——明确:不矛盾。前面是希望青年们不要做无谓的牺牲,而这里是在鼓励青年们为了正义和革命勇敢前进的精神。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

【巩固练习】(第七节)

19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20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
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②罢。
21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22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③记念刘和珍君。

1.文段中①②③处的“此”分别指的是什么?
①指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②指证明中国女子的勇毅,虽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 ③指写这篇文章

2.文中的“中国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人? “中国人”泛指所有的中国人,尤指统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但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真的猛士”指“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人。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一话有什么含义?
抓“依稀”“微茫”“更”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他们也将从烈士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地去斗争、前进!
4.下面对“以最坏的恶意”和“出于我的意外”这两句话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是 D
A、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的程度令人发指,出人意外。 B、中国女性如此之临危不惧真是出人意外。
C、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和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来从坏处看“中国人“的,但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凶残下劣还没有料到,中国女性的临危不惧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5.“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这里的“此”指的是 C A、通过女师大事件,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办事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B“三一八”惨案中,作者认清了当局者的凶残,流言家的下劣,中国女性临难之从容。
C“三一八”惨案中,三个女子临难从容、殒身不恤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压不倒的,人们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D“三一八”惨案使苟活者看见了微茫的希望,使真的猛士更奋然前行。 6.对“我说不出话”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当的是( B A、因痛失优秀青年而伤心得说不出话来。 B、因“出离愤怒”而说不出话来。 C、跟段祺瑞反动政府无理可说。
D、并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此时并不想说。

第四课时——总结课
一、导入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同声一哭。”下面我们就用心去解读语句,用心去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二、跳读课文,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品味语言 所谓关键语句,主要是指抒发作者悲愤情感和表达作者对死难意义理智思考的词语,在文中起着“点睛”的作用。──应联系上下文,联系主题解读关键语句。
.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明确:第一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第二部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第四部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第五部分: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第七部分: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文章结尾,哀痛到了极点。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三、探究主旨,品味情感
切入点: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如何理解作者的情感? “此”的内容包括: ⑴对爱国者的崇敬; ⑵对执政府的愤怒; ⑶对反动文人的憎恨; ⑷对麻木民众的失望; ⑸对社会现状的忧愤;
⑹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和歉疚之情; ⑺对社会未来寄予希望……

四、合作讨论(此环节专为指导写作而设计)
⒈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学生讨论)
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⑷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反动派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⒉以第三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同时也是记念伟大的鲁迅先生,让我们把最诚挚的敬意奉献在逝者的灵前:长歌当哭,控诉卑劣行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希望是有的,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dfe3e3bbd6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d.html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556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