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发布时间:2019-10-25 11:34:54   来源:文档文库   
字号: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子陵中学 邱复先

一、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是全书的精彩片断之一。全文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采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地刻画了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乡邻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范进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将自己的大半生浪费在应试和科场上。范进终于在垂老之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功名,狂喜之下他疯了,疯得很丑陋,也很可怜。范进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

二、教学目标

了解故事情节,学习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体会夸张、对比手法的巧妙,认识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及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毒害。

三、教学重点:欣赏讽刺艺术,结合典型的人物描写,从动作、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追究形成人物性的原因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各种人物的变化原因,认识封建社会中各种人物对功名、富贵的痴迷和丑态

四、教学过程:

(一)、查:熟知字词(板书)

1、点名读

菩萨 皂靴

2、点名解

唯唯连声 谨具贺仪 果不其然 桑梓 轩敞 浑家 华居 兀自

(二)、导:走近作者、作品(出示课件)

导言: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成名天下知,但有人却因此欢喜而疯。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呢。一起进入课文《范进中举》。

作者、作品: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他也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儒林群丑的尔虞我诈、趋炎附势,使他洞察了世态炎凉,看透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于是便创作了一部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的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本文选自第3回。

(三)、 讲:走进故事(出示课件)

1、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2、速读,概括大致情节。

预案:整体上由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两部分构成。具体体现在:范进进学,岳丈祝贺;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屋;范进送银,屠户回家。

(四)、找:走近人物

1、跳读。思考:中举前后范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周围的人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预案:以胡屠户为例。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对范进的外貌评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动作:腆着肚子,啐在脸上,骂个狗血喷头——手颤抖,扯衣襟,千恩万谢,低头,笑迷迷。范进、众乡邻、张乡绅的变化点名读文中相关词句。

3、发现人物:综合描写人物的句子,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归纳人物特点。

小组活动:分四小组分别归纳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

预案:范进——热衷功名,迂腐无能,中举前卑怯畏缩,逆来顺受。胡屠户——前倨后恭,嗜钱如命,庸俗自私,趋炎附势,贪婪虚伪。张乡绅——老奸巨滑,善于拉拢、攀附权贵。众乡邻——趋炎附势,巴结讨好。

(五)、议:深思范进喜极发疯、探究众人前后变化的原因。

自由交流,畅所欲言。预案:一旦中举便飞黄腾达,这与范进之前的贫穷生活和卑微的地位将形成巨大的反差,他脆弱的神经受不了如此大的变化。范进的发疯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的最大讽刺。另外,封建科举制度造就的“功名富贵热”不仅毒害了知识分子,也毒化了整个社会,毒化了所有人的灵魂。

(六)、赏:精段赏析

齐读第五段。

赏析角度一:层次感。预案:昏厥,疯跑,跌倒,疯跑上集。

赏析角度二:描写方式。预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老太太的慌,报录人和众邻居的吓一跳,众人拉不住等均属于侧面描写。

赏析角度三:细节描写。预案:“踹”、“挣”、“跌”、“拍”、“笑”体现了疯劲十足。

赏析角度四:夸张手法。预案:有生活的真实感。

自读末段,自由品味。

(七)、移:知识迁移。

思考:如果你是同时代的读书人,你会像范进一样去考科举吗?

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有区别吗?

自由交流。

(八)、谈:畅谈读此文后的感受。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本文主题、写法或其他角度展开。

(九)、比:比较阅读。

教师下发《孔乙己》文字资料。

教师提示:两文均把批判矛头对准了封建科举,但一个受人嘲笑,遭人凌辱,穷困而死,一个却终于叩开了功名利禄的大门。可从人物特点、写作手法等展开对比。(课外可收集资料后完成)

五、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生活贫穷 生活富有

地位卑微 地位显赫

《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范进中举》是九年级第五单元中的一篇古代白话小说。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深刻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做了大胆的尝试。上完课后,我进行了反思,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希望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更好的借鉴。

收获一:细心准备,是上好课的坚强基础。我在上一篇新课前,往往先把文章反复地看几遍,熟悉每一个要点,甚至要记住某句话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要勾画出文章的结构示意图,做到了然于胸。然后再去网络上查阅资料,尽可能扩大自己对文章有关的理解范围,因为广泛的知识储备会在课堂上激起智慧的火花,引起心灵的碰撞,成为教学中的亮点。最后是编写教案,构思教学思路,组织教学语言。这样在课堂上才能用流畅生动的语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发学生积极能动的思考。

收获二: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者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在这节课上,在分析人物时,我没有按照教前的设计,而是询问学生想要分析哪个人物,学生说要分析胡屠户,我进而要他们讲出先分析胡屠户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兴趣入手,探寻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以及反映的社会现象。学生参与很积极,探根寻源,对人物的分析也很透彻。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其他人物时,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教学目的达成也很顺利。

收获三:搭桥铺路,巧妙引导。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教学问题的设置时,注意问题安排的梯度,由浅而深,以求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难倒学生。在上课时,我在提问问题时,注意到问题的深度,同时注意语言上的引导,为学生的思考搭桥铺路,引发学生能动的思考,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愉悦,激起更积极的学习欲望。

不足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设置课堂流程时,往往带有功利的色彩。在我的这节课上,知识点设置得多了点,造成在完成课堂任务的同时,忽略了教学的前瞻性功能,即对学生的德行的培植熏陶作用。

一节课,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愉悦与陶冶,促成学生人生积极素养的形成。这是我对我的语文课堂的期望。

   

九年级备课组教师点评

张小娥:

一、能较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听课的老师较多,刚刚上课的几分钟学生比较拘谨,不敢发言。看到这种情况,邱老师及时调整,通过语言启发、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使学生渐渐活跃起来。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设计,一次次及时的点拨和富有激情的范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课堂结构设计合理。  

整个课堂的环节从导语到延伸迁移都没有脱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到环环相扣,结构紧凑,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学生是在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学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回顾目标。  

三、课堂容量大,能实实在在的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范进中举》这一文章篇幅较长,本节课邱老师重点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可笑的地方来赏析讽刺手法,并通过讽刺手法分析学生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而且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分析综合能力。   

邹娜波:

由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再引领学生速读,概括大致情节,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据此展开对人物在中举前后的变化分析,这些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把小说阅读与赏析的文体意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小说的核心要素——人物——呈辐射状展开,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把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教学融为一体。

邱老师还善于抓住学生情绪反应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引导,无论是窜讲还是做示范模拟朗读,都能做到声情并茂,配以得体的身势语言,从而营造出了愉悦自由的课堂气氛。面对学生理解方面的不足,耐心加以引导,及时作出鼓励性评价,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只是我个人觉得,对文中的重点语段、精彩的人物语言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通过对语句、语段的品读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内蕴和作者的情感的品味,以更好的理解人物性格。

袁慧芳:

邱老师把结合典型的人物描写,从动作、语言中分析人物性格,追究形成人物性格的原因作为本堂课的重点,把分析课文中各种任务的变化原因、认识封建社会中各种人物对功名、富贵的痴迷和丑态作为难点,并设计了重点难点的突破方法:在整体感知小说情节的基础上,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从教学过程及效果来看,这样的突破策略得到了丝丝入扣的实施,取得了圆满的预期效果,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邱老师不仅立足于小说阅读教学的常规方法指导,也不只是为了带动学生感受了文章艺术魅力就此打住,而且还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学生赏析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段落时,针对学生不指明语段所在具体页码、自然段的情况,马上发问:标没标段落序号?引起其他学生注意养成严谨的预习习惯)。

楼雪群:

分工合作使长文变短。语文学习重在探究,对这样一篇长课文,如果每个学生把课文中的所有人物都分析一遍,会需要很长时间,而老师把任务分配到各小组,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你有一个见解,我有一个见解,交换一下就有两个见解。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思维锻炼,都会有丰厚的收获。这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真正达到长课文短教的目的。

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课一开始学习着快乐着,讨论着升华着等几句话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意识地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

刘春明:

邱老师的这堂课完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邱老师把这堂课的课型定位为合作、探究、欣赏课。因此,在组织课堂、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对话时,各个环节衔接紧密,紧扣预设方案展开且适时加以变化。邱老师让学生唱主角,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作为参照和珠线,有效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解读,使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

此外,从课堂反馈情况来看,邱老师还注重保持教学思路的稳定性,让学生熟悉自己的授课套路,进而找到参与课堂的方法,师生配合默契,互相学习。

还有一个细节,女生畅所欲言的积极性比较高,尤其是最爱敢于发表自我观点的那三个女生,整节课上她们的声音几乎没有间断过。为此,邱老师有意识地调节了男女平衡,给男生相当的发言机会,直接点明让他们参与了进来。

陈少乐:

我想就邱老师的板书设计作个点评:邱老师的板书分为三块,一是课前板书,即预习检查部分。将课文重点字词在课前休息时就板书出来,有利于学生自我检测、勾画标注,对课文进行再预习,提前感知文本。其次是主体板书,把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地位变化呈现在板书上,简洁明了。加上相应的窜讲补充、口头明确,学生的心神既能超脱于书本之外,在教师的点拨中豁然了悟,又时时专注于课文中间,顺着原文语句旁批作注。第三种是潜板书,在归纳小结小说主题时,陈老师口述,学生笔录。这种隐形的板书格式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听写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取到了及时复习巩固、加深理解层次的潜在效果。

另外我还有点建议:在学生对范进看法不一的情况下,老师应该联系当今社会,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我们知道,学生毕竟与作者不是同生于一时代,他们体验不到当时社会的黑暗,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最好的亲近文本的机会,如果让学生边读,边说体验。效果会更好。

本文来源:https://www.2haoxitong.net/k/doc/e05cd108e009581b6bd9ebfb.html

《《范进中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